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豆腐乳怎么做好吃 农村豆腐乳的家常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11 12:16:35

一. 安徽省 滁州 明光 御膳豆腐

御膳豆腐

御膳豆腐俗称“酿豆腐”。相传是明朝一位姓黄的厨师创造出来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初,每年把“酿豆腐”作为贡菜送往京城,朱元璋品尝后,十分赞赏,黄厨师后来进宫当御用厨师。“酿豆腐”的制作办法精细考察,做时要“把三关”(选料、制作、火候)、“走四步”(做菜坏、打蛋清、下油锅、熬糖汗汁)。酿豆腐味似樱桃,外脆内嫩,爽清鲜美,营养丰富,为席上之佳肴。

二. 广东省 河源 东源 豆腐套餐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三. 山西省 吕梁 临县 临县豆腐

临县豆腐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纯白、质地精细、软而不脆等特点誉满晋西。

临县豆腐是山西第一家有正规工艺标准的豆腐。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临县卤水豆腐标准》成为我省首个豆腐工艺标准。在临县,最正宗的豆腐是麻峪豆腐。麻峪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豆腐村,村里一多半的人家都是做豆腐的。临县县城人吃豆腐只认麻峪豆腐,在离石、太原等地,提起麻峪豆腐也是赫赫有名。

临县豆腐一直有“马尾提豆腐”、“秤钩钩豆腐”的美称。

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

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还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四. 广西 钦州 浦北 清蒸豆腐圆

清蒸豆腐圆是钦州的一个名菜,用豆腐和瘦猪肉等蒸制而成。成菜清鲜味美,嫩滑适口,老少咸宜。清蒸豆腐圆,是广西壮族地区常年食用的菜肴,每到年节常备此菜。后来经菜馆稍加改进后,成为广西地区的一道名菜。将水豆腐拌成泥状,和入鸡蛋。把瘦猪肉、花生米、猪油渣、糟米饭、水发香菇、葱花一起斩成茸,加调味搅成肉馅,把肉馅包在豆腐泥内,做成圆球状,放进抹上一层油的盘子里。上笼蒸三十分钟,出笼后将盘中原汁下锅烧开,加湿淀粉少许勾流芡,浇在豆腐球上即成。

五.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为绍兴诸暨的传统风味名菜,无论是起屋造宅、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寿诞、喜庆、丧宴,每每成为席上头道菜肴。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与宠臣刘墉一起微服私访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阮,信步来到苎萝山脚小村,只见农舍已炊烟袅袅,方觉肚中饥饿,在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好一个西施豆腐”,脱口而赞。

“西施豆腐”因豆腐雪白细嫩,配料高档,加清汤而烩,汤宽汁厚、滑润鲜嫩、色泽艳丽。西施豆腐是一种羹汤,是豆腐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品,在诸暨一带比较流行,而且很有些历史。诸暨是西施的故乡,因此在这种美食前冠以西施的名字,当地人也称之为荤豆腐。

取质量上乘的豆腐适量,切成小块或丁粒。豆腐以清水煮开,去原水以除豆腥,再加鸡汤适量,同时将香菇、火腿、嫩笋、开洋或其它适合口味的作料切成丁,放入锅中一起煮沸后,再加适当调料并勾芡,最后佐以蛋黄汁和青葱即成。

制作西施豆腐原料质量是关键,其次是勾芡,太稀成汤,太稠也失去味道。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长顺县 长顺马路豆腐乳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马路乡霉豆腐即“屯堡好运来”,系当地屯堡人民利用豆腐发酵、发霉的家常调味食品,历经600余年。产品选用当地小黄豆加工成普通豆腐,配合自酿白酒、花椒、食盐等精制半年以上而成。产品口感细滑棉软、回味悠长,可直接食用,亦可作为烹调、蘸水佐料等而用,是远近闻名的屯堡风味特色食品。

七. 广西 河池 宜州 龙捧·红豆腐

龙捧(bóng)·红豆腐

在壮乡,不论是猪、牛、羊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畜的鲜血都被视为美味佳肴,备受人们青睐。

宜州人自古以来对血不直呼其名,而称“红”,如牛红、猪红,鸡红、鸭红。民间还有传说:“‘红’可以‘绞灰尘’。从事灰尘作业的人必需经常吃它,帮‘绞’肚里的灰尘。”这种祖传的“食疗法”,更增加了人们对动物血的兴趣,促使了它的身价倍增。

宜州人吃动物血的吃法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有“红豆腐”。杀猪宰牛时,用盆子盛少量水,加入少许食盐,将屠宰的猪、羊之血接入水中搅匀。由于水中有盐,不久鲜血就会凝结,用刀划为手掌大的血块,放入砂眼水里“胆”(宜州方言,借用汉字.即烫一烫)一下,血块即成豆腐般的软块,再用刀划为手指大的小块,用辣椒、番茄、葱、蒜、芹菜加少许酸醋、肉松在锅里翻炒片刻,仅熟过心即可。这样的血块滑嫩柔软,爽嘴好吃;如果炒、煮太久,血块“老”了,硬而粗糙,很难吃,所以要炒到恰到火候即可。冬天,亦可作为下“火锅”的菜,仅用筷条夹着,在汤锅里烫几烫,蘸上酸辣的盐碟汁,酸辣嫩滑,令人胃口大开,其味比豆腐胜十倍。因为它有似豆腐的外形,宜州人除了叫它为牛红、猪红之外,俗称为红豆腐。

壮家人最普遍最爱吃的血制品当数龙捧(“捧”为壮语,译读bóng)。在乡间,不管哪家杀猪,都要灌龙捧:用煮熟的糯饭、葱、蒜、姜丝一起加入生猪血中,拌匀,用漏斗(宜州人叫“灌筒”)把它们一起灌人猪小肠内,用禾草扎紧两头.则得一条直径约一寸多的长“蛇”,盘起放人汤锅里煮熟,即可切为三四寸长小截用手拿吃。龙捧不是桌上菜,只是老人小孩吃玩耍的零食。壮家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哪家杀猪,要灌龙捧,并将煮好的龙捧分成小段给上门来玩的老人小孩吃,还分发到左邻右舍、亲友的家中。如果谁家不舍得灌龙捧分给亲友邻舍,则被视为“利未”鬼(宜州方言即吝啬鬼),不懂人情世故。一截短短的龙捧,在壮乡里却蕴藏着壮家人朴实的深情厚意。

更有趣的是龙头、拉浪、白土(今属河池)的山里壮家人,喜欢吃“水龙捧”。制作拌猪血的不是糯饭,而是稀稀的米浆,灌人猪小肠后把它截断为一掐长一段,用禾草扎紧两端,煮熟后不是硬心的龙捧,而似一支支软管包装的“血浆饮料”。吃时必须非常小心,咬紧一端,一手抓稳“软管”,另一手细心的解开嘴边的草结,一口气把管中的血浆吸完。否则,血浆就会溢溅嘴脸衣服,异常狼狈,引起哄堂大笑。此“水龙捧”味道比龙捧鲜美,但在别的乡村并不见吃,可能是不便携带,吃时不小心还容易出丑闹笑话。

宜州的壮家人中,还有吃生猪血的习惯。最为常见的是猪毛刮光后,开膛破肚时,人们用锑瓢直接舀取猪心窝处还冒热气的鲜血,趁热喝下。他们都说味道鲜美,很甜。不吃过的人无不瞠目。这是近乎“野蛮”的吃法,较为文明的吃生猪血的制作是:盆里装清水,不加盐,把血接人水里之后,用筷不断地搅动,不让它凝结,一直搅到血浆表面全是泡沫。另外的人把猪肺、气管、舌、肾、油碴、少量肉松放人锅中炒、煮,再加姜丝、蒜白、火麻仁、花生油,炒到全都熟了,装入一只只碗再用瓢子舀生血入碗,拌匀即可吃。菜是熟的.血是生的,食者满嘴鲜红.令人望而生畏,其时,吃者无不赞叹不绝,吃得津津有味。

千百年来,各种动物鲜血与宜州壮家人结下不解之缘,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乡饮食文化”。

八. 重庆市 丰都 仙家豆腐乳

是丰都县的传统名食( 重庆)

九.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白菜豆腐汤

原料:选用丁华堂一带所产大白菜,取白菜叶200克,豆腐4块,紫菜25克,熟猪油50克,味精5克,料酒10克,细盐4克,高汤1000克。

制作方法:

1、将豆腐切成3.3厘米长、1.3厘米宽、0.7厘米厚的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白菜也切成同豆腐一样大小的条。

2、汤锅置旺火上,放入猪油烧热,添入高汤,白菜叶、豆腐,熬至菜熟后,放入细盐,味精,撒上紫菜,起锅盛入汤碗内即成。

此汤特点:豆腐白,菜叶绿,紫菜紫,汤味鲜,汤汁浓(丁华堂白菜具有清煮汤亦浓的特点)。

我县汤菜考究,变化无穷。汤路广,汤种多,汤品亦妙,有“一汤十变”、“无汤不行”的传统说法。除上述几种汤外,还有“鳝鱼汤”、“鲫鱼汤”、“枸杞汤”、“螃蟹汤”、“十佳大补汤”等等,兹不一一介绍。

十. 陕西省 铜川 宜君 四喜豆腐

制作工艺

1.豆腐水煮焯沥干;

2.水发口蘑、水发玉兰片、净荸荠切成箸头丁;

3.将口蘑丁、玉兰片丁、荸荠丁入沸水氽透沥干;

4.胡萝卜20克切箸头丁,余料切末;

5.炒锅置中火上,放入菜籽油,烧六成热,放入胡萝卜丁炸熟,捞出沥油;

6.另取净炒锅置中火上,放入口蘑、玉兰片、荸荠、胡萝卜,加精盐、黄酒、味精干炒入味,出锅为馅;

7.将豆腐压成细泥,加鸡蛋清、精盐、味精拌合为酿子;

8.取4个小吃碟,抹上香油,将豆腐酿子一半摊在小吃碟底部抹平,将炒好的馅子分别放在上面,再盖上另一半豆腐酿子抹平;

9.用香菇摆成“福”、“禄”、“寿”、“喜”,或“吉”、“祥”、“如”、“意”等字样,加以点缀;

10.再撒上胡萝卜末,上笼蒸10分钟取出;

11.由小碟移在大扒盘中,字两边放香菜叶2朵;

12.净炒锅置旺火上,放肉汤烧沸,加黄酒、精盐、味精,下湿淀粉勾流水芡;

13.勾兑好的芡汁浇在四喜豆腐上,淋香油即成

特产豆腐乳的做法最代表重庆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