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特产香酥馍 蒲城传统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26 09:05:29

一. 河北省 沧州 任丘 五香酥鱼

五香酥鱼

五香酥鱼:任丘五香酥鱼以野生活鲫鱼为原料,根据传统的制做工艺,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味道醇厚,酥烂可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老少皆宜。产品采用真空包装、高温杀菌、不含防腐剂,属纯天然食品。具有保鲜时间长、体轻、易开启、卫生、开袋即食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市场。特别是白洋淀水乡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荷花牌”五香酥鱼,1998年荣获京沧农副产品合作洽谈会名牌产品,1999年被津沧农副产品合作洽谈会评为优质产品银奖,2001年度被河北省评为第五届农副产品名优产品。

二. 陕西省 安康 汉阴县 柿子馍

柿子馍

柿子馍是民间传统的风味小吃。每年秋季,乡民常用柿子掺进玉米面或小麦面捏成饼,再放进平底锅烙熟食之。柿子馍色红如玛瑙,鲜润滑爽,稣软细腻,清香可口,味道甘甜,回味隽永。民间常言“吃了柿子馍,得病不难过”,谓其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之功效。

柿果作为时令果品,不仅果肉如饴,味甜如蜜,而且营养丰富。柿味还是一种药材,医学认为柿味甘、性寒,有清热去烦,止渴生津,润肺化痰,健脾涩肠,治痢止血以及治疗肺热而引起的咳嗽等多种功能。难怪家乡老人称柿子为“长寿果”,柿子馍为“长寿馍”。

三.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砂子馍

砂子馍是长江埠特有的面点小吃。砂子馍做得最好的要数喻连苟。他做的砂子馍掰开后,能清楚地看见里面的一层层酥,竟有五六层之多。别人做砂子馍是用猪油,他用麻油,而且他在和面时特别讲究风向。他每天半夜起床和面,总是观察一下风向,若是南风,就少加点水把面和干;若是北风,就多加点水把面和清点,因为南风涨朝,北风收潮。他把面揉开后,抹一层麻油后又合拢揉匀,如此反复五六次,面团和好放着待用,做砂子馍多用桶炉,其炉面形似“鸡窝灶”,便于放锅,炉子旁边有一个二层的木架,便于操作和摆放用具。其操作过程是:将干净的鹅卵石(直径不足一寸)放入铁锅预热,不时加入食油搅拌鹅卵石,待鹅卵石在锅内发烫时,铲出一半放入备用锅中,再用锅铲扒平铁锅内的鹅卵石,将一尺见方的面饼盖于其上,再将备出的鹅卵石置于面饼上面,利用上下的热石子将面饼烤熟。

喻连苟做砂子馍十分讲究,每烤一个砂子馍后,还要用干净抹布把锅里的鹅卵石抹一下,炒石子的油也放得多些,所以他做的砂子馍相当俏销,总是供不应求,形成长江埠独有的而享誉四方,并传承至今。

四. 陕西省 渭南 蒲城县 生姜(汆)丸子

生汆丸子是陕西的一道传统菜肴。蒲城人习惯称做生姜丸子。因为蒲城的生汆丸子是以生姜味出头的。人们食用过程中,除丸子鲜嫩酥软,汤味鲜美外,在味觉上占突出地位的是生姜。所以人们将其叫做生姜丸子。据说,有次在宴席上,当生汆丸子盆端上桌子后,生汆丸子汤盆0现的情景使人惊奇,像耍魔术一样:就是当汤盆刚一上桌,立即由盆底浮出八颗丸子。人们刚用调羹捞完之后,又从盆底飘上来八颗,如此,三十二颗丸子,由四次分批浮出汤面。这一奇景,可与又一村那人们一边动筷吃鱼肉,而鱼头鱼尾还在摆动的“活鱼活吃”的场景相媲美,这真使人大开眼界。这一烹调绝技,使人们不得不对中国菜肴烹调工艺的高超神奇而拍案叫绝。

对于这个生汆丸子分批由盆底跃出汤面的奇迹,在特级厨师梁岳安先生脸上,露出了内蕴中国烹调技术高奥博深的微笑。他解释菜肴上出现任何使人们惊奇的现象,都是在长期的烹制工艺中探索,不断研究,独运匠心,用艰苦的劳动,而创造出既让人们得到充分的美味口福,又让人们得到欢欣惊喜的精神享受。其实这道菜的制作并不复杂,只不过是遵照菜肴制作规律,稍作调整而已。就是将制作好的生汆丸子,按照成熟时间,先后分批入锅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生汆丸子是以生姜出头,这里就要说一下生姜。《中药大辞典》中说:生姜味辛、微温。入心,肺、脾、胃四经。有治风寒感冒、喘咳、止呕、除风湿、胀满、泄泻、开胃、胃寒等功效。老年人多吃生姜,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现代医学上研究,还把生姜作为一种美容佳品。

关于生姜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老婆婆捂着肚子翻滚呻吟,天宫神医吕纯阳让她吃了三粒仙丹。吃后不但病未治好,反而病情更加恶化。这时,一个姓姜的老头来了,摸了老婆婆脉,顺便从地头挖出一块生姜,洗净切片,放上红糖,熬成姜汤。老婆婆喝下姜汤后,周身出汗,腹痛消失。吕纯阳忌妒姜老头,将赤练蛇变成一只大鳖爬向姜老头。姜老头将其打死煮食。吕纯阳以为他中毒必死无疑。可姜老头不但没死,反而精神更好。原来,姜老头用三片姜黄解了蛇毒。由此,生姜不但作为美食的一种调料,而且还有医疗保健的功能。

生汆丸子的制做方法。是将选好的肥三瘦七的肉块,剁成肉泥,然后用筷子将肉泥顺一个方向徐徐搅动,同时将泡好的生姜水和一个蛋清,在搅动中分三四次浇入肉泥中。同时,再加入少许食盐。等肉泥中调料搅拌均匀后,再捏成丸子。

做汤。用姜味重的清汤,加少许盐、味精,做好后,将丸子分批入锅。等丸子一批批扑噜扑噜飘上来后,再在汤中加上香菜明油,即成鲜嫩、生姜味浓的生姜丸子了。

五. 甘肃省 天水 秦州区 回回馍

   又名烤馍,本地称“锅子”。白面配上蜜、鸡蛋、白糖、清油,揉团发酵掌握好火候入锅烘烤。它色泽金黄,形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脆酥而不碎,清香味甜。
 

六. 陕西省 渭南 蒲城县 白帽辫

白帽辫为临渭区传统手工艺品。选用麦杆手工编织而。其色白光亮,纺织精细,美观大方。主要用于加工草帽、提蓝、坐垫、盛器、壁挂等。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英国、东南亚各国。

七. 河南省 周口市 沈丘县 顾家馍

沈丘老城面塑起源于沈丘县老城镇南关居委会下湾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习惯上把沈丘面塑称为顾家馍。目前,有3000人从事顾家馍的生产制作。顾家馍在当地及周边,影响广泛,人人皆知。每逢春节、庙会,凡来老城赶会的人均购买之。除此之外,在外工作的人回乡探亲时,都要捎些顾家馍,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现在顾家馍已是声名远播。

顾家馍起源于当地一位姓顾的人家。明末清初,在沈丘老城南城脚边住着一家姓顾的人。顾家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卖馍卖茶为生。清朝末年,为扩大营生,顾家后人顾二别子,把顾家馍发展为工艺品,传承到今天已是第十七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家住沈丘老城的御医刘璐,带进皇宫敬献给康熙帝品尝,由此成为进贡皇宫的贡品。

顾家在卖馍的过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蒸馍技艺来。后又经顾家世代人的提纯、锤炼,终于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有名的风味。

据顾家馍第十七代传人顾松堂介绍,顾家馍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作坊的制作工具,还保持着原始性、传统性。揉面、制馍坯在木案上操作,蒸馍一律用大口铁锅,单竹秕,秫秆锅盖,燃料一律用木柴或庄稼秸秆等。如果用煤作燃料以笼箱蒸之,或用机械化制作,其产品就会出现变形,有裂口裂纹等瑕疵。

顾家馍工艺考究,从选小麦到描彩勾花纹共72道工序,具有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口裂纹,不歪不扭,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锃亮,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卦图形,构建了顾家馍的独特商标。

顾家馍的造型多取材于民间常见的动物、瓜果、鱼虫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其彩绘以勾线与着色相结合,很接近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用白酒溶化食用色涂到馍坯上能渗透,色彩饱和,经久不褪。捏制和勾勒的各类面塑千姿百态,形似神真,而且都带有吉祥和喜庆的色彩。如猴骑虎、猴骑马等寓意“马上封侯”,小狗、小兔、小刺猬、小鸡、小鸭等,都表达着劳动者需要把自己的生活装饰得丰富多彩,期盼美满生活的吉祥寓意。

“在彩绘着色上,顾家馍使用分层着色法。以黄色衬底为主色,红色点睛,蓝、黑、青等色勾架描脉络花纹。同时,注重彩绘与勾线相结合,以色传神,以神着色,从而形成了色彩艳丽而不俗,美而不妖不媚的境地,充分显示出了喜庆、祥和的韵致。”顾家馍第十六代传人顾体成介绍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当地政府为推广继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组织大规模生产。由顾家第十五、十六代传人向大家传播技艺。至此,顾家馍的绝技被推广开来,得以发扬光大。现在生产顾家馍的不单单是顾家人了,李、陈、张、岳等姓,200多户人家皆会生产之,家家有生产作坊。

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八.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南坪杠子馍

   馍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惯好吃馍。与百善硬面大卷齐名的面食就是南坪杠子馍。南坪杠子馍是长溜溜的圆柱状,外形酷似杠子,馍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南坪杠子馍选料严格认真,所用的面粉必须达到细、干、白、筋、香的标准。南坪杠子馍自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那是其他人学也学不来的。在和面、赶制和蒸笼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恰当的温度调适,保证面发得透,发到火候。南坪杠子馍发面的方法为传统的酵母发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发好的面团比较松软,然后要用杠子千百次地碾压,不停地洒上面粉,面团也就越来越硬,做出来的馍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锅进行笼蒸。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

九.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米糕馍

米糕馍是城乡老幼皆宜的食品。以大米为原料打浆发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软易消化。还有一种以包谷米为原料磨浆加食碱的蒸制而成的叫碱水馍。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颇佳,秦巴山区县制作较多。

材料:粘米粉、干酵母、白糖、发粉、清水。

做法:1、将白糖倒入粘米粉内和匀,加入清水调合均匀成粉浆水。

2、将调和均匀的粉浆水倒入锅内用小火煮成糊状,边煮边搅拌,防止结块粘底。

3、将煮好的糊过滤到一个大容器内,放凉至不烫手。

4、在过滤好的米糊里加入干酵母和发粉拌匀后盖上保鲜膜发酵6小时蒸制而成。

十. 安徽省 阜阳 颍泉 枕头馍

 枕头馍是阜阳之一,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系阜阳饮食业的。每个长约1-1.5市尺,宽约0.5-0.8市尺,厚约0.3-0.5市尺,重约2-6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润,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实为旅行食用佳品。
   “枕头馍”(是阜阳,又称阜阳大馍、大卷子馍。它长约一尺,宽约五寸,重达三至六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摘自《阜阳地方志》
   “枕头馍”的由来
    阜阳的枕头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正值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民间更为具体的传说:在顺昌之战时,刘锜率领的八字军有两万多人,城内存粮虽有数万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连足智多谋的刘锜也束手无策,深为忧虑。一日晚,传说金军已到白沙窝。刘锜与陈规一道,到城墙上巡察,看看防御工事,看看守城的岗哨,不让人惊动躺在地上睡觉的士兵。正在走着,见一位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好生诧异。便俯身悄问:“你吃什么?”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个形如枕头的东西递给刘锜道:“这是我爹送来的宝物,既能枕着它睡,又能啃着吃。”刘锜接过来凑近灯亮一看,原来是个大馍,掰一小块尝尝,味道甚佳、连道:“好、好、好!”那士兵见将军如此称赞,随道:“将军若不嫌弃,我让俺爹也给你蒸两个送来。”刘锜大笑:“两个怎够用的?”笑罢他与陈规便同那士兵小声攀谈起来。这个士兵名唤刘柱,家住在城东刘家寨,听说金兵要打顺昌城,便参加了民军。离家时,他爹怕儿子受饿,即蒸上了这种枕头馍,让他卷进被包里,没想真的派上用场。刘锜和陈顺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大喜,当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户都连夜蒸制枕头馍,送进城内劳军。四乡为了支援宋军抗金,都用刚收的新麦磨面,蒸成枕头馍,肩挑手提送至宋军营盘,刘锜见此光景,满心欢喜,与陈规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败无疑矣!”于是传令,每日一人一馍,饿时解饥,睡时作枕,从此士气大增。
    顺昌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刘锜率领的八字军以不满二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余万。枕头馍成就了刘锜抗金的胜利,成就了阜阳历史的辉煌,也注册了自己光荣的“身世”。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桩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
蒲城特产小吃大全蒲城石子馍陕西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