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特产打卤面 天津打卤面最正宗的地方是哪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2 02:45:16

一. 天津市 北辰区 天津龙须面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由于抻面的姿式,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技术比赛(全国名厨师技术鉴定会)在北京召开,天津选派3名选手1名助手组成天津代表团参加了比赛。其中,桃李园饭庄蒋文杰(已故)抻制的雪花龙须面,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扬,并命名为最佳面点师。从此天津在抻龙须面技术上,人才不断涌现,登瀛楼、天津烤鸭店均有选手在全国和世界烹饪比赛上获得骄人成绩。2001年天津市商业委员会组团赴比利时参加中比文化艺术交流会,国际美食艺术天津风味技艺绝活表演时,天津烹饪大师商洪芳表演了抻龙须面和空心面,受到当地人民和组委会好评,为天津争了光。“龙须面”用料简单,工艺难度大,其关键有三环:一是和面。面软适度,搋揉光滑、柔韧;二是溜条、抻条。抓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溜“熟”、溜顺;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醭面,条不粘连,以此方式,对折打扣拉坤成丝;三是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操作要“三轻”即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硬挺,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制咸的龙须面。面丝均匀,不并条,不断条,香甜脆爽。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吊卤面

“吊卤面”是开封的传统风味小吃,原以开封第一楼的吊卤面最为著名。

开封制作吊卤面的历史悠久,但是说到它的驰名,还得从开封名厨黄继善说起。黄继善因家境贫困,15岁逃到开封,在一家小饭馆当学徒,出师后,遇到来开封避兵乱的官宦人家的厨师周孝德,二人一见如故。当时周孝德在山货店街吴家一个小院里开饭馆,因黄继善为人正直,忠厚勤快,手脚利索,颇得周孝德赏识,对其十分信任,让他掌管门面,负责经营,技艺上也给以真传。周孝德技艺高超,黄继善勤奋好学,师徒配合默契,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天到晚,门庭若市。当时,达官贵人,乡名士绅也是桌上常客,但黄继善不管人再多,从不“萝卜快了不洗泥”,任你吃不到扫兴而归,也绝不让你吃不合格的食品。他在选料上十分严谨,芝麻油要新磨的,粉芡要绿豆的,面粉要麦穗牌的。

1979年,吊卤面被开封饮食业定为名产风味小吃。它继承了传统技艺,选用优质精粉面、粉芡、猪瘦肉、小磨油、鲜鸡蛋、玉兰片、南荠、水木耳、黄花菜、鲜蘑菇、大青豆以及味精、酱油、姜末、花椒油等十多种原料,经数道工序,按照严格的比例精制而成。制成的吊卤面具有透亮美观,色泽鲜艳,卤黏而不腻,用筷子将面条挑起,卤能附在面条上的特点。

三. 天津市 宁河区 美宫山药

【原料】

山药500克、京糕片300克、蜜饯青梅100克

【制作过程】

1、山药洗净蒸熟去皮切片,京糕切片,青梅焯水,切成瓦片形状。

2、油纸抹上芝麻油,平铺汤盘内,将山药片和京糕片颜色相错地摆成几行,码成房脊形,每行中间用青梅依次反方向顺摆成绿瓦状。

3、将切下的碎山药、京糕摆在汤盘中间,用大平盘翻扣过来,揭去油纸蒸3分钟取出。

4、白糖、桂花酱下开水中勾芡,浇入平盘即成。

四. 天津市 和平区 葱油目鱼

目鱼,津菜俗称“大鳎目”。学名半滑舌鳎,属鱼纲、鲽形目。目鱼常栖息于附近的浅海底层中,为渤海湾之一。夏季咸、淡水鱼类大多体瘦肉消,唯独目鱼鱼体肥大、肉质鲜美,故津门有“伏天吃鳎目”之说。制法:(1)将2目鱼尾部500克,剁成3厘米长、1.5厘米宽的骨牌块,用料酒、姜汁略腌。(2)过热油氽至八九成熟,再用开水焯过,以去掉浮油,用水过后再用盐、味精入味,最后淋上用香油、葱丝炸制的葱油即成。特点:淡白素雅,葱香浓郁,软嫩爽滑,咸鲜味醇。

五. 天津市 和平区 天津锅巴

锅巴菜主料锅巴,是以上等绿豆和优质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饼,切成柳叶块。以香油、萱末、菊花、面浆、酱油、酱豆腐等打成卤。然後,将锅巴放入卤内,轻轻拌合,以锅巴完全沾满卤为止,随即盛入碗内,再撒上辣油、香油懈的麻酱、酱豆腐汁、香菜叶等。

锅巴菜酥爽清香,滑润适口,再配以芝麻烧饼、棒槌髁子等,风味异常。

六. 天津市 河北区 天津银鱼

天津—银鱼,学名安氏新银鱼,古称“脍残鱼”。相传银鱼是残羹入水化成。圆柱形,无鳞,内仅存一条软骨,刺亦能食。每至秋末冬初,长至20厘米,100余克重。因其不食杂物,只吸收水中营养,腹内纯净不见脏腑,全身腊白如玉,故名。食时不用破腹,无鱼腥味。银鱼生长在渤海湾的咸水中,洄游于海河与蓟运河,宁河至北塘河段为著名产区。每至冬季鲜肥满籽,成群结队进入海河产卵。游至三岔河口时,河面薄冰初复,渔民破凌,以罾网之。此时此地的银鱼眼圈为金色,最为珍贵,俗称“金眼银鱼”。出售时,雌雄配对,衬托菜叶,白绿分明,十分喜人,之有一股黄瓜的清香味,鲜嫩异常。

文化:明朝的太监刘瑾最爱吃银鱼,曾在天津置“银鱼厂太监” 专门采集卫河银鱼。袁世凯执政时,曾设“银鱼税”,可见其珍贵。《天津县新志》载;“鱼类多常品,惟银鱼为,严冬冰冱,游集于三岔河中,伐冰施网而得之,莹清澈骨,其昧清鲜,非他方产者所能比”。崔旭曾有“出网冰鲜玉不如”的赞美。周楚良在《津门竹枝词》中也有“银鱼绍酒纳于觞,味似黄瓜趁作汤,玉眼何如金眼贵,海河不如卫河强”的咏叹。

功效:银鱼的做法颇多,有咸鲜口味的朱砂银鱼、高丽银鱼、白汁银鱼、青韭炒银鱼、银鱼羹;酸甜口味的酸沙银鱼、官烧银鱼、溜银鱼腐。银鱼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益肺利水,治疗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痨诸疾。

七. 天津市 滨海新区 天津乌豆

天津有一种小吃“乌豆”,其实就是煮五香蚕豆,也叫茴香豆。据说老天津卫“乌豆”属天穆村的最好。也有附会的传说:相传,乾隆爷沿运河微服南巡,舟至天津城北穆庄子(即今“天穆村”)泊舟登岸路过一店铺,闻香气扑鼻,引发食欲。店家头戴白色拜帽,笑迎来客,用荷叶托着热气腾腾的芽乌豆奉上。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南巡回归仍思之,复请店主穆氏进宫,专司煮芽乌豆,每日早膳必食之,遂成为宫廷食品。据说这就是天津“乌豆”的源起。

也有人坚持这种煮蚕豆的名字应写作“捂豆”,说是此豆卖时盛在一个木盆里,上面加盖棉套盖,越热越捂香味越足,故曰“捂豆”。可能此话有理,可是按天津话的变调规律,“捂豆”肯定还是要变成低平调的“乌豆”。以实音注字,“乌豆”不能说不是一个好选择。

说起来这“乌豆”也不是随便瞎起的。子弟书、鼓词《大西厢》莺莺有唱词道:“若老夫人知道了你千万别害怕,咱们娘儿们不打这场斗殴的官司有一点太窝囊——乌豆带面汤,破枕头漏了一点儿糠 !”咱就承袭莺莺小姐的话叫它“乌豆”,这里面的“文化味儿”不更浓了吗。

八. 天津市 蓟州区 天津卫韭

天津卫韭是天津的。韭菜是我国原生蔬菜之一,食用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夏代就有韭的记载,商周时代已把韭作为美味名菜了。天津生产和食用韭菜稍晚一些,但后来者居上,因其品质优良,韭菜成为名菜。

天津栽培的韭菜,叶宽长,质嫩,高产,适应多种栽培,主要分为大黄苗、大青苗、卷毛等三大品种,俗称“卫韭”,成为人们食用的佳品之一。早些年,每到春节,菜农便将黄韭用红绳捆好,去集市“卖鲜”,这样,黄韭便成为天津蔬菜中的独特品种,与紫蟹、银鱼、铁雀并列为年菜“四珍”。所以《津门竹枝词》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可见当时天津黄韭身份之高。

传说,清朝同治年间,一位姓朱的花匠在他的花窖里偶然发现韭菜,因此称“黄韭”。由于味道鲜美,后于清光绪年间被津郊农民普遍栽培。天津栽培的韭菜,叶宽长,质嫩,高产,适应多种栽培,主要分为大黄苗、大青苗、卷毛等三大品种,俗称“卫韭”,成为人们食用的佳品之一。早些年,每到春节,菜农便将黄韭用红绳捆好,去集市“卖鲜”,这样,黄韭便成为天津蔬菜中的独特品种,与紫蟹、银鱼、铁雀并列为年菜“四珍”。所以《津门竹枝词》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可见当时天津黄韭身份之高。

九. 天津市 武清区 高村西瓜

高村乡是个闻名遐迩的西瓜之乡,高村乡地处津、京、廊之间,境内公路网络化,土质肥沃,区域面积43平方公里。

南距天津市区60公里,北依北京60公里,西距津塘高速公路廊坊出口10公里,东临津京公路,交通十分便捷。电力充裕,乡内设35千伏变电站一座(双电源)。即将修建的京津快速路北通道在该乡境内有出口,双向八车道,北起北京六环,南至天津塘沽。这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辖16个行政村,人口1.8万,绿色环保地下水源充沛,农业基础设施齐全,生产技术先进,西瓜品质优良,含糖量高,口感甘洌,年产量达5000多万公斤,远销河北、内蒙古等地。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来,高村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投资环境更加优越,共有乡村两级企业32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家,合资企业、集体有限公司及私营企业29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投资政策更加宽松,先后有数百家国内外客商前来洽谈,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落户投资办厂。涉及皮革、建材、铸塑、服装、印刷、装订等多种行业,高村乡凭借良好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与优势,产品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香港、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北木耳特产重庆特产礼品装备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