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特产桑果酒 宜州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12 20:48:55

一.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二.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沙田柚

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中国沙田柚之乡,据《宜州县志》载:自元、明、清以来,其产出的沙田柚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1990年被广西区定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市。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耐贮藏运输等优良特性,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天然罐头”之美称。无公害化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果品的卫生、健康和安全,常年食用有健胃、润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和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送礼之佳品。近年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港、澳、台等地区。1996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

三. 江西省 抚州 南丰 桔都干黄果酒

桔都干黄果酒精选中国,世界“桔中之王”南丰蜜桔为原料,采用当代国际最先进的设备,结合千年配方精酿而成。聚干白之优点、集干红之特征,未加一滴水,未加一滴酒精,未添加任何色素,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蜜桔中所有营养成份都完整地溶于酒液中。产品经世界最权威果酒组织(mondeselection)鉴定为果酒之极品,是世界干黄果酒的发源地,荣获国际银奖、国家金奖、国家质量达标食品、中国名优保护产品,得到国家领导人、老一辈科学家、果酒权威人士和美食、营养、保健专家的高度赞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百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一重大成果。

四. 黑龙江省 七台河 勃利县 勃利蓝靛果酒

蓝靛果,别名黑瞎子果、山茄子等,属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主产于我国长白山周围(海拔700-1800m)、完达山系和老爷岭山系,尤以勃利县蕴藏量最大。勃利蓝靛果果实暗蓝色,有白粉,椭圆或长圆形,长约1-3cm,单果重0.4-1.5g。果实柔软,果汁为鲜艳的深玫瑰色,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比大多数水果、蔬菜高数倍。生长环境的冰冻期(平均气温在-20℃)在半年以上,其产量极低,被世界粮农组织(FAO)定为世界稀有珍贵野生浆果,具有“第三代水果”之称。 从1980年开始,勃利县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蓝靛果野生变家种的研究,该项目得到过黑龙江省林业厅资助,已通过鉴定。现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栽培技术体系。 从1982年开始,勃利生产蓝靛果酒,有干酒、红酒等2个系列10个品种。现在增加了果干、果酱、果汁、果糕、咀嚼片等系列产品。

蓝靛果是世界珍稀纯天然绿色野生食用浆果,有“果中之王”美称,含有17种氨基酸,占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的40%。所以,蓝靛果酒属天然绿色食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该酒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具有开胃健脾、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有突出疗效。具有很好的营养及医疗保健作用。

蓝靛果又叫山茄子果,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果实为浆果,果汁为鲜艳的深玫瑰色。容易栽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我国吉林省长白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东部山区。蓝靛果果实成熟时,颗颗蓝紫色,像玛瑙石一般,酸甜可口。浆果味酸甜,含7种氨基酸和维生素C,可生食,又可提供色素,还可酿酒、做饮料和果酱。花蕾、果、嫩枝可入药,清热解毒。

蓝靛果酒以野生、纯天然的蓝靛果为原料,经科学方法提取其有效成份,长期酿制而成,滋味醇美,具有良好的饮用价值。蓝靛果酒是黑龙江美酒,具有防癌抗癌、开胃健脾、调整血压、软化血管、补血益气、养颜防衰等作用,且营养丰富、色泽天然、口味独特、回味延绵、酒香醇厚、体态丰盈、立体感强,实为理想的营养保健品。

地域范围

勃利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属于七台河市管辖县,与宝清、鸡东、林口、依兰、桦南县毗邻,勃利县划定蓝靛果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域面积为5000公顷,包括是勃利县十一个国有林场,通天一林场、通天二林场、红旗林场、宏伟林场、红星林场、罗泉林场、河口林场、吉星河林场、福兴林场、长兴林场、东方红林场,地理坐标位置处于东经130°06′~131°44′,北纬45°16′~46°37′之间。目前,勃利县人工栽培蓝靛果的面积1333公顷,年产量17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 1、形态特征:勃利蓝靛果,又名羊0、黑瞎子果、山茄子果,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勃利蓝靛果高1.5米。幼枝被毛,老枝红棕色,后皮剥落。叶长圆形、长卵形或倒卵披针形,全缘,有缘毛,有托叶,生于叶腋。总花梗长,花冠黄白色,简状,漏斗形,裂片5,雄蕊5,雌蕊伸出花冠外;外有条状苞片,合生成坛状。勃利蓝靛果果实为浆果,暗蓝色,有白粉,椭圆或长圆形,长约1-3cm,单果重0.4-1.5g。果实柔软,果汁为鲜艳的深玫瑰色,口感酸甜,是加工酒类、饮料、食品及提取花青素的理想原料。花期5~6月,7月果实成熟。 2、勃利蓝靛果内在品质和特性:该果中含有丰富的Vp活性物质,如花青甙、芸香甙,儿茶酸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勃利蓝靛果富含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Vc含量经检测大于65mg/100g,果糖含量大于1.5%,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2%,可滴定酸小于1%。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饮料、果酱、果糕和果酒;茎叶和果实可提取天然紫红色素,是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并且可以入药;植株可作园林绿化和观赏树种。因其名贵、稀有、风味独特、 污染少,且具有滋补和药用功效,故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具有“第三代水果”之称。 3、安全要求:勃利蓝靛果产品质量符合NY 5086-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浆果类果品标准。

五. 河北省 廊坊 永清县 永清桑杈

永清桑杈

永清制作的桑杈质量坚固耐用

六. 黑龙江省 伊春 五营区 木都柿果酒

五营木都柿果酒是采自生长于五营区行政区域内北纬47°54′至48°19′东经129°06′至129°30′之间山间草甸常年永冻层,海拔300至400米的野生木都柿果,经过现代工艺酿造而成。五营木都柿果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采自生长于五营区行政区域内北纬47°54′至48°19′东经129°06′至129°30′之间山间草甸常年永冻层,海拔300至400米的野生木都柿果。木都柿果在7月中旬成熟,利用人工进行采摘,采摘时要在早晨露水干后、午间高温来临前或午后凉爽时采摘,不能在高温高湿(雨天、雾天)的条件下采摘。挑成熟好的采摘,对青、腐、烂果、杂质要随采随剔除,采摘后放入阴凉干燥的库内保存。

五营木都柿果酒生产技术要求。(1)选料:将选好的料进行破碎,除去枝梗等杂物后进行压榨,压榨后分离,将果汁和果渣分离开,然后进行发酵,放入冷储车间。(2)生产工艺:主发酵:室内发酵罐内,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后2至3小时再加入酵母液进行主发酵,温度控制在20℃至25℃之间。主发酵期30天,检测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转入后酵车间。后发酵:温度控制在18℃至20℃之间,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5℃,密度降到0.933左右时,后发酵结束。陈酿:陈酿温度15℃至20℃,相对湿度80%至85%。陈酿后进行贮藏。贮藏:温度在0℃至10℃之间,时常检测各项理化指标,1月要有一次倒罐换气。果酒在罐装之前,化验检查,调配杀菌后进行罐装。罐装:将果酒装瓶,进行灯检、打塞、塑封并进行抽样化验检查,合格产品进行贴标,再进行灯检,合格产品装箱、入库。

五营木都柿果酒酒色清醇,清淡芳香,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五营木都柿果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五营木都柿果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人民政府《关于确定五营木都柿果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五政办发[2005]3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的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丽林实验林场、翠北林场、前丰林场、丽丰经营所、永丰经营所、杨树河经营所、平原经营所、五营河经营所、平山经营所等10个林场(所)区域。

七. 广西 河池 宜州 龙捧·红豆腐

龙捧(bóng)·红豆腐

在壮乡,不论是猪、牛、羊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畜的鲜血都被视为美味佳肴,备受人们青睐。

宜州人自古以来对血不直呼其名,而称“红”,如牛红、猪红,鸡红、鸭红。民间还有传说:“‘红’可以‘绞灰尘’。从事灰尘作业的人必需经常吃它,帮‘绞’肚里的灰尘。”这种祖传的“食疗法”,更增加了人们对动物血的兴趣,促使了它的身价倍增。

宜州人吃动物血的吃法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有“红豆腐”。杀猪宰牛时,用盆子盛少量水,加入少许食盐,将屠宰的猪、羊之血接入水中搅匀。由于水中有盐,不久鲜血就会凝结,用刀划为手掌大的血块,放入砂眼水里“胆”(宜州方言,借用汉字.即烫一烫)一下,血块即成豆腐般的软块,再用刀划为手指大的小块,用辣椒、番茄、葱、蒜、芹菜加少许酸醋、肉松在锅里翻炒片刻,仅熟过心即可。这样的血块滑嫩柔软,爽嘴好吃;如果炒、煮太久,血块“老”了,硬而粗糙,很难吃,所以要炒到恰到火候即可。冬天,亦可作为下“火锅”的菜,仅用筷条夹着,在汤锅里烫几烫,蘸上酸辣的盐碟汁,酸辣嫩滑,令人胃口大开,其味比豆腐胜十倍。因为它有似豆腐的外形,宜州人除了叫它为牛红、猪红之外,俗称为红豆腐。

壮家人最普遍最爱吃的血制品当数龙捧(“捧”为壮语,译读bóng)。在乡间,不管哪家杀猪,都要灌龙捧:用煮熟的糯饭、葱、蒜、姜丝一起加入生猪血中,拌匀,用漏斗(宜州人叫“灌筒”)把它们一起灌人猪小肠内,用禾草扎紧两头.则得一条直径约一寸多的长“蛇”,盘起放人汤锅里煮熟,即可切为三四寸长小截用手拿吃。龙捧不是桌上菜,只是老人小孩吃玩耍的零食。壮家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哪家杀猪,要灌龙捧,并将煮好的龙捧分成小段给上门来玩的老人小孩吃,还分发到左邻右舍、亲友的家中。如果谁家不舍得灌龙捧分给亲友邻舍,则被视为“利未”鬼(宜州方言即吝啬鬼),不懂人情世故。一截短短的龙捧,在壮乡里却蕴藏着壮家人朴实的深情厚意。

更有趣的是龙头、拉浪、白土(今属河池)的山里壮家人,喜欢吃“水龙捧”。制作拌猪血的不是糯饭,而是稀稀的米浆,灌人猪小肠后把它截断为一掐长一段,用禾草扎紧两端,煮熟后不是硬心的龙捧,而似一支支软管包装的“血浆饮料”。吃时必须非常小心,咬紧一端,一手抓稳“软管”,另一手细心的解开嘴边的草结,一口气把管中的血浆吸完。否则,血浆就会溢溅嘴脸衣服,异常狼狈,引起哄堂大笑。此“水龙捧”味道比龙捧鲜美,但在别的乡村并不见吃,可能是不便携带,吃时不小心还容易出丑闹笑话。

宜州的壮家人中,还有吃生猪血的习惯。最为常见的是猪毛刮光后,开膛破肚时,人们用锑瓢直接舀取猪心窝处还冒热气的鲜血,趁热喝下。他们都说味道鲜美,很甜。不吃过的人无不瞠目。这是近乎“野蛮”的吃法,较为文明的吃生猪血的制作是:盆里装清水,不加盐,把血接人水里之后,用筷不断地搅动,不让它凝结,一直搅到血浆表面全是泡沫。另外的人把猪肺、气管、舌、肾、油碴、少量肉松放人锅中炒、煮,再加姜丝、蒜白、火麻仁、花生油,炒到全都熟了,装入一只只碗再用瓢子舀生血入碗,拌匀即可吃。菜是熟的.血是生的,食者满嘴鲜红.令人望而生畏,其时,吃者无不赞叹不绝,吃得津津有味。

千百年来,各种动物鲜血与宜州壮家人结下不解之缘,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乡饮食文化”。

八.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碾子山 沙棘果酒

以沙棘果为原料,分别用发酵法和浸泡法生产出原酒,将两种工艺生产的原酒勾调出果香浓郁、口感醇厚的沙棘酒。发酵工艺为:果浆中加入4‰干酵母,于18~25℃前发酵10d;15~20℃后发酵30d。于10~15℃陈酿1年,再经澄清处理。浸泡工艺:分别用酒度25%(v/v)和20%(v/v)脱臭酒精,浸泡两次。沙棘与酒精比分别为1∶2.5和1∶1.5。将发酵酒70%,浸泡酒30%进行调配。

沙棘果实是我国藏医、蒙医常用的药物,具有祛痰、利肺、养胃、健脾、活血、散瘀的药理功效,沙棘果实果小、粒多、味酸、含汁率高达70%以上。其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VA、VE、VC、叶酸、胡萝卜素、VB、VB2、VB6等,含18种氨基酸及大量的非蛋白氮、7种黄酮类化合物。

九.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阳桑蚕茧

郧阳桑蚕茧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郧阳桑蚕茧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郧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鄂、豫、陕交界地带,地处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郧县人”所在地、恐龙龙蛋共存地、梅铺猿人遗址、沧浪之水所在地。郧县桑蚕产业历史悠久,1993版《郧县志》记载:1975年到1981年为郧阳桑蚕茧的高峰期。1990版《郧县农业志》记载:1986年,全县产郧阳桑蚕茧5.59吨。 随着2006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实施,郧阳桑蚕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郧阳桑蚕茧色泽雪白;上车茧率高;茧丝长;解舒率高。郧阳桑蚕茧缫丝的生丝质地柔软,光润洁白,加工生产的“桑绿”牌蚕沙保健枕、蚕沙保健帽、蚕丝被打入省农博会、广交会参展,获得湖北省最佳农产品畅销奖,国内俏销,且受到韩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消费者青睐。

郧阳桑蚕茧质地柔软,光润洁白,加工生产的蚕丝被等产品俏销国内外市场。近年来,郧阳区农业局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大力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打造精品名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使地理标志产品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郧阳桑蚕茧

种植(棉麻蚕桑)

地域范围

郧阳桑蚕茧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郧县所辖的城关镇、南化塘镇、刘洞镇、白浪镇、胡家营镇、鲍峡镇6个乡镇30个行政村。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2°25′04″-33°16′17″,东径110°07′09″-111°16′11″。桑园总面积3120公顷,桑蚕茧年产量3275吨,产值16000万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外在感官特征:郧阳桑蚕茧呈长椭圆形,白色,色泽和纹路均匀,外观无污物,无异味,茧衣少而蓬松,上车茧率98%以上。春茧长度33-40毫米,直径18-21毫米,每公斤900~1000粒;秋茧长度28-37毫米,直径17-20毫米,每公斤1200-1250粒。 2、独特品质指标:春茧茧丝长≥1200米,解舒率≥ 80%;夏秋茧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 75%。 3、质量安全规定:按照DB420321/T007—2014《郧阳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GB/T9111-2006《桑蚕干茧试验方法》和GB/T9176-2006《桑蚕干茧》的相关要求执行。贮藏和运输按照GB/T15000.6《标准样品工作导则·标准样品包装通则》的相关要求执行。

十.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杂果酒

杂果酒创制于1914年,以葡萄、青梅、山楂、菠萝、石榴、桔子、荔枝等为原料酿制而成,开远果酒厂出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著名小说《红岩》和郭沬若先生的《洪波曲》中就多次提到开远杂果酒,表明早在三四十年代,开远杂果酒就拥有了较广泛的市场和较高的知名度。( 开远)
宜州特产什么酒苗家山野土特产泡酒料850克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