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通海县的特产 通海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01 05:03:46

一. 云南省 玉溪 通海县 凉糕

凉糕

通海的凉糕可以算得上一绝了。用糯米制成的凉糕本来没什么特别,但加上蜜饯、红糖水、芝麻等辅料就变得爽滑可口了。虽是春天,却有几分暑意,吃上一块冰冰凉凉、带有蜜饯清甜香味和芝麻香的凉糕,感觉整个人都清新起来。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傣味

    特点:“酸、辣、香、脆”米类:1、香竹饭;2、毫诺索;3、毫崩;4、毫栋贵;毫吉阿

肉类:从制作方法分为:烤、蒸、剁、腌、煮、炸六大类,120多种

其中,以猪肉为主料,采用“碎片烤、碎肉蒸、酸肉烤”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香甜鲜美,风味独特;以牛肉为主料,采用“烤干巴丝、剁肉花”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别具一格;以鸡肉为主料,采用“包蒸、凉拌、碎烤”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味道鲜美;以鱼为主料,采用“蒸鱼片、烤鱼片”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肉质软,得味浓,味道更美。( 西双版纳)

三.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四.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蝉酱

以蝉为主要原料,加以糊辣椒粉、野花椒粉、姜蒜、芜荽等佐料调制,这道菜只能在初夏之时制作。雨水刚落地时,蝉常常于夜间在有浅水的洼地上云集。人们趁机将蝉捕来,去羽、去脚,蒸熟剁细,拌上糊辣椒粉、姜末、蒜泥、野花椒粉、芫荽、加适量食用。味虽谈不上美,但营养丰富,特色独具。( 西双版纳)

五. 云南省 玉溪 通海县 翻花乌鱼

用杞麓湖乌鱼,剔骨开片呈斜纹,佐以韭菜、蒜片、黑木耳、薄荷,用菜油爆炒、起锅前放入少量糟辣子即可。这样炒出的乌鱼片呈菊花状,鲜甜可口,而且还养颜明目。

六. 辽宁省 大连市 长海县 六线鱼

六线鱼,俗称“黄鱼”,属于近海冷温性底栖鱼类,体呈黄褐色,体侧有大小不同形状不规则的灰褐色云斑,每侧有5条侧线,尾缮中部稍凹。

       

该鱼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除供国内市场外,还可出口。黄鱼一般经过二年左右时间即可长成为200至300克的商品规格。

七. 云南省 玉溪 通海县 通海酱油

通海酱油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通海酱油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配方独特,很受顾客欢迎,是餐桌上的调味佳品。

通海酱油,自清朝嘉庆末年(公元一八二○年)张从正设立调鼎香斋酱油坊开始酿制以来,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随后有赵子完设立品香斋,刘禹功设立鼎香斋,台益设立永香斋;黄西源设立调美斋,赵以南之父设立和美斋,王伯元设立兴顺号,是为有名的七家酱园。一九○九年滇越铁路通车前,发展至二十三家,是为鼎盛时期。七家酱园中,四街有鼎香斋和永香斋两家以选料精良、质量认真、讲究信用,闻名全省。民国初年,"通海酱油禄丰醋",已成为脍灸人口的民谚。通海酱油成为极受欢迎的名牌产品。以后品香斋在昆明设立分店,标明通海酱油,备受消费者欢迎。品香斋四弟兄都由开设酱油店成为巨富。张融生之弟张鲁斋在东川( 今会泽)开设调鼎斋发了大财。当时鼎香斋每日销量为1200斤。永香斋每日销量为1000斤。加上其它各店产品,全县每日运销酱油在百驮左右,约万余斤。远销至昆明、个旧、蒙自、建水、思普等地。

八.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九. 云南省 玉溪 江川区 玉溪云烟

云烟之乡——玉溪县

玉溪在中国云南省中部。这里所产的烟草品质优良,厚薄适中,组织细腻,油润丰满;且燃烧性能好,烟味清香干醇,烟灰洁白。玉溪县获有“云烟之乡”之称。
云南通海家乡的特产有什么云南玉溪通海必买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