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特产礼品 怒江特产排名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26 08:16:23

一.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河西乡箐花村普米族传统文化

箐花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北面,全村334户,1595人,由5 个自然村组成。人均收入748元,人均有粮389公斤(2003年)。

村寨地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高寒山区,依山傍水,附近有罗古箐、大羊场等著名自然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民居建筑中井干式木楞房占82%,保持了普米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村寨格局保持传统风貌。箐花村历史悠久,传统农牧业、服装服饰、饮食、民间歌舞、麻毛纺织工艺等保存情况良好,文化传承人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该区域传统村规民约与新的村规民约相结合,对村寨日常生产、生活,共同起着管理约束作用。

箐花普米族妇女服饰庄重艳丽,美观大方。穿麻布大襟衣,着毛线长裙,背披羊皮,胸前佩戴银链。各个年龄段的穿着有所不同,喜用宽大的红、绿、蓝、黄等各色彩带束腰,手戴镯圈和戒指,耳戴银环或玉坠,用五光十色的串珠作头饰和项链。包大头帕,喜用牦牛尾及丝线编入发辫中,盘于头顶,以发辫粗大为美。男子一般穿对襟麻布衣,着宽大长裤,披羊皮领褂,左衽像藏族穿戴。富有人家的男子穿氆氇和毛质大衣,膝下用布或毛毡裹腿,有的穿自制的半筒猪皮、牛皮鞋。

特色工艺主要有皮制品及毛制品。皮制品主要指羊皮披风,多用于探亲访友、婚丧年节时穿用,有装饰、御寒和作为姑娘嫁妆等功用。毛制品经过各道加工工序后即形成毛料,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制作氆氇、毡、帽、鞋等。

普米族信奉自然神灵,祭祀活动较频繁,主要有祭天地、祭龙潭、祭山神、祭铁三脚、祭祖先、祭中柱等。主要传统节日为吾时节,要举行打枪、射弩比赛。每逢节日、婚庆和重大祭祀活动,本村人及周边亲友聚集在一起,唱古歌、跳舞蹈“搓蹉”。

普米族民歌多为前人传下的传统曲目,即兴创作较少。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婚俗类主要有求亲歌、迎客调、接亲歌、拦门歌、果碟调、聚谈调、顶梁柱调等;情歌主要有“铁打链环扣一生”、“除非秤砣水面漂”等;祭祀类民歌主要有祭三脚调、拜龙调、祭中柱等;丧礼中主要演唱指路歌;传统古歌类主要有吉典、马鹿调、黎明调、巴扎贤赞等。曲调多用五声音阶,旋律与语调密切相关,朗诵性与歌唱性紧密结合,旋律质朴清新,优美流畅。部分民歌音域较宽,可达到或接近两个八度。节奏平稳匀称,长短交错,明快活跃。歌词一般为奇数,三、五、七、九个音节不等。

四弦是普米族民间乐器,也是四弦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目较多,除舞步的12调外,还有部分古老的曲目,如四弦母调、雀上树等。四弦弹奏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在普米族地区传承和保护情况良好。“搓蹉”舞流传广泛,群众基础好,是节庆场合的主要民间舞,用羊皮、木碗、木筷、夹板为伴奏,领舞者右手拍击羊皮,伴舞者左手持碗,右手用数双筷子敲击,夹板系在舞者腰间,左右撞胯时发出声响。

普米族无文字,民间文学为口头传承,村民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或在晚上围坐火塘,听老人讲述或演唱,更多的则是在新房落成、求亲结婚、节日庆典、丧葬、祭祀等场合进行讲述演唱。近年,普米族流传较广的民间文学被翻译成汉文,收录于《兰坪民间文学选集》、《普米族故事集成》、《普米族歌谣集成》、《兰坪民间故事集成》、《兰坪歌谣集成》等出版物中。

花村是普米族聚居大村,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传承较好,有一批传承人,并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麻姑酒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三.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岩头小柿子

兰坪县营盘镇岩头办事处,出产一种小柿子,这种柿子个头只有一颗普通的水果糖那么大,无心无核,可是肉质细腻,味道蜜甜可口,人称"糖蔗",又因为它带有一股特殊的香气,有些人把它称为"小丁香"。

岩头小柿子富含糖分和营养,当人们肚子饿时,只要吃几个小柿子,喝上一杯水,就可以顶一顿饭,力气顿生。

小柿子树春季开花,夏季结果,秋季成熟,开头是绿色的,如串串晶莹的翡翠;后慢慢变黄,似粒粒金豆;到最后被风霜染成黑色。冬季到来之时,柿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只剩下墨色的果实一咕嘟一咕嘟地挂在树上,压弯了树枝。这些成熟的柿子任凭风吹雪打也不会掉落,等着人们用长竹竿当镰刀,收获一年的喜悦。

由于小柿子的美味,成群结队的山雀、画眉、喜鹊会飞来啄食,地鼠、灵猫等动物也会乘黑夜的掩护上树偷吃果子。傈僳人用各种方法来捕获这些飞禽走兽。特别是到了晚上,设伏的人突然打开手电筒,在强光照射下的灵猫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落入猎手的囊中。

小柿子晒干后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傈僳族常用它来招待登门造访的客人。

四.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云南当归

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或“寸身”.支根称“归尾”或“归腿”,全体称“全归”。全当归补血活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

五. 云南省 怒江 泸水市 红藤手镯

红藤手镯是利用生长在担当力卡深山中一种稀少、特有的红色蔓藤制作而成。这种红色蔓藤生长在高山背阴坡的悬崖绝壁上,采摘后只能阴干,如果采摘后遇到曝晒,立刻会变成坚硬的木棍,而无法加工。据说这种红色蔓藤生长地区周围只要有人居住或有人长期活动就会死亡,因此采制极其困难。藤编手镯多为妇女佩戴,妇女佩戴这种藤编手镯是向外人表示自己男人的勇敢和对自己的忠爱( 怒江)

六. 云南省 怒江 泸水市 泸水杵酒

泸水杵酒是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的。杵酒也叫水酒,僳僳族叫“楞知”、"碟知",怒族人有时把它当饮料喝。僳僳族、怒族、独龙族人民为表示友谊而共饮同心酒时,用的就是杵酒。

杵酒也叫水酒,僳僳族叫“楞知”、"碟知",怒族人有时把它当饮料喝。

怒江各民族大多喜好饮酒,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杵酒。酿造杵酒时,用玉米瓣、天仙米、高粱米和鸡足稗混合蒸,或分别蒸熟。冷却之后加进甜酒曲,搅拌均匀,放人大罐子内用布密封,置于火塘边促其发酵,数天之后就酿熟了。要吃的时候用勺子捞人一个盆中,加适度温水浸泡,再用木勺和竹篾或藤条编制的漏斗挤压过滤,即成杵酒。

这种酒的酒精度为17%。18%,味道醇正,喝过之后会留下淡淡的甜味,而且营养丰富。杵酒既解渴又解乏,还能增进食欲,所以各族人民都十分喜欢喝,有人称其为“峡谷啤酒”。杵酒也是人们在节庆喜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不少民族在定婚、结婚、生子的庆典中,都少不了送杵酒为礼,饮杵酒助兴。而僳僳族、怒族、独龙族人民为表示友谊而共饮同心酒时,用的也是杵酒。

七. 云南省 怒江 贡山县 想死鸟

“想死鸟”本名应为“相思鸟”,录地习称“想死鸟”。它形体娇小玲珑,羽毛五彩缤纷,鸣声清雅善变,十分逗人喜爱,是一种驰名海内外的珍贵鸟。怒江的峡谷腹地,“想死鸟”雌雄成双成对地生活,形影不离。传说如果其中雌鸟或雄鸟死去,另外一只会因失去配偶而感到孤独,以致忧郁而死。因此人们常将“想死鸟”比作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在怒江人中,有关“想死鸟”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据说,“想死鸟”是由一对坚贞的青年恋人变来的。难怪“想死鸟”在怒江峡谷,可称得上是鸟类中的佼佼者,为人们所爱护。年轻人更是把客观存在视为珍宝,为了获得一对“想死鸟”,终日穿行于深山密林之间,奔波于高山之巅。一但如愿以偿,便乐滋滋地扪心对天,祝愿自己的爱情也象这对心爱的“想死鸟”一样,坚贞不移。怒江的“想死鸟”,有红嘴的和银耳的两种。它们常栖息于绿叶林或竹林内,时而在浓密青翠的枝叶间穿梭跳跃,时而在绿叶林中飞舞嬉戏,时而得意地耸起羽毛,振翼啼鸣,在峡谷中歌唱相思的恋情。( 怒江)

八.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云南裂腹鱼

硬骨鱼纲、骨鳔鱼次亚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弓鱼亚属、云南裂腹鱼种

地方名

面鱼

外部形态特征

云南裂腹鱼 ,体狭长,稍侧扁。一般长约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头呈锥形,口下位。下唇肉质,后缘游离,具左右2叶,无明显的中叶,唇后沟不连续,下颌内侧微角质化,但不形成锐利的边缘。须2对,几等长,较眼径略长或相等。吻须的末端到达鼻孔后缘的下方;颉须末端达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齿3行,细长,顶端弯曲。鳞细小,腹部自鳃峡至胸鳍末端下方裸露无鳞;侧线鳞较体鳞为大,臀鳍和-两侧均有大鳞。背鳍Ⅲ8,不分枝鳍条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臀鳍Ⅱ5。体背和侧面青灰色,具有多数不规则的小黑斑点,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喜生活于水质清新的江河、水库、湖泊中。人工驯养条件下,能在池塘中饲养。属中小型亚冷水性鱼类,云南特有种。现数量很少。

繁殖

雄性成熟年龄:2-4;雌性成熟年龄:3-6;性成熟体长:雌鱼216,雄鱼150;性成熟体重:雌鱼200,雄鱼60;绝对怀卵量:1656-33855(10980);相对怀卵量:15.53-48.24(24.43);产卵水温:14-17;产卵类型:沉性兼粘性;性腺成熟周期:12;卵特性:沉性兼粘性;产卵习性:石砾上产卵。

九. 云南省 怒江 泸水市 瑶族三角帽

瑶族妇女戴的帽子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帽用竹片扎成架子,然后用一幅白布将架子四周扎起,用绳子扎牢,再用一幅绣有花纹图案的青蓝色方帕从后边向前边履盖而成。

戴帽子前,头发用猪油和蜜蜡梳顺,戴上帽后,将头发和帽子牢固地粘在一起,以保刮风或是躬身劳作时,帽子不掉下来,帽子戴上头后,不轻易脱下,因为猪油和蜜腊都来之不易,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洗头。生活好,有条件的妇女,一个月脱两次帽,拆下帽后,将长长的头发向后拨,背脊后烧盆火,将发腊慢慢烤溶,然后将头发梳顺。没条件的人家,几年都不脱一次帽。

戴上这种高而重的帽子,上山砍木钻筋蓬,下田插秧劳作,都很不方便,且很不卫生。解放后,载三角高帽的习俗已基本改变,只有一些偏僻的地方,在年长的妇女头上,仍可见此帽。现在瑶族妇女大都喜欢用四方花巾或花毛巾覆盖头顶。

十.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兰坪中排黄果

兰坪中排黄果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的。它以橙红艳丽的果色,馥郁馨香的芬芳,甜酸可口的胞汁和果皮宽松易剥,囊瓣容易分离等特点而深受群众喜爱。和该县兔峨乡的甜橙一样,它也是柑果类水果的佼佼者。

中排是位于澜沧江畔的一个山乡,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又边远又闭塞的一个地方。

初春时分,一山山、一片片淡黄色的花海淹没了山乡河谷,那弯弯的头号肠小道犹如黑色的飘带在花海中起伏,微风扑来,一阵阵清香贯满庭院,花絮随着风势飞飞扬扬,恰似彩蝶欢舞在花海的海面上。更为壮观的是金秋时节了,荒山野岭、弯径小道、林园边沿、田埂、庭院,一树树、一串串果实硕大的黄果挂满枝头。黄果,顾名思义,果黄如金,阳光下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泽,如不细看,真像是传说中的金果树呢!中排黄果,因交通闭塞,未能将其香甜美味奉献给大千世界,它如同一位具有国色天香的少女,长年累月困守峡谷1。近年来,中排黄果也跻身于流通的激流,并在云南省评鉴会上名列前茅,列为名优佳品之一。

怒江特产排名前十名怒江必买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