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特产 镇江能带走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10 09:21:52

一. 江苏省 镇江市 丹阳 陵口萝卜干

陵口镇素有“萝卜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沙质土壤所培育的白萝卜甘甜脆嫩,营养丰富,具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行气通肠之功能,坊间有“萝卜上市,医生无事”的说法。陵口萝卜干是丹阳盛名远扬的土品,其制作工艺被认定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咸淡适宜,爽甜脆嫩,醇香扑鼻,久贮不坏,常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顺气助消化,是稀饭佐菜之佳品。

20世纪30年代,陵口萝卜干就声名远播,起初由本地农民加工生产,经上海客商代购,以“黄金龙”牌萝卜干销往全国各地及外销东南亚地区。1951年陵口镇开办国营萝卜干加工厂——丹阳市陵口腌制厂,1995年更名为丹阳荣源食品有限公司,属镇江市农业龙头企业,如今其生产的萝卜干系列产品在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市场有很高的声誉。

二. 江苏省 镇江市 丹徒区 镇江锅盖面

   很多人都知道,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锅盖面就是“三怪”里的一怪。

    关于锅盖面,镇江人爱吃,渐渐地在外地也有了些名声。但到底什么是锅盖面呢?我这个镇江人以前根本没怎么特意关注过。这次和境由心造交流起这个问题,倒促使我去稍微详细地了解一些情况了。

    锅盖面,顾名思义,就是跟锅盖有关的面条啰——就是用大锅下面条,上面盖个小锅盖,小锅盖在水面上浮着,这样下出来的面条很有劲道,不软不硬,很好吃。说白了,锅盖面,是一种下面条的方法,而不是面条的品种。

    关于锅盖面的传说,有好几种版本呢。

    其一,说古时候镇江有户人家,妻子为丈夫下面条,大意将锅灶上的汤罐盖滑入面锅里(过去都是用柴草烧大灶,大灶上有两个灶头,两个锅中间还有一个汤罐,是烧水的,有句老话叫“汤罐里的水,带就带热了”,意思就是在烧火的时候,顺便就可将汤罐里的水一同烧热了)。哪晓得这样下出来的面条比往常好吃,不硬不烂,软熟相当。于是,他们就伙同别人开了个面店。由于面锅里放锅盖,又是合伙开店,所以镇江的面店又称"伙面店",下出来的面条,人们爱称"锅盖面"。

    其二,说以前有个家里只有老爸带着三个儿子过日子,家里没有女人啊,日子过得穷凑合,刷锅从来都不洗锅盖的,也没什么东西吃。一次家里来客人,就剩点面条了,也没有油盐酱醋什么的佐料,就光把面条放在大锅里煮,面条下锅了,习惯地拿起平时自己做饭的小锅盖子放进锅里了,也没留神,就出去找邻居借佐料,回来面条已经煮好,居然满屋飘香——原来这家锅盖从来不洗,上面的佐料都很齐全啊,从此锅盖面就出来了。

    其三,传说是乾隆下江南至镇江,驾临面店,店老板一时慌张,将小锅盖放在了大锅上,不想煮出来的面却香味四溢,锅盖面由此得名。

    其实这些都是民间传说而已。我倒觉得第一个传说还可靠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再经过多次的试验,就成了一个发明。那么为什么要“面锅里面煮锅盖”呢?

三. 江苏省 镇江 句容市 三岔猪头肉

三岔猪头肉选用精瘦猪头肉经陈年老卤卤制,色质棕红,口味咸鲜,卤味香浓。

四. 江苏省 镇江 丹徒区 镇江水晶肴蹄

产地:中国江苏镇江。
工艺:其制作工序有14道之多,首先选蹄(以猪前蹄为好),然后去毛剔骨,加硝水和盐擦揉,腌制六七天后,用冷水浸泡拔净血卤,加作料烧煮,出锅放入盆内叠好压平,用汤把油卤冲净,在滤过的汤卤中加适量明矾和清水倒入蹄盆,冷却后凝冻便成。

特点:醇香味美,松软爽口,食而不腻。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吃法特别讲究。在上餐桌之前,厨师还要按肴蹄不同部位,切成各种形状,分盘上菜。前蹄爪上边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镜,叫眼镜肴;其筋纤柔软,味美鲜香,前蹄爪边的走爪肉,切下来弯曲如玉带,叫玉带肴;其肉极嫩,前蹄爪上的走爪肉,叫三角棱肴;其味清香,后蹄上部一块连同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叫添灯棒肴,香酥软嫩,此外品尝肴蹄,佐以镇江香醋和姜丝,更是别具风格。( 镇江)

水晶肴蹄是镇江名菜,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镇江“宴春酒楼”的水晶肴蹄,更是名不虚传。水晶肴蹄是在古菜“烹猪”及“水晶冷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肉略呈淡红,虽凉而酥烂易化;胶东透明光滑,故曰“水晶”,柔韧不拗口,不肥不腻。此菜上桌时,可根据不同肉质切出不同名目的肴肉,如“眼镜肴”,“玉带钩肴”,“添灯棒肴”,“三角棱肴”等。食之爽口开胃,色雅味佳,配以姜丝,香醋,更有一番风味。

五. 江苏省 镇江市 京口区 镇江糖醋蒜

原料配方:鲜蒜头100千克盐10千克食醋0.7千克红糖适量五香粉少许
制作方法:
1.选用整齐、肥大、皮色洁白、新鲜的蒜头。去掉须根,剥去老蒜皮,洗净沥干水分。
2.按每100千克鲜蒜头用盐10千克的比例,在缸内一层层装好,装到大半缸即可,另外用同样大小的缸一口,备用。
3.每天早晚各换缸一次,这样,蒜头腌制均匀,腌至15天后,即成咸蒜头。
4.捞出蒜头,在席上晾晒,每天翻动一次,晒至原重的70%为宜。发现蒜皮松弛者即需剥去。
5.将咸蒜头装坛,轻轻压紧,待装到坛子3/4时,将配制好的糖醋液注入坛内。装满后在坛中横放几根竹片,以免蒜头上浮。最后用油纸或塑料布将坛口扎紧,用三合土封好,2个月后即可食用。如密封贮藏,可以长期保存。
6.糖醋液配制:先将食醋加热到80℃,再加红糖使其溶解,酌加五香粉少许。
产品特点:红褐色,色泽美观,很有地方色彩。

六. 江苏省 镇江市 润州区 镇江陈醋

镇江陈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江苏省镇江市辖区内,包括京口区、润州区、新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特定品质

镇江香醋,驰名中外。其色浓而味鲜,香而微甜,酸而不涩,并以“香醋摆不坏”而著称。

文化典故

镇江香醋创于1840年,是江苏著名的,驰名中外,1909年开始少量出口。镇江香醋在国内曾5次分别获得金牌奖、优等奖、一等奖等,1980年获国家银质奖。

七. 江苏省 镇江市 丹徒区 南国新丰酒

有一年,隋炀帝带着皇妃,驾着龙舟,由扬州城出发,沿运河去杭州游玩。龙舟快到辛丰时,皇妃突然腰酸背痛,直不起身来。可能是龙舟过江时,皇妃从船舱里出来观看长江风光,受了风寒。隋炀帝问随驾臣子,前方有无城池,好上岸寻医。随臣道:“前方有辛丰集市”。说着说着,龙舟到了辛丰,即命停舟,众官上岸寻医,地方官员看龙舟靠岸,紧张的张罗起来,整衣端带,前往接驾,问有何事?随后告知娘娘身体不佳,腰酸背痛,无法站立,须诊断医治。在接驾的地方官员中,有一位懂得医道,得知病情,与众接驾官员商议后,派人献上新丰酒,开坛之后,满舱飘香,,皇妃顿觉头脑清醒,周身舒服,喝了数盅见效,腰不酸,背不痛,行走如常。隋炀帝见酒到病除,既喜又奇,便问道:“献的是何药酒,如此神效”。那地方官员奏道:辛丰这地方土质淳厚,长出的稻谷碾成大米,形如珍珠玛瑙,煮出饭来,满屋飘香,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用这种米和新丰湖清澈明净的水及酿酒绝技,酿造出的酒,不但味甘香醇,而且有祛风散寒,通利血脉,舒筋活络,补气养神之功效。隋炀帝闻奏大喜,言道:辛丰如此好酒,那就年年送几十坛新丰酒进京,作为贡品。从此,新丰酒就誉满神州,畅销大江南北。唐朝大诗人李白出游江南时到了辛丰,留下了“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的诗句。

八. 江苏省 镇江市 润州区 金山灯彩

镇江灯彩久负盛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镇江著名灯彩世家梅氏兄弟师承传统,又有创新,以其设计精巧、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受到好评。1985年春节,他们组织起"金山灯会"由保定进京,受到首都群众欢迎,电视台、报纸纷纷加以报道。他们制作的金龙戏珠又腾飞在1985年3月开幕的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门厅上。

九. 江苏省 镇江市 京口区 麻油馓子

走在鱼巷附近,有时候还能看到麻油馓子出锅,那特别的香味慢慢地传出。香气扑鼻而来,隔两条巷子都闻得到。

镇江的麻油馓子,油用的是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今天,不少镇江老年人还有吃麻油馓子搭茶。有些人煮馓子像是下面条,将麻油馓子放在开水锅里煮沸,盛在碗里,或加盐或加糖调味;有些人很简单,将麻油馓子折断放在一只大碗里,放上白糖,倒入开水,盖好盖子焖上一会儿。

还有一些人家仍有用馓子给妇女做月子的习惯。据说过去产妇坐月子,家里婆婆总要称上两三把麻油馓子回去,抓上一把放到开水锅里煮沸后,再打一个鸡蛋,锅一开便盛到大碗里,往里面放一勺子老红糖,真是不要太滋补哦。

当然,也有家长买回去给小孩当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吃,孩子嘴里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越嚼越香的味道,往往是一个孩子起头,旁边的小孩闻着香味、情不自禁的也闹着要,最后,大人小孩一起大嚼麻油馓子。

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老爷要打板子。”清明时节为什么非要吃麻油馓子,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馓子”这种经常能见到的食物,竟然是那么的历史悠久。

麻油馓子,古代又称寒具,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所谓寒具,是供寒食节所用的食品。

古人将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为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在这一天,风俗上是不能生火烧饭的,于是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到了,但人又不能不吃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面粉搓成细条制成环状或栅状的面饼,油煎而成。因为是专供寒食节时食用,所以,老0们就称之为“寒具”。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随时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而且携带又方便。渐渐地,它就不仅是寒食期间的食品。据说在汉代,馓子就是当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

关于麻油馓子,还有不少趣闻,东晋大臣桓玄家的馓子,先油煎,然后和上蜜糖。有客人上门,桓玄就用“油蜜馓子”招待。桓玄喜爱书画,有时候一面请来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赏书画作品。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馓子又不洗手的,于是就会油污了书画。北宋皇帝徽宗,宠幸东京名0李师师。他送给李师师的皇家礼品中,与黄金、白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品茶叶、艺术灯具等陈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银饼数盒”。装在食品盒中的馓子,是皇帝送给其心爱女性的高档礼品。

中饭和晚饭中间的一顿,老镇江话叫做“吃下午”。 “吃下午”,是件让人舒心的事情啊。下晚时分,热腾腾的泡上一碗麻油馓子,那香气,真叫“滴板”啊。麻油馓子吃到嘴里,像是面条,但滑溜溜、软绵绵,比面条柔顺;而且,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 “滋溜滋溜”一碗下肚,汗珠沁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真叫一个“展了”!吃完,嘴一咂,摸摸鼓鼓的肚子,恨不得再来上一碗。

麻油馓子,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食品,给了镇江老少多少怀旧的思绪和脉脉的温情,希望这股麻油馓子香,和我们的传统风俗,能继续传承下去。

镇江特产排名前十的地方镇江特产排行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