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特产红菇 云南可食用红菇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08 21:29:46

一.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明光小耳猪

明光小耳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明光小耳猪是云南保山腾冲的。

明光小耳猪产于云南省腾冲县北部乡镇,以明光乡为集中产区而得名,是一种适合在冷凉山区放牧的高原小型猪种。1980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属腌肉型品种。明光小耳朵猪以放养为主,生长缓慢。

明光小耳猪主产于腾冲,以腾冲北部的明光乡、曲石乡、界头乡、滇滩镇和猴桥镇为中心产区,此外还分布于僳僳族集居的部分山区以及中缅边境交通闭塞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3000米的高寒山区。

明光小耳猪体型小,体质结实,适应性较强,明光小耳猪是当地居民在高海拔、寒冷的生存条件下选择的地方猪种,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适应高寒放牧的特点。

头短小,嘴尖,面平,额宽,耳小而宽,背腰平直,胸深腹圆,体型短小丰满,四肢细短有力,尾短细,群众称为“油葫芦”猪,被毛黑色,部分有六白。成年公猪体重为40.2千克,母猪体重50千克。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为7~8头,仔猪育成率92%。肥育期日增重为450克,屠宰率为69.4%,膘厚4.5厘米。

明光小耳猪

腾冲县畜牧工作站

12109333

猪肉

二.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清凉山磨锅茶

清凉山磨锅茶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的清凉山的。清凉磨锅茶的原料也是大叶种茶,采取一芽一二叶的鲜叶,当天采摘当天即加工;加工工艺分作拣叶、杀青、揉捻、分筛、初磨、摊凉、复磨、去末分级,最后包装成茶。清凉磨锅茶叶形紧结、锋苗好、色泽绿润、冲泡后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自具风格。

云南的清凉磨锅茶产于保山地区腾冲县蒲川乡的清凉山,以磨锅干燥的特殊工艺制成,故名"清凉磨锅茶"或"清凉山磨锅茶"。

清凉山面对龙川江,海拔2000米左右,山上群峰重叠,峰头直插云霄,经常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土呈沙质黄壤,结构疏松,通气透水,富含有效磷酸,特别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展。在蒲川乡里至今还保留有一株大茶树,据验证树龄在300年以上,可以证实这里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本世纪三十年代,李根源先生(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为发展家乡的茶业,曾从江苏省请来茶叶专家,开办茶叶学校,培养茶叶技术人员。

清凉山磨锅茶,选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清凉山大叶种茶的嫩叶作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研制而成。其外形条索肥嫩紧结、有锋苗,匀整,稍有嫩茎。色泽青绿油润、白毫显露,香气嫩香浓郁,滋味鲜爽浓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嫩匀绿明亮。是云南省“著名品牌”之一,曾获云南省星火计划奖,多次被评为云南省金奖名茶、银奖优质茶等多种奖项,“清凉山”商标是云南省“著名商标”。

三.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雪鸡

腾冲雪鸡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腾冲雪鸡是云南保山腾冲的。

腾冲雪鸡属肉、药两用型鸡种,因其羽毛雪白而得名,产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北部和东部,沿高黎贡山西麓、陇川江沿岸的界头、曲石、上云、五合等乡,主要分布于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麓海拔1400至2500米之间广大山区、丘陵地带。腾冲雪鸡属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腾冲雪鸡全身扁羽,羽色雪白无斑。皮肤、肌肉、骨质均为黑色图2 腾冲雪鸡(母) 图2 腾冲雪鸡(母)[2]

,内脏及脂肪浅黑色。体型中等,结实紧凑。头小清秀,少数有缨头。冠多为单冠,也有少数玫瑰冠,冠齿6至7个。公鸡冠和肉垂红色,母鸡冠紫黑色,多呈“Z”形折叠。眼大有神,虹彩黄色,瞳孔黑色,耳叶绿色。喙黑色。胫、趾黑色,分有羽和无羽两种。四趾。公鸡120至165日龄开啼,母鸡150日龄左右开产,年产蛋110至150个,蛋重42克,蛋壳呈浅褐色。母鸡就巢性强,年就巢至少2次,一般产18至21枚蛋后自然孵化,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8%。

腾冲雪鸡

腾冲县畜牧工作站

12109331

鸡肉

四. 浙江省 丽水 云和 野生正红菇

补血、防癌,菇中之王。 正红菇特征:断脚为浅蓝色菇脚疏松不空,菇脚大,脚面带红色。野生正红菇一年只有两次生长,7月份有3-5天,9月份有3-5天,所以山区一户人家一年只能采到一两斤。方言上叫红菇的菌类有很多,但真正味好无毒补血防癌的,是红菇科红菇属的正红菇。

五.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白茶

腾冲白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腾冲白茶

腾冲县茶叶协会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六. 黑龙江省 绥化 青冈县 原生态红菇

原生态红菇

红菇身含有5种多糖、16种氨基酸和28种脂肪酸。多糖含量约为2.47%,其中单糖和寡糖占总糖的33.9%,氨基酸含量14.7%,其中人体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问题的54.4%。红菇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质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钙23毫克,磷500毫克,维生素b23.54毫克,尼克酸42.3毫克。

红菇有“菇中之王”的美称,系天然营养佳品。其风味独特,香馥爽口。其味较之任何菇类无-比的鲜甜可口;并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它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癌细胞转移,对治疗疗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具有治疗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和补血、滋阴、清凉解毒及治疗贫血、水肿、营养不良和产妇出血过多等疾病,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经常食用,可使人皮肤细润,精力旺盛,益寿延年,明、清两朝,每逢中秋节前,当地官府必派人护送一批红菇到京都进贡,因而使红菇驰名遐迩。

红菇的菌丝不能分离,故至今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日见珍贵。她的杆同其它菇不一样,不但不脆,而且质硬带有韧性。采摘时要用削菇的竹签或其他工具插入底层,才能把它撬起来。红菇一般群集而生,山中蛇虫常有毒涎染菇上,为免中毒,鲜菇煮食时应同时置以米粒,倘米粒呈蓝色,则菇有毒,弃之勿食。

七. 福建省 泉州 永春 一都红菇

中文名称:红菇

拉丁学名:Russula sp. (正红菇是个新种)

俗名别名:正红菇、真红菇、大红菇、红椎菌、大红菌、大朱菇

分类:真菌植物门、弹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

型态特征:菌盖宽4—9厘米,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下凹,幼时粘,无光泽或绒状,中部色深红至暗(黑)红,边缘较淡呈深红色,盖缘常见细横纹。菌肉白色,厚,常被虫吃。味道及气味好。菌褶白色,老后变为乳黄色,近盖缘处可带红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间具横脉。菌柄长 3.5—5厘米,粗0.5—2厘米,白色,一侧或基部带浅珊瑚红色,圆柱形或向下渐细,中实或松软。孢子印白色或极淡的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状体近梭形,51—85×8—13微米。

生态习性:夏秋季林中 地上群生或单生。是一种和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营养与使用

红菇身含有5种多糖、16种氨基酸和28种脂肪酸。多糖含量约为2.47%,其中单糖和寡糖占总糖的33.9%,氨基酸含量14.7%,其中人体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问题的54.4%。红菇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质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钙23毫克,磷500毫克,维生素b23.54毫克,尼克酸42.3毫克。

有“菇中之王”的美称,系天然营养佳品。其风味独特,香馥爽口。其味较之任何菇类无1比的鲜甜可口;并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它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癌细胞转移,对治疗疗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具有治疗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和补血、滋阴、清凉解毒及治疗贫血、水肿、营养不良和产妇出血过多等疾病,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经常食用,可使人皮肤细润,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红菇的菌丝不能分离,故至今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日见珍贵。的杆同其它菇不一样,不但不脆,而且质硬带有韧性。采摘时要用削菇的竹签或其他工具插入底层,才能把它撬起来。红菇一般群集而生,山中蛇虫常有毒涎染菇上,为免中毒,鲜菇煮食时应同时置以米粒,倘米粒呈蓝色,则菇有毒,弃之勿食。

在福建闽南地区,妇女分娩时必食红菇补充营养;在广州、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据《本草纲木》所载:“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可见,红菇早在明代就被前人所食用。红菇有脾肝补血、健胃强肾之功效。当地人口味不佳时,常用红菇调和胃口;小孩泄泻用红菇蕾炖汤可止泻;妇女坐月子吃些红菇滋补健身。所以红菇又有“南方红参”之称。当地炖鸡、炖鸭、炖蛋、炖猪肚、炖猪排之类配些红菇不仅使其色彩夺目、更能使汤水增甜、味道鲜美。由于红菇既是古往今来的天然味精又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色素,因此成为请客宴会、迎宾送礼的名贵上菜和馈赠佳品,畅销于海内外。红菇具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当地谚语云:“从来无种,四季无花,越嫩越好食,越老越有渣。”形象地概括了红菇的这一特征。它自古以来既无花又无种,一年一度自然生长,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生长。它生长的地域更为独特,只生长在茂密椴木树下的沃土上。它虽然无花无种,但却有传宗接代的始祖地,每年均在这块故土上茁壮生长。采菇者年复一年依旧回老菇穴采菇。

真的红菇,菌盖正面深红,中心暗红,并有横皱纹,菌盖腹面菌褶细密均匀,呈浅灰蓝色,菇脚矮圆不空心。叶盖全开并有破裂的红菇,则是将要过时的菇,但汤味好,未开伞的菌食来无渣。叶盖半开型如单车摇铃的红菇,属上等红菇,清香美味,一盆菜调上几个就独到好处。未开的红菇蕾,虽然未过到成熟期,却甜嫩可口。红菇便于保存,晒干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不仅久不变质还会放出阵阵芳香,使人心旷神怡。天然野生红菇 红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纯天然野生,能补血,特别适合产妇及贫血者食用,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预防感冒和肝硬化,并有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抗癌等作用天然野生红菇 ,红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纯天然野生,能补血。

八.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云南山茶花

云南山茶花以树体高大,健壮优美,荫浓叶翠,花朵硕大,花色明快艳丽,品种繁多花期较长等特点闻名中外。早在我国明代,就有“云南山茶奇甲天下”的说法,明代诗人杨慎曾赋词赞誉道:“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妖桃都压倒,装点好,处处红云岛”,近代著名文人郭沫若先生也赋诗称赞:“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据专家考证,腾冲是云南山茶重要的原生种群之一,因其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植物物种进化变异的广阔空间,经过园艺工作者和园艺爱好者的辛勤努力和挖掘,培育出了许多极具观赏价值的茶花传统名品(如恨天高﹑童子面﹑九芯十八瓣﹑松子鳞﹑大玛瑙等),近年来更有新奇的山茶变异品种受到专家的肯定(如牡丹魁﹑雪娇﹑云峰茶﹑云针茶﹑泰和牡丹﹑童颜等),各类品种的花期为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满树姹紫嫣红的各色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预示着栽培者来年的事业将如火如荼,更加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色彩,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专家的分析,红花茶油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是难得的天然食用植物油。变异后的山茶花亦保留了母体本身的自然属性,其植物﹑花朵散发出的气味和芳香,对人体呼吸系统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九.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固东荥阳纸伞

腾冲县固东镇的荥阳村,是一个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历史上,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因制作纸伞而名扬滇西和缅北。村庄人家祖上几乎家家都做纸伞,他们做的纸伞工艺精细,轻巧耐用,价钱低廉。运销滇西各地和缅甸,颇受人们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纸伞作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经悄然隐退,而它的艺术欣赏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云阳村的几位纸伞艺人,固守着这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相信荥阳纸伞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撑一柄油纸伞观火山湖,登云峰仙山,想想就很有诗意。

十.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大救驾

“大救驾”是云南省腾冲县的名特小食。选用优质大米做成饵块,切成片,再配上鲜肉、火腿、鸡蛋、冬菇、泡辣椒等烹炒,味道软、香、爽口。传说明末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追赶后逃到腾冲,又饥又累,村民奉上当地的美味食品炒饵块,永历帝吃后赞口不绝,称之救了联的大驾!“大救驾”便由此而得名。昆明市光华街靠正义路口有一家“腾冲饵丝”专卖店,楼下是大排档,楼上有雅座。该店有炒吃、汤吃等多个品种的饵块及套餐。

饵丝、饵诀在云南各地均属非常普及的大众化米制食品,不过就其品质及知名度而言,腾冲饵丝、饵诀却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尤其是久负盛名的皇封名吃"大救驾"--腾冲炒饵块,更是以其色、香、味、形四美并具的独有品质倾倒了有此口福的天下吃客。

腾冲人将大米精加工为饵丝、饵块,已至少有三五百年历史。口碑相传,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帝)当年败逃西陲,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块,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于是赞叹不已,并不无感慨地将其称为"大救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腾冲炒饵块的"封号"乃至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

寻根溯源,腾冲饵丝、饵块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其精制产品,择料极严,工艺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烫可食,口感细糯。

腾冲饵丝、饵快吃法多样,可炒、可烤、可煮:"大救驾"即是先将卷轴饵块薄片切成三角形或棱形小片,配以鲜肉片、火腿片、鸡蛋、香蕈、胡萝卜、西红柿、豌豆尖等辅料及各种香辣作料在辣锅中爆炒而成,其色五彩斑斓,其味满口流香,滑嫩不腻,令人食而不知餍足;将饵块切成饼状在炭火上烤黄,然后拌入加了草果、八角、芝麻油、辣椒油等作料的稀豆粉浆里,叫稀豆粉粑粑;鲜肉、鲜汤、鲜菜、鲜饵丝在小锅上一滚而就,叫小锅饵丝。

如今,腾冲饵丝这一地方名特食品早已走出高黎贡山,在春城、京城及许多大都市安家落户,并备受食客青睐。而其新一代产品--"云腾快餐饵丝"则分别在1994年、1995年、1997年荣获"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及"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称号。

红菇是云南特产吗特产红菇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