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饶平特产 潮州饶平特产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05 03:43:21

一.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工夫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处女泉。”(《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二.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鱼露

早在宋末,潮州便有了腌制鱼露的“萌芽”。当时,饶平拓林湾渔民把加工咸鱼时排出的鱼汁经贮藏、煮制,成为一种美味的调味品,这就是后来的鱼露。

现今的鱼露,是以海产杂鱼和江河小鱼为原料,经加盐腌渍自溶,酶解为人体易吸收,具有特殊鱼味的液体,再经提炼、精制而成。鱼露色呈赭红,味道鲜美香醇,富含钙、碘、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潮州鱼露制作方法:

1、盐腌:一般在渔场就地加部分盐,趁鲜腌渍;

2、发酵:通常以自然发酵为主,将盐腌后的鱼虾加盐腌渍2~3年,在此期间要进行多次翻拌使鱼逐渐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咸汁和渣;

3、成熟:分解完毕后,移入大缸中进行露晒,每天翻拌1~2次,日晒1个月左右,逐渐产生香气而趋于成熟;

4、抽滤:将竹编长筒插入晒缸中,抽出清液,即得原油。滤渣一般再浸泡过滤二次,鱼渣供作饲料或肥料;

5、配制:取不同比例原油、中油、一油混合,即为各级鱼露。鱼露共分6级,级别越高,质量越好。

小贴士:鱼露的烹饪作用与酱油相同,具有提鲜、调味的作用,也可作为蘸料调味之用。

三.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香包

潮州香包,是广东潮汕地区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我国最著名的香包。

潮州是香包的故乡。相传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

后来,人们对“辟暑笼”进行改进,把包香木改为用绸缎缝制小袋,内装香料,因其香气袭人,故称“香包”。此外,形制亦变化为千姿百态,并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到了明代,潮汕的姑娘把香包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信物。明代潮剧《香囊记》,便是说一位大家闺秀将自己精心绣制的香包赠与一位穷书生作为爱情信物,以表爱慕之意。当时,人们时兴在亲朋戚友结婚喜庆之时向新郎、新娘讨香包之风尚,取其喜气共享,也为婚礼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气氛。故潮汕的姑娘婚嫁之前都要预先绣制一批香包,以备装饰洞房和作为赠品,一方面显示其灵巧的针工手艺,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向往幸福美满婚姻的愿望。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解放后。

潮州香包的制作,工艺较繁复,其吸取了“潮绣”的针法和技艺,工绣重彩,精雅别致。它选用华丽的绸缎或色布,刷上物象轮廓图稿,然后用五彩丝、绒线或金银线、珠子等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再剪裁、滚贴成片,然后分片绲边,缝合成型并填充棉絮、香料,再饰以金银线盘金刁锁及玻璃珠、胶片、缨络等饰物。香包的艺术造型大体可分为形象化和卡通化(也有介干两者之间的)两大类型:形象化即是物象造型较写实,物象的结构、比例及装饰花纹比较形象;卡通化则是物象造型局部或整体夸张、变型,如狮子之头、松鼠之尾夸张得与身体一般大;卡通化较之形象化造型概括、生动,更富于情趣。香包的艺术装饰一般采用均衡、对称,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纹、图案;其设色大胆采用对比强烈的大红大绿。套装的香包往往有6色8色或12色,色彩鲜艳华丽、活泼夺目,富于浓厚的装饰性和潮汕民间艺术特色。

潮州香包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且寓装饰于实用之中。其传统的品种有:香囊、“粽球”、针包、纽绒、结带和瓜子鸡等,现不仅有用于装饰新房和姑娘婚嫁馈赠的小品及礼品,也有用作烟袋、荷包袋、眼镜袋及用于装饰床帐、宫灯、扇子、匙扣和民族乐器的吊坠等。目前,潮州香包有两百多个品种、上千个花色,飞禽走兽、虫鱼、瓜果、古钱、器皿、圣诞礼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潮州香包作为闺阁手工、馈赠之物,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到了清末才发展成小商品并出口东南亚一带。这出自闺阁之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艺术芬芳的手工艺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近年来远销西欧、东南亚和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人士所喜爱,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

四.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张村芡实

  潮安县东凤镇下张村芡实,芡实又名鸡头,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性喜温暖,畏寒冷,怕干旱,只能在无霜期繁育,多生长在沼池、湖湾等静水环境中。芡实有发达的根系,形似扫把,深入土中。其茎短缩肥硕。芡叶从根部之短缩茎由外向内陆续抽生。叶面绿而背紫红。初生叶箭形无刺。以后逐渐长成圆盾形而多刺的大型浮叶,芡花部分沉入水中,日开暮闭,芡果从花托长出。球形,顶部似鸡头,外面多刺。

    内面海绵状缀满球状种子,豌豆大小,皮黑壳硬。去壳露出白色粉质的果仁,即芡米,味甘而香,富含淀粉、糖粉、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对治疗遗精、淋浊、白带、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症具有良好的效果。芡实的其他部分也可利用。芡果的叶柄和花茎是较好的蔬菜,肥大的根茎因为含有一定的淀粉可作生猪的饲料。由于芡实能食疗兼用,历来行销广州、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赤凤红梅

品种来源:1994年从潮安县赤凤镇峙溪村竹梅实生群体中选出的优株

特征特性:树姿较开张,树势中等偏旺,成枝力较强,枝条较密,短果枝占41%,中果枝37%,叶片较大,花量大,完全花比率高。果实卵圆形,大小较整齐,单果重20.8克,果实可食率91.3%,果皮黄绿色,阳面有红晕,果肉细脆,风味酸,无苦涩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7%,总酸5.64%,总糖1.18%,维生素C 18.7毫克/100克,不溶性膳食纤维1.26%。

产量表现:种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平均株产2.0公斤,第4年平均株产4.7公斤,第5年平均株产7.6公斤,折亩产250.8公斤。盛产期平均株产36.6公斤,折亩产1207.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砧。选择本砧或本地种实生梅作嫁接砧木;⑵建园。选择坡度25o以下的丘陵地、山地建园;⑶定植。株行距4米×5米,种植沟、穴的面宽1米,底宽0.8米,深0.6米~0.8米。并配植适当比例桃梅、白梅、竹梅作授粉树;⑷基肥。每穴施绿肥20公斤~30公斤,腐熟鸡粪或猪牛粪10公斤~15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石灰粉1公斤作基肥;⑸整形、修剪。幼年树在主干上选留3条主枝,主枝留45厘米短截,再选留2~3条副主枝,培养自然开心形树冠。成年结果树分夏季和冬季修剪。夏剪及时剪除树冠上部直立或徒长枝,对荫蔽果园中的成年结果树进行“开天窗”,回缩交叉枝,疏除过密枝。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赤凤红梅为无性系果梅品种。在粤东地区种植4月中旬成熟。早结、丰产稳产。果实卵圆形、中等大,可食率高,果肉细脆,品质优良,适合加工。适宜在粤东沿海山区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六. 湖南省 郴州市 桂东 花豆

又名花纹豆,因其表皮呈规则花纹而得名,只有桂东的部分山上能培植长豆,其它地方只是开花不结果。它的营养相当丰富,补血补钙。炖鸡肉、炖排骨特别开胃。( 郴州)

七.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生炊膏蟹

潮菜中的蟹味菜最为流行的做法是生炊,特别是做肉蟹和膏蟹。生炊膏蟹是著名的传统蟹味菜肴之一。选用潮汕所产的膏蟹,制作时斩出蟹螯放在盘底两边,将蟹肉切块放在蟹螯之上,蟹壳放在蟹肉上面,然后将白肉丁、姜片和葱头放在蟹上,再将盐水、绍酒、川椒拌匀淋上。然后,放进蒸笼蒸10分钟取出,去掉姜片和葱头,食用时配上浙醋和姜米佐食。它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蟹肉鲜嫩,为时令佳肴。

八.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萝卜焖肉

“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上市,郎中下岗。”大白萝卜是很多家庭冬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除了煲汤、炒菜,白萝卜还有很多新吃法和对症治疗的效用。 萝卜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白萝卜或者水萝卜,其富含的酶可以

九.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酵粿

民俗年糕。发酵类米制糕粿品。又称发粿。

潮汕民间所以称作发粿,还有寄寓着发财、发家的祝愿。

多在冬至、春节等大节日中制作。糖料多用红糖,也有用白糖的。蒸熟后在面上盖上福寿字样红色印纹或写上吉利字句。蒸制用的盛器是用竹篾与制蒸笼的薄木板编成,像一个平底盆。

十.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卤味

潮州菜的重要组成,其卤水用细猪骨、梅肉、老鸡、火腿、瑶柱,与八角、桂皮、香叶、鲜香茅、甘草、黄姜、罗汉果、丁香、蒜头、红葱头、西芹、红萝卜、洋葱及老抽、鱼露、鸡精、花雕酒、玫瑰露酒等一同熬制而成。然后,将家禽家畜或水产品等放入其中,加热卤制,形成各种卤味,如卤水鹅、卤水鸭、卤水鸡杂等,口味鲜美。潮皇食府出品的“潮州卤味”成为本次“首届中国粤菜峰会”评选粤菜十大名菜。

潮州饶平特产排名榜前十名潮州饶平县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