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竹园沟特产 大南召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17 18:37:23

一.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南召辛夷

南召辛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辛夷系木兰科木兰属,又名望春玉兰,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收敛、降压、镇疼、杀菌等功效,可治鼻炎、头疼、肺炎、疮毒等症,又可提取香精,制作香料、饮品和高档食品。我市南召县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其辛夷面积大,产量高,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元明之间,广为栽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代《本草纲目》也载称“辛夷生于汉,丹阳之道”,即丹江以北的南召、鲁山、淅川为中心的汉水流域。南召县现有辛夷面积8万亩,其中盛蕾面积5万亩,年产鲜药1.6万吨,总产量占河南的80%,占全国的40%,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南召辛夷品质极优,挥发油含量高达3.78%,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位。1977年版《国家药典》将南召辛夷列为正品。1991年南阳中药材“仲景杯”国际博览会上,南召辛夷又获金奖。2000年三月,南召县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 南阳)

河南省南召县种植辛夷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岁月,计算下来,至今有500年以上的辛夷天然植物群落。辛夷与山萸肉、冬花并称“南召三大”,闻名遐迩,近年来南召县用科学技术指导辛夷生产,通过普查、改良选育,从近20个品种中,优选出出口型、丰产型、观赏型3个辛夷类型,在全县大面积栽培。辛夷中含有辛夷素、木兰素、挥发油等化学成分,中医学上以干燥花蕾入药,性温,味辛,古代《本草经》中记载:“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疗头痛、脑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辛夷能够散风寒,通鼻窍,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寿耐老,主治头痛、脑痛、鼻塞、鼻炎和齿痛等症。同时,辛夷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兴奋呼吸、抑菌镇痛、抵抗病毒等作用。在东南亚地区辛夷被列为奇缺要药。1983年,县人大还将辛夷花定为南召的“县花”。

南召县的辛夷极富盛名,当地有着中国辛夷生产基地,辛夷种植面积达8万亩、200万株,年产干药50多万公斤,占河南省年产量的80%、全国年产量的4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辛夷生产基地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 1997年版《国家药典》把南召辛夷列为正品。据河南农业大学测定,南召辛夷中的挥发油含量居国内同类产品首位,高达4.82%,高于我国其他产地辛夷含量的1—2倍,1991年,南召辛夷荣获仲景杯中药材国际博览会金奖。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柞木香菇

南召柞木香菇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的。利用柞木生产的香菇质地细密,肉质厚,菇型好,营养价值高,属于香菇中的上等产品。

南召香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其生产香菇的原料是柞木。柞木由于生长速度慢,质地细密,各类营养成份积累高,是香菇生产最佳的原料。利用柞木生产的香菇质地细密,肉质厚,菇型好,营养价值高,属于香菇中的上等产品。山清水秀的栽培环境和严格的生产工艺孕育出了南召高品质的香菇产品,使南召柞木香菇在河南省享有盛誉,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约占省香菇市场销售量的六分之一,产品远销浙江等地。

南召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香菇人工栽培工作,刚开始是段木香菇栽培,直接利用柞木树桩,栽培香菇,产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并且必须使用大直径的段木,破坏森林资源。1995年,引进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并获得成功,使香菇生产冲破了资源束缚,可以使用大量的林木间伐枝梢材料和柞坡修剪的大量柞柴粉碎后作为香菇栽培原料,从而为该产业快速发展拓展了空间。1998,南召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瞄准市场行情,把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业确定为南召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推进了该产业向新的台阶迈进。目前,全县袋料香菇栽培总规模已达到2100万袋以上,年产干香菇4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1.5亿元。全县已有香菇生产专业乡镇3村,专业村33个,专业大户300户,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5775户,从业人员2.31万人。

南召县香菇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乔端、马市坪、板山坪、四棵树、皇后、小店、云阳崔庄等深山区乡镇,其中乔端、马市坪、板山坪三个乡镇是南召香菇生产主产区,栽培量在1500万袋以上。

为了适应市场对有机香菇的消费需求 , 提高南召香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 从 1999 年全面发展香菇生产开始 , 南召县就把有机香菇生产作为追求目标 , 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 制订了严格的有机香菇生产标准 , 并明确职责 , 强化责任 , 专人专抓 , 认真落实。生产菌种的原料必须来自天然 , 包装袋必须有国家认证的标志,有产地,购进时必须有正规发票;香菇栽培的原料中,所用木梢、麦麸等必须是经过检测没有受到农药化肥污染的原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源必须是没有经过任何污染的地下水或河水,同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农药或人工合成生长剂、添加剂,菇棚 500 米周围必须与生产地隔离;产品采摘后在整个烘干过程和包装运输过程中,均应确保无污染。该基地地处深山区、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柞木资源丰富,生产香菇所用原材料都是林木间伐的枝梢林,全部为柞木,品质优良,且该区为工矿企业,水质清澈,自然隔离屏障好,农田面积极小,在香菇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率低,通过几年来严格按照有机香菇生产程序组织生产,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有机产量的标准。

三. 河南省 三门峡 陕州区 清泉沟小米

清泉沟小米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茅乡清泉沟村的。清泉沟小米蒸吃悠香,熬汤爽口,回味无穷。

清泉沟小米产于河南三门狭市张茅乡清泉沟村。所产小米清亮铮黄,香味纯正,浓郁粘稠,营养丰富,蒸煮皆佳。清末慈禧太后路过此地,亲口品尝清泉小米,赞誉不绝,随赐清泉小米为“清泉贡米”。

清泉沟小米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产优质谷子40多万公斤。

四. 河北省 承德 平泉市 八沟石雕工

八沟石雕工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历代艺人口传心授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这种雕刻工艺仍然在八沟及周边地区传承。据调查了解,在县内发现了七千年左右的石叶、石刀、刮削器,四千年左右的石人造像,辽金时期大长公主的石棺和墓志铭、大型圆雕的石羊、石虎、石猴、石翁仲和石狮子等,这些大型圆雕造像,造型简洁,雕工细腻,羊、虎、猴的形态逼真,是辽金时期雕刻艺术的珍品。

八沟石雕技术虽然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得知有雕刻艺人姓名和作品的是清末民国年间的平泉县黄土梁子镇双河村的冯玉和冯神。八沟石雕工艺这种传统的雕刻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在平泉及周边地区就有。平泉县党坝镇花子洞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在距平泉百余公里的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属雕刻工艺作品中的世界珍品,在商周时期的平泉县顶子城夏家店上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人造像,在辽金时期的平泉县会州城遗址中发现的石狮子和柳溪乡石虎村发现的大型石雕造像石羊、石虎、石猴、石翁仲,在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村发现的大长公主墓石棺、石碑,还有清末、民国时期的石狮造像等实物,说明了平泉县的“八沟石雕技艺”是年代久远、历史源远流长。这种雕刻技术是劳动人民多年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老一辈人的智慧结晶,是雕刻艺术的精华。

八沟石雕工艺虽然历史久远,现在也有传承人在从事这门工艺,但因为现在的雕刻艺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手艺,所以这门工艺现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五. 广东省 惠州 惠东县 竹园马铃薯

竹园村地处广东省东莞市东县稔山镇西部,竹园村充分利用当地冬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种植冬种马铃薯的条件,大力发展冬种马铃薯,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强力推进马铃薯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和市场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村种植马铃薯面积达3250亩,占全村冬种总面积的87%,总产量达10237.5吨,平均亩产达3150公斤,全村人均生产总量2568公斤,平均亩产值达4914元,全村总产值达1597.05万元,单薯最重达1.45公斤。竹园村荣获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马铃薯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群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

六. 宁夏 吴忠 利通区 扁担沟苹果

扁担沟苹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扁担沟镇有苹果树1.75万亩。近年来,该镇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成立了专业合作社3家,现有会员260余户,涉及果农530多户,并注册了“扁担沟苹果”地域商标,新栽植优质苹果树6785亩,完善了有机苹果生产标准,建成有机苹果基地3000亩。除了苹果套袋外,该镇还推广了统防统治、生物防治、施有机肥、控制产量等技术。该镇良繁场果农韩增虎说,他们灌溉用的是黄河水,施肥用的是有机肥,采用生物、物理等方法防治病虫害,不用有毒农药,尽量避免使用普通化肥,确保产出的苹果都是有机苹果。

生物治虫、物理防治、有机施肥、控制产量等,这些种植技术不但绿色环保,而且成本费用明显减少,因此产生了“辐射效应”,吸引了全镇各村以及孙家滩地去的果农纷纷效仿。合作社的社员更是严格按照绿色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一旦违规,将取消其与合作社签订的销售合同。“我们都非常小心。”该镇双吉沟村四组果农马经东说,“种了这么多年树,头回知道管理苹果树也有标准。”

严格按照有机苹果生产标准种植的果品色泽鲜艳,果肉香甜,口感上乘,价格也翻了好几倍。据悉,去年普通苹果每斤只卖到1.5元钱,而标准化生产的苹果平均每斤售价4元左右。每亩比过去多收入3倍以上。

扁担沟苹果

地域范围

扁担沟苹果产地包括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6个行政村和1个良繁场,包括有扁担沟村、烽火墩村、高糜子湾村、双吉沟村、渠口村、黄沙窝村、良繁场。扁担沟地处利通区南部,东临灵武市白土岗乡,西邻青铜峡,南靠孙家滩地区,北与高闸镇、金银滩镇接壤。地跨东经106°05′--106°22′北纬37°--38°08′。总面积1088公顷,产量25000吨。镇域面积186平方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果实大,圆形或长圆形。平均果重240g,最大果重350 g,果实大小较整齐。果面平整有光泽。果实横径75mm-85 mm、果形指数0.80-0.85为圆形或近圆形,着色指数80%-85%,果实硬度7kɡ/平方厘米,-8kɡ/平方厘米外观艳丽,肉质密、脆、汁液多,果实耐贮性好。 2、内在品质指标:含糖量在11.8-12.6g/100g,酸在0.27-0.32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8-11.9g/100g,甜酸适度,芳香浓郁。 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按照《NY5013-2006 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产品质量达到了《NY5011-2006无公害食品 仁果类水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按照《NY/T5012-2002 无公害食品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执行。

七.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徐沟灌肠

徐沟灌肠是清徐县徐沟镇特有的地方小吃,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灌肠以荞面制成,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状,不粘不连,软而坚韧,富有弹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热炒,别有一番风味。徐沟灌肠分红、白两种。红灌肠用鲜猪血与面知成;白灌肠不用猪血,故呈灰白色。

罐渣至今己有数百年历史。最初,有人无意中将吃荞面糊糊剩下的“渣渣”(徐沟人把用面和成汤状的东西叫“渣渣”)盛在陶饭罐中蒸烤,熟后用醋蒜调味食之,另有一番风味,便命名为罐渣。后不断改进,从用罐蒸改为用碗蒸(现存流行于一些地方的“碗脱”),后又改为用碟子蒸,并在和面等各道工序上不断改进工艺,最后定型为今天的这种食品。

罐渣使用荞麦面,经过和面、掌软、抓稀、打渣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蒸出的罐渣柔而韧,配上以清徐醋为主的特制调味,吃来是精而香,是当地风味小吃中销量最大、众口皆宜、百吃不厌的食品。它既可下酒,亦可佐餐,当然也可以作为主食。食后不膨不胀,经久耐饿。

据徐沟民间流传,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途经徐沟住了一宿。当时的徐沟县令昌倔就用罐渣等当地风味小吃招待这位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吃得老佛爷满口叫好,龙心大悦,以至后来从西安返回京城后,很快将此县令调升为定州知州。由此可见徐沟小吃之魅力。

八.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皇路店花生

皇路店花生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皇路店镇的。皇路店花生籽粒饱满,果型大小均匀,果壳黄白有光泽,种皮粉红色且较薄,吃起来松脆带有甜味,口感好。

南召县的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鸭河口水库周围的皇路店、石门、南河店、白土岗、太山庙等乡镇,以皇路店镇种植规模最大,且皇路店是花生的主要集散地,因此,各地都称作“皇路店花生”。目前,全县种植总面积在2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90公斤,年花生总产量4750万公斤左右,是南召种植业中的主要经济作物。

皇路店花生主要产区是鸭河口库区,这里是浅山丘陵地带,土质以沙壤土为主,质地疏松,透气性强,且气候温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花生生长。皇路店花生与其它地方的花生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皇路店花生主要是白沙系列品种,果型紧凑,籽粒中等略大,蛋白质含量高,榨油食用俱佳。二是由于产区土质和气候特性,皇路店花生籽粒饱满,果型大小均匀,果壳黄白有光泽,种皮粉红色且较薄,吃起来松脆带有甜味,口感好。三是产区花生在生产过程中,肥料以土粪为主,化肥施用量较少,且很少施用农药,产区土壤、大气、水源清洁无污染,花生产品中各种有害物质残留都有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食品的指标范围以内,是无公害仪食品。

皇路店花生以美观的果型、纯正的口味和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南召花生在河南、山东、广州等国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比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当前皇路店花生销售主要是向外出售花生米,进行深加工的较少,因此,皇路店花生深加工开发的空间还非常的大,在南召进行花生制油、花生食品系列化加工、花生饼饲料开发和维生素提取,花生壳制作生物菌肥、饲料、活性碳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九.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南召辛荑

我市是辛荑的主产区,现有栽培面积8.8 万亩,年产鲜蕾40万公斤,占全省的75%,占全国的40%。辛荑入药具有祛风、通窍、收敛、降压、镇痛、杀菌等功能。可治疗鼻塞、鼻炎、头痛、疮毒等多种疾病,也是提取香精 、制作香料的主要原料,广泛用于医疗卫生和轻化、食品、医药等工业,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物资。我市的辛荑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挥发油含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为辛荑之正品,荣获1999年国际博览会金奖,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畅销港澳、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辛荑树形美观、适应性强,结蕾早,产量高,寿命长,经济价值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河南辛荑”的需求量逐日上升,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提出向我国年度定购辛荑的要求,因此,辛荑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市已规划以南召为主的山区县,大力发展辛荑,计划新发展辛荑面积5 万亩。辛荑一年栽植,三年见药,五年株产蕾0.5公斤,十年株产可达2公斤,亩产110公斤。经济效益可观。( 南阳)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辛夷花

辛夷花,又名望春花,其花蕾是名贵的中药材。入药可祛风、通窍、治头疼、鼻塞、齿痛等病。产于伏牛、桐柏山区,以南召县产量为最,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畅销东南亚各国。
南召十大特产排名南召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