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水果特产 黔东南的水果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18 04:09:47

一. 江苏省 无锡 新吴区 水果特产

无锡四季花果飘香,盛产水蜜桃、柑桔、巨峰葡萄、杨梅、梨等水果,其中无锡水蜜桃,以色泽鲜艳,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果中皇后”
( 无锡)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黔东南苗族酸鱼汤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一个字“辣”。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个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鲜之功能。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寿星与总人口之比高于传统长寿区广东省的比例,居全国前列。长寿是多因素的,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群记者采访世界老年长跑冠军黔东南运动员李发品老人,问到能创造世界界老年长跑纪录的秘诀是什么时,李发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乡的酸菜,还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语惊人。进入本世纪后期,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四合一酸汤……有的落户京城,有的飞进国宴,有的漂洋过海,更多的被移植宾馆、洒店,凡是到贵州的中外游客,都点名要吃正宗凯里酸汤鱼。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榕江县 榕江西瓜

“榕江西瓜包开”,是贵阳人对榕江西瓜的赞誉,也是消费者赐给榕江西瓜的精典广告词。

榕江位于贵州东南部,都柳江上游,气候温热,土地肥沃,适宜西瓜生产,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榕江古州一带就种植过西瓜,曾远销到广西一带。1957年又重新试种。1978年以来西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榕江被誉为贵州西瓜名产区。现常年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总产西瓜2500万公斤。西瓜以个大皮薄、瓤胞肉沙,香甜适口,耐储耐运等优点而驰名省内外,成为广大消费者消暑解渴的时令果品。产品除供应贵州广大消费者外。还远销省外的重庆、成都、昆明、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

四.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天柱 天柱圣果

天柱圣果(大血藤)原产于天柱地区原始森林之中,系木质常绿藤本植物,果型为聚合果,形似足球,有纹而光滑,幼果深绿色,成熟时深红色,艳丽美观,奇特可爱,汁多味美,浓甜芳香,色香味俱佳,单果重0.5-0.8公斤,大者可达1.2公斤;果实11月份成熟,可在树架上留至春节前后出售,采摘放室内自然存放至翌年二、三月上市;春季定植的扦插苗,第二年即可挂果,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亩栽120株,每株可挂果30-50个,盛果期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大血藤栽植生长一年主蔓可长达3米,三年生主蔓可长达20米,栽种需设棚架,也适宜套栽于果林,经济林或其它树木园下,即可借助果树枝干作棚架,又不影响果树的产量,变可作庭院、长廊棚架栽培,也可矮化盆栽观果。据苗族药医介绍,常食大血藤果实,具有祛风活络、调气止痛,清肝明目,益肾固精,补血养颜等功能。目前我县圣果规模120亩,产量25万公斤,每公斤20元,市场前景广阔,欢迎各届客商前来开发。

五.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从江县 庆云茶油

庆云茶油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乡的。庆云乡油茶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生产出的茶油油质色泽清亮,营养丰富,品质上乘,是纯正的"绿色食品"。

从江县庆云乡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自明末清初开始种植茶油,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至今已建有油茶产业园上万亩之规模。庆云乡油茶资源十分丰富,全乡9个村均有分布,油茶面积达7000多亩,年产茶油籽近210吨,茶油约70吨。

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及传统的耕作技术。庆云油茶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农民耕作从不用农药和化肥,生产培育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是纯正的"绿色食品"。茶油加工采用传统的压榨技术,未添加任何添加剂,生产出的茶油油质色泽清亮,营养丰富,品质上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高血压症及小儿智力发育具有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食疗保健功效。

六.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凯里市 马尾斗笠

马尾斗笠

马尾斗笠是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湾水镇的苗族民间传统工艺精品之一。苗族民间能工巧匠用竹子剖成又细又长又薄的竹篾,并分别以360根竹篾和马尾编织而成,专供苗族少女和青年妇女遮阳用。苗族马尾斗笠具有精、美、巧等特色,当地苗族群众编织马尾斗笠进行销售,户均年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图为苗族少女头戴马尾斗笠的倩影。

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红油凉面

进入夏季天气越来越热,人们都会觉得食欲不振,总想吃点爽口东西,红油凉面就是一种爽口开胃的美味小吃,大热天,来上一碗,香辣爽口,但总觉得在小吃店吃红油凉面总是觉得吃得不痛快,因此就自己学着制作,其实也不难,买上一斤面条就足够四口之家一天午餐了。

用料:细鸡蛋碱水细面条、花生、黄豆、熟菜油、绿豆芽、黑大头菜、盐菜、酸萝卜、大蒜、姜、葱、香油、花椒油、油辣椒、酱油、醋、味精各适量。

制作方法:

1、选用市场上卖的鸡蛋碱水细面条。

2、放入蒸锅中水烧开上汽后蒸十五分钟。

3、把蒸笼中的面条直接翻倒入蒸锅的开水中,用筷子把面条拨散煮一分钟。

4、捞出放在盆里趁热边加熟菜油边用筷子把面条拨散开,冷却即成凉面。(有条件时可用电风扇吹风冷却)

5、加油冷却后即成凉面。6、食用时在凉面上配好各种调料即可。

调料准备:花生用油炸脆,黄豆水泡5小时后用油炸酥,绿豆芽用开水烫一下捞出,黑大头菜、酸萝卜、盐菜要成碎丁,大蒜切碎后加少许凉开水制成蒜水,姜切成姜末、葱切成葱花。

八.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剑河杨梅

剑河杨梅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剑河县盛产的杨梅个大、色鲜、味酣,很受境内外人士的青睐。

剑河地处雷公山山麓,素有山高地险之称。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果木苍翠,很适应杨梅等的生长。故此地盛产的杨梅个大、色鲜、味酣,很受境内外人士的青睐。

目前 剑河杨梅日销量达5000斤左右,价格3-5元不等。除满足本地需求外,外地客商也慕名前来品尝剑河的山杨梅。剑河山杨梅已成为地方一大特色的旅游产品。

九.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台江渣辣子

秀眉故里,苗疆腹地。当地苗族同胞对一种叫渣辣子的调味料近乎痴迷,几乎每家每户必备渣辣子,人人会做渣辣菜。

10月15日,笔者有幸跟随欧品英、龙两四两位苗族妇女用传统石舂制作渣辣子,品尝原生态苗家特色渣辣粑,至今不知肉滋味。

渣辣子与黔东南州特色糟辣子在制作上相近,但比糟辣子工序更加繁杂,最大的特色就是放入糯米和粘米一起腌制,可作为调味料使用,也可以直接制作成菜。

渣辣菜香辣可口,滑而不腻,是一道开胃佳肴,制作简单,但是原料渣辣子制作相对复杂,在原料选择及与糯米、粘米的搭配上非常讲究。

龙两四今年69岁,从小就跟随母亲制作渣辣子,每年必做。据龙两四介绍,渣辣子的制作在用料配备上非常讲究,需用红透的辣椒切碎,合上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粘米,放瓷坛腌制一个月左右,再用石舂舂碎而成,也可用机子打碎,但石舂制作味道更佳。舂碎后的渣辣子放在坛子里,作为调味料备用,常年可食用。

台江苗族群众的饭桌上最为常见的几道渣辣菜,主要是渣辣汤,渣辣粑,渣辣牛肉,渣辣鱼等。

渣辣菜:渣辣子可以直接与白菜、豆腐、河鱼等大杂烩煮汤,叫渣辣汤,出锅后撒上蒜苗和香菜,色香味俱全。特点:不放油,制作简单,酸辣开胃、滑而不腻。

渣辣粑:渣辣子也可以直接放在热油上煎,做成渣辣粑,做渣辣粑的渣辣子在腌制时要考虑糯米和粘米比例适中,糯米多则煎制的渣辣粑会过于柔,粘米多则过于散,都不易黏成粑。特点:制作简单,香辣可口,不需任何配菜。

据介绍,在今年的黔东南州十佳旅游特色小吃大赛上,台江渣辣鱼排还以味正色美获评为黔东南州十佳小吃。

十.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剑河藠头

剑河藠头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剑河县藠头洁白、嫩脆、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食而不腻。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

藠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嫩叶可食用。成熟的藠头个大肥厚,洁白晶莹,辛香嫩糯,含有糖、蛋白质、钙、磷、铁等14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4种维生素多种营养物质。藠头生长适潮耐肥,一般多种于背阴潮湿的鸡粪土中,每年秋季下种,次年入秋收获,生长期在300天左右。只要施足底肥,季中除草一、二次,亩产都在数千公斤,是一种投入少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是烹调佐料和佐餐的最佳佐料。干藠头入药可健胃、清痰、治疗慢性胃炎。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泻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藠头的吃法很考究,鲜品切片或切成丝炒肉、凉拌,味道独特。而更多的还是用来腌制。个大色白的可按各人喜好腌制成酸、甜、辣等口味,不但色泽晶莹鲜亮,而且馨香沁人,令人闻而生津不止;品质稍差的拌入辣椒剁碎腌成藠头辣子,都是开胃佐餐顺气的佳品。

剑河有悠久的藠头种植历史和独特的栽培技术,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的藠头洁白、嫩脆、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食而不腻。该县岑松镇、久仰乡、石番溪乡、南寨乡、柳川镇、南明镇等乡镇都是藠头生产的主产区。

剑河藠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九十年代就开始批量加工生产,其甜酸、盐渍、酸辣藠头罐头系列产品投入省内外市场销售,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全国各地客户纷纷来人来电要求供货,产品供不应求。其中盐渍藠头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991年11月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93年3月在全国星火计划成果洽谈会议上被评为银质奖。此后,日本株式会社爱峰商会董事长获公弘康及釜井一郎先生一行,又对剑河藠头从原料到成品进行了严格、细致的科学测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达到和超过日商的要求,对剑河藠头系列产品予以很高的评价,并承诺,今后生产的盐渍藠头全部由其经销。

黔东南州特产排行榜前十名黔东南特产排行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