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有名的特产是什么 绍兴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7 10:55:39

一. 浙江省 绍兴 新昌 越鹅

产品名称:越鹅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类别:家禽

产品特性:全身羽毛洁白,体型紧凑,饲养方便,生长快,精料省,收益高。鹅肉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油而不腻。

产品功效:全身是宝,鹅肝为高档营养保健食品,鹅羽可以做保暖用具。
产品简介:越鹅又称绍兴白鹅,是中国白鹅中的一个优良的地方种。体型中等,结构紧凑,体躯长而平直呈长方形,全身羽毛洁白,紧贴体部,部分鹅的头、背、尾部有灰褐斑点状杂毛,喙、蹼、肉瘤均呈桔红色,肉瘤突出呈半球状,眼突金黄色,虹彩蓝灰色。成年公鹅体型高大魁伟,肉瘤高突红显,昂首挺胸,行走摇摆,鸣声宏亮,追咬行人,很显高傲。成年母鹅性情比公鹅温顺,肉瘤较低,色偏黄,腹部宽大下垂,叫声低沉。

产品典故:古有王羲之爱鹅,其爱鹅并非因为他喜吃鹅,而是所写之鹅字一笔过,不离手不回笔,活似一神态十足之大鹅。传说有一老道为得王羲之写的老子作品《黄庭经》,养群鹅赠之,得。后人以此戏称《黄庭经》为《换鹅帖》

二. 浙江省 绍兴 新昌 新昌板栗

新昌板栗果大味美,甜糯香脆,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栗的药用价值在古药籍《崐名医别录》中列为上品,有“益气”、“补肾气”、“治腰、脚不遂”以及疗“筋骨断碎”、“肿痛阏血”等效用。“新昌糖炒栗子”历史悠久,在周边县市有较高的声誉。新昌板栗在短短的几年大发展后,一举成为浙江省板栗大县,面积已达十万亩,1998年总产量已达300万公斤。板栗已成为新昌农业产业化的一项主导产业。

新昌产板栗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目前,也是浙江省板栗的主产县之一。

新昌板栗以颗粒大、色泽鲜艳、甜糯香脆而闻名,并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曾被评为最佳板栗品种之一。在新昌本地以“糖炒栗子”风味极佳。

三.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饭焐菜

饭焐菜

绍兴传统做饭时,往往是下煮米饭,上蒸菜肴,饭熟菜也成。有的干脆将菜直接放在米饭之上,饭熟后取出所放之菜,加以调料即可。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焐,比较常见的是饭焐萝卜、饭焐茄子、饭焐白菜等。以白菜为例,霜后白菜性糯味甘,取白菜菜心,置饭锅内,饭熟后取菜装盆,加适量麻油、酱油即可食用,风味极佳。

四.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马剑馒头

马剑馒头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马剑镇的特色小吃。马剑馒头,以面粉为主要材料,以酒酿发酵,没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剂。馒头色泽亮丽,但不是像劣质的馒头暗淡无光,或色泽过于亮丽。其形丰满,入口香醇。

马剑馒头,又名浦江馒头,以其出自浙江诸暨市马剑而名,又因马剑曾受辖金华浦江县,故又名浦江馒头。现正宗的马剑馒头,只产于马剑镇上人家,其他地方所制,皆不得其味。

马剑馒头与普通馒头制法不同,外面的馒头多用发酵粉做, 而马剑馒头却用酒糟替代发酵粉的。他们有特殊制作工艺, 别人就是偷了拳头,也难学会。因而,马剑馒头非比寻常,看起来又松又软,活像一个个充了气的球,还带点酒酿的甜润,不仅口感好,且清香扑鼻。马剑馒头制作方法配料不同,一般不易变质,只要把冷却的馒头放在冷柜里,一般可放上几天都不变质。想吃的时候,再放进锅里蒸一下,立时复原如初。

吃马剑馒头有讲究,才能品出滋味。先把馒头掰开,将咸菜焖肉夹在馒头中间,大口咬着吃,汤卤会渗出,才能感觉出滋味。

如果想吃到真正的马剑馒头,以为到马剑走一趟为宜。以便领略马剑山水田园风光,一边享用马剑馒头的诱人品味,再泡上一杯马剑香茗,约四五好友,叙述畅谈,不乏为人生一大享受!

五.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鳜鱼

产品名称:绍兴鳜鱼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类别:属鲈形目,鳍科

产品特性:体侧扁,背隆起,呈青黄色,具黑色斑纹,鳞细小,性凶猛,喜食鱼虾,肉质细嫩,味鲜美,无毛刺,营养丰富。生长期快,品质优良。

产品成分:含蛋白质含量高、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

产品季节:5月—7月

产品功效:鱖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产品简介:鳜鱼俗称鳌花,民间也称桂花鱼,绍兴民间又称“紫花鲈鱼”。系野生鱼类,它与黄河鲤鱼、松花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 白鱼齐名,同被誉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被列为鳌花、鳊花、鲫花、法罗、铜罗、哲罗、雅罗、胡罗、等“三花五罗”之首。广布整个绍兴平原水网。绍兴传统名菜“清蒸鳜鱼”,历来被视为宴席珍品。70年代以来,绍兴鳜鱼捕捞过度,产量锐减,价格猛涨。1980年底,绍兴县水技站在城东水产村作鳜鱼人工繁殖获成功。今绍兴地区部分池塘搭配养殖,鳜鱼资源稍有回升。

产品典故:宋陆游诗中,即有“新钓紫鳜鱼”句。据南宋《武林旧事》卷七记载,1179 年春,宋高宗乘船游西湖,特命过去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卖鱼羹的宋五嫂上船待候。宋五嫂用鳜鱼给皇帝烩了一碗鱼羹,大受赞赏,以后消息传开,人们争相要求品尝,宋五嫂遂在钱塘门外设店供应,每日均供不应求,宋五嫂成为当时杭城的“名家驰誉者”。从此这种就地取材,运用北方烹调技法烩制的鱼羹,以其南料北烹特色流传下来。

六.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元红酒(又名“状元红”)

产地:中国浙江绍兴。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绍兴就开始酿酒。但绍兴酒真正确立地位,是在距今1500年左右的南北朝。 自五世纪以来,绍兴酒已成名酒。据《会稽县志》记载:“越酒行天下,其品颇多,而名老酒特 行……。”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绍兴酒古称“越酒”。据传说,绍兴县城出现规模较大的酿酒作 坊是建于1662年的“高长兴酿坊”,1900年前后,酿酒坊曾达到2000家,分布于整个绍兴县境, 年产量最高达六万吨。特点:酒精浓度较低,酒味醇和,刺激性小,营养丰富。 工艺:绍兴元红酒是采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和鉴湖名水为原料,按一定的水、饭比例酿制而成。元红 酒发酵完全,残糖少,酒液呈橙黄色,透明发亮,具有独特的芬香,酒味甘爽微苦。酒度为十六 度左右,总酸度在0.45%以下,属干型酒类。它既是饮料酒,又是作料酒。生产企业:中国浙江绍兴酿酒总厂。奖项:绍兴元红酒在1979年和1983年举行的第三、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连续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 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金杯奖。( 绍兴)

七.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醉鱼

绍兴醉鱼干采用绍兴鉴湖淡水鱼、配以绍兴糟烧、茴香桂皮等上等原料,产品具有油润可口、细嫩鲜美。为家庭、宾馆餐厅之必备之品。

绍兴醉鱼是家乡传统名菜,盛誉至今。公司沿用传统工艺,选用一级淡水鱼,经过道道工序精工细做,配制绍兴特有佳酿黄酒酒糟调制而万里,产品色泽黄亮,酒香醇厚,后味悠远,保持了传统醉鱼的独特口感,又结合现代生活的质量标准,采用高压灭菌和真空软包装,保证了产品的方便、卫生、快捷,是家居、会客、馈赠、旅行的绝佳选择。

八.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锡箔

产品别名: 箔

产品名称:锡箔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旧时绍兴,素有“锡半城”之称,就是说,绍兴几乎有半城的人从事锡箔业,靠它维持生计。锡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候,如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旧时,绍兴的锡箔主要是用来祭祀之用,鲁迅小说《药》里化大妈给他的儿子小栓上坟时,化的就是锡箔制做的元宝。

锡箔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都是手工。先把锡块放在坩锅里烊化成“锡水”,“烊 ”,再注入到夹层的模型中,铸成一条条长三寸、阔一寸的“叠箔”,这工序叫“浇箔”。然后分别由上间司和下间司进行锻打,一直达到不能再打为止。一块锡铸件,一般能打三千二百张锡箔纸,叫“一脚”。经过扑“擂粉”再由箔工头(俗称枪头)裁成不同样式的“页子”。接下来的工序是“禙纸”,就是将锡箔贴到大小相当的“鹿鸣纸”上。再经过砑纸这道工序将禙好的锡箔更牢固的和纸粘在一起。砑好的锡箔纸便可以用来糊制元宝似的纸锭了,这样锡箔的整个制作工序基本完成。

产品历史:其源,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首由“罪人”制造。箔铺门面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为平民所替代,箔业发展甚快。清光绪十八年(1892),绍兴产锡箔50万块,至宣统三年(1911),锡箔产量已达160万块。民国20年(1931),浙江省财政厅设专局征锡箔特税,“年可二百二十万元”。其时,“萧绍居民,男女赖以生活者,在三十万人以上”(《越游便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箔铺、箔场纷纷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国,产量不大。

九.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越鸡

产品名称:越鸡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特征:越鸡个体肥大,肉质细嫩,鸡骨松脆,含脂肪量少

产品功效:对腰肌酸痛、神经衰弱、气虚盗汗、肾阳不足者,都有较好疗效

产品简介:越鸡个体肥大,肉质细嫩,鸡骨松脆,含脂肪量少。据测定,100克鸡肉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仅1克。故越鸡多用清炖方法食用。绍兴民间还有一种食疗法,选2至3斤重的仔鸡与适量的黄芪一起,在砂锅中炖酥后食用,对腰肌酸痛、神经衰弱、气虚盗汗、肾阳不足者,都有较好疗效。

产品典故:清汤越鸡采用著名的“越鸡”烹制成肴。绍兴在春秋时期曾是越国的故都,越王台就是建于卧龙山(令府山)的东侧。相传在越王宫内,原先养有一批花鸡,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后来此鸡外流民间,经过当地百姓精心饲养,纯种繁殖,速成为优良的食用鸡种。民间多用它清炖而食,其肉质细嫩,鸡骨松脆,汤清味美。为了将这一名鸡发扬光大,大柏树绍兴饭店在绍兴农村虞南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庭院、竹林等放养越鸡,食之五谷杂粮、田间地头虫草活食,饮用溪水,建立了纯种家养鸡的绿色基地。

十.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诸暨竹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竹编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是诸暨传统手工艺产品。工匠艺人们用当地盛产的各种竹子,用巧手妙法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具有造型美观、编织精巧、牢固使用的优点。诸暨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专家在诸暨陈宅镇沙塔村南侧尖山湾遗址(距今四五千年)中发掘出20多件各种式样的竹编织物,其编织技艺完全不亚于今人。

诸暨竹编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一般需经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过程。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近几年,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已从简单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提花图案、印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亦有编织出人物者。在编织技艺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细密编之外,竹编艺人经过反复琢磨,又创造了特细编、疏编、疏密结合编、圆心起花以及条花、格花、穿花、贴花、漏花等多种新工艺。竹编大体可分为起底、编织、锁口3道工序。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运用编花、透空、夹筋等手工编织手段,使竹编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近年来,诸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竹编产品的不断创新,竹编产品的产量和销量不断增大。花色新颖,图案清晰,美观大方的各种图示竹席、帐帘、门帘、画屏等,因其篾薄条细,携带轻便,颇受用户欢迎,显示了诸暨竹编业的美好前景。

“诸暨竹编”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的十大名特产有什么绍兴最知名的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