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特产介绍20字 福州的十大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28 17:03:10

一. 福建省 福州 鼓楼区 福州绸花

福州绸花:系以丝绸为主料,手工仿制各种花木的工艺品。尤以各式盆景最为精美。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即已盛行。

二. 福建省 福州 仓山区 福州线面

线面,福州,以精面粉为原料, 辅以精盐、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福州线面主要有两大品种:一种称为特线面,面条稍租 , 直径在0.7毫米以内;一种称为“面尾”,面条较细, 直径在0.6毫米以内。

因福州民间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

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盛放在碗内,即倒入炖好的羊肉或鸡肉、上排等高汤,芬香味美。福州风俗,过生日时要吃线面煮成的寿面,一般用鸡汤,再加上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象征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居家平安。

三. 福建省 福州 鼓楼区 福州虾油

福州虾油:又称鱼露,系从鱼虾中提取的调味品。该油呈琥珀色,澄清明澈,味美香浓,营养丰富,具有鲜虾类的独特风味。

四.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六.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江鲍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江鲍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连江鲍鱼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全县海岸线长238公里,海域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近海地形平坦开阔,潮流通畅,为连江渔业生产尤其是鲍鱼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在同一海区养殖来自不同地理带和不同国家鲍种的最适宜地区。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4万吨,居县级渔业产量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养殖量达10亿只,年产量为1.2万吨,占福建全省产量的62.8%,全国总产量的28.3%,已经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2010年5月,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后,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岐半岛的后才里、后湾、罗源湾、可门口以及靠外洋的东洛岛近岸与浅海水域等处,品种以皱纹盘鲍、北方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与日本盘鲍原种以及杂交子一代所杂交的杂交种为主(当地俗称黑鲍)。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连江县已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形成了鲍鱼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两种养殖方式互补的良好局面。由于养殖品种适宜、方法得当、技术先进,养鲍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有鲍鱼育苗场119家,年育苗能力6~8亿只,养鲍数量达到12.2亿只,其中鱼排网箱式养鲍15.2万箱,养鲍10亿只,海带筏式养鲍2亿只,工厂化养鲍0.2亿只。预计2010年鲍鱼产量将超过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成为连江县水产养殖业的第一大产业。

地域范围

连江鲍鱼保护区范围位于连江县现辖行政区部分海域,范围包括下宫乡东部海域、筱埕镇、安凯乡、黄岐镇和苔菉镇周边海域,即 如下 A→B→C→D→E→F→G 与连江县陆域所围之海域:A.(北纬 26°24′49.55″,东经 119°50′44.86″)、B.(北纬 26°26′21.78″,东经 119°55′4.15″)、C.(北纬 26°22′15.68″,东经 119°58′24.12″)、D.(北纬 26°16′54.72″,东经 119°58′7.57″)、E.(北纬 26°15′6.30″,东经 119°49′32.68″)、F.(北纬 26°14′33.33″,东经 119°43′18.23″)G.(北纬 26°16′38.11″,东经 119°43′19.26″)全县海域面积 3112.02 平方公里。保护区域位于台湾海峡南北寒暖交汇海域,面积约 26000 公顷,214年全县养殖鲍鱼面积13440亩,养殖鲍鱼量约25亿只,产量3.2293万吨。

连江鲍鱼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连江海域适应性驯养2年以上的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选育的后代。

二、生长环境

水温15℃至26℃,盐度28至32,pH值7.8至8.4,溶解氧≥5mg/L,流速1m/s 至2m/s,海水透明度≥1 m。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渔业水质标准规定。

三、养殖管理

1.苗种:壳长1.3cm以上、形态规则、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无病害、无药残、活力强的苗种。

2.饵料:海带、江蓠、紫菜等新鲜大型藻类,当新鲜饵料缺乏时,可适当投喂盐渍海带、干海带等。

3.密度:壳长1.5cm至2.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200粒/㎡;壳长2.5cm至4.5cm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100粒/㎡,壳长4.5cm以上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50粒/㎡。

4.水层:水深范围3m至5m,遇高温、低温和赤潮季节,养殖水层可适当调深。

5.捕获:壳长达到6.5cm以上即可捕获上市。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干制鲍鱼加工关键技术

1.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去壳去内脏→腌渍→清洗→水煮→水冷→干燥→包装。

2.关键工艺:

(1)原料选择:鲜活、形态完整、肥满度好。

(2)腌渍:10%食盐溶液20℃盐渍24 小时。

(3)水煮:50℃至0℃的热水中定型20分钟,然后在100℃的沸水中煮透3 至5 分钟。

(4)干燥: 风速3m/s、温度16℃、湿度70%干燥28 至30 天,至水分含量≤1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

(2)干制连江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理化指标:

(1)活体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14%、脂肪含量≤0.7%、精氨酸≥14.0 g/kg、天冬氨酸≥12.8 g/kg、谷氨酸≥19.5 g/kg、丝氨酸≥6.0 g/kg、β-胡萝卜素≥20 ug/100 g。

(2)干制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52%、脂肪含量≤3.0%、水分含量≤10%、氯化钠≤6.0%、灰分≤7.0%。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饵料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七.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福州水陆轩椒盐真酥

福州水陆轩椒盐真酥:创制于元末明初,至清光绪年间趋于高峰。形色典雅,纯朴大方,厚薄一致,脆香酥松,干食、泡茶均宜。

八.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薯粉羔

薯粉羔

薯粉与冰糖水泡透,,捣拌成浆,加白糖、八果置于加油热锅中,反复煸调成

状后起锅。再加熟芝麻、花生、枣仁和色料等。待冷却凝结成状,切块后可食。呈半透明,香甜可口,为消夏上乘小吃。

九. 福建省 福州 仓山区 福州贝雕

利用贝壳资源,嵌制成画,嵌贝漆器以及烟具、盘盒、台瓶等,浮雕成山水花鸟等贝画,美不胜收
福州家乡的特产有哪些简单介绍福州市特产都有什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