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苏州特产 苏州特产有哪些值得送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15 16:12:20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煨鱿鱼

七都盛产鲃鱼。鲃鱼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体长三寸左右,小口大腹,细鳞、花背、白肚,肚皮上有小刺,身体涨大如球。

鲃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还具壮阳、和胃、温中补益之食疗功效,且肉质细嫩洁白,爽口有弹性,若烹调得法,其鲜美的程度比河豚鱼有过之而无不及。

鲃鱼的食法有多种,如先杀鱼去皮,洗净,取出内脏,保留鱼肝,用涮火锅的形式边灼边吃。鲃鱼最堪品尝的除了鱼肉外,还有鱼肝。鲃鱼是靠鳃呼吸的,并没有肺,其肝异常大而且细腻柔嫩,所谓"鲃肺汤"实际上就是以鲃鱼的肝为主料烹制而成的。据说清代乾隆帝误认为是鲃鱼肺做的,误叫为鲃肺汤,但皇帝既然这样叫了,也就一直叫了下来。清初诗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鲃鱼"剥皮去杂,洗净,先将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与鱼同煮"。由此可见,至少在明末清初已有人误以鲃鱼的肝为"鲃肺"了。

太湖名菜鲃肺汤蜚声海内外。1929年中秋,1元老于右任下太湖观赏金桂,途经木渎镇停舟小憩,就餐于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他见送上的"鲃肺汤"色彩鲜美,香气诱人,肉质异常鲜嫩,不禁赞叹:"才闻桂花馥郁,又尝美味香汤。"竟忍不住连要了三份鲃肺汤。店主石仁安得知这位"美髯翁"就是大名鼎鼎的于右任,连忙捧出文房四宝,敬求墨宝。于右任兴致正浓,当即展纸手书七绝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1990年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苏州考察,也为"鲃肺汤"题写了"肺腑之味"四字匾额。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荸荠

苏州荸荠以甘甜脆嫩、便于熟食、适宜加工而闻名。解放后,苏州荸荠还被作为加工荸荠罐头原料的首选品种。鲍忠洲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仅车坊一个乡镇种植的荸荠就达6000亩,产品大多被苏州、南通等地的罐头厂收购,加工后出口。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红木专业二胡

又名南胡、提胡。从选料、制作、装配、胶合、校音以至油漆,数百年来逐渐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一直延用至今。其构造由琴杆、琴简、振动膜(蟒皮)、琴轸、琴简托板、琴弦等部件组成。琴杆应用存放60年以上,经自然干燥的老红木。因为老红木木质紧密,发音稳定,不受气候寒热、干湿变化影响,不易变形。琴简选用纹理顺直,有光泽,无节疤的红木。制作振动膜所需蟒蛇皮,专选青壮龄雄蟒蛇,要蟒蛇背部中段的最佳部位,皮色黄而有光泽,鳞片方正,大小均称,弹性强。制作工艺精细、严密。各部都要先后经锯、刨、锉、镑、磨、光等几十道工序。使木质表面光洁,胶合件无间隙,结构严密。琴简板的胶合采用传统黄鱼胶(即用黄鱼肚干水浸、烧煮、舂透成胶)。严合无缝,浑为一体。发音洪亮,音色圆润丰满、甜美柔和、纯净优雅,反应灵敏,高、中、低音。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还有冠以“苏”字的“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

从1991年在苏州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苏州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这种内涵和风格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芋艿

芋艿(yù nǎi )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用其制作的“桂花糖芋艿”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唾涎欲滴,是江南人家八月中秋必不可少的名点佳品。太仓常年种植芋艿8000多亩,年产2万余吨。

六. 江苏省 苏州 昆山 周市爊鸭

周市爊鸭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镇的特色美食。周市爊味酱鸭,简称爊鸭,是昆山著名之一,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有“一家爊煮,满街飘香”之誉。

周市爊鸭,源远流长,自古周市境内河湖纵横密布,芦苇荒滩众多,是野禽栖息繁衍的场所。农闲之际,农民有猎取野禽走兽之俗,销售或自煮,故流传着“自古原野飞禽集,猎取爊煮换米炊”的民谣。

周市爊鸭的做法:将鸭子宰杀去毛,开肚洗静,先用旺火烧开,再以文火闷煮,然后放入用丁香、肉桂、甘松、茴香等十余味中药配制成的老汤卤汁内浸制而成。其特点是肥而不腻,嫩而不烂,鲜味收骨,甘美无比,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老少皆宜,特别对老年人及病后虚弱者能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琢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八.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水红菱

又名雁来红。产于江苏苏州。壳薄,肉嫩,多汁,鲜甜。生吃可以清暑泄热,除烦止恼;熟食开胃健脾,益气利尿。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熏鱼

菜系:苏菜

口味:咸鲜

价格:10-40元

原料:

鲤鱼650克,香油10克,猪油(炼制)75克,大葱15克,姜5克,盐5克,白酱油20克,酱油20克,料酒10克,白砂糖20克,味精5克。

制作方法:

1.鱼肉切成6厘米宽的片,与腌料拌匀,放在冰箱中6小时或过一夜。

2.将鱼片沥干备用;留下的浸汁与调味料混合,用温水煨5分钟,加入麻油拌匀。

3.炸油烧至175度,鱼分数次炸(需常翻动),炸至金黄色(约3分钟),每次炸好的鱼片捞起后,立即放入浸汁浸1分钟,再捞起置于盘中即可供食。

小贴士:

1.以鲤鱼最佳,或者用其他肉质结实的鱼类亦可。

2.如当冷食,可在冰箱冰镇后再上桌。

食物相克:

鲤鱼:鲤鱼忌与绿豆、芋头、牛羊油、猪肝、鸡肉、荆芥、甘草、南瓜、赤小豆和狗肉同食,也忌与中药中的朱砂同服;鲤鱼与咸菜相克:可引起消化道癌肿。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母油鸡

母油鸡又称熝锅油鸡,是苏州的传统名菜。油鸡选用肥壮的“四黄”新母鸡,用玉梁、桂皮、八角、小茴香、山奈、姜黄等配料,精细制作而成,食用时淋上油卤,用酱油蘸食。

苏州5月份有什么特产8月份市场上有什么苏州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