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比较贵的特产 甘肃庆阳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14 07:29:56

一. 甘肃省 庆阳 正宁县 庆阳黄花菜

庆阳黄花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庆阳黄花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受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庆阳所产的黄花菜色泽浅黄或金黄,质地新鲜无杂物,条身紧长均匀粗壮。抓一把捏成团,手感柔软且有弹性,松手后每根黄花菜又能很快伸展开。有爽快的清香气,黄花菜俗称"金针菜",学名萱草,古名忘忧,属百合科,是一种多年的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品质居全国之首,被国家外经贸部命名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远销香港、东南亚、日本和欧美。

黄花菜,古称“忘忧草”、“萱草”,又因其花蕾形似金针状,又名“金针菜”。人们喜爱黄花菜的秀丽,但更重视黄花菜丰富的营养价值。据测定,每500克干花蕾中,含糖3克,蛋白质70.5毫克,脂肪2克,钙23.5毫克,磷86.5毫克,铁82.5毫克,还含有有益于人体的多种维生素,所以,黄花菜和香菇、木耳、发菜一起被甘肃人民列为名菜佳肴。甘肃人常把黄花菜与肉丝、鸡蛋、菠菜炒成人们喜爱的“木樨肉”;用黄花菜烧肉、煨鸡、炖鸭、炒豆腐,其味鲜美,独具风味。

“没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皆真金。”这是前人对黄花菜的真切赞美。

黄花菜,学名萱草,为百合科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其叶、根、茎、花均可入药。味甘性平,有养血、平肝、镇静、安脑的功效。《本草纲目》云:烹食可以适口,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故以萱名。”李时珍也提出了“鹿食九种解毒之草,萱草乃其中之一”的说法。《本草纲目》载,萱草“性味甘凉,无毒、解烦热、利胸膈,安五脏,煮食治小便赤涩。”有止血,通乳,利尿之功效。民间常以黄花加白糖,煎水饮,治小便赤涩;黄花加藕节煎汤饮,治衄血、咯血也有明显疗效。

据现代科学分析,黄花菜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而其中蛋白质、糖类、钙、铁和硫胺素的含量名列蔬菜前茅,其中,维生素A的含量比胡萝卜还多2倍。黄花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肾炎、水肿患者均有治疗作用。

经常适量食用黄花菜,对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大有益处。如有习惯性便秘的老人,经常吃些黄花菜,既能健胃补脾,又能润肠通便,还可养血安神,且无副作用。据载,孙中山先生曾用“四物汤”作为自己健身的食疗食谱。“四物汤”即以黄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共同烹调,为营养成分完备的补血、养血良方,又是日常素食中价廉物美的珍肴。

但值得注意的是,鲜黄花中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参与人体代谢过程中生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氧化二秋水仙碱对人体呼吸道,胃肠有强烈的刺激,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胃痛、腹泻,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血尿症。

因此,采摘的鲜黄花不宜直接食用,应先将黄花蒸熟、晾干,以备烹调莱肴。

甘肃庆阳,是久负盛名的黄花菜之乡。每年夏令花朵盛开,塬上塬,杏黄色、桔黄色、米黄色、金黄色、绿黄色、金橙色的花朵流光溢彩,亭亭孤秀,高雅洁美,使路人都叹为观止。宋代诗人苏东坡赞叹之余写下了:“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的动人诗句。

黄花菜在我国栽种区域极广,但其中尤以庆阳黄花菜质量列诸产区之首。有“西北特级金针菜”之誉。庆阳黄花菜之所以如此著名,这与当地的水土和栽培技术有关。庆阳地处甘肃东部、境内丘陵起伏,塬坝纵横,土质肥沃,雨量适中,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黄花菜生长。

黄花菜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庆阳黄花大多属重瓣,叶片宽厚,花大瓣肥,采摘一般掌握在开花前1至2小时为宜,标准是花蕾充分发育,花嘴不裂,颜色呈淡黄。采摘时动作要轻巧,避免碰伤花苔和小花,做到轻摘不带梗,轻放不损花,浅装不裂花,快运保质量;采摘来的花蕾要及时蒸制,以免花蕾放得过久而自行开裂,影响质量。

蒸后的黄花菜不能马上曝晒。晴天经过两天晾晒后,用手紧握干莱少许,松手后仍能自然撒开为适度。如果蒸后遇到雨天,则必须烘干,否则极易腐烂;黄花菜干制后,可按一、二、三级分装。以色泽金黄,条干均匀,无蛀虫,无霉变,无青条,无带柄杂质,无黑条,开花少的为最好。

庆阳黄花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关于“庆阳黄花菜”地理范围界定的函》(平政函[2004]2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庆阳市现辖行政区域。

地域范围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总面积2711900公顷,海拔860-1760米。庆阳黄花菜主产区界于东经106°24′-108°42′,北纬36°14′-37°09′之间,包括庆城县15个乡镇122个村,西峰区7个乡镇94个村,镇原县的19个乡镇227个村,宁县的18个乡镇64个村,合水县的12个乡镇79个村。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垆土和黄绵土,pH值7-8,黄花菜栽植区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川塬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水文情况:区域内农业用水主要靠自然降水,为雨养农业区。一部分川台地可实行灌溉,山、塬区多采用全膜覆盖、松土等农业措施和集雨节灌等措施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3)气候情况:庆阳市属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介于半干旱半湿润之间,年平均气温7.8-9.6℃,年平均降水量535毫米,无霜期169天,年平均日照数2442.9小时。

(4)人文历史情况:黄花菜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萱草属的多年生草本宿根性食用花卉蔬菜。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该属约有14个品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地区,少数散见于欧洲。中国有11个种,地方品种较多,唯独中国生产黄花菜,欧美多栽培观赏性萱草。

据原庆阳地区行署科技处田均《金针史话》考证:我国黄花菜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者距今约2700年,最早见于西周时期《诗经•卫风•伯兮》篇。黄花菜群众叫金针菜,因其味美醇香似菇肉,色黄亮丽形似针而得名。古时文人雅士多称忘忧草、宜男草,而《本草纲目》始名黄花菜。它集名花、美食、良药、稀特佳蔬于一身而号称中国最古老的“园菜”,也是中国的母亲节日之花。如明朝李梦阳诗:“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蟠桃结子三千岁,萱草花开八百春。”古代典籍如《诗经》、《说文》、《本草纲目》、《救荒本草》、《农政全书》等多有记述。汉代李陵诗:“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唐孟郊诗:“萱草儿女花、不解壮士忧。”唐朝白居易诗:“杜康能解酒,萱草亦忘忧。”就是典型名诗句。

中国现在传统栽植黄花菜的主产区首推甘肃省庆阳市,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品质之优、加工之良、科研促进产业优势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现种植黄花菜42096公顷,2005年庆阳市推出“六个百万”强农富民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展66670公顷,庆阳黄花菜,这在全国各主产区也属罕见。据原《庆阳县志》记载,在周祖农耕暨医祖岐伯文化发祥地,庆阳黄花菜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利用史,可上溯到秦汉之先。自古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周祖故里金针黄,岐伯桑梓黄花香”之说。

庆阳黄花菜的主栽生态优势品种为马兰黄花,陇东学院1994年曾在全国各地征集黄花菜品种33个,经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甄别去除同种异名外,共有25个不同品种。经品比试验和营养成分测定得出结论,在各项综合指标上,都没有赶上本地自然传承了2500多年的马兰黄花菜品种。2000年,庆城县黄花菜研究所又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湖南祁东引进白花和冲里花,从山西大同引进大同黄花,并与马兰黄花参比开展引种品比试验研究,再一次确定了马兰黄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栽生态优势种地位。

庆阳黄花菜为中外驰名的名优历史,以高糖量较高和营养丰富、条长肉厚和久煮不烂,独特的黄土高原无污染原产地“无公害化生产”与“洁净化加工包装”技术三大特点走俏国内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20世纪70-80年代庆阳黄花菜产业开发潮涌陇东,原庆阳地区行署发文设立了庆阳地区黄花菜研究所。庆阳黄花菜以其高含糖量和条长肉厚等指标均超过国标GB7949-87,在全国商业供销外贸系统开展的土展评中,庆阳“蓓蕾”黄花菜荣获“西北特级金针菜”称号。1992年庆阳县黄花菜荣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全国最高奖项)。2000年西部大开发,庆城县(原庆阳县)成立了黄花菜研究所,又推动了新一轮特色产业开发热潮。近年来,先后研究推广了采用棚膜晒蒸法,生产的糖分表渗而会软性好的“蒸馏脱水传统菜”;采用远红外干制、太阳能利用控制并匹配热风炉联动烘烤干制的内干型“蒸发脱水保香菜”等。实现了黄花菜干制加工的无污染,与传统技术相比成本更低,品质更优,售价更高,更走俏市场。

二.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豆油

豆油

豆油是一种-高营养油脂,是食用油中的佼佼者,清醇、芬芳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亚油酸等多种成份。经甘肃省质检部门检验鉴定,宁县豆粕厂生产的豆油达到了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市场信誉度极高。

三.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早胜牛

早胜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早胜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早胜牛是全国优良牛种之一。其特点是成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好,颜色黑红发亮显得精神威武,站时昂首挺胸,卧时四蹄不露,产肉多,肉质好,远销海外。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庆阳早胜牛体躯高大,全身被毛纯,呈红色或紫红色为主,角小,呈“萝卜角”或“铃铃角”、“疙瘩角”,卧息时四蹄不露,公牛头大颈粗短,垂肉发达,貌雄伟,母牛头长清秀,颈细薄,成年母牛体高121.86±4.04cm,体长为137.17±5.43cm,公牛体高142±3.31cm,体长为163.5±4.5cm。早胜牛体型略小于秦川牛,卧息时四肢紧抱于胸腹之下,俗称“四蹄不漏”。全身被毛纯色,且以紫红色和红色为主,紫红色被毛数量明显多于秦川牛,而且早胜牛阉牛,体大力强和肉多驰名省内外,并受到广大客商的极大赞赏。 2、内在品质指标 庆阳早胜牛肉嫩多汁,肉质鲜美,出肉率高,净肉率55.3%,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脂肪肉比为1:1.6,脂肪含量为35.2%,蛋白质含量为13.8%。 3、安全要求及产品质量控制 以《早胜牛质量控制措施》及《早胜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准,其引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法为准,遵守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部《畜禽养殖标识和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 4、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4.1肉牛屠宰检疫必须按照NY467—2001《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做好宰前、宰后检验及检疫检验。 4.2肉牛产品卫生指标必须符合GB2723《鲜牛肉、鲜羊肉、鲜兔肉卫生标准》和国标《冻牛肉卫生指标》。 4.3产品生产、销售必须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地域范围

早胜牛(当地农户也叫东牛),主产于庆阳市宁县18个乡镇的257个行政村。相邻的正宁县宫河塬、董志塬所属西峰区的肖金、董志,镇原县的屯字塬。早胜塬(早胜牛名称的由来)的早胜、良平、平子、中村为早胜牛中心产区,庆阳市其它县区都不同程度的饲养早胜牛。庆阳市位于甘肃省的东北部,泾河上游,界于东经106°24′-108°42′,北纬35°25′-37°10′,海拔高度860米-176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由于气候、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早胜牛在地域分布上所呈现的特点各不相同。早胜牛年存栏37.5万头,年产牛肉9000吨。

四.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合水地毯

合水地毯

合水是甘肃乃至中国地毯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合水地毯、挂毯选用当地土种羊毛编制,其羊毛纤维粗长,弹性好,光泽强,是编制地毯的优质原料。配以精美的编制工艺和美丽的图案,使合水地毯质高艺精,五彩缤纷。

合水地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多为手工制作,融人了佛教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合水地毯做工精细,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和艺术特色。其I艺用抽纹编织成形土传的传的宝、四凤等场鲜明的地方特色。

合水地毯、挂毯远销日本、加拿大、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商欢迎。

五.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酥饼

宁县酥饼属于宁县南区的一种特色点心,人们逢年过节必做,一般可以用于祭祀或者可以当做礼品馈赠亲朋的佳品。宁县地区的酥饼一般用猪油,白面粉,白砂糖等材料进行制作,通过加入适量花椒、桂皮等,然后焙烤而成。其特点色足味浓,层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

宁县酥饼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分为三部分,首先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加入适当的佐料进行搅拌,直至和匀为止,然后将面团移在面板上用力搓揉到有韧性时拉成长条,抹上清油,摘成重约65克的面剂100个,为防止粘连,每个面剂上可分别抹些油,再逐个搓成约12厘米的长条。其次是制饼,将搓成的长条压扁,再用小擀面杖擀成约5厘米宽的面片,逐片抹上7.5克油酥、撒上0.5克椒盐,右手拎起右边的面头,向外扯一扯,再按三折折起来,每折长约20厘米,然后由右向左卷,卷时要用右手指微微往长扯,左手两指撑面片两边往宽拔,边扯边卷成10余层,再将剩余面间扯长扯薄,抹上油酥,扭成蜗牛状(1个酥饼须扯约4米长)。最后的一步工序就是醅烤了,先将做好成型的面团,抹上香油(可以防止粘锅),然后放入铁皮制成的笼屉里进行醅烤。醅烤时的火力要分布均匀,不能散在周围,这样容易烤焦。大约10分钟后,要逐个按火0况调换位置,防止烤焦、等到火色焦黄均匀,宁县酥饼即可出笼,味美可口,老少皆宜。

六.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黄花菜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古称忘忧。湖南、浙江、四川、湖北、江苏、甘肃、陕西七个省为主产区。其滋味鲜美,荤素兼优,菜汤皆宜,且又有“消食,利湿热”之药理作用。甘肃省庆阳、平凉、陇东等地的黄花菜质量名列全国之首。

黄花菜是庆阳地区最为驰名的传统土品。每当夏季,在庆阳各地农舍前后和地埂田间成垅成片的黄花菜进入了成熟季节,到处是黄灿灿的金针花。它在庆阳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自古即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赞美诗句。庆阳黄花菜经加工后制成的干菜,条长色鲜,肉厚味醇,营养丰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据测定,庆阳地区主栽的马蔺黄花,每1000克干菜中,含蛋白质10.99%,糖46.35%,脂肪1.1%;含钙153.07毫克,磷84毫克,铁70.2毫克,维生素A1.624毫克,维生素C0.339毫克,维生素B10.666毫克。庆阳黄花菜因其质量优良,多年来远销欧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和港澳地区。1984年,被国家外贸部评为“西北特级金针菜”,授予出口荣誉证书。庆阳黄花菜主产于庆阳,西峰、镇原、合水、环县等县(市)。目前,全区播种面积已达l万公顷,年总产1.5万吨,每吨销售价65000元人民币左右,每年可创收l亿元人民币左右。

七.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滩羊

(现在产区群众仍有叫白羊或绵羊),后来发现这种羊所产的裘皮有美丽的花穗类型,与别的羊种大不相同,大多数又在草滩上放牧,为了便于区别,便把这种羊叫“滩皮羊”。畜牧界将这种产“滩皮”的羊称为滩羊。 环县滩羊来源于蒙古羊,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劳动人民长期精心选育成的一个独特的裘皮用绵羊品种。从历史上看,是蒙古族人民经营畜牧业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滩羊产区周围属蒙古羊分布的地区。环县在历史上相对人少地广、草场宽阔,曾经是蒙古族人民和各民族之间往来,进行商品交易的地带,使蒙古羊向南迁移,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和人们对裘皮和毛毯的需求,开始重视和选择毛细、光泽好、易着色、匀弯曲、花案美观的羊进行选配,逐渐形成与蒙古羊不同并具有独特品质的裘皮用绵羊品种。 从300年前文献记载中,不仅有美丽的花穗,而且有花穗名称。清雍正六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28~1736年)《甘肃通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甘肃通志》都有用滩羊产品制成的花毯和裘皮的记载。 据《环县志》(服饰篇)记载,“因本县盛产滩羊和皮毛,加之交通不便,丝绵制品很难运入,且属高寒山区,自古以来人们多以皮毛为衣着,故有环县人‘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走路靠驴子’的说法。除穿皮子外,戴毡帽、穿毡袄、毡裤、毡袜、毛线袜、裹毡带、盖毡被、铺毛毡、挂毡帘、穿毡靴等十分普遍”。“富人多着羔皮、绵羊皮;穷人多着老羊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滩羊皮大衣、毛毡还很流行,但其它皮毛制品渐渐少见,目前毛毡仍受产区人民喜爱。 在《环县志》(风味)里还记载,“本县滩羊多,食羊肉亦多。有清汤羊肉、手抓羊肉、小炒羊肉等,唯羊羔肉最为驰名”。“每年端午节前后,群众在羊羔出山前宰杀食用,并取羔皮。羊羔哺乳期肥壮、 鲜嫩,配以佐料蒸、炒、煮均可。味道鲜美,肥而不腻”。 环县滩羊还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环县志》记载,“1936年至1949年,凡经曲、环两县(原曲子县现为环县的一个镇)的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将士,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亲切慰劳”。“1936年山城堡战役中,环县劳军羊200余只”;“1937年,环县劳军毛袜、手套2350双”;“1940年,曲子县劳军羊毛17000余斤,毛袜、手套6723双”;“1946年,曲、环两县劳军羊100只”;“1949年,环县劳军羊257只”,“曲子县劳军羊251只”。这些劳军的羊即为环县滩羊,毛袜是用滩羊毛织成,手套用滩羊皮制作。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环县滩羊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农业部将滩羊列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甘肃省优质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将环县列为陇中肉羊优势产业带—滩羊羔羊产业开发区,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1958年,环县在小南沟乡建立滩羊选育场,成为甘肃省唯一的以滩羊本品种选育为主业的保种、育种基地,1998年被甘肃省畜牧局确定为重点种畜禽场,目前饲养优质滩羊2200只。 滩羊的皮、毛、肉三种产品与同类型羊(粗毛羊)比较,都具有一定的突出优点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二毛皮价格每张40元左右,滩羊毛价格不到6元/kg,而且销路不畅,但羊肉需求增长,价格上涨较快,销售能力增强,产区把滩羊肉,特别是滩羊羔羊肉的生产做为重点,综合考虑、综合发展、综合利用,边保种边综合开发利用,实行开发性保护,皮、毛、肉一起抓,坚持做好本品种选育。这对滩羊遗传资源保护来讲并不矛盾,滩羊突出的遗传资源是对其1月龄宰杀后获得的二毛裘皮,而羔羊肉是1~3月龄以后,有些时间甚至更长,不影响二毛裘皮性状的选育。

庆阳北部环县,有辽阔的天然牧场,夏秋两季,绿茵如潮;洁净蔚蓝的天空,一朵朵白云飘动;山谷坡洼,缓缓移动的滩羊群,就象浮动在绿草地上的一朵朵白花,两相呼应,如诗如画。在距今300年前,环县滩羊就形成了以生产轻裘皮为特色的绵羊优良品种,其毛裘皮因具有毛色洁白、富有光泽、花穗美观、久穿不毡、轻柔保暖等优点而久负盛名,被誉为“裘中之珍”。

环县滩羊产量约占全国的l/10,占甘肃省的1/3,为甘肃滩羊重点产区之一。经过对环县滩羊进行普查,按其二毛裘皮质量,划分为中心产区、一般产区和次滩羊产区。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环县北部,羊只毛股具有明显的毛辫样毛束结构,弯曲明显,弧度均匀,二毛花穗整齐美观,裘皮性能良好。羊毛亦是地毯的良好原料。建国以来,庆阳的纯羊毛地毯工业得到高度发展,特别是纯羊毛艺术工艺地毯和各类挂毯,品种齐全,花形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立体片剪,工艺高超,俨然一幅浮雕艺术作品。质地全部为手工编织,厚实柔美,光滑亮泽而富有弹性,长期以来,为国家外贸出口精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地域范围

环县滩羊产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天池乡、演武乡、合道乡、曲子镇、木钵镇、樊家川乡、八珠乡、环城镇、洪德乡、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甜水镇、南湫乡、罗山乡、虎洞乡、小南沟乡、车道乡、毛井乡、芦家湾乡和四合原旅游开发办公室(乡镇建制)共21个乡镇(办),涉及250个行政村。位于甘肃省东部偏北,东经106o21′40"至107o44′40",北纬36o01′06"至37o09′10"之间。东邻本省华池县;南与本省庆城县、镇原县接界;西南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接壤;西与宁夏同心县相连;北靠宁夏盐池县;东北与陕西省定边县毗邻。东西宽约124㎞,南北长约127㎞,总面积9236㎞2。存栏31.4万只,出栏17.6万只,羊肉产量2740吨。

八.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庆阳臊子面

庆阳臊子面

庆阳民间传统膳食臊子面,因其太辣,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哨声,故又称“哨子面”。庆阳臊子面制作独特,吃法有趣,堪称一绝。正如一首民歌唱到“十八省里(那个)转一遍,好不过咱们庆阳的臊子面”。据传,庆阳臊子面源于明洪武年以后的结婚礼俗,可谓源远流长了。

庆阳臊子面做工精细,制作分揉面、擀面、做汤、煮面几个工序:请看“操的面银团团,擀的面纸一般,剁的面干条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筷子上打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做成的臊子面条长如线,细如丝,长而柔韧,细而不断,易于消化,老幼皆宜,因汤料不同可分为臊子面和酸汤面。臊子面喷香美味,酸汤面清爽适口,别具风味。

臊子面是庆阳普遍的地方面食,但不同地域特点各异,主要区别是臊子面的用料不同。南部做臊子多用猪肉,北部各县多用羊肉。

庆阳臊子面的制作非常讲究,面条要细要长,犹如丝线漂在汤面上,汤要肥要香。制作面条时,先用优质小麦面粉加少许碱水调和揉成面团,和匀后,放在案板上,用盆扣住后饧两三小时,面饧好后再反复揉搓,直到揉得又白又筋时,再用擀杖擀薄。面要擀的薄厚均匀、透亮、切的均匀,如同丝线一般。每切好一段,一折四叠提成小把,而后下锅。煮熟出锅后过一下凉水,捞到酸汤碗里,食用时再捞到香味扑鼻的臊子汤里,看一眼便令人垂涎。

要做好面条,和面、擀面、切面三道工序缺一不可。上好的面条,细长柔韧,装在碗里整齐如梳。有人这样称赞庆阳臊子面,煮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掂脚尖,捞到碗里一盘线。

九.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当地流传的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

庆阳香包产地范围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肖金镇、彭原乡、什社乡、显胜乡、温泉乡、后官寨乡,庆城县驿马镇、庆城镇、玄马镇、熊家庙乡、赤城乡、白马铺乡、桐川乡、太白粱乡、土桥乡、蔡口集乡、高楼乡,宁县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新庄镇、米桥乡、良平乡、中村乡、太昌乡、焦村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春荣乡,正宁县山河镇、榆林子镇、宫河镇、永和镇、月明乡、西坡乡、永正乡、周家乡、罗川乡、湫头乡、五顷塬回族乡、三嘉乡,合水县西华池镇、老城镇、吉岘乡、何家畔乡、定祥乡、板桥乡、柳沟乡、杨坪乡、蒿嘴铺乡、太白乡、店子乡,环县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天池乡、演武乡、合道乡、樊家川乡、四合原旅游办、秦团庄乡,华池县悦乐镇、柔远镇、元城镇、温台乡、城壕乡、定汉乡,镇原县城关镇、屯字镇、孟坝镇、三岔镇、平泉镇、开边镇、太平镇、临泾镇、南川乡、上肖乡现辖行政区域。

十.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花馍馍

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先民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并且世代延续下来。时至今日,这些与农业伴生的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古朴而独特,作为陇东面塑的代表——花馍馍,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祭祀活动等不同场合,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造型各异的面塑。

地道面活

陇东“巧媳妇”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手里的面活儿,她们精通馍、饼、面条、油糕、点心等各种面食的做法,常常出新又出彩。今年58岁的孙彩玲就是西峰区寨子乡远近闻名的“能人”,她制作的花馍馍色泽鲜亮、造型丰富,犹如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圆圆的蒸馍上,时而有两只喜鹊飞上枝头叫喳喳,时而有几只锦鲤游来游去,再点缀几朵娇艳欲滴的面花,看上去就像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水彩画。面花多是用手捏塑而成,借助剪刀、梳子、镊子以及自制的压花纹的小工具来做造型。孙彩玲将做好的彩色面皮压出花形,再层层卷起,片刻工夫,含饱待放的花骨朵已成形,只见她用手挤一挤,捏一捏,再拨一拨,层层花瓣顺势打开,面花忽然绽放开来,似在眼前吐露芬芳。孙彩玲说,她对花有着特别的偏爱,走到哪里都要看看花,并记下每种花的样子,一有时间就琢磨着怎么把它们做出来。

心灵手巧

在孙彩玲的记忆里,母亲就是一位贤惠、能干的“巧媳妇”,不仅做得一手好饭,绣花、剪纸、香包等手工活也很出色。受母亲的影响,孙彩玲从小就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绣花也好,香包也好,看会了别人怎么做,自己就回家琢磨着做,时不时想着变个花样,做些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她说:“我本身就爱好这些东西,看一眼就有印象,就知道该怎么做。”

蒸馍馍在别人看来再普通不过,但是孙彩玲的儿媳妇告诉记者:“婆婆蒸的馍馍花样特别多,我才学会了那么几样而已,每次蒸馍的时候,婆婆就会试着做个新花样,有跟着别人学来的,也有自己的创新。”这两年,孙彩玲做的花馍馍受到乡邻们的追捧,慕名前来订做的人络绎不绝。

在乡间,纯朴、善良的巧媳妇们虽然字识得不多,却个个心灵手巧,技艺不凡。在她们眼里,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并且能将这些美好事物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或者是手里的面活,或是是随手画出的图样,或是飞针走线的绣花,或是窗棂上活灵活现的剪纸。她们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创造者,借物抒情,寄托情思,将朴素的情感化作生命的艺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传说,都是她们喜欢表现的内容。原料就地取材,小麦面粉加入些许食用色素,和成五颜六色的彩色面团,借助简单的工具,加工成各种面塑造型,可以蒸、也可炸。但是她们从来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大胆想象,借题发挥,创造出千姿百态,妙趣十足的生动形象。

祈福纳祥

孙彩玲说:“婚丧嫁娶,花馍馍是供品、祭品,有着特殊的意义;逢年过节,花馍馍是人们赐福纳祥的吉祥食品。”花馍馍品种多样,既有普通圆馍,圆馍顶或周围点缀上各种花草,再配以喜鹊、小鸟、蝴蝶等小动物或小昆虫;也有用面做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花树、圆形神盘等等,一花一木,一鸟一兽,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制作出来的花馍馍能保存数月之久。

像结婚这样的大喜日子,新人要抬着一对花馍馍进洞房,馍馍下面用两个圆面饼做底托,压出水纹或花纹,馍馍上面根据长辈们的祝愿,捏出百年好合、万紫千红、鱼儿戏莲、龙凤配等吉祥喜庆的面塑,再赋予鲜艳的色彩,然后用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覆盖之上。贺寿时以“寿桃”象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馍馍尖顶大肚,形如仙桃,周围点缀桃树枝和叶子,蒸熟后着色,即做成形意贴切、寓意深厚的“寿桃”。

最讲究的当然是中秋节的“花馍馍”,孙彩玲说:“用面做成大小不一的圆形面饼,然后一层一层地叠摞起来,有三层、五层,也有七层,中间加花椒叶末或是香苜蓿,顶层压嵌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面花。”面花多是围绕花好月圆的主题,如“嫦娥奔月”“牛郎会织女”“喜上眉梢”等,嵌好之后上笼蒸出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完成最后的“彩绘”,才能配上水果供月神。层层叠加的月饼表达着人们祈求风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寄托着对亲人的重重思念。

信息来源:印象庆阳网

甘肃庆阳十大特产庆阳特产一览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