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特产什么茶好 武夷山有什么茶叶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31 02:34:31

一.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武夷山药膳

俗话说:“山上白草皆为药”,武夷山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了笋多利用草药治病的膳食方法。如:“八珍炖兔肉”,其八珍为党参、白术、茯苓、芏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等。又如,栗加糖清炖能清凉治眩晕;栗加蹄清炖能补胃健脾养精神;栗加肉清炖清凉降治气管炎;栗带壳蒸熟补气强身润肤生精;野毛栗生吃能止小儿半夜盗汗,莲子心可清心火。红菇祛风去湿。香菇浸酒消肿风。农家家膳、进补哐节宴的菜肴还有多种:即穿山甲炖当归、甲鱼炖当归、猪干煮枸杞、红菇炖番鸭、红菇煮螃蟹、清炖童子鸡、肚包鸡、鸡包鸡、鸽包参……
( 武夷山)

二.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龙风汤

是武夷山最有名的风味佳肴。龙即武夷山的蛇肉,凤即适量的鸡肉再加上生姜蒜头等佐料进行清蒸(炖),便成了龙凤汤。尤其是武夷山珍贵五步蛇(蕲蛇)为佳,蛇肉含人休必需的多种有脂肪酸等营养成人,具有胆固醇低,药物作用大的特点,近来成为武夷山观光旅游的宾客们乐于称道的美味名菜
( 武夷山)

三. 湖南省 怀化 辰溪 雪峰山茶油

湖南省是我国油茶种植大省,2007年全省油茶面积1778万亩,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39%,全省122个县中有120个县种植有油茶,其中有3个县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年产茶油10万吨,占全国茶油总产量的一半,油茶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雪峰山在湖南绵延数百公里,属国家生态地质公园,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尤其是野生山茶油。湖南雪峰山茶油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工厂”的合作模式对所有成员及其收购的野生山茶籽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年产量达15000公斤。

四.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武夷山清明果

清明果也称鼠曲果,是一种用鲜嫩的鼠曲草和米桨分开蒸熟后,混合搅匀,加上香菇、肉丝、笋丝、腌菜等馅,包成花绿色的大饺子。这在武夷山区属清明食品,俗成清明果,有浓郁的农家田园风味。

市区横街头华榕超市旁有一当地阿姨一年四季都做清明果,让当地游客随时都能品到鼠曲果的美味。

五.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武夷玉兰片

1.选料:以毛竹的冬笋或清明前的春笋为原料,此时竹笋大都埋藏于地里,或是笋尖刚破土。因而笋身短、肉质厚嫩,而且加工的工艺比较讲究,所以经济价值较高。一般要求笋身长20~30厘米,并剔除虫蛀、伤疤等残笋,削去头基部粗老的部分。

2.去箨:将选好的竹笋,用刀从笋尖插入笋箨和笋内相接处,左手握笋,右手持刀用力往侧向按下,笋箨即全部脱掉。也可以从笋尖到基部,用刀斜切4~5刀,深达笋肉,再一手握住笋尖,一手握住基部,反向扭转,笋箨即脱。上述两种脱箨法,能使笋箨脱落平行,形成宝塔层的笋肉,外形美观。

3.煮制:将笋肉装入木甑中,上锅加水,旺火,锅内温度100℃,煮至笋肉呈半透明状,并有笋香时取出,放入清水池中漂洗、冷却。同时剥去连在笋肉上的笋衣,修整基部,继续用清水漂洗干净。

4.压榨:常用压榨机或土制的杠杆式木制压榨机脱水,压榨前先将较大的笋对半切开,小笋保持整条,然后顺序平叠上机压榨。压时先轻后重,逐步加压,直至笋身压成扁形片状,水分榨干为度。

5.晒干:将压扁脱水后的笋片,摊铺于竹帘上,置于阳光下曝晒至干,如遇下雨,压榨工序一般暂缓进行,可把笋肉放在池内继续浸泡,待天晴时取出压榨晒干,这样才能保持固有的本色,每100千克笋肉,可晒制成玉兰片5~6千克。

6.熏蒸:将玉兰片置于室内,用硫磺投入燃烧的木炭一起盛在碗内,门窗密封。熏蒸50~60分钟,硫磺燃烧放出二氧化硫的气体,使玉兰片保持淡黄鲜艳色泽,同时又可防止虫蛀变质。

产品特点:片宽节密,色泽玉黄带白,肉质肥厚,脆嫩清香。

六.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七.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武夷山岩茶

武夷山岩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大红袍”产于九龙窠。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之际,因患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献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当康熙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产时,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谢意,“大红袍”因此而得名。又传这丛茶生长于绝壁悬崖,无法攀摘,于是寺僧便驯猴穿红衣采之。“大红袍”品质奇绝,有一叶能泡一桶之说,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冲泡七次有余香,难怪它会具有神秘色彩

肉桂茶是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产于慧苑岩,它加工精巧,滋味鲜滑甘润,有“岩骨花香”之胜,已连续五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

武夷水仙也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红楼梦》里写的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

正山小种红茶是又一个武夷独特的茶叶品种。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小种或星村小种。它采用全发酵、并用松香烘青焙干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别具一格。正山小种是英国女王最喜欢喝的红茶。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武夷山)

八.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涮兔肉

为武夷山名菜,吃法与北方的涮羊肉相似,又名拨霞供
( 武夷山)

九. 福建省 福州 永泰 永泰山茶油

永泰山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木本食用植物油,是茶树上"油茶果"提取而成,油茶果从开花、授粉到果子成熟需整整一年,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山茶花开于秋季,果实成熟于次年花开时节,采摘时分山茶花已是盛开怒放,花果并存,同株共茂,乃自然界一大奇观,堪称人间奇果。油茶树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生长在连绵叠嶂的群山之中,饱含天地灵气,是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茶油降脂降压、消炎抗菌、抗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预防中风。                                   

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茶油味甚美。茶油能抗紫外线,防止晒斑及减少皱纹,对消除黄褐斑、晒斑很有效果。茶油性味甘,凉,功效润胃通肠,退湿热,养颜生发,促进伤口愈合。

十.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火烧豆荚

火烧豆荚”是村民别有情趣的一种独特小吃。中秋节前后正是田埂豆饱满之时,在坪上架起一堆火,将田埂豆连杆带荚挂在火上烧熟,剥皮后食之,有一种特殊的田园风味,有谚语云:“火烧豆荚坪,不吃也有名”。

武夷山土特产都有什么茶武夷山十大特产岩茶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