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特产美食视频 东莞必吃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23 05:45:44

一. 广东省 东莞 厚街腊肠

厚街腊肠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历久不衰。

厚街腊肠色、形、味独特,形状不同一般,呈椭圆形,紫酱色,比鸽蛋稍大,芳香可口。

厚街腊肠除了纯肉的常见品种,还有白油肠、鸭肝肠、猪肝肠等等,都很有特色。

厚街腊肠可分为花肠、鸭肝肠、猪肝肠等几种。厚街腊肠用料严格,制作讲究,质鲜、香醇、爽脆。现代的厚街腊肠,将传统的制作原理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从选料、混料、灌肠、打针眼、绑节、吊晾、烘干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无尘、无火烟及杀菌的要求,采用自动控温的远红外线烘干实现高质量的标准化生产。主产地厚街镇及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市食品公司等。

说起这厚街腊肠,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南宋末年,战乱不断,百姓为了避祸,纷纷逃入山中。当时厚街有个姓王的村民,把大米和碎肉拌匀,灌入肠衣中,用小绳束成一节节的,然后晒干,随身带备逃难。吃的时候或蒸或煮或烤,既可当菜又可当饭,而且非常美味。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名闻海内外的厚街腊肠。在东南亚及港澳地区,东莞厚街的腊肠都是非常出名的。

而且大家在购买时还可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它一节节特别短小,几乎象一个大红枣一样,所以又叫枣肠。可能是当年那个姓王的村民为了节约又取食方便而做成这么小的吧。不过它食用起来确实非常方便,而且还有个好处,比如说你剪取几个放在饭上蒸熟时,它的香味都会包含在肠里,不会散失,等到一口咬下去时就香气满嘴,特别浓郁。

厚街腊肠除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外,还远销欧美等地,每年出口万多吨。

二.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美食

顺德民丰物阜,县人自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加以外出经商、作官人多,不断传入外地的制作经验,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早在清代,就有“凤城食谱”的名目,菜式烹饪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称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梁介香《凤城梦游录》)。及至近世,“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得到外界公认;广州、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粤人聚居地的酒楼餐馆,多喜标榜“凤城(大良)名厨”以广招徕。顺德厨师特别擅长清蒸河鲜(海鲜),小炒菜式也很到家,充分体现鲜、嫩、爽、滑、香的特色。招牌菜式如“水鱼(甲鱼)三味”:甲裙加杞子、桂圆、冬菇、瘦猪肉清炖,头、尾和爪红烧,肉切薄片配冬笋或菜胆生炒。一只甲鱼因应不同部位可制作出多样的风味。“炒水蛇片”:水蛇剥皮起去骨后切片。配鲜笋、碗豆等菜料生炒。极其鲜美爽滑。“野鸡卷”:肥、瘦猪肉分别切片,拌生粉及其他佐料,卷成圆筒形蒸熟后切成棋子状。再油炸成金黄色上碟,以汁淮盐蘸吃,甘香可口而无肥腻之感,是佐酒的上等菜式;“大良炒牛奶”将鲜牛奶混和鸡蛋清,加入蟹肉、虾仁、鸡肝粒之类炒制而成,鲜嫩软滑,浓郁可口。是中国烹饪技术中软炒法的典型菜例。其他如褪骨大鳝、六味烩长鱼、乐从鱼腐、均安鱼饼、龙江米沙肉、虾饼、大内田鸡、凤城酿节瓜、酥炸春花肉等,都制作精细,独具特色

在吃法上,地方特色鲜明又大众化的,为淡水鱼的烹饪,方式主要有全食、块食、片食、拆食、剁食、酿食、生食和腌食八种

全食是制作时去除内脏、鳞、腮而保留鱼的全形,制法又可分蒸、煎、炸三种。加姜丝、葱丝、料酒、食盐蒸熟再淋豉油熟油(经煮沸的花生油),名“清蒸”,以鲩(草)、鲮、鲫鱼为主。煎炸则各种家鱼均可,一般在煎、炸后加酒、豉油及少许调料再蒸或炆,可免燥热上火,又别具滋味。先炸后炆称“红烧”,与“清蒸”并为两种常见的制法。如将抹盐蒸熟的鱼(以鲩鱼和鳙鱼为主)配上酸荞头丝、酸姜丝及酸甜芡法汁,则为“五柳鱼”,也很常见块食是将鱼带骨切成骨牌大小,调味后以生粉拌匀,放进沸汤锅内浸熟,蘸豉油熟油和姜丝、葱丝吃,香滑可口,俗称“浸滑鱼”

片食是将鲩鱼或大头鱼(鳙鱼)的脊肉起出,切片,以筷子夹持在沸汤锅内灼片刻,再蘸豉、熟油和姜丝、葱丝吃,俗名“鱼片打边炉”,是最方便的一种吃法。若拌蛋清等配料猛火炒之,名“炒鱼片”;若将鱼片拌少许姜丝、葱丝加入白粥稍烫片刻,名“鱼片粥”

拆食是将大头鱼的鱼头稍煎之后,放进沸汤中浸熟,取出去骨,放汤加配料制成羹,名“鱼云羹”。将整条大鱼浸熟后去骨拆肉煮粥,名“鱼蓉粥”。

剁食是将鲮鱼(鲩鱼、大头鱼亦可)的脊肉剁至糜状,加配料和挞至起胶,再捏成丸状,名“鱼球”,蒸熟或沸汤浸熟均可,又可配其他佐料煎、炆、炒、炸、皆成美食

酿食是将整条鲮鱼连头带皮完整剥出,取其肉剁糜,掺上猪肉料、冬菇粒、虾米等配料,调味后酿回皮囊内,回复原型,煎或炸熟后略炆即成

生食俗称"食鱼生",取鲩鱼(鲤鱼亦可)脊肉去皮及皮下红肉,抹干后以快刀切成蝉翼般薄片,再加入姜丝、葱丝、炸榄仁(或炸花生、炸粉丝)、酸荞头丝、蔬果(雪梨、莲藕之类)丝、熟盐末、花生油和芝麻油,拌匀生吃,味道鲜美爽滑。但由于容易感染寄生虫病,近年已不如过去盛行

腌食实为制作鱼干,将扁鱼(鲢鱼)、鲮鱼去除内脏和鳃、鳞,以适量食盐腌一夜后吊起吹至半干,里外再匀涂一层乌酱晒干,蒸熟佐膳。味道甘香,耐嚼醒胃,比之鲜食,别具风味

此外,有几种传统点心小食也名闻遐迩:一是金榜牛乳,为雪白圆状薄片的咸乳酪,以水牛奶制成,创始于明代,味略咸而甘香,佐粥下饭有坠火功效;二是大良双皮奶,始制于清代,为甜炖水牛奶,碗面覆盖一层鲜奶煮制时形成的薄膜,食味清甜嫩滑,乳香浓郁;三是大良的嘣炒,为面粉拌猪油、南乳、白糖等配料油炸而成的食品,始制于清代,形似金黄色的蝴蝶,过去广东人称蝴蝶为嘣炒,故名;四是凤城鱼皮角,始制于清代,鲜鲮肉刮青加入精面粉搓匀擀薄作皮,鲜瘦肉松、虾仁、韭黄等作馅,包成小巧玲珑的饺子状,宜汤煮、宜干蒸;五是伦教糕,始制于明代,糕体雪白晶莹,爽软滑润而有弹性,食味清甜透凉;六是龙江煎堆,始制于明代,为糯米粉掺和大米粉作皮、爆谷花与炸花生仁加糖浆作馅的球状油炸年宵食品。( 顺德)

三. 广东省 东莞 厚街烧鹅濑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当然非厚街莫属。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那本就鲜美的汤中浸上了烧鹅的香味,更是美味诱人。

那烧鹅腿皮脆肉香,让人垂涎欲滴;濑粉则爽滑,略有弹性。最后你绝对不能错过的是那碗汤。此汤听闻是用红枣等中药材熬制而成的,又渗入了烧鹅肉的浓香,饮起来清甜而别有风味。

四. 广东省 东莞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村民们假借天后诞之名来纪念陈氏,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

盆菜,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盆菜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是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极大好转,用料讲究,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白切鸡,林林总总,今非昔比。

过去吃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围在一起,饮食说笑,全村人围在一处(过去多在祠堂、庙宇内),自由结合,热闹非凡。吃盆菜其实吃的是一种气氛,吃盆菜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全村同吃一盆菜,表示团圆和睦,象征团结、团圆。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关爱体贴的亲情。盆子里的菜分层叠放,又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

经过多年改变,盆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配料及味道更是讲究,吃盆菜亦演变为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元宵、开灯、天后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盆菜依然大为盛行。

五. 广东省 东莞 石龙麦芽糖

石龙麦芽糖的主要原料并不是麦芽,而是糯米。东莞糯米米质特别优良,加上有精巧的传统工艺,所以制出来的麦芽糖特别好。盛麦芽糖的容器也很别致,它是一个陶瓷有盖的圆盅,每盅盛一斤左右的麦芽糖。麦芽糖入满盅后,即行上盖加封,再贴上商标。这里的麦芽糖,品质优良,呈金黄色且透明,味道清甜目带蜜味。

常吃麦芽糖,可以开胃消滞,滋补养颜,清心润肺;可以治疗肺气肿、胃病;又可作调味品,烧烤、腊味都需要麦芽糖。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七. 广东省 东莞 中堂槎滘鱼丝面

中堂槎滘鱼丝面

中堂槎滘鱼丝面由鱼肉团压薄成片后,切成约十公分的面条状、放进清开水中煮1-2分钟捞起,另配好冬菇丝、韭黄、葱花等,加上用鳞鱼、鸡话猪骨头熬成的汤即可食用。

八. 广东省 东莞 清蒸蟹饼

清蒸蟹饼

“清蒸蟹饼”制作方法:先将蟹切开洗净,另有鲜猪肉、鲜蛋、姜葱调味料,拌匀剁烂,再以三两片食用薄荷叶(又叫“士薄荷”)捣碎加入,用碟盛好,放入锅煲内蒸,饭好蟹熟。蛋、蟹、肉三者兼有的香味浓郁扑鼻,四溢邻里,未食先诱人,妙不可言。

九. 广东省 东莞 莞草编织

东莞市地处珠江、东江出海口的水乡地带,江河与海潮在这里交汇,咸水与淡水交替冲灌,最适宜水草生长,其质地柔软坚韧,是编织草席的上好材料,被称为莞草,成为东莞著名。莞草编织技艺源远流长,当地出土的战国墓砖,已有清晰工整的席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座席,历史学家考证即为莞席,南北朝的《宋起居注》也有“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的记述,均印证莞草编织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近代以来,当地水乡更大量种植莞草,编织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及东南亚。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莞草编织的鼎盛期,其成品大宗出口,畅销之盛在广东并不逊于丝绸织物。

莞草编织主要分布于东莞市厚街、道滘、虎门、莞城、望牛墩5个镇区,产品有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草席类等多个种类。草席是莞草编织技艺的代表,尤以厚街的芥黄席最为著名,其制作包括挑草、染草、晒草、行绠、织席、剪席、拍席、统席九道工序,其中的行绠、织席是关键技术。厚街席子属机具编织,行绠是于织席机上,用麻绠按织席垢上的长孔和圆孔编成一道道的绠绳,将席垢固定,织长席需用长机行绠,短席则用短机;行绠后即可织席,由2人操纵,按照设计图样,用染色水草在织席机上编织草席,熟练的技术工人一般每天可编织5张。厚街芥黄席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潮湿气候不易发霉,经久耐用而不褪色。近几十年来,莞草编织技艺又有新的发展,草席类增添了提花席、米花席、方席、-席,还有草蓝、草盒等新品种。

随着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传统草编制品,如今东莞的手工莞草编织业已几乎完全停产,连传统的编织品在当地已难以寻找,莞草编织技艺正濒临危亡,急待抢救和保护。

十. 台湾省 云林县 云林美食

云林堪称是台湾民风最淳厚的农乡,境内多为淳厚朴实的农渔村景色。在饮食文化方面,同样具有朴实无华、料好实在的乡土特质,麻糬、豆皮、麦牙酥、当归鸭面线……,完全以地道传统的美味为招牌,不需大肆宣传,食客照样远从南北而至。浊水溪孕育了名扬中外的浊水米,西螺人将其做成好吃的麻糬,其中尤以传承四代的正庄麻糬名声最为响亮;目镜仔麦牙酥乍看之下,与金门贡糖颇为相似,但口味及做法上略有不同;排骨大王除做工一流外,精选肉质鲜嫩多汁的温体猪肉,也是其制胜的关键;魏家当归鸭面线是土库镇上最有名的小吃店,店内仅卖鸭肉面线、冬粉、鸭血等几样料理。( 云林县)
东莞特产小吃推荐东莞美食特产大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