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特产黄豆焖鱼 宜州美食制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2-03 20:09:47

一. 广西 河池 宜州 红兰酒

红兰酒

红兰酒,源自于明朝末年刘三姐故乡宜州,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本酒采用民间传统工艺,选用优质糯米为主料,佐以壮族人民称之为仙草的红兰草,制成后置于天然岩洞中,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醇化,窖存三年以上。酒体天然红色,晶莹馥郁、香甜醇和。清代诗人郑献甫曾有“人言德胜酒,色夺洞庭绿”、“闻香十里远,开坛千人醉”的绝妙佳句赞誉红兰酒。

宜州市德胜红兰酒厂始建于1958年,属国有企业。是全国唯一一家生产红兰酒的企业。企业注册商标为“红兰牌”。2007年企业改制后更名为宜州市德胜红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红兰酒作为广西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佳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清朝末年起一直出口东南亚。在本地已作为一种,长期以来在河池地区及周边县、市有着广阔的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并有广泛的影响力,曾被评为广西名酒。1991年经国家民委、国家税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轻工业部批准我厂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并于1994年经宜州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认定为“宜州市市酒”。

二. 六月爆黄豆

六月爆黄豆为洪湖市,产于洪湖螺山界牌,故又称"界牌黄豆".

六月爆黄豆具有皮色嫩黄,豆瓣晶莹,颗粒饱满,如珠似玉等特点.该黄豆平均个粒重250克左右.比一般黄豆高出60%以上,若磨制豆腐,每公斤则比其它黄豆多出0.5公斤成品.尤为奇特的是,六月爆黄豆两瓣均有鑫黄色菊花图案,因此又名菊花黄豆.它适应性很强,即使在外滩田或水改旱涝的"二楞子田",种植也能保收,加之其重量与含油率皆优于本地豆种,所以人们争相种植.侨居东南亚的湖北人,争购六月爆黄豆开办豆腐作坊,生产的豆浆,豆干,豆棍和豆筋洁白无疵,油嫩可口,风靡南洋.

六月爆黄豆,古称"六月爆子",意即夏历六月荚果开裂.相传,明永乐年间,有江西籍王氏一家,迁至今洪湖界牌王家堡.落户,随身携半包黄似黄金,粒大籽实的黄事种,三月末落种,六月中摘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食用王家堡黄豆做的豆腐丸子,回京后仍久久不忘其鲜嫩之美味,遂命岁岁进贡,供皇室享用.湖南湘,资,玩,澧四水流域,居民喜食芝麻豆子茶,如有贵宾入室,使以王家堡黄豆沏的茶为敬.

洪湖六月爆黄豆1983年获外贸部授予的优质产品称号,它不仅在大陆畅销,而且行销港,澳地区和欧美各地,为我国传统出口产品.

三. 新疆 阿勒泰 布尔津县 哈纳斯黄豆

哈纳斯黄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布尔津县农业生产的历史很久,大豆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是布尔津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哈纳斯黄豆种植面积占全疆大豆面积种植的。布尔津县哈纳斯黄豆种植区域富含氮、磷、钾、铁、镁和钙等丰富营养,含石灰和盐分含量较低,有机值中的胡敏酸含量较高,含有的大豆生长的元素比例均衡,被全疆公认为是做豆腐的首先品种,每年产品供不应求。 经过多年的种植与改良,形成了本地独有的大豆品种,被自治区审定为“阿豆一号”、“阿豆二号”和“阿豆三号”,平均单产210/亩公斤以上,达到全国大面积种植平均单产的最高水平,种植亩产高于全国大豆产量。种植区域“新疆农科院豆类示范基地”、“新疆布尔津豆类试验站”,是自治区重点大豆生产县,引资建成了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的县中良大豆深加工企业,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产业链。

地域范围

布尔津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纳斯黄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布尔津县杜来提乡、冲乎尔镇、窝依莫克乡、也格孜托别乡、阔斯特克乡现辖行政区内的沙土地。东邻阿勒泰市,西接哈巴河县,南毗吉木乃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接壤,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7°22′-49°11′、东径86°25′-88°06′之间。哈纳斯黄豆面积10000公顷,年产量达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哈纳斯黄豆籽粒饱满均匀,粒椭圆型,直径均约4-8毫米,呈淡黄色,有光泽,脐淡黄色,与种皮颜色接近,百粒重18-20克,手感较硬,豆堆可散发出清新香味。 (2)内在品质指标:脂肪含量在10%——14%、蛋白质含量在32%-38%、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含铜(mg/kg)14—19、铁(mg/kg)100—150、锰(mg/kg)20—26、锌(mg/kg)30—37、钙0.18%—0.5%;含有多种脂肪酸,如:棕榈酸含量8%—13%、硬脂酸含量3.5%—7%、油酸含量20%—24%、亚油酸含量49%—55%、亚麻酸6%—9%;氨基酸种类齐全。 (3)安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 豆类》(NY5078-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

四. 广西 河池 宜州 有机桑杆榆黄蘑

广西是全国桑蚕第一大省,以无任何农药化肥的桑杆为原料栽培榆黄蘑,培养环境接近野生状态,绿色无害,外型高贵典雅,色泽亮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E含量很高,铁、锌、硒含量也很丰富,是食用菌中的黄金贵族。居家生活,养生保健,往来送礼当然首选榆黄蘑。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Sing.)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形态特征:榆黄蘑子实体多丛生或簇生,呈金黄色。菌盖喇叭状,光滑,宽2~10厘米,肉质,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延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淡黄色,偏生,长2~12厘米,粗0.5~1.5厘米,有细毛;多数子实体合生在一起,榆黄蘑色泽金黄,艳丽美观,惹人喜爱,外观恰似一朵美丽的鲜花。

营养成分:榆黄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尤为丰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属高营养、低热量食品,长期食用,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能,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可入药,治虚弱萎症(肌萎)和痢疾等症。

栽培要求:榆黄蘑生长力强、出菇快、生长期短、产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袋料栽培,菌丝生活力强,可在榆树、杨树、桦树、椴树、水曲柳、槐树等阔叶树锯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也可在红松、沙松、鱼鳞松、杉、柏等锯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不过产量很低。还可在棉籽壳、废棉、玉米芯、花生壳、豆壳、麦秸、稻草、茶渣以及栽过草菇和蘑菇的废培养料上生长发育。其中,以棉籽壳、废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黄蘑的产量较高。菌丝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7~32℃,最适生长温度为23~27℃,45℃以上经2小时菌丝即死亡,但能忍耐零下38℃低温。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0~28℃,最适生长温度为 15~25℃。pH5~7都能生长,以pH5~6.5最适宜。

食用方法:可炒、可爆、可烧、可扒、可炖汤,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可与精肉、腌菜、笋、火腿肉、肚片合炒,也可放入肉类中煲汤。

五. 云南省 普洱市 澜沧 澜沧拉祜族火灰焖鱼

火灰焖鱼是思茅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喜爱的—道独特的菜肴,拉祜族尤喜欢这种不用锅灶,胜用锅灶而焖出来的美味。其做法是,将捕到的鱼拿回来后破肚除去杂碎内脏再晾干,将葱、姜、芫荽、蒜、辣椒拌上食盐、味精和少许猪油,塞进鱼肚内,再用嫩芭蕉叶包裹起来,捂进热烫的火灰堆中,焖上半小时即可取出食用,味道醇香可口,散发出一股股浓郁的香气十分诱人。这是一道民族宴席上的珍品菜。

六.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沙田柚

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中国沙田柚之乡,据《宜州县志》载:自元、明、清以来,其产出的沙田柚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1990年被广西区定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市。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耐贮藏运输等优良特性,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天然罐头”之美称。无公害化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果品的卫生、健康和安全,常年食用有健胃、润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和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送礼之佳品。近年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港、澳、台等地区。1996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

七. 江西省 上饶 上饶县 黄豆肉馃

原料:上白面粉750克、猪五花肉250克、黄豆250克、芝麻仁25克、精盐25克、菜籽油100克

一、将黄豆洗净、晒干、炒熟,磨成粗粉。猪五花肉切成黄豆大的丁,放入豆粉中,加精盐拌匀成馅。


二、取面粉(500克)加清水200克拌匀,揉成水面团。将余下的面粉(250克)加菜籽油拌匀,擦成油酥面团。各分成10个面剂。取水面剂一个,放上油面剂,按扁,包入馅心,擀成圆饼形,上面洒点水,撒上芝麻仁,轻轻按一下,使其粘牢,即成馃生坯。以此法把面剂全制完。

三、平锅置木炭小火上烧热,将馃坯放入,每个馃中间部位压一块石块(直径10厘米的圆砖),边烤边按动砖块,促其成熟,并使黄豆粉和五花肉中的油分渗透均匀,至熟透取出即成。

八. 广西 河池 宜州 什锦菜

什锦菜

宜州美食什锦菜,香、脆、辣是这一款泡菜的特点。

宜州什锦菜,在传统制作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精心腌制而成,其口味纯正自然,鲜美脆嫩,健脾开胃,切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木瓜酶素等,无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健康和美味的享受,也是人们闲暇的美食,家庭餐桌上的菜谱,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具有香、脆、辣等特点。

九. 重庆市 彭水县 彭水黄豆

彭水黄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彭水黄豆是重庆彭水县的。

彭水黄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豆管理协会

13777862

黄豆(未加工的)

十.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江西特产辣椒鱼怎么做南京盐水鸭特产批发市场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