庆阳有什么特产呀 庆阳有哪些特产可以送人的呢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09 11:22:02

一.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猪灌肠

猪灌肠也称“灌肠”,是宁县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宁县“猪灌肠”技艺大多出现在东区盘克、九岘等地,因为当地出产特色荞面,人们会在年关时节制作出猪灌肠,拿到县城叫卖。宁县东区的猪灌肠在整个陇东地区都闻名遐迩,那里蒸制的猪灌肠蒸得软硬适中,味道醇香,翻炒不易碎,吃起来别有风味,东区流传谚语“猪肠荞面灌成排,葱蒜翻炒客就来。”其制作方法是将猪大肠洗净,切成长约四十公分左右,一头用线扎死,在用猪肉末和荞麦粉用水和成面团,再加入少量盐、大香、姜粉、味精等调料搓匀后,继续加水揉搓,直到成糊状为止。然后灌入备好的大肠内(一般灌猪肠的三分之二左右即可),再用线封口,放入盘中上笼蒸熟后出锅冷却即可。猪灌肠一般的做法是炒制,现将油在锅里加热,放入蒜苗、葱丝、辣面子炝下味道,在放入猪灌肠轻轻翻炒,以免猪灌肠在炒制的过程中弄烂,影响色泽与美观,最后在放入盐、味精、姜粉、大香等调料,温炒2-3分钟即可。

二. 甘肃省 庆阳 正宁县 簸箕

簸箕

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数百年来传承不息,为人称道。

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该村以杨姓为主,约有300来户、1400多口人。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为它有其独到之处。

三.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庆阳白瓜籽

白瓜籽在庆阳的生产历史悠久,主产于子午岭北段的林区和林缘地带,这里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宜种植西葫芦,年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白瓜籽500吨以上。经加工炒制的白瓜籽,不仅国内市场走俏,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同家和地区。白瓜籽外观洁白,板大皮薄,仁厚味醇,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等,具有益容养颜、开胃生津、润肠通便之功效,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据测定,白瓜籽含维生素B10.15mg/100g, 维生素B20.15 mg/100g, 维生素E 13.25 mg/100g,胡萝卜素0.47 ug /100g, 泛酸1.5 ug /100g,烟酸0.62 ug /100g,钙235 mg/100g, 铁6.7 mg/100g, 磷670 mg/100g, 钾102 mg/100g, 锌2.57ug/100g, 硒2.78 ug/100g。庆阳白瓜籽A-出品率达到80%以上,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同类产品。

四.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西峰苹果

西峰区地处董志塬腹地,属大陆性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陇东黄土高塬上苹果栽培最佳适宜区之一。截止目前,全区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0.9万亩,其中苹果8.7万亩,杏0.8万亩,其它1.4万亩;水果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5914万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20元。西峰苹果果型端正,个大色艳,含糖量高,适口性好。

目前全区已建成温泉、什社、后官赛、肖金、董志、彭原六个万亩果树乡和何家坳、米堡、等23个千亩果树专业村;苹果已发展到23个品系,无论是鲜食、加工,还是早、中、晚熟品种都十分丰富,产品远销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已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果业技术推广力度力口大,果园优化管理,果品质量明显提高。止目前区内已有各类果业技术人员达2389人,建立了果树服务队、果业协会、果行、产后全程服务。疏花疏果、铺反光膜、配方施肥、果园覆草、果实套袋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果园优化管理,果品质量逐年提高。西峰区所产的红富士果品先后获得一次国家金奖,三次省级金奖,四次银奖,五次全市金奖;1994年被省政府树立为全省“园艺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十强县(市),2004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苹果产地,无公害农产品(苹果)绿色认证已全部通过。注册了“庆庆”牌和“西峰华泰”牌苹果商标,为西峰果品争创名牌,产品远销国内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全区果产量达到40413吨,果品总产值达到4844万元,比1995年果品总产值447万元增长了10.8倍。温泉、什社等重点果树栽植区农民人均年果品收入达到638元,占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0%,使区内一大批果农以果致富奔向小康。随着果树栽植面积的逐年增0口,产量大幅度上升,在{故好果树产前管理工作的同时,产后工作日趋完善,营销方式由单一传统经营、产销分离、分散个体向多元化多模式经营、产供销一条龙、“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化。全区果库累计达到518处,年贮果量达到2200万公斤,建立肖金富康气调库、春园恒温库、天富恒温库、津林I,亘温库等大型果品贮藏库五座,做到了季产年销,周年供应,形成了“公司+基地+农产”的生产模式,同时西峰境内大型的果品加工企业甘肃通达果汁厂解决了果农残次果没有销路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果业生产正向着品种优化、产品高效化方向发展,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为目的,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质取胜,创出具有西峰地方特色的名牌苹果。随着果产业大规模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果品包装业、运输业的发展,解决了闲散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黄酒罐子

黄酒罐子

镇原农家有自酿黄酒的习惯,以备红白喜事或过节之用。酿熟的黄酒,取原酿的糟酒,装入瓦罐,加开水浸泡,如泡茶一般,再以竹筒衬箩底(起隔糟之用),投入罐中吸食,吸食酒罐子,南三镇农村较为盛行,尤其盛夏,三伏天气,于麦收困乏之余,吸几口,既解渴解馋,又消署解乏,极为酣畅。在云南苗族一些地区也盛行此种吃法,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千里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六.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洋芋,在环县栽培历史悠久。据《庆阳通史》记载,清朝中期,马铃薯在环县就大面积种植,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环县志》中记载,环县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耐瘠薄,抗灾高产,易于种植。环县马铃薯个大、形圆、皮光、质优,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能度灾荒,属陇东。

在很早以前,人们把庆阳以北的环县称之为“北山”,而把这里的人叫做“洋芋蛋”。至今仍还习惯性的把环县人称之为“北山的洋芋蛋”。环县人为什么会得此名。并不是所谓北山人的体形和外貌长的像“洋芋”,而是他们的祖辈都是吃着“洋芋”长大,而且长的格外脱条、水灵,面如蛋皮一般,故得此名,人们也以此来形容北山人长得美貌。不言而喻,环县马铃薯已有了远古的种植历史,其品质和食用价值早已被人们认可。

环县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79.67万hm2,人均达到2.5 hm2,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总耕地面积20.48万hm2,人均耕地0.65 hm2,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和6.9倍。土壤以砂壤土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速效钾含量201.4 mL/kg。平均气温6.7~9.2 ℃,7月份平均气温20.4 ℃。海拔1 600 m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40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与马铃薯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马铃薯生长需水满足率达62.2 %~96.4 %。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

环县马铃薯薯型整齐、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口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据测定,环县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3 %~18 %,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

环县马铃薯因其独特的品质特征,食味上乘,是环县乃至陇东人民“十全十美食物”。老百姓对环县马铃薯有这样的俗语:“土豆疙瘩是个宝,顿顿吃饭离不了”。著名的农民诗人孙万福同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作者)在1943年11月响应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捐献军粮一百石,主要是马铃薯干。因其成绩突出,被当选为边区劳动英模。在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时,他异常兴奋,随机唱了一首《环县洋芋蛋》——“洋芋疙瘩不一般,蒸煮炒炸花样全,搓成卜拉调点蒜,磨成肉肉登登软,做成糊糊洋芋面,它是边区的宝贝蛋”。毛主席高兴地说:“要是全国人民都能顿顿吃上环县洋芋蛋,那该多好啊!”。1936年,环县解放了,时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同志平易近人,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到群众家做客,喜欢喝小米粥、吃荞面、煮洋芋。当时县委机关临时设立在洪德城农民许明江家,有一次许明江专门做了洋芋糊糊面给习书记,习书记吃了后连声说:“洋芋糊糊面真好吃”。习书记离开环县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习书记说:“我还会来吃你们做的洋芋糊糊面”。

环县地域广阔,又地处边远山区,工矿企业少,自然隔离条件,病虫害不易传播蔓延,故环县马铃薯是天然的无公害农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支持,环县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县政府将马铃薯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建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环县马铃薯品质。在保护和改良当地传统的早大白、紫荆花等优质地方品种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引进和推广了适应环县推广的优质新品种,应用脱毒种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防治病虫,推行垄作、地膜覆盖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环县马铃薯产量,面积逐年增加,年种植2.67万hm2左右,年总产40万吨以上。产地范围主要为环县北部的甜水、山城、秦团庄、南湫、芦家湾、罗山、毛井、车道、小南沟、虎洞10乡镇,县中南部的洪德、耿湾、环城、曲子等11乡镇户户均有种植,多以自家食用为主,商品量少。近年来,随着全县马铃薯商品生产的增多,环县马铃薯贮藏、加工销售体系逐渐形成,全县建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8个,建成标准化的种薯贮藏库12座,群众挖土贮藏窖2万多处,年贮藏能力已达5万吨左右。已建成大小淀粉、粉条加工厂8处,马铃薯精淀粉厂一处,年加工鲜薯能力5万吨,生产精淀粉8 000吨。环县马铃薯产品远销远销上海、广州、西安、郑州、兰州等地。

2013年,环县马铃薯产业协会申报的“环县马铃薯”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0215822。

七.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麻浮

麻浮

把小麻子磨成细沫,用细箩过滤去渣入锅加水煎汤,使麻仁浮在水面而成块状,捞出后配以调料,做包子馅、饺子馅或炒菜食用,别有风味。

八.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玉面

玉面

玉面亦称酿皮。先把揉和好的细麦面放入水盆中搓洗,再用细网箩过滤,直至剩下少量面筋为止。过滤下去的玉面水在盆中沉淀后,把剩水倒掉,把淀在盆底糊状的粉糊放在锅里蒸熟即可。由于这种做法省事,称“懒玉面”。另一做法是把面粉倒入锅里先炼成面团,再从锅中铲出放在案上分成小块,再揉搓成圆柱小块,入锅蒸熟后,用床子压成玉面,加入调料,别有风味。洗玉面剩下的面筋,加热后可发成海绵状,蒸熟放晾后切成小方块(称“帕帕”)即可食用。也可同玉面和凉粉混合调吃,更具风味。

九.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当地流传的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

庆阳香包产地范围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肖金镇、彭原乡、什社乡、显胜乡、温泉乡、后官寨乡,庆城县驿马镇、庆城镇、玄马镇、熊家庙乡、赤城乡、白马铺乡、桐川乡、太白粱乡、土桥乡、蔡口集乡、高楼乡,宁县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新庄镇、米桥乡、良平乡、中村乡、太昌乡、焦村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春荣乡,正宁县山河镇、榆林子镇、宫河镇、永和镇、月明乡、西坡乡、永正乡、周家乡、罗川乡、湫头乡、五顷塬回族乡、三嘉乡,合水县西华池镇、老城镇、吉岘乡、何家畔乡、定祥乡、板桥乡、柳沟乡、杨坪乡、蒿嘴铺乡、太白乡、店子乡,环县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天池乡、演武乡、合道乡、樊家川乡、四合原旅游办、秦团庄乡,华池县悦乐镇、柔远镇、元城镇、温台乡、城壕乡、定汉乡,镇原县城关镇、屯字镇、孟坝镇、三岔镇、平泉镇、开边镇、太平镇、临泾镇、南川乡、上肖乡现辖行政区域。

十.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凉皮

凉皮,宁县方言亦称“酿(音rang)皮”,是宁县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它虽是小吃,但既可主食充饥解饿,也可作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凉皮的做法与面筋有相似处,先将面粉用凉水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反复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滗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地盘内上笼蒸熟,晾凉后切成韭叶宽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或方块,随碗搭配。一碗晶莹透亮的凉皮,加上辣椒油、精盐、酱油、蒜泥、香醋等作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软绵爽滑,口感细腻,回味无穷。盛夏酷暑,吃上一碗,不仅酸辣凉爽,柔韧开胃,而且解热消暑,有益健康。就在燥寒的冬季,吃一碗凉皮,犹如冰水灌肠,一凉到底,燥热顿平。
庆阳特产一览表甘肃庆阳十大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