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蒙自土特产包装纸箱 在蒙自购买各县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20 07:29:15

一.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东山李

“东山李”系开远市地方优良李子品种之一,以果大、色泽红润、味酸甜适中、质脆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中和营乡是久负盛名的"东山李"的原产地,河口等地的果贩到中和营收购"东山李"销往越南,受到越南人的喜爱,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开远)

二. 云南省 红河 蒙自县 蒙自甜石榴

蒙自甜石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蒙自甜石榴以新安所、大新寨一带的为最佳。据传,蒙自新安所、大新寨的甜石榴,是从伊朗和阿富汗引进种植的,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蒙自甜石榴不仅籽粒晶莹似玛瑙,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可食部分占籽粒的71%至87%。蒙自甜石榴除鲜食为主外,可制药、制果酒和果汁,用途广泛。蒙自甜石榴在当地果农的长期栽培实践中,培育出甜绿子、甜沙子、甜白花等3个国内上乘品种。其中,以甜绿子为最优,其个头大如碗,籽实饱满,肉厚核小,晶莹如珠,汁多蜜甜。绿子石榴和沙子石榴同是农历七八月间成熟。白花石榴的成熟期稍晚一些,大约农历八九月间成熟。

历史上,蒙自甜石榴远销香港、河内、海防等地。建国后,长期运销昆明、个旧、开远等地的市场,少部分也曾远销香港、深圳、广州、天津等地。

1987年,蒙自甜石榴的种植曾赢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当年种植石榴4000多亩,种植范围由新安所扩展到红寨、多法勒等地。1990年,全县石榴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1994年增至2万余亩。新植的幼树已陆续挂果,产量逐年增加。

日前,蒙自县经推荐和专家评审,国家林业局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专家委员会授予云南省蒙自县“中国石榴之乡”荣誉称号。据悉,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蒙自县是全国最大的石榴连片种植生产区,种植石榴历史悠久,据传蒙自石榴源于伊朗。至今,蒙自石榴种植历史已有800多年,经过多年的筛选培育,蒙自石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蒙自县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战略,积极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发展果品产业,促使果品产业不断扩大规模,目前以甜石榴为主的园林水果面积达到20万多亩。同时,该县狠抓甜石榴质量提高,积极实施优果工程和标准化管理,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石榴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在此基础上,该县通过多种途径向外推介自己的产品,使蒙自甜石榴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高,1993年蒙自石榴曾获云南省优质水果殊荣,1999年参加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获世博会蔬菜水果类大奖,2001年和2002年荣获全国石榴主

产区科技协作优质果品奖,2002年,蒙自石榴被评为省名特优新水果,农业部南亚热作物名优水果石榴基地,蒙自石榴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水果定点批发市场,2003年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绿色无公害产品认真,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04年,蒙自石榴综合标准通过国家备案实施。这次,经过国家林业局评审,认为蒙自县是闻名全国的石榴生产大县,种植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已初步形成基地化、产业化的格局。蒙自甜石榴品质优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授予蒙自县“中国石榴之乡”荣誉称号。

现在,全县石榴种植面积已增至9.5万亩,占全县园林水果总面积48%,品种主要有甜绿籽、甜沙籽、甜白花等十多个品种,良种率达80%。发展石榴种植业,使农户尝到甜头,成为广大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了解,仅石榴一项,主产区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占年人均总收入约九成。

三. 云南省 红河 建水县 三叠水

“三叠水”,又称“朝阳一品宴”,是临安古城的高档名宴。因菜式丰富,酒宴时间长,上菜三套,故又称为“三叠水”宴。“三叠水”形成于明末,兴于清朝,清代中叶至民国年间成熟并成向更高层次发展。据说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商乡绅在节庆和大喜之日,均请著名厨师主厨。其形式融饮食、文化为一体,既有丰盛精美的菜肴,又伴有“迎客”、“上菜”、“劝酒”、“送客”礼仪和奏乐表演,并成为滇南饮食文化的代表。

“三叠水”宴席的用料广泛,时鲜果菜,家养畜禽,山珍野味,均可入馔。烹调技艺精湛,有蒸、炸、炒、烩、煮、煎、溜、烤等。所用器皿极其精致,杯、盘、碗、碟皆用,均是青花细瓷或嵌有金边和图案的名贵瓷器。烹制出的菜肴琳琅满目,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且点缀得当,造型生动。据有关民间师傅介绍,“三叠水”宴席的上菜方式颇多考究,有固定的程序。第一道菜是四个小杯装的桂圆莲子汤、大枣冰糖水、紫米稀饭、燕窝汤和四个小蝶装的小块蛋酥、金钱酥、火腿酥和狮子糕。第二套菜共有珍珠福寿鸭、乌龟夹火腿、酸辣杂碎、三七汽锅鸡、椒盐脆鱼、四味海参、鸡茸白云花、山羊脆乳、卷筒鱿鱼、清汤翅丝、红烧熊掌、烩乳饼、金钱腰花、丽菊草芽、五色拼盘等24道主菜和有关佐料。上菜时每次八道菜,注重浓淡搭配。第三套菜以水果为主,有梨、桃、花红、桔子、蜜桶等八样水果。整个宴席的菜肴有鲜嫩清香回甜,酸辣微麻,重油味厚的特点,品尝时既可大饱口福,又可体味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

四.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香椿

泸西香椿是各大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的营养丰富充裕,嫩叶内富含大量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大量挥发油和磷、铁等矿物质,各种营养素比较全面、均衡。

多食用香椿还有理疗人体各器官的作用,对感冒,风寒、风湿、胃痛等特别有效。

香椿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食、凉拌等等,它的味道特别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一季节是香椿上市之季节,市场零售价为65至70元/公斤

五. 云南省 红河 屏边县 包谷饭

包谷饭是用石磨将包谷磨碎,筛簸去皮,于簸箕内洒水拌湿,放入甑中蒸熟,倒入簸内再洒水拌匀,至互不粘连为宜,再装甑蒸到熟透。节庆或有亲朋来访。较富裕的仡佬族人家用大米与包谷面混蒸。包谷色黄,大米色白,俗称“金银饭”。包谷饭营养虽好,但于散,难于吞咽和消化,因而常以酸菜佐餐。

六. 云南省 红河 建水县 苦刺花

苦刺

【别名】苦刺花、狼牙刺、铁马胡烧

【来源】豆科槐属植物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a Hance,以根、叶、花及果实入药。根全年可采;叶、花及果实夏秋采,分别晒干。

【性味归经】苦,寒。

【功能主治】

根: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凉血止血。用于喉炎,肺炎,痢疾,膀胱炎,水肿,衄血,血尿,便血。

果:理气消积。用于消化不良,胃痛,腹痛。

花:用开水冲泡做清凉解暑的饮料。

【用法用量】根、果3~5钱,水煎或研粉冲服。

七. 云南省 红河 绿春县 哈尼豆豉

哈尼豆豉是哈尼人家的一种独特豆制食品。豆多呈黑褐色,味美甘甜,很开胃口。其香馨浓且特别, 老远便随风扑鼻而来,使人馋涎欲滴。绿春县的哈尼族老乡制作豆豉的方法因地方不同而异,但三勐、平河一带的腊咪(哈尼支系之一)的传统制法,据说最数正宗。

腊咪妇女们把黄豆在水中浸泡一夜,待胀大变软后舂(或磨)成细渣。取洁净并脱过籽实的荞杆,晒干放在盆里或石板上点火烧成白色的灰末;将百分之五至十左右的荞杆灰拌入豆渣内,放适当的盐,掺少 许温水和匀,然后捏做成小孩拳头般大小的扁圆小团,再摆放到簸箕里,用稻草盖上,搁置在背荫通风处十天左右,让其充分变腐发酵,散溢出阵阵特有的浓香,这就成了。

在制作豆豉时,有的还加点辣子和花椒粉等配料使其增味。一时吃不完的豆豉,蒸熟以后晒干放置在火塘边上,保存两三年也不走味。豆豉常作调味品,亦可单独做菜。象煮青菜或南瓜叶等,如掰一小块豆豉在火炭上烘至焦脆时捏碎撒拌进去,菜和汤都既香又鲜。在锅里放油把豆豉炸透后,铲到碗里再加点汤,配些佐料,就是上好的蘸汁。如果没有别的菜,临时烧一块豆豉也可下饭。哈尼族民间还用豆豉做药,将其烧焦后研入温开水中服下,治疗肠胃疼痛不适、吐泻和隔食腹胀等,效果不错。

八.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开远软香米

开远软香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九. 云南省 红河 蒙自县 臭参

云南参,属参科多年生落叶纤细藤本植物。只有云南才有,其根具有特殊臭味,民间作为廉价滋补佳品,和肉、鸡、排骨一起炖,具有补中顺气、生津之功效,云南当地也叫“臭药,臭参” 。

臭参作为一种老幼皆喜食的特种蔬菜,深受城乡居民喜爱。据有关资料介绍,臭参除了补虚胃外,还具有下列药用功效:

(1)治哮喘:用鲜臭参适量炖鸡,忌盐,炖烂后,分次进食。 臭药,也叫云南参。

(2)治夜尿:用鲜臭参30克,与鲜猪肉500克炖极烂,分次进食。

(3)治腰酸腿软:用鲜臭参100克,鲜肉500克炖极烂,分两次进食。

(4)治自汗:用鲜臭参适量,黄芪15克,大枣5枚炖极烂,喝汤,食臭参。

臭参是云南高山林区的一种植物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和食用历史,连同野生的在内,资源十分丰富。

根部除含有基本营养成分以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与其它食、药用根茎类相比,含量高出了3~84倍。科研成果表明,臭参能够补气血、通经络、助消化,其原理主要就是因为含有药理学功效成分维生素B。结合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市场和科研成果分析来看,臭参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十.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红河棕榈

红河棕榈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河棕榈是云南红河红河县的。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据《红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山区已有棕树种植,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有所发展”。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棕榈种植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棕片与棕板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并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会用棕片缝成蓑衣,是人们外出劳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红河人南下“走坝子”的行装之一。后来,棕片在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中用途极广,也就开始人工驯化、培育和大面积栽培种植了。所以,红河县境内哈尼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棕榈制品,至今流传有“年青人不砍棕榈树,只有老年人才能砍棕榈树”的习俗,人们歌颂棕榈树说“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也就有了“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的美名,当下,用棕片加工棕丝做成高档床垫,是人们享受健康保健睡眠最理想的绿色家居产品,深受消费者青昧。 阿扎河是红河县棕榈树的原产地。据说远古时候,在红河洛孟和哈普后山经常有老虎出没,曾有人被老虎紧追不放,危急之时,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红河县棕榈种植源远流长,采剥棕片加工棕丝是哈尼族、彝族传统的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在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区就是一片棕榈林园,如今,棕榈树成为了哈尼族、彝族一种富贵、祥和、幸福的圣树,并把棕榈树称之为“红河哈尼梯田卫土”。平时,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会讲“蓑衣圣服”、“年青人不吹棕树”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无论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榈山歌”;每年冬春季节可尝棕笋、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饭或棕米粥等有机食品。每蓬街天,可欣赏和采购琳琅满目的棕榈工艺品作纪念。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棕榈文化,我县《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榈情愫》已成为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节目。散文《棕榈》、《棕榈情》、《棕榈林间也耕田》《棕榈树与哈尼族》等文献是红河县棕榈文化之乡的代表作品。 世界上可产纤维的棕榈科植物超过16个属100余种,但红河棕榈纤维是自然界最耐腐蚀的天然纤维,品质优良,用途极广,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建筑、海产养殖、民用等方方面面。云南省80多个县(市)出产棕片中,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纤维产量及质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棕丝纤维原料生产基地县。红河县是有名 “棕榈之乡”。“红河棕榈”已成为红河县的一张名片。对此,中央电视台在农业综合频道(《每日农经》栏目)于2011年4月对我县的棕榈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河棕榈”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组长,农科、林业、棕业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红河县棕榈产业科技开发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棕榈产业发展和科技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县林业局统计数),县内棕榈企业有棕丝加工、棕丝软垫加工和棕机械加工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12月,全县棕个私企业有1800余户。在此基础上红河县制定了《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最终使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棕丝30万吨左右,棕丝软垫系列产品1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棕榈纤维原料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努力把棕编工艺产品技术开发培育成为红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区域特色的优势旅游产品名牌之一。我县现已申请和批准的棕制品商标有“红榈”、“红河迤萨”、“阿姆山”和“棕榈之乡”4个。下一步我县还要加大对红河棕榈棕花、棕果的食用及红河棕榈药用的利用开发。 红河棕榈纤维用途广泛,可用于编织各种工业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生产垫、毯、刷、帚以及绳索,如棕榈床垫、座椅靠垫、地毯、棕榈绳、棕榈扫把、棕榈衣等,红河棕榈出丝率高,棕片出丝率达70%以上,棕板出丝率达30%以上,纤维长而粗细不一,纤维长度在15~60cm,最长达100cm以上,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纤维不蛀虫,具有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特点。生产出来的坐垫、床垫、枕头等产品,具有舒适性、透气性、无污染、不受虫蛀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产品远销昆明、贵州、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红河棕榈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红河县棕榈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红河棕榈产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涉及辖区内迤萨镇、阿扎河乡、石头寨乡、洛恩乡、甲寅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架车乡、大羊街乡、车古乡、垤玛乡、三村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37′,北纬25°05′~23°26′之间,东西长81km,南北宽40km,种植面积66666.7公顷,棕丝年产量为30万吨。

云南蒙自特产可带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