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市土特产房县黑木耳 正宗房县黑木耳价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20 11:36:36

一.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生漆

郧县生漆资源较丰富。生漆来源于阔叶树种漆树。漆树主要分布在南化、五峰、柳陂、辽瓦、茶店、鲍峡、叶滩等乡(镇)。漆树成树后开始采漆,成漆出漆的间隔时间为1年。在采割期内,一般每年从农历五月端午到八月十五为采漆期。采漆(割漆)时,漆农先在漆树皮上割出若干个马蹄形漆口,让马蹄口放水2至3天后,形成漆囊,便可割口取漆。随后每2天采一次。生漆收回后,装入木制漆筒内,用细木棒搅匀后,放到阳光下晒,生漆表面薄层消失即视为水分蒸发已符合要求,再用揉软并浸过香油的皮纸封口,加盖密封贮藏或销售。郧县生漆分大木漆、小木漆两种。平如水、亮如镜、挑如钩者为上等漆。年均产生漆2150公斤左右,最高年产记录为7300公斤。

二.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魔芋酸奶果冻

魔芋酸奶果冻

材料:魔芋精粉,奶粉(有糖),柠檬汁(纯),纯碱(极少,尽可能的少就是了)。

做法:1.用70度的水将魔芋精粉化开(粉:水大概是1:80,因为还要加柠檬汁所以水加少点,因为魔芋精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凝结,所以要家点纯碱)

2.然后把奶粉放如水里化开,加柠檬汁,搅拌均匀,放凉就行了。

如果奶粉不够甜,就再加点糖,糖的热量并不是很高。

三.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房县山野菜

千里房县位于鄂西北南部,神农架北麓,界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境内地理、气候独特,生态环境优美,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仅可食用山野菜达130余种,年蕴藏量达2万多吨,素有“天然绿色宝库”之称。 为发挥当地资源经济优势,我公司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股份合作,容科研、生产为一体,共同开发野生系列食品。公司现有设备先进、技术实力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引进全套单体速冻生产线,年生产速冻保鲜菜和干菜达1000吨。 公司所生产的“天寿”牌山野菜系列食品,系采集、生长在神农架海拔600——1000米以上的高山无污染的野生资源,通过精选、清洗、漂烫后,采用先进的速冻保鲜技术加工而成,无任何附加原料,保持原汁、原型、原色、原味的特色,县药菜两用,风味独特,常食用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是你筵席、馈赠亲友的佳品。 公司可供产品有,速冻保鲜菜:花牛儿腿、香椿、竹笋、蕨菜、地耳、灰条菜、荠菜、黄精、板栗等,干制盒装、袋装、散装野菜,品种齐全,质量保证,满足供应。 公司全体员工将以诚实、守信的作风,热忱欢迎八方商贾、仁人志士来我县观光作客、联营、经销野生山野菜系列食品。

四.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房县黑木耳

房县黑木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房县黑木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房县黑木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因其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这里的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自50年代以来,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远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每吨黑木耳换外汇1.8万美元。

房县地处南北交替气候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再加上山峦起伏、树林茂密,为黑木耳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这里生产的黑木耳色泽好,外观美,肉质丰富,质地佳,味道正。早地1965年举行的全国各类黑木耳评比中,房县黑木耳以干耳1市斤泡发26市斤而独占鳌头。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黑木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

房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在2000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在唐中宗时,房县黑木耳作为钦点进京贡品而誉满京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产黑木耳,积累了一套非常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房县制定了“兴山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黑木耳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黑木耳的质量也再不断提高,产量也连连上升。目前全县黑木耳耳林基地达到200万亩,黑木耳年产量达60万公斤,最高产量达架平单产10公斤。该县黑木耳产量占湖北省的1/3,占全国的1/8。

如今湖北省房县已成为川,陕,鄂三省重要的黑木耳集散地,有近万名本、外地客商从事这项经营活动。黑木耳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誉为“素中之荤”,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作为中药补品之一,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延年益寿,克化绒毛,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肪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明代医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杂质,是矿山、化工、纺织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建食品。

地域范围

房县黑木耳产于湖北省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房县地处鄂西北,界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海拔180-2485.6米。北与郧县、丹江口市接壤,南邻神农架林区,东界保康、谷城县,西连竹山县。生产面积3.37万公顷,年产量7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房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46个土种,201个变种,总面积6628万亩;全县土壤中性偏碱;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有机质含量偏低、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房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部组成,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

(2)水文情况:房县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堵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阴峪河)、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温水河)两大水系。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914mm,年均经流深465mm,经流总量20.46亿m3,年降雨产水量46.57

亿m3,过境容水量16.37亿m3。房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房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间,砷≤0.05、镉≤0.005、铅≤0.05等有关指标符合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3)气候情况: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15°C,昼夜温差明显;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无霜期223天;本县各地年降水量的差别不大。总的特点是南部地势高的地方降水多;北部地势低的地方降水略少。年均雨量750-1160mm,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为235.9mm占26%;6-8月平均为406.2mm占44%;9-11月平均为226.8mm占25%;12-2月平均为45.1mm占5%;本县雨日在100-140天之间,年平均雨日117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

(4)人文历史情况:从古至今房县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县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据史书记载,房县黑木耳在唐中宗李显(庐陵王)流放于房县回京后便作为贡耳,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到了清代,鄂西北山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木耳重要产地,山坡上排满了耳杆,房耳占郧耳总产的90%,可见房县黑木耳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房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黑木耳生产,一直把黑木耳作为房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房县食用菌产业化实施方案》等政策,使黑木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黑木耳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房县黑木耳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86年,国家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重点县,2006年房县黑木耳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房县已发展成为鄂西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房县黑木耳基地位于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T/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择栓皮栎、麻栎、青冈栎等壳斗科树种做原木;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非转基因优良菌种,符合NY5098-2002标准。

(3)生产过程管理:房县黑木耳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房县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Q/FXME-002)。为了保证房县黑木耳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重以下环节:①原木的砍伐。选择树龄在8-15年,直径5-15cm,在休眠期砍伐(农历二九至四九最宜),采用“鸦雀咀”方式,两面砍,留8-10cm的树茬,以利萌芽再生。②消毒。将原木在烈日下爆晒,以紫外线杀死外层的霜霉孢子。③主要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可根据害虫的种类,选用无公害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毒农药,也可用除虫菊、泽漆、青藤根、雷公藤、石蒜等经济有效、无残毒的土农药。农药使用必须符合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房县黑木耳收获及产后处理必须执行《房县黑木耳加工技术规程》(Q/FXME-003)。①采收。长大成熟的黑木耳要及时采收,做到勤采细采,不使流失,确保高产优质。成熟的黑木耳,耳片舒展变软,边缘内卷,耳根变小,耳柄收缩,耳色较浅或腹面产生孢子粉,要连同耳柄一起采下。春耳、秋耳摘大留小,伏耳要适当提早采收,大小一齐采。采摘盛装工具为竹制篓具。采后耳杆要倒头。采摘后的黑木耳鲜品要及时加工。②采用竹篓、竹筐分级盛装,及时运送到加工车间。及时对原料的等级、色泽、形状、杂质等物理性质进行检查验收。原料验收合格后,用竹席摊晒,待水分散失约2/3后(耳片萎缩,握而不断,略感刺手),进行烘干加工。③筛选。原料进入烘箱前人工拣除其中的杂质,如木屑、虫体等,将原料按照分级标准均匀排放在烤筛上。④烘干。黑木耳烘烤初温为30℃,

每3小时升温5℃,最高烘烤温度为45℃,烘烤过程中不翻动,以防变成“拳

耳”。烘干后的黑木耳含水量<13%。

(5)生产记录要求:房县黑木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房县黑木耳形似飞燕,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朵大(直径一般为10-12mm)。

(2)内在品质指标:房县黑木耳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100g干品含粗蛋白≥7g、脂肪≥0.4g、总糖(以转化糖计)≥22g、粗纤维3-6g、灰分3-6g。

(3)安全要求:房县黑木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黑木耳》NY5098-2002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房县黑木耳按照《房县黑木耳分级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2)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包装袋上注明产品批号并加注“房县黑木耳”字样。

(3)标识:销售的房县黑木耳,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级、保期质。

房县黑木耳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出口另外)。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晰、显著、完整、持久。

(4)贮藏:包装好的产品在专用仓库中贮藏,注意防霉、防虫。

(5)运输:运输时轻装、轻卸,避免日晒、雨淋。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五.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大鸡

一、项目背景

独特的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孕育了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郧阳大鸡就是我市优良地方品种之一,主产地位于竹山县。竹山饲养郧阳大鸡的历史悠久,郧阳大鸡是我国秦岭以南,巴山地区特有的优良品种。相传是由明代武当山古刹的司晨鸡与当地鸡种杂交,后经老百姓长期选育和驯化而成,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性温驯,产肉、蛋性能好等特点。1985和2001年两次入选《湖北省家禽品种志》,并于2013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开发现状

郧阳大鸡原名竹山大鸡,俗称“三黑鸡”(腿黑、嘴黑、皮黑),系我国秦岭以南,巴山地区的优良品种,属蛋肉兼用型,因主产于秦巴山区余脉的竹山县境内,故又称为竹山郧阳大鸡,是竹山“土鸡”的代表和特有的地方优质品种。

郧阳大鸡的形成由来已久,相传是明代武当山古刹的司晨鸡(一说斗鸡),由远近香客带入,流传于民间,与当地鸡种杂交,后经群众长期选育和驯化而成。郧阳大鸡原来在竹山称为“打鸡”,该品种于1959年在竹山和神龙架林区首先发现,后经省、市、县多方考证,“打鸡”实为“大鸡”的地方谐音。1982年5月,全国畜禽品种志专家组深入我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将竹山“打鸡”正式命名为郧阳大鸡,并于1985年收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4年,郧阳大鸡再次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成为湖北省优良的畜禽地方品种的代表。

竹山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郧阳大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发展,先后在双台、城关、深河建立郧阳大鸡养殖小区,建立种鸡群,自动控制孵化、育雏、疫病防治等配套服务措施,为规模养殖大户、小区建设服务。以培植规模养殖示范大户为着力点,推动养殖小区建设,逐步形成以主产区为主的板块经济。双台、城关、深河三乡镇三个郧阳大鸡繁育场已初具规模,现有千只以上规模养鸡场100家,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000家,2013年底全县郧阳大鸡存笼达到150万只。

三、发展规划

(一)扩大产业规模,确保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在原有竹山县郧阳大鸡繁育发展有限公司基础上,全新规划,建立郧阳大鸡资源保种场、繁育场。选取城关、溢水、文峰、双台、楼台5个乡镇作为郧阳大鸡养殖基地,设立迎丰、二道坊、虎山、乔儿沟等25个村庄为试点村,培植1000只规模以上养殖场5000户。

(二)延伸产业链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良种繁育、品种选育、疫病防控、秸杆氨化、精深加工和技术服务等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把郧阳大鸡做成一个产业集群。在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不仅仅只开发鲜肉及鲜蛋产品,同时在鸡翅、鸡爪、鸡腿、鸡脯肉、鸡肉香肠、鸡柳、鸡精等精深加工上创新、突破;在市场开拓上打破局限性,集思广益、创先争优、树立销售精品名牌,力促郧阳大鸡走出华中、走向全国;通过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模式,最终实现从“养殖户”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达到从养殖场到餐桌一条龙流程;坚持“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业主发展、市场运作”的宗旨,郧阳大鸡产业建设要真正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六. 湖北省 十堰市 房县 庐陵王黄酒

唐朝黄帝李显被吴则天贬至陵州府后,所饮当地百姓的一种糯米酒,后李显回京城做黄帝后,把陵州府糯米酒带回京城做御用酒,后被老百姓称着“黄酒”而得名。

庐陵王,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左迁房州(今湖北房县)。在房十三年,李显嗜酒,人称“品酒郎君”。 庐陵王入房时,随行700余人中带有宫廷酿酒工匠,利用世界著名的清峰大断裂带天然神农架矿泉水,特选当地稻米(糯米)酿制出醇香的黄酒佳品。李显复位后,特封此酒为“皇封御酒”,故房县黄酒又称“皇酒”。后来此酿酒工艺流传到民间,至今千年有余。

黄酒,是世界上三个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是我国的民族,其用曲制酒、复式发酵酿造方法,堪称世界一绝。中国黄酒以绍兴黄酒为最,天下尽知,但在祖国深处,有一种“庐陵王黄酒”(湖北房县)却比绍兴黄酒还早400年,至今盛产不衰。因其在酿造工艺上的考究及质量的绝佳被业界誉为黄酒中的极品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老黄酒

老黄酒

郧县老黄酒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流传全县各地,家家有酒,人人喜饮,为传统饮料之一。近年来郧县移民将老黄酒带到武昌、嘉鱼、汉阳、京山、宜城等县,当地人品尝后,无不叫佳,争先学制黄酒。郧县老黄酒制作不难,家庭主妇,人人会制,但在制曲配料、酿酒方面均有一套世袭相传的独特技艺,制作黄酒曲的主要原料是全麦面,或麸皮及花色草。制作方法是采夏伏天新鲜花色草,净水浸光至发粘后将草挥出,用浸过花色草的水拌料,以能捏合为宜,将料放入模子内压成砖块状,俗称“踩曲”。将做好的曲块覆盖发酵至散酒香味,取出晾干即成。黄酒曲以存放时间越长越好。酿酒原料有糯米、糯粟米、玉米等,以糯米为佳。因拌曲方式不同,分过曲酒、混曲酒两种。其作法:取糯米少量,将其蒸熟,夏天晾冷拌曲,冬天趁热拌曲,拌曲前先将砖曲砸碎放入净水中浸泡数小时,过滤后用曲水拌料,凉瓮,封口,半月后开瓮,酒香扑鼻,即成黄酒。黄酒一年四季均可酿制,以农历9月9日隔年的腊水酿制为最佳。清同治《郧县志》记载:“凡酿酒家家必取腊水为之,经历不坏。”

郧县老黄酒罐装存放,越久越好,饮用时,开瓮满房生香,色泽黄亮,醇香可口,微带梅酸,味薄平和,颇富后劲,酣饮不伤人。春饮两颊桃红,夏饮清凉消暑,秋饮舒盘恬神,冬饮驱寒保暖,为四季之最佳饮料,常饮壮骨健身,延年益寿。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21世纪将是功能性食品的世纪。郧县老黄酒最具功能性食品的特点,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通经活血、延缓衰老、防癌、降血压、抗疲劳、去瘀散结的功效,用红糯粟谷作的老黄酒,还能治疗经血不调、产后瘀血等多种妇科病,故郧县产妇坐月子饮黄酒已成良习。以黄酒为原料拌制的膏、丹丸,可治跌打损伤,消肿止痛,在郧县用黄酒制成的中成药高达100多个品种。可见,黄酒在祖国医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八.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竹溪有机绿茶

在2004年10月下旬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文化节上,竹溪县被命名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十堰市又添一块“绿色”金字招牌。竹溪县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有机绿茶。竹溪先后引进“福鼎”、“乌牛草”等优良茶种9个,新建8万多亩有机茶园,年产有机茶叶140多万公斤。

全县茶场普遍推行无公害管理和清洁化生产:种植前消毒,生长期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进行生物防治,重施农家肥;生产车间不准吸烟、喝酒、化妆。经中国茶叶质量监测中心检测,竹溪茶叶有害化学物质残留量只有国家标准许可量的二十分之一。3个品牌的绿茶获得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认证。经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检测,龙王垭茶叶符合欧盟有机农产品标准,3年半前就获准向欧盟出口。

九.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砂金

砂金

砂金是从大量的河少中淘洗筛选出来的,因此它的提取过程俗称“淘金”。淘金的工具有特制的盆。其生产过程是:将挖出含有黄金的少子放到淘金床或盆里,再置入水中摇动冲洗,俗称“摇床子“,去掉大量的泥土沙石粒,再用汞混合,使微小的金属未附着于汞上,最后放入火中“烧金”,汞挥发后,余下的颗粒即为黄金。

在十堰,砂金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在这里,每立方米沙石幸均含砂金在0。3~0。6克之间,而且成色较好,其中93%~95%呈赤红色。全市目前已探明的砂金储量达成10吨以上。

素有“黄金之乡”美称的郧县,其淘金历史悠久,有关民间开采砂金的文字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就已出现。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钢目》中写到:“大金出汉江,大者为瓜子,小者为麸皮。”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郧县境内“汉江两岸宛如闹市,驿站、酒馆沿壁环筑,人群喧嚷”。可见当时采金的盛况。

为了加速金、银开采的进度,郧县成立了黄金公司。负责开采的管理和技术指导,通过国家、集体、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广泛的采集,使全县涌现出一批淘金专业村和专业户,从事淘金的人数达4000多人,目前全县平均年产黄金3434克。

十.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竹溪贡茶

竹溪贡茶是湖北十堰市竹溪的。

贡 茶

竹溪已有四百多年的产茶历史,素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近年来,竹溪县围绕“建设湖北茶叶大县和全国绿茶名县”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新建茶园9万亩,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以龙王垭、水坪前进和汇湾梅子垭三大企业为龙头,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建企业集团,着力培植“龙峰”、“银桥”、“梅子贡”三大主导品牌。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分别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的称号,今年6月,全省茶叶工作会议将在竹溪召开。

提起梅子贡茶,还有一段神奇的历史传说。相传梅子垭早先并不产茶,山上是成片的梅子,花开时节,如云似锦,香飘十里,沁人心脾,故名“梅子垭”。垭上有户人家,主人欧阳俊,是位满腹经纶、酷爱读书的穷秀才,因为家有年迈的父母,无心求取功名,便埋名山野继承祖业,致力耕耘,闲暇之时,品梅子酒吟田园诗,日子过得恬静高雅。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了一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他眺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对梅子垭的美景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日头西沉,便寻到欧阳俊家投宿。欧阳俊将和尚让进屋里打座泡茶,老和尚一口便品出是野生的老樱茶,告诉欧阳俊:“此茶只能消食化积,平素不可常饮,多饮就会伤胃败脾。”说着,从褡裢里取出一块暗绿色的东西,掰下一小块要欧阳俊帮忙用陶罐熬煮,并告诉欧阳俊:“此谓饼茶,常饮舒气活血,清心明目,老衲一生无所好,唯饮茶成癖,日不可少”。两人品茶谈天,十分投缘,只恨相见太晚。谈论中,欧阳俊知道老和尚法名慧隆,在雁塔寺慈恩禅院出家,已有百余岁矣。

第二天早上,慧隆长老辞别时,从褡裢中捧出一些茶籽果,要欧阳俊点种在向阳坡的梅子林里,约定茶苗长到能采摘时再来登门拜访。欧阳俊把茶籽果播种在向阳的梅子树林间,精心经营,株株茶苗蓬勃生长,枝繁叶茂。等到第五年,慧隆长老风尘仆仆地来到梅子垭。他告诉欧阳俊,自己离开后,得知茶神陆羽著有三卷《茶经》,便去了竞陵,几经周折,借到《茶经》日夜赶抄。当晚,慧隆长老取出《茶经》和欧阳俊一起仔细研读、理解,各抒己见。经过几日的忙碌,竟制出上乘好茶数斗,幽馥芬芳,别具一格。

到了唐高宗乾封年间,李治带着宠爱的皇后登泰山封禅,途经慈恩禅院憩息,慧隆长老烹茶相待。高宗揭开盏盖,一股清香扑鼻,细呷慢吮,用意品尝,连声夸赞:“此茶真乃上乘之品!”便问:“此茶何处所产?”长老答到:“此茶乃楚地上庸尹店社(明成化十二年将竹山县尹店社置为竹溪县)境内的梅子垭所产。”并把自己云游名山胜地采寻茶果,辗转到梅子垭求宿、留茶籽果、抄写《茶经》及采茶制作等细情一一禀奏,高宗皇帝听后大喜,说:“真是名山云雾出好茶呀!朕饮过大理感恩寺的‘感通茶’、天台寺的‘罗汉茶’等,都不如长老冲泡的这盏茶。”便下道旨谕,把梅子茶定为“梅子贡茶”。

“梅子贡茶”由此得名,并历经沧桑,盛名不衰,以其诱人的风韵、馥郁的芬芳走向国内外,供不应求。

湖北房县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房县特产压缩黑木耳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