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特产锅盔有哪些 湖北哪里的锅盔最有名气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8 18:21:25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东大寺锅盔

东大寺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寺内现存的碑刻和其他史料分析,唐末已有部分回民来从长安来汴州即现在的开封居住生活。宋元以后,大量回民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移居开封,并聚居于现开封东大寺所在地。因生活和信仰的需要,在此地建立清真寺,后因王朝更迭、黄河泛滥而毁。明永乐五年(1407年),敕赐重建寺院,但又因黄河水患而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教民募资重建,并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次修复。如今的开封东大寺所保留的建筑风格,便是此次重修所形成。

相传再修建东大寺时,由于工程庞大,施工十分艰苦。一天,一位士卒吃到当地村民烙制的圆圈馍,感到特别好吃,酥香异常。短短几天内圆圈馍成了互相传颂的宝贝。后来,人们对圆圈馍不断总结提高操作技艺,定名为东大寺锅盔,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东大寺是开封著名的名胜古迹,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欣赏历史文物之余,品尝富有地方风味的锅盔,以饱口福。60年代,谢觉哉、郭沫若同志游览东大寺,品尝了锅盔之后,非常满意,谢觉哉连声称赞:“东大寺锅盔,名不虚传。”

信息来源:洛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 甘肃省 平凉 静宁县 静宁锅盔

静宁锅盔(大饼)、烧鸡是地方风味食品。

静宁锅盔,又名静宁大饼,它不仅是平凉静宁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也是平凉静宁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主食。乘车到静宁,只见公路沿线到处都有售锅盔的食品车,那雪白平整、薄厚均匀、图案美观、色泽光亮、酥香可口、诱人食欲的锅盔,引来众多的食客、旅人。

静宁锅盔历史悠久,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已负盛名。它外形圆,有大、小之分。大者如盾牌、小者如银盘,饼面旋有三道箍纹,饰有“一串龙”、“一朵云”、“一枝花”等图案,精致美观、雅丽动人,不要说是吃,就是看一看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静宁锅盔揉制功精,不易破碎、不易发霉变质,适宜久存和长途携带。相传有一外国朋友,买了两个静宁锅盔,装在箱内忘了食用,数十日后,远涉重洋回家,从箱中翻出静宁锅盔,仍然外形完整,饼香诱人,此事竟在海外被传为美谈。

三.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锅盔

锅盔它以发酵面粉为主料,按辅料葱油、糖等不同,可分为葱油型、糖酥型和白饼型。制作锅盔技术性强,烤制方法独特。制作时,先在发面中放入食用碱,边揉边加干面粉,反复多次,用手掐成面剂,揉成三角形抹上葱、油、香豆馅或糖馅,摊匀,卷后压扁擀成圆形,中间用特制小锤压窝。将做好的白锅盔放入特制的铁锅叫熬,两层锅下面均可成火,底锅放入面饼,待贴锅面黄皮脆后,取出放入二层平面锅上,旋转反复几次即可出锅。锅盔具有表皮黄脆、里瓤柔软的特点,居家旅行,香味久放不变质。

四.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石首江豚

江豚是石首重要的生态名片。长江石首江段是江豚最重要的自然分布区之一,有长江江豚天然种群的稳定分布。石首境内的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迁入地。1992年石首设立保护区以来,江豚种群稳定增长,天鹅洲长江故道水域有60头以上江豚,石首江段有35头江豚繁衍生息,且石首江豚以10%年增长率持续增加。2016年12月19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石首市“中国江豚之乡”称号。

信息来源:石首市官方微信公众号

五.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石首扣肉

以肥瘦红白相间五花肉为原料,经炸制,上糖色,薄片如纸,以碗扣住蒸熟,所以取名千张扣肉。常见用腌菜,豆豉,梅干菜为扣肉做底。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味道溶烂不糜,咸甜馥香浓郁。相传于唐代,首创为古江陵地区。减肥爱美的女生,不推荐。

六.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猪

阳新猪是一款地方优良猪种,原产于湖北省阳新而得名。1982年经专家鉴定与黄梅的“梅花星猪”属同种。以早熟,耐粗饲,母性好,温驯而著称。

阳新猪中心产区

中心产区在阳新县及黄梅县等地,分布于湖北省广济、圻春等县。中心产区阳新、黄梅两县,地处长江中游两岸,与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广济、九江、宿松等九县、市交界,江河湖泊众多,水陆交通发达。南北两地猪种多有交往。

阳新猪品种形成

阳新猪形成历史较悠久,其具体年代尚待稽查。产于我国华北型和华中型猪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由这两个类型猪的0后代经长期选育而形成。阳新县历史上农业生产落后,养猪以放养为主,群众过着“红苕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养猪只能利用丰富的甘薯藤和块根以及采集野生青饲料,再加部分糠麸;在选种上很注意选择架子大、叉口深、奶头多、母性好、耐粗饲的猪作种用。经长期选育形成了温驯、早熟、肉嫩味鲜的“阳新猪”。

阳新猪品种特征

阳新猪体型中等。头型有“狮子头”和“象鼻头”之分。阳新县“狮子头”猪为多,头短额宽,额部皱纹多且深、一般呈菱形,嘴筒上翘,颈较丰满,肥腮大。“象鼻头”猪在黄梅县较多,头较小,长而窄,嘴筒长,口叉深,耳比“狮子头”小,额部皱纹少而浅。其额部有一小撮似梅花状白毛,故群众称“梅花星猪”。耳大下垂。背山稍凹,腹大不拖地,臀倾斜。四肢粗壮,蹄质坚实。皮多皱褶,毛色全黑或在额、鼻端、尾尖、四肢末端和腹部有少量白斑。

阳新猪品种性能

阳新猪24月龄公猪体重128.19±9.02公斤,体长139.80±3.47厘米,胸围116.43±3.08厘米,体高67.66±1.59厘米;24月龄母猪相应为:94.30±2.30公斤,123.25±0.96厘米,109.95±0.96厘米,59.23±0.15厘米。阳新猪具有适于湖区放牧、性温驯、母猪发情明显、产仔较多、瘦肉较多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但生长缓慢。

七.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菱角

洪湖菱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洪湖菱角

洪湖市莲藕协会

菱角是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八. 四川省 南充 嘉陵区 南充锅盔

  走在南充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各式锅盔熟食专卖店,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烧饼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加上由于不是现做,因此连吸引顾客眼球的热气都不存在。
    我是北方人,记得初到南充那段时间,朋友带我来到路边卖锅盔的小摊前,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个其貌不扬的“饼子”叫锅盔,那时的锅盔没有现在的做法新颖,仿佛借鉴肉夹馍的形式,一个个方头烧饼被剖成两半,底儿连着不散开,做锅盔的老太太在一个煤球垫底的炉子边,一边有条不紊地和面,一边往里面抹上少量的葱花和肉末,然后挪开炉盖,亮出下边的煤球旺炉,把几个烧饼放在炉边用明火烘烤,一分钟不到即可出炉。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烘出来的面饼,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面也没有太多的馅料。当我从老太太黑黑的钳子里接过这样简单烘烤出来的锅盔时,却迟迟不敢入口,心想这样的食物简直是不敢恭维。朋友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笑嘻嘻地说:“怎么?不敢吃啊?你不要看它其貌不扬,而且做的方式也简单,但却有千年的历史哦。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得名‘锅盔’。”听了朋友的介绍后,突然对手中这个小小的饼子产生了兴趣,毫不犹豫地把它送进嘴里。虽然有些干巴巴的感觉,但是嚼起来却特别有劲儿,“咔嚓,咔嚓”的响声,香脆可口,里面的肉馅儿虽然少得可怜,但是味道却浓郁香醇,突然明白了它的香味不是飘散在外挑逗人的嗅觉,而是在咀嚼中激荡人的味蕾,有着田园风情般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就这样,我改变了对“锅盔”的看法,也爱上了它的味道。几年时间过去了,南充的小吃可谓花样百出,品种繁多,但是锅盔却一如既往地作为南充极具标志性的小吃深受大家的喜爱。不变的还是那种做法和工艺,唯有变化的则是卖锅盔的路边小摊少了,更多的成为了有规模,有门面统一管理的锅盔专卖连锁店,锅盔夹杂的馅儿也多了,口味还来了个百花齐放,没有了既定模式,感觉颇为新鲜,可以夹凉粉、豆芽、黄瓜之类的凉拌小菜,也可以夹肉丝、肉片、里脊、耳片等荤菜。制作锅盔的也不再是老太太了,变成了身着统一工作服、头戴卫生帽的服务员,根据顾客的需要往锅盔里塞满各类油腻炒菜后,很有礼貌地从玻璃窗口递给顾客。其味道也比以前的丰富多了,主要以麻、辣、热凉、软硬混合为主,吃上一口,首先是锅盔在嘴里咬烂的脆脆的声音,继续咬下去,就吃到了又麻又辣的肉馅儿,那个味道别提有多美。
    南充的锅盔文静朴素,风格迥异、滋味千变,让人垂涎欲滴,不变的,是这些锅盔颇具街头的本地风情,更是南充悠久历史的绝佳见证。

九. 湖北省 仙桃 仙桃菱角

野菱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根丝状细裂,叶漂浮水面集生于茎端,叶柄具纺锤形气囊,以利漂浮。茎为紫红色,开鲜艳的黄色小花。野菱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把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野菱角,有四个刺角,易扎人,我们把它装衣兜里就不敢跑,也不好剥。

到处都是沟沟汊汊的老家,有水的地方就养有菱角。站在池塘边,远看一片绿,水面上漂浮着菱角。碧绿色的叶子挨挨挤挤,覆严在水面。这种菱角叫家菱角,长有像牛头的二只角,家菱角果实含淀粉高,一般蒸煮后食用,也很容易咬开和掰开。

街上卖菱角的老人多半会在小摊前摆一个小木礅,一把奇怪的砍刀,砍去其角,剥去其壳,专卖菱角米。老菱角粉爆,嫩菱角味甜。

家乡的湖里长满菱角,也长着莲藕。当盛夏过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立秋后正是采摘菱角、莲蓬的大好时节。小时候,约上三五个同伴,用荷叶做顶帽子,戴在头上,来到湖里采菱角、捡莲子,把菱角叶担回家养猪。菱角刺扎满小脚,害得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挑拨扎进脚里的菱角刺,用口为我吮吸流血的伤口。

湖里到处都有船,湖里乡的孩子都会撑船和划船,除用木船采摘菱角外,也有划着一种像大脚盆似的“杀猪盆”(腰盆)去摘菱角。坐在盆里,手里的划板忽东忽西,向前划行,停下时,牵起菱角藤把菱角一个个摘下来。遇到老莲蓬也采摘,摘莲蓬也是有技术的,要手指掐住枯莲梗,轻轻一折就下来了,蛮拉是很容易被荷叶梗刺划伤手,或是将莲连梗拔起。

把采摘的菱角洗净,将菱角倒入放有水的锅里,翻动均匀,煮透不煮烂,把熟透的菱角菜捞起沥干,热腾腾喷香的菱角,就可以掰开吃食菱角米了。老菱角粉足又甜,吃起来有口味又饱肚子。

每每去吃菱角用牙齿咬开,嘴上总会粘上黑黑的一层菱角的薄皮,都会留下一大堆菱角壳。一家人一边剥菱角,一边话家常,其乐无穷。菱角也可生吃,口感就像藕,脆生生的,嫩甜爽口。剥出菱米去烧菜,比如菱角炒肉、菱角炖汤等,都非常可口、其味道也不一样。大集体时期,有的生产队把菱角、莲藕,鱼肉分给各户,让社员们过个热热闹闹的中秋节。

我曾听老人讲过,菱角一旦长大成熟,慢慢变老的时候,就会自己离开菱角藤子(当地俗称wu子),靠自身的重量沉到泥里,并用它身上的刺角把自己固定在水底。到了来年,又会生根发芽,池塘里又是翡翠一片了。呵,故乡的菱角,它们是多么热爱脚下的土地啊!

“采菱女儿新样装,瓜皮船小水中央”古老的诗句,对采菱船做了如此生动的比喻。采菱姑娘划船采菱,唱着民谣,成为古代诗人笔下醉人的景致。回想起小时候采菱的情景:碧波秋水,满眼1,湖池摇船,清香袭人,夕阳西下,采菱归去,菱歌婉转,和着夜雾…….多么动人的一幅幅采菱图啊!

可以说我是吃家乡的菱角长大的,对菱角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又是一年秋来到,儿时的故乡,记忆犹新的那些往事,是那般遥远而亲切!

2012.08张才富于北京

十.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锅盔

锅盔是颇受甘谷人喜爱的风味面食,以县城做工最佳。锅盔之法源于三国,据说三国关羽驻军博望,因缺水欲弃城,诸葛亮以锦囊贻之,信内写道:“多用干面,搀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如盔,以饲将士。”关羽令军士如法炮制,果然得盔,大如盾牌,厚如酒樽,食之脆酥可口。甘谷锅盔品种有干面锅盔和油锅盔两种。制作时,先把精粉发好,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再填入大量干面,反复揉制,直至面团揉压成绸子一般绵软,才切成4至6斤重的面基子,再将面基子反复揉压,使其更加光滑绵软,然后加入有关调料擀成圆饼形,并在饼面精心旋出箍纹,抹上菜油,上鏊烘烤。油锅盔是把精粉发好后,添加干面揉制的同时,将适量的蛋液、植物油等加入,反复揉压,使其与面完全相融,再如制作干面锅盔一样上鏊烤熟。甘谷锅盔厚大如盾,金黄鲜亮,香酥诱人,口感细腻,经久不变,不易破碎,便于携带,享誉陇右,似胜过静宁锅盔,是出门旅游和居家享用的实惠食品。
锅盔是湖北哪里的特产锅盔哪儿的特产最出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