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能带走送人的特产有哪些 贵州黔东南州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8 03:59:11

一.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镇远道菜

镇远道菜,相传为镇远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储藏愈久品味越好,故也称陈年道菜。制作方法是以青菜作原料,置阳光下曝晒至菜叶发软后洗净,再晾晒至八成干加盐揉搓,入缸内腌一夜,再晒再揉反复四、五次,使盐完全浸入菜的叶和茎内,再用甑子蒸,洒上白酒,入坛密封3个月后即可取出食用。食用方法为:凉拌、炒食、火锅配菜、汤菜等。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榕江县 榕江米粉

凡到榕江的人,如若不吃上一碗“榕江米粉”,可说是虚此一行。

榕江米粉产生的年代较长,至今约有250年历史。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黏米浸泡透水,磨成米浆,再舀取适量米浆,用开水兑热,调成米汤状(俗称“熟欠”)。兑欠是制粉的关键,欠不熟,粉无精丝(即不韧),因此,一定要将“熟欠”与米浆拌匀(各一半),边兑边舀。制粉时,先烧开一大锅水,再将已兑好的米浆用小瓢舀进“酿粉盘”(用薄锡皮制成,直径约30厘米,边高约3厘米),晃动粉盘把米浆铺匀在盘底,迅疾地将粉盘放在滚开的水锅内盖严,几分钟后开盖,渗一瓢冷水,取出粉盘,以盘中粉起大气泡为好。锅盖一揭,气泡随之下塌,趁热用筷子沿粉盘边沿划上一圈,用手轻轻地拉开盘内粉片一角,待其粉片离盘约三分之一后,搭在一根洗净擦干的竹竿上晾干水气,折叠好,便成了米粉。

曾有人欲将榕江米粉打入凯里市场,结果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与那里的水质有关,这就更显得榕江米粉的独特了。

榕江米粉有多种吃法,较为常见的四种:一是汤粉,二是炒粉,三是卷粉,四是凉拌粉。每种吃法都以个人喜爱和按季节而择选。汤粉是四季皆宜的。冬春季节较冷,人们多爱吃炒粉;而夏秋天气炎热,人们则喜吃卷粉和凉拌粉。

卷粉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配料十分讲究:如将瘦肉、窝笋、竹笋、干豆腐等分别切为小四方块,炒熟备用。先从粉盘上剥下来的圆盘粉,平铺于桌上,根据需要,从中划破成若干小块“三角”形,然后用汤勺把配料舀放到粉片内,包裹起来,成一小长形圆筒状,便成了卷粉。吃卷粉也有两种:一种是吃热卷粉,即把包好的卷粉置于小蒸笼内蒸热,这种吃法,一般在冷天。它的特点是通过蒸热,包在粉内的各种配料的香味能渗透于粉皮里,加上蒸后的粉片韧性更佳,吃起来更感到可口、舒服;另一种吃法是冷吃,这多在热天。热天吃上凉卷粉,心里有股凉悠悠的感觉,起着解热消暑的作用。这两种吃法都有个共同点,即卷粉放于碗里后,用剪刀将其剪成小节的卷粉,然后,淋上酱油、豆腐卤水、酸醋、撒上葱花、姜米、辣椒面,边拌边吃。

凉拌粉属夏季消暑饮食,制作更为简便。将粉切成粉丝后,置于碗中,放上盐巴、辣椒及配料(炒熟的肉丝、肉末、肉片和开水烫过的绿豆芽、豌豆尖,以及葱花、生姜、胡椒面、酸醋、味精、盐巴等,拌匀即可食用。尤其是盛夏,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当人们不思吃饭时,常以凉拌粉来取代正餐,是最舒服不过的了。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丹寨蜡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蜡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蜡染

丹寨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丹寨排调山沟沟蜡染艺术家王阿勇曾两次到美国,进入白宫等地表演,受到极高赞誉,其多幅蜡染作品被美国白宫收藏。她还应邀赴过美国总统里根的家宴。如今的王阿勇,已在县城建房,经营着“东方第一染”专卖蜡染小天地。

在她的专卖店里,我们看到她和美国总统里根合影的放大照片,另一面墙壁上,王阿勇的蜡染制品古色古香,有极浓的乡土味。难怪在美国表演时,她做的一幅蝴蝶妈妈怎么样生12个蛋,12个蛋又怎么样变成12个人,然后才有苗家的民间传说绘成蜡染画。当两只花蝴蝶翩翩起舞,在布面上清晰出现时,老外们掀起了阵阵欢呼。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一位苗族姑娘在漂染土白布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罐蜂蜡打泼在白布上,白布漂染洗净后,出现了白色龟裂的美丽的花纹。聪明的姑娘领悟到蜂蜡能防染,于是她用蜂蜡将花卉、虫鸟点绘在白布上,浸染成花布做成衣裳。她身穿这套衣服在芦笙场上亮相,轰动整个芦笙场。各寨的姑娘都来向她讨教,随着该艺术的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蜡染艺术。

可追溯到远古的丹寨县苗族、水族妇女制作的蜡染制品,大多取材于大自然的花卉、虫鸟、鱼虾和民族的图腾龙、凤等,造型夸张,极富想象力,广泛用于壁挂、窗帘、桌布、背包、服饰等,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有很好的实用性,是收藏和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王阿勇和杨芳都是排莫苗寨走出的蜡染奇人,扬武乡排倒、排莫和排调镇远景蜡染,是丹寨县蜡染艺术的杰出代表。排莫村苗族,是至今保存完整的鸟图腾部落,依然保持着制作蜡染工艺的传统习俗,在他们的蜡染作品中,溶入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动物和人本身的感悟,鸟图腾以种种不同的图案隐射出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中央电视台近期到排莫拍摄了《最后的鸟图腾部落》专题片。排莫等地的“白领苗族”,擅长于蜡染工艺,并将古朴的工艺与现代手法相结合,作品具有很浓厚的现代气息。排莫艺人杨芳,曾到香港等地表演,作品被抢售一空,备受欢迎。杨芳如今已迁居到乡政府所在地朱砂村,开了一家蜡染工艺厂,意欲把苗家的蜡染艺术发扬光大。

四.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榕江县 榕江西瓜

“榕江西瓜包开”,是贵阳人对榕江西瓜的赞誉,也是消费者赐给榕江西瓜的精典广告词。

榕江位于贵州东南部,都柳江上游,气候温热,土地肥沃,适宜西瓜生产,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榕江古州一带就种植过西瓜,曾远销到广西一带。1957年又重新试种。1978年以来西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榕江被誉为贵州西瓜名产区。现常年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总产西瓜2500万公斤。西瓜以个大皮薄、瓤胞肉沙,香甜适口,耐储耐运等优点而驰名省内外,成为广大消费者消暑解渴的时令果品。产品除供应贵州广大消费者外。还远销省外的重庆、成都、昆明、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

五.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三穗县 三穗竹器

提到“鸭乡”,人们大多知道是指黔东南三穗县。然而,“竹编艺术之乡”也是黔东南三穗县的又一冠名,恐怕知情者就疏多了。

其实,贵州省文化厅赋予三穗县“竹编艺术之乡”的美名别称也并不过火,实乃名符其实。只要路经三穗县汽车站旁,那琳琅满目的竹器就会令你一饱眼福。

三穗县土地肥沃,利于竹子生长,盛产楠竹、斑竹、水竹、金竹、毛竹、黑竹、白竹、绵竹、石竹等不同种类的竹子,距县城12公里的蜜蜂坡一带就被誉为“万亩竹海”,去年水城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所用的竹子棚架,就是从这里选购运过去的。生息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民间工匠们,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竹编事业,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清光绪年间三穗县瓦寨斗笠就畅销湖南,湖南洪江成为著名的斗笠中转站。民国27年(1938),贵州省政府饬令三穗县呈送斗笠、细蔑篮参加手工艺品博览会展出。1959年,瓦寨斗笠新精制的24匹蔑小斗笠被选送北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74年,三穗斗笠、细蔑篮作为贵州民族工艺品参加广交会,引起外商兴致,当场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商达成订货交易。

三穗竹器的种类繁多。从形状上看,有方的、圆的、椭圆的、喇叭状的;从用法上看,有提的、背的、挑的、抬的;从功能上看,有盛饭的、装蔬菜粮食的、筛米晒粮的、放笔的、捉鱼的、遮雨的、关鸟的……根据竹器各种样式的特点,竹篾的破法上各有不同。斗笠的篾破得细且要过匀刀;凉背篼的篾要去青、刮光滑,还要染色;撮箕的篾破得粗且硬,编织也较随便;晒席的篾要破得宽而薄……总之,凡盛细东西、作装饰的,篾破得细而光滑,做工很讲究;凡盛粗东西的,篾破得粗而硬,做工比较随便。

编制竹器所用的材料比较讲究。斗笠精巧,要选指头大小的水竹制作;凉席柔软,用篾较宽,必用小酒杯口粗的水竹编织;晒席平坦,用篾要宽而平,故选用枝干较大、质地坚硬的楠竹;箩口滚圆,必用绵竹绲边;米箩篾细且硬,得选用白竹或金竹;撮箕需硬实,选斑竹编织……

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穗竹器不只停留在实用上,已向供观赏、作装饰上迈进。将篾染色,在竹器上编织各种图案、吉祥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与塑料包装皮配合编织,不但增强竹器的牢度,而且色彩更使人眼花缭乱。

更有趣的是,三穗竹器已从盛物随演员们登上了舞台。导演们用竹器作为蹈具编导的“篮子舞”、“凉背蔸舞”、“斗笠舞”还挺具地方民族特色色彩的呢!

三穗竹器立足于大小因适用而异、形状以方便为宜的原则,做工考究,名驰遐迩,被贵州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难怪,到过三穗的远方贵宾感触地说:“到三穗不带竹器回家,将是自己终生的憾事啊!”

六.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榕江县 甜酒粑

榕江是侗族和苗族聚居地,甜酒粑是侗族同胞长期以来最喜爱吃的一种食品,这一食品目前已走俏市场。它是用糯米饭后再兑上甜酒曲,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酿制成酒糟,然后又将糯米和大米按照一定的比例兑配制成米面后,用手搓合而成小颗粒的米团,一起放到锅里煮沸而成,它味道甜糯柔软可口,热气腾腾,营养丰富,一般妇女、中老年人和小孩较爱食用,既经济又实惠,顾客只需花上一元钱即可吃上一碗甜酒粑。

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麻江县 蓝浆果

贵州省麻江县果品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的帮助下,从2000年开始引入美国蓝浆果12个品种,进行了选育、繁殖及栽培试验。现已选出适合的优良品种,三年亩产达300公斤以上,与美国原产地的产量相近,个别品种高于原产地。同时,果实营养成分经贵州大学检测达到原产地水平。可以预料,蓝浆果将成为南方丘陵红黄壤地区极具出口创汇潜力一种新品种

八.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冻鱼

冻鱼

苗家入冬的时令菜肴,是在隆冬季节,从田、塘或河沟里捕来鲜鲤、鲫、青鱼或别的杂鱼洗净去杂,放入清水锅里烧煮。待七、八成熟后,陆续掺入白豆腐、山药根、冻菌、生姜、夜寒苏根(或花)继续清蛇至汤白稠浓,再放入食盐、花椒搅匀,稍煮少许,即连锅一起,置于阴冷的凉台上。过了一夜后,即冻成一整块,用铲或刀划成小块,搬上餐桌,其味鲜美可口,如再洒上一点糊辣面,其味就更加别致了。

九.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镇远红酸汤

镇远红酸汤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的特色美食。镇远红酸汤是用传统的苗家方法酿制,加入本地优质红辣椒、香料、食盐等,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红酸汤是镇远的一大特色小吃,各个红酸汤店是每个游客到镇远游玩必去的地方,它以独特的手艺精致而成,经过多代人的努力,现味道越来越好。现有大量厂家已生产袋装原料,方便外地游客带走,不过,我们建议,要想吃到正宗美味可口的红酸汤,还得亲自到红酸店里尝尝。红酸汤不仅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还能消除在您结束完一天的旅途之后的疲惫。

古城红酸汤店是镇远县历史老店,在镇远县城无人不晓此店,经营数十年,风雨洗刷,历史变迁,它依旧保持着它曾经的风格与方式,接纳着每位到此开怀品味美食的食客,一直坚持着用最好的美味,感谢来自四方朋友的支持,在镇远许多家餐馆都改变了自己的风貌,只有这家,10年前如此,10年后依然如此,没有为镇远的快速发展,改变任何地方,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点,耐心,细心的接待每一位前来光临的食客。镇远城区这家叫古城红酸汤的地方,来到镇远必须到的一处去处,虽然不大,但是小镇民家餐馆的感觉正是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据当地人了解到,这家餐馆建立于1998年澳门回归时期,距今已经有12年之久,在镇远是一家家喻户晓的餐馆,曾经辉煌时期,每天爆满,吃饭的人为了吃饭,餐桌都添加到了马路边上,据当地人介绍,古城红酸汤,是镇远人下馆子必须去过的一家餐馆,数十年载,餐馆地理位置从未改变,味道从未改变,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工艺,无任何添加物,纯天然健康的美食。到了镇远旅游,强烈推荐需要去一尝美味!

十.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凯里市 香炉山雾茶

香炉山雾茶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香炉山的。香炉山雾茶口感涩而甘醇,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护肤养颜,常饮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

香炉山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15公里,四面石崖绝壁,形如香炉,故名。山上杂花丛树,修篁茂密,云雾缭绕。所产的香炉山雾茶在当地比较有名。

黔东南特产必买清单黔东南十大特产排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