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有什么特产好吃的 湖南湘潭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9 04:08:13

一. 湖南省 湘潭市 湘乡市 湘乡火焙鱼

我的家在湘乡毛田镇,这是一个被涟水环绕流过的小镇,是湘中地区有名的水乡。水,促成了人们恬静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独特的食物,鱼就是其中之一。在汉字中,“鱼”字和“羊”字组成了“鲜”,而这种鲜确实是美食的重要组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人们把捕获来后剩余的的鱼熏焙出来,没有了“鲜”,却也是一番独特的风味。

将新鲜打捞上来的鱼除去内脏,因为超过手指大小的鱼的内脏是苦的。这可是件麻烦事,但即使是再小的鱼,对于生活在水边的人来说,动作也能够非常娴熟。制作鱼火焙鱼是个细心的活,要耐得下性子,动作过猛,很可能将完整的鱼身弄破。抹上一层食盐可以保鲜提味,这是很多食物的制作手法。在熏烤之前,也有人把鱼拿来蒸到七八分。熟谷壳、桔皮、米糠既是农作的副产品,也是天然的香料,烟雾熏烤几日,到鱼肉九分干即可,其实经验丰富的人只需要看下鱼肉颜色,就知道是否可以出灶。出灶便意味着成品的火焙鱼可以装袋了,表皮是黄的,略微带湿的鱼肉既有鲜味又易保存。火焙鱼的烹饪方法多样:可先用微火油炸,再加以蒜、姜、紫苏、干辣椒等,加水后用文火慢慢熬,肉质柔软后可出锅;也有直接加佐料蒸食的。新鲜的鱼可能会因有腥味而遭人不喜,但经过熏烤的鱼却没有这种缺陷。

在毛田镇附近水域,曾经有两个很有名的古集镇,上游的叫“谷水镇”,下游叫“羊古市”,由于临水,两个地方都盛产火焙鱼。这里发出的货船,除了载茶叶,还会载着大量的火焙鱼,一直顺流北上,直到汉口。他们将本地的产品售空后,又从那边带回来许多南杂,这就是古时商人对水的利用。

在这片水域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朝皇帝朱厚照曾游涟水,晚上在羊古市落脚,一农户便奉上火焙鱼这道菜,朱厚照食后深觉不错,便提笔书下“御食火焙鱼”五个大字。故事的真假无从考辨,但清末曾氏在此训练水军却是有史可考。咸丰四年,曾国藩在靖港惨败太平军后至衡阳,他安排曾国葆等几位弟弟们回乡组建了一支水陆两用军,并选在此处的羊古水域扎营操练,也就是这支军队,后来帮助曾国藩直捣天京,攻下天王府。湘军将士也将火焙鱼带出湘乡、带出湖南。今日,这里的渔民仍旧袭用湘军当年操练的方城阵、迷魂阵来捕鱼。据说毛泽东从小就喜欢吃这种乡味浓郁的土菜,火焙鱼也因他更有名气。

现在库区的渔民成立了养鱼合作社,原本自给自足的制作被作坊生产所替代,并且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产品亦销往各地。虽然我一直认为原汁原味的东西最好,但如果能带动经济、造福百姓,自然不是一件坏事!

二.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三. 湖南省 湘潭市 湘乡市 湘乡啤酒

湘乡啤酒厂是国家大型企业,年产啤酒达10万吨。据清朝嘉庆《湘乡杂志》记载:“乡泉井,水香如椒兰,酿酒殊腾,南齐时以之充贡。”以此井水酿制的啤酒,酒味醇香,纯正爽口,是湖南省惟一获“湖南名酒”称号的啤酒。

四. 湖南省 湘潭市 岳塘区 湘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湘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潭有“中国湘莲之乡”的美称,是历代皇室贡品,“寸三莲”驰名中外是莲中珍品。湘潭湘莲产量占全国的63.4%,且质量均为上乘,年成交额1.2亿元左右。全县目前有4000多人从事着莲子的种植、加工、贩运。莲子的系列产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断的发展。1992年中国国立商检局对湘莲测定认为,净莲肉含十八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之效,莲芯性味苦寒,有强心镇静、清热平火、除烦利尿之功能。湘莲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

湘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南省湘潭县全县乡镇,韶山市银田镇、永义乡、如意镇、韶山乡,湘乡市梅林桥镇、东郊乡、龙洞镇、栗山镇、中沙镇、山枣镇,株洲市荷塘区明照乡,衡阳市衡东县白莲镇等3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 湖南省 湘潭市 岳塘区 葱油凤尾虾

1、将芫荽摘小朵,冲洗干净。葱和姜一半切成末,一半拍破。将虾洗一遍,挑去杂质,用手挤去头部脚须和前身的壳,留下尾部的壳,再洗一遍沥干水分。用汤、盐、味精、胡椒粉对成汁。

2、锅内放入汤、葱、姜煮出香味,将虾放入,下酒,烫熟即捞出,装入碟内。

3、烧热锅,下油,至六成热时,放入姜末、葱花炒出香味,随即倒入各汁收浓,浇盖在凤尾虾上,淋香油,洒入芫荽,随上辣椒油、姜醋各两小碗即可。

六.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糖饧

糖饧是湘潭的传统小吃。在民间有句俗语“七月半,糖饧顿”,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大家不生火做饭,都以糖饧为主食。现在则立夏一过,糖饧就开始上市。

七. 湖南省 湘潭市 雨湖区 蛋卷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提到湘乡的蛋糕席,是湘乡城乡一种较为普遍的宴席,蛋糕则是这种席面上的主菜。蛋糕制作方法是先将斩碎的猪肉7份拌和它粉(红薯淀粉)3份、调以鸡蛋和佐料(胡椒粉、桔饼等)制成原料,在蒸笼里,捂盖烧一把火后,再将蛋汁均匀泼洒在原料上,再捂盖蒸熟,切成块片即成。另一种作法是,将鸡蛋汁充分搅拌,倒入烧烫的锅内,两手端锅,顺势将蛋汁荡匀成薄皮,略加烤焙即成蛋皮;然后,把原料用蛋皮卷成圆筒,放入蒸笼里蒸熟,切成片,即成蛋卷。趁热食用,味极酥软鲜美,在制蛋皮时,略加食品红,便清晰显示蟠龙纹,色、香、味、形俱佳。

八. 湖南省 湘潭市 雨湖区 冰糖湘莲

湘莲出产于湖南湘潭地区。它色白、味香、肉嫩,与建莲并列为全国莲子之首。古时人们一直将莲心作为富有营养的高级滋补食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时,发现二千多年前人们就将莲心作为食品。以湘莲入馔,在明、清以前就较盛行,到近代开始采用冰糖制作。 特点:用冰糖和湖南名产湘莲蒸烧而成。成菜色泽洁白,莲心酥烂,香甜爽口。 工艺:将莲心去皮去心放入碗内,加温水上笼蒸至软烂。炒锅用中火烧热,放清水,下冰糖烧沸,待冰糖完全溶化后离 .

“冰糖湘莲”是湖南甜菜中的名肴。自西汉年间用白莲向汉高祖刘邦进贡,故湘莲又称贡莲,香莲主要产于洞庭湖区一带,湘潭为著名产区,市内以花石、中路铺两地所产最多,质量也最好,有红莲、白莲之分,其中白莲圆滚洁白,粉糯清香,位于全国之首。在挖掘湖南长沙马王堆墓时,发现候就食用过莲子。金代诗人张楫品尝“心清犹带小荷香”的新白莲后,曾发出“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湖湘”的感叹。

此菜在明清以前,就比较盛行,最早称“粮莲心”,不过当时制作较简单,自近代才用冰糖制作,故称“冰糖湘莲。”如今不仅在湖南,而且在全国和海外也有很高声誉。

湘白莲不但风味独佳,而且营养丰富,莲肉富含淀粉、蛋白质、钙、磷、铁和维生素B1等。古时莲子就为高级补品,古典名著《红楼梦》里,记述元春回贾府省亲,贾府在宴请贵妃的宴席上,就有“莲子羹”,当宝玉挨打养伤时,也吃“莲子羹”。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莲子性平,味甘则涩,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的功效。

此菜汤清,莲白透红,莲子粉糯,清香宜人,白莲浮于清汤之上,宛如珍珠浮于水中,是著名湘菜之一。

九.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十. 湖南省 湘潭市 岳塘区 湘黄鸡

湘黄鸡,是产于湖南的黄鸡,又称三黄鸡。湘黄鸡躯体大小适中,成鸡一般重1600克,结构匀称,头小,单冠,脚矮,颈短。公鸡前胸宽阔,毛色金黄带红,躯体秀丽而英武,啼声响亮而清脆;母鸡躯体较短,背宽,后躯浑圆,腹部柔软而富弹性,产蛋性能好。湘黄鸡的药用价值较高,能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调经血,止白带,是妇科要药,久病体虚者和产妇炖食湘黄鸡,尤有滋补、强身健体、促进恢复的功效。
湖南湘潭必买的十种特产湖南湘潭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