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的特产是 达州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5 15:19:11

一. 四川省 达州市 万源 大巴山黄牛

近年来,四川省万源市坚持全面发展的思路,把肉牛产业化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选择,并实施重点扶持创新产业模式,加强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打造“大巴山”黄牛品牌。

据了解,该市重点扶持建设5个~10个基础条件好、养殖户积极性高的肉牛基地和210国道沿线养牛规模3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100头以上的养殖户10户、500头以上的养殖户2户。

同时,该市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乡镇牛改体系建设,建立牛肉产品加工厂1个、肉牛综合交易市场1个,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包装打造“大巴山黄牛”品牌,并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产品。

二. 四川省 达州市 开江县 凤丝仙人掌

凤丝仙人掌

原料:鸡肉50克、仙人掌150克、韭黄10克、生姜5克、色拉油8克、盐4克、味精2克、白糖1克、湿生粉适量、熟鸡油1克……

将鸡肉切成丝,仙人掌切丝洗净,韭黄切段洗净,生姜去皮切丝。

在鸡肉丝中加少许盐、味精,用湿生粉腌好,烧锅下少许油,滑炒至八成熟时倒出,八成熟!

另烧锅下油,放入姜丝、仙人掌、韭黄,用中火炒至快熟时,倒入鸡丝,调入盐、味精、白糖炒透入味,然后用湿生粉勾芡,淋入熟鸡油即成。

仙人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特别是-二酸对脂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鸡肉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肥

因为原料都很嫩,所以,翻炒时要小心。

三. 四川省 达州 达川区 四川藤器

四川达县、万县、乐山等地的藤器品种有沙发、躺椅、餐椅、办公椅、圆桌、茶几、屏风等。坚固、轻便、美观、耐用是四川藤器的特色。手艺高超的巧匠们还能在藤器上编出各种花样,如菊花、花辫子、麻花、铜红、环扣等,配上不需经纬,自行穿编而形成的“结花”,疏密相间,精美别致。

四. 四川省 达州 达川区 功夫牛肉

达县南外达州好吃街中段,主要以经营牛肉汤锅为主。该店分上下两层,环境优雅,装修别致,红油锅底红亮透明,特色菜品功夫牛肉更是选用优质黄牛肉配以独特烹饪手法精致而成,口味独特。

五. 四川省 达州市 万源 万源萼贝

萼贝,因产于万源境内的花萼山而得名。早在清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民谣“川贝甲全国,萼贝冠全川”。将萼贝研成粉末,挑少许于痰中,即化为水,萼贝以此名闻天下。宣汉山羊板皮宣汉山羊板皮,系闻名国际市场的“四川路”羊皮。它质地细致柔韧,张幅适度,光泽度好,拉力强,尤以黑羊板皮的质量特优而名扬中外,是制作高级皮革制品的优质皮料。

六. 四川省 达州市 宣汉县 宣汉桃花米

宣汉桃花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桃花米又名“香米”、“贡米”,产于宣汉桃花乡。此米属带硬性的灿型稻米,米粒大而匀称,色泽白中显青,煮成米饭不断腰,呈油浸状,富有糯滋性,吃来浸润芳香,品质特佳。

桃花米历史悠久,相传自唐代武则天后,四川的地方官每年都要将上好的桃花米奉献皇上,故有“贡米”之称。1963年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评比被评为“中国名贵大米”列入《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一书。1977年,桃花米参加广交会受到中外顾客的青睐,现已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川种优质米之一,被列为全省优质农产品重点开发项目。

地域范围

宣汉县隶属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东部的大巴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3′-108°33′,北纬31°07′-31°28′,海拔670-1140m,东西长110.6km,南北宽78.8km。宣汉桃花米种植于宣汉县的桃花乡、丰城镇、观山乡、南坪乡、凤林乡、老君乡、南坝镇、天台乡、五宝镇、华景镇、白马乡、土黄镇、漆碑乡、樊哙镇、三墩乡、龙泉乡、渡口乡、漆树乡、黄金镇、厂溪乡、新华镇、下八乡、黄石乡、三河乡、清溪镇、红峰乡、凤鸣乡、柳池乡、庆云乡、马渡乡、隘口乡、石铁乡等32个乡镇。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宣汉县为大巴山中山和低山地貌,部分属于川东低山和丘陵地貌,主要以低山和低中山地貌为主。稻区耕种的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呈微碱性,土壤结构较好,有机质含量0.5-4%,富含硒元素。

(2)水文情况:宣汉县是渠江发源地之一,境内主要河流4条:分州河、前河、中河、后河,有支流、小河沟上百条,流经全县54个乡镇。县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75座,塘9521口,蓄水池15522口,引水堰2220条,石河堰405条,固定机电提灌站266处,全县提、引、蓄水量达13526万立方米,有效使用量12610万立方米,灌溉稻田面积48万亩。

县内稻田灌溉依靠河流、水库、堰塘等水稻设施灌溉。

(3)气候情况:宣汉桃花米稻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实,雨量充沛,且降雨集中于4-10月,雨热同季、光温同步,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生产。年日照时数在1386.7-1789h,年平均气温15.9-17.3℃,水稻生产季节(3-9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4-21.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日较差大。稻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5250℃,初日在3月中下旬左右,终日在11月上旬左右,初终日数在238-259d。无霜期稻区为210d左右,宣汉县内年均降水量为1213.5mm,最多年1593.7mm,大多数年份在1025mm以上。降水的时间分布多集中在4-10月,月雨量均在100mm以上,夏季雨量大,冬季雨量小,春秋相近,降雨规律十分适宜水稻生长、种植。稻区县内太阳总辐射年总量为96.62千卡∕C㎡,其中≥10℃期间的总辐射每平方米为77.94千卡∕C㎡,占全年的80.7%,有利生产大春作物,是典型的优势稻作区。根据优质米最佳灌浆气候生态条件来衡量,水稻灌浆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稻区均在20-26℃,平均日照时数在8h以上,7-9月平均太阳辐射量在11.5千卡∕C㎡,相对湿度在65%-70%,属水稻生产最适宜区。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条件,形成了宣汉桃花米的优良特性。

(4)人文历史情况:水稻是宣汉县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在全国水稻生态区划中,被列为优质水稻优势生态区,在川东区位优势明显。宣汉是巴人发祥之地,已勘明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生活、生产,是一个古老的稻区。时至今日,宣汉县水稻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又以宣汉桃花米尤为耀眼。

相传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宣汉县桃花乡刘家沟村的大米就已驰名,并作为贡米供奉给皇帝,因而美名传播四海。唐朝大诗人元稹在达州府任知府时,经常在阳春三月外出踏青,有一年,元稹乘舟顺州河而上,行至宣汉县境内汀江(今东林河)时,有当地人送来刘家沟大米供奉,他看到这种大米剥壳后,面似桃花,质地滋润,颗粒饱满,体形修长,煮的饭晶莹如雪,味道香甜爽口,且米饭两头开花中间不断腰,像一朵朵小小的桃花,煞是好看,元

稹饱尝此米饭后,赞不绝口,著诗颂曰:“倚棹汀江沙日晚,鲜花野草桃花饭。长歌一曲烟霭尽,绿波清浪又当还。”宣汉桃花米因此而闻名于世。

自唐代武则天后,四川的地方官每年都要将上好的宣汉桃花米奉献皇上,宣汉桃花米就成为皇宫的供奉之物,故有“贡米”之称。到了明清,宣汉桃花米甚至成了当地富绅追求高官厚禄的贿赂品。清朝嘉庆年间,宣汉县乡绅罗思举,以两升宣汉桃花米的代价向嘉庆皇帝讨得了兵马元帅一职。民国28年,宣汉乡绅黄保轩背着一背篓宣汉桃花米,来到重庆,将米亲送到蒋介石手中,蒋介石高兴之下赏黄以宣汉县长一职。

1957年宣汉桃花米送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农业博览会一举夺得大米类榜眼;1962年被载入全国农作物优质品种目录;1963年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名贵大米”之一,列入《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一书;1965年在全国农展会上列为名贵大米;1977年参加广交会受到中外顾客青睐;现被列为全省优质农产品重点开发项目。

宣汉桃花米品质上乘,具备极大的市场竞争力。2001年,为切实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宣汉县桃花米业有限公司成立,确定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以公司为龙头,农户为基础,共同建设宣汉桃花米的产销基地,推进宣汉桃花米的产业化发展。仅2001年一年,公司就从农民手中收购宣汉桃花米8000吨,这相当于宣汉桃花米过去5年的总产量。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成功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宣汉桃花米”的影响力在国内商品粮市场迅速得到攀升。2001年和2003年,在“四川省优质稻米及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西安“西洽会”上,宣汉县桃花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峰桃”牌系列宣汉桃花米均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产品”,并获得“四川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宣汉桃花米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到2008年,宣汉桃花米的销售带动当地稻农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宣汉桃花米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七. 四川省 达州市 渠县 渠县刘氏竹编

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前身系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厂。由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嘉峰先生创建于1980年。2001年更名为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

“刘氏竹编”创始人刘嘉峰先生6岁起自学竹编技术。1972年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竹编“提花编织法”。能编织各种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1980年,首创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这些作品,设计新颖、技艺精湛、尤以编工精细见长。虽“以竹作画”,但极富笔情墨趣,尤如笔画一般,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刘氏“提花编织法”广泛流传,将我国的竹编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刘氏竹编。

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

“刘氏竹编”曾三十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届授予四川名牌称号。自1980年以来,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全国各大城市涉外商场、宾馆及风景旅游区,和作为各单位、部门及政府礼品,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

八. 四川省 达州市 大竹 大竹苎麻

大竹苎麻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被称为"中国草"的苎麻,是大竹县支柱产业之一。大竹自商周时种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道光《大竹县志》记载"麻稻为首"和唐朝诗人杜甫《夔州十绝句》"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反映大竹的苎麻生产、流通盛况。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竹县把苎麻生产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抓,使苎麻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苎麻产量、面积跃居全国产麻县之首,常年苎麻产量占全省40%左右,全国10%左右,成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八十年代中后期,苎麻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苎麻种植最高年份(1987年)面积达22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2.05亿元,全县人均收入236元,主产麻区人平收入上千元;麻农总收入最高年份(1986年)达到1.3亿元,真正成为大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国苎麻市场疲软,县委、县政府引导麻农重推苎麻品改,淘劣扩优,苎麻单纤维支数达到1800-2300支,苎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面积、产量仍位列全国之冠。 在抓苎麻生产的同时,大竹县充分运用苎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苎麻纺织工业,苎麻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苎麻纺织基地。全县苎麻加工企业现有23家,固定资产3亿多元,就业职工上万人,拥有长纺2.3万锭、短纺1.2万锭、织布机700台,年耗原麻可达2万吨。主要麻纺产品有精干麻、麻条、落麻、麻纱和麻棉混纺布等,先后有38个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其产品因系纯天然织物,具有档次高、挺括、透气性能好等特点而倍受外商欢迎,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基本形成原麻种植生产、购销贩运,麻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已初具苎麻产业化经营形式。 目前,大竹县正抓住中国加入WTO进程加快,纺织行业复苏的机遇,一手抓优质苎麻基地建设,一手抓麻纺产品深度开发,把大竹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苎麻商品基地县和苎麻纺织品集散中心。

大竹苎麻四川省大竹县苎麻技术推广站大竹苎麻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四川省大竹县竹阳镇、城西乡、竹北乡、杨家镇、人和乡、黄家乡、中华乡、清河镇、柏林镇、柏家乡、李家乡、石河镇、月华乡、双拱乡、二郎乡、蒲包乡、乌木镇、东柳乡、团坝乡、朝阳乡等50个乡镇384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0′-107°32′,北纬30°20′-31°58′。

九. 四川省 达州市 开江县 开江豆笋

开江豆笋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的。开江豆笋,适宜多种烹调方式,炒、烧、炖均可,而且久炖不散,口感嫩滑、细腻,味道醇香、鲜美。2009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豆笋的传统制作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的新宁镇、普安镇和甘棠镇。据《开江县志》记载: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于是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移民填川政策,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这些外来的“异乡人”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食品制作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开江盛产大豆,由于用大豆作原料加工制作的豆笋含有高量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和钙、铁、锌、硒及多种维生素,营养极其丰富,长期食用有利于小孩的生长发育,可延缓人体的衰老,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豆笋传统制作技艺从此开始。

开江豆笋传统制作技艺非常讲究。第一步:筛选——豆笋注重选料,一般选用开江本地出产的“六月黄”或“八月黄”大豆,并由人工清除豆子中的杂物。第二步:浸泡——把选好的豆子倒入大黄桶中,用清水浸泡,豆子计量单位为“桌”,一“桌”大约四升(升子是旧时量谷物的器具,一升子即为一升)。第三步:磨浆——将浸泡好的豆子连同水一起用木水瓢舀到石磨中,开始磨浆,石磨转动的速度要适中,以磨出的浆较为细滑、无明显颗粒为宜,磨出的浆直接用木桶盛好。第四步:过浆——在摇架下方套一块过滤布,把磨好的浆舀入滤布中,摇动摇架,从滤布中能流下去的就是可以制作豆笋的豆浆了,滤布上面留下的是豆渣。第五步:烧——把滤好的豆浆倒入大铁锅中,用文火烧开,烧开后即全部舀出,用木桶盛好。第六步:提取成型——将烧制好的豆浆重新倒入锅中,以文火加热,用蒲扇扇动锅中的豆浆,使其表面凝成一层膜状皮,然后用准备好的竹签把皮裹起来,这样,豆笋就成型了,再把裹好的豆笋放在搁箱上,如此反复,直至把锅中的浆提取完为止。竹签上裹的层数视制作的豆笋大小而定,大豆笋至少要裹10层以上,小豆笋裹3层就可以了。第七步:烘干——把搁满豆笋的搁箱抬到室外晾晒,一般以阳光照晒为主,必要时,也可以等提取成型后用灶内的碳渣余火进行烘烤,其目的是把制作出来的豆笋烘干。

豆笋传统制作技艺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独特的制作流程,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保证其制品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食用标准。其传统制作技艺十分独特,全程手工操作,选料精细,制作流程别具一格。开江豆笋传统制作技艺所需的器具,将多种制作工艺(如石磨制作、黄桶制作、摇架制作等)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综合制作技艺价值。

十. 四川省 达州 大竹 大竹醪糟

大竹醪糟,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的著名,四川的醪糟有很多种,尤以大竹醪糟颇为著名,又称“东汉醪糟、东柳醪糟”。成品具有色白汁清、甜浓爽口,酒香四溢的特点,同时还有补气、生血、活络、通经、润肺之功,夏日更兼清爽。

东柳醪糟酿造历史悠久,源于汉,盛于清,有史记载,见于大竹县志,“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东柳桥所出为最。”故名曰东柳醪糟。东柳桥位于大竹县城以北,距大竹县城三里,相传汉高祖年间东柳已建有石墩木桥,名曰“东流桥”,清乾隆五十九年加固桥墩,增宽桥面改建成五拱石桥,沿河建房成镇,两岸垂柳成行,得名“东柳桥”。FLE

据传距“东柳桥”一华里路的唐家大院,有一股泉水终年不断的流淌,附近几里居民争相搬至建房盖屋,视泉水为神水,求得保佑,白病拒之。用此水煮饭,特别柔软,香气扑鼻,尤其是用此水煮糯米饭,更有独特风味。FLE

大竹醪糟针对醪糟传统生产工艺存在的工艺流程长、间歇操作、人为污染环节多、质量不稳定、出品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采用精糯米、泉水、专用米曲发酵剂等配方材料,开发出连续蒸发、机械拌曲、单瓶分装、恒温发酵新工艺,易于规模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改原先发酵再灌装的传统工艺为连续蒸饭、机械搅拌、单罐恒温发酵工艺,易于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生产;研究的单瓶分装、专用米曲发酵剂和恒温发酵技术是对传统的大容器发酵工艺的重大改进,属国内首创。同时产品保持了原窝“V”型体形状和发酵原汁,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具有原汁原味、浓厚纯正、形态美观、营养丰富、下锅煮即松散等特点。产品固形物含量5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25%,各项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综合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的单瓶分装、专用米曲发酵剂和恒温发酵技术是对传统的大容器发酵工艺的重大改进,属国内首创。FLE

达州特产都有什么达州市的特产是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