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可以带走的特产 葫芦岛特产方便送人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12 22:42:22

一.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二. 辽宁省 葫芦岛市 绥中 绥中核桃

绥中核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绥中县西北多山,土质疏松,排水通气良好,气温雨量适宜,非常适合核桃栽培,很早就有了优良品种。绥中核桃具有结果早、产量高、皮薄、指捏即开、可取整仁的独特品质。该县自2000年引进薄皮核桃以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高台、沙河、前卫、王凤台、高甸子、范家、秋子沟、叶家、西平、明水、葛家、永安、大王庙、西甸子、城郊等15个乡镇共栽种核桃100余万株,面积达2.5万亩。薄皮核桃出仁率达65%以上,核仁出油率达50%,核桃味美而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地域范围

绥中县核桃协会申请原产地“绥中核桃”地理标志的地域范围为绥中县所辖区域内的高台镇、沙河镇、前卫镇、王凤台镇、高甸子镇、范家乡、秋子沟乡、叶家镇、西平乡、明水乡、葛家乡、永安乡、大王庙乡、西甸子乡、绥中县城郊乡等十五个乡(镇),80余个村,面积25000多亩。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9°34′-120°31′,北纬39°59′-40°37′。南临渤海湾,西与山海关毗连,被称为“关外第一县”。绥中的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西北多山,土质疏松,排水通气良好,气温雨量适宜,是核桃生长的优越客观条件。绥中的劳动人民长期从事梨果栽培,不断地改良、选优,逐渐培育出具有地方品质的优良果种。绥中是辽宁重要的农产区,核桃为绥中。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果实较大,平均单果重10-15g,最大单果重15.8g,三径平均3.74cm,圆形,缝合线紧、平、窄,壳厚0.7-1.1mm,壳皮光滑美观。皮薄,指捏即开,可取整仁,内隔壁退化,取仁极易,果仁饱满,黄白色,出仁率高。 辽宁1号:果面较光滑,缝合线微隆起或平,不易开裂,且易在缝合线两侧开裂。单果重10克左右,果壳厚1.0毫米,易取仁。出仁率为56%-60%,仁饱满,黄白色。 辽宁4号:坚果圆形,表面光滑美观,中等大小,单果重12-13克,壳厚在1.2毫米,缝合线紧,可取整仁,出仁率56-60%。果仁色浅。 辽宁7号:坚果圆形,果壳表面剖沟浅而少,较光滑,缝合线窄而平,单果重10.7克,壳厚0.9毫米,指捏即开,可取整仁,出仁率为62.6%,果仁充实饱满,黄白色。 礼品1号:坚果长濶圆形,果基圆,顶部微尖。果壳表面剖沟少而浅,光滑美观,缝合线窄而平,结合紧密。坚果重9.7克,壳厚0.6毫米,指捏即开,极易取整仁,出仁率为69-73%,果仁非常充实,饱满,黄白色,品质极佳。 礼品2号:坚果长圆形,果基圆,顶部微尖,国个较大。单果重13.5克,果壳表面剖沟较浅,光滑,缝合线窄而平,结合紧密,壳厚0.5-0.7毫米,指捏即开,可取整仁,出仁率67.4-73%。 4.2 内在品质指标: 核桃果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脂肪含量为60%-75%,而脂肪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对人体最具医疗和保健作用的亚油酸占65%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5-29%,其中大部分是人体最易吸收的蛋白质达96%,与大豆、花生、榛子、杏仁、鸡蛋相比是最高的。果仁中所含的18种氨基酸,其含量占20%左右。果仁中还含有人体可吸收的微量元素,如磷、钾、钙、镁、锰、铜、铁、锌等。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VB2),抗坏血酸,VI,VC,VE等。 果实内含脂肪63g/100g,蛋白质22.3g/100g,水分3.67g/100g,酸价2.4mg/g,过氧化值0.05g/100g,铅0.18mg/kg。 4.3 安全要求: 绥中核桃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具体标准如下:NY/T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三. 辽宁省 葫芦岛 南票区 葫芦岛螃蟹

葫芦岛螃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葫芦岛螃蟹”,素以蟹肉洁白,肉质细嫩,脂膏肥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作为渤海,“葫芦岛螃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几乎是每个来葫芦岛市的外地游客不“尝”不快的海产品。

葫芦岛市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处

12146856

海蟹(活蟹)

四. 辽宁省 葫芦岛 龙港区 葫芦岛-海蛰

海蛰是葫芦岛港。每年8月份捕捞,压制后的海蛰皮皮薄、张大,是拌制凉菜的最好原料之一。区内几个渔场和渔业队每年压制成海蛰皮、海蛰头大约60万斤,约有40万斤出口,给国家换取一定的外汇。

五. 辽宁省 葫芦岛市 绥中 黑鲁子

鲈鱼(weever),又称鲁子鱼、花鲈、寨花、鲈板、四肋鱼等,俗称鲈鲛,与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四大名鱼”之一。鲈鱼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为30~40厘米,体重400~12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

六.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严和尚的烧猪头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七. 天津市 东丽区 赛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产天津津南小站地区的优质粳米而名扬海内外。其米粒大而饱满,半透明没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饭,无论软硬,不粘不连,犹如满碗珍珠,油江发亮。煮稀饭,无论稀稠,都是汤汁浓郁,散发着清香。吃在嘴里,细腻滑润,有咬劲。小站稻,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属于营养型的天然食品
( 天津)

八.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九.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十. 甘肃省 兰州 城关区 刻葫芦

 刻葫芦是兰州的传统特种工艺品,即在葫芦上刻画出人物、建筑、山水、动物、文字等。最常见的刻葫芦,刻画的是山水风景或戏剧人物的脸谱,作为儿童玩具出售。清光绪年间,穷秀才李文斋以刻葫芦为生,所刻葫芦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兰亭序》等。他的雕刻技巧,人物寥寥数笔,求其意态,强调神似;山水花卉疏淡相宜,形神兼备,注重风致;题款文字细如蚊足,点缀成行,滞洒自如。李文斋的葫芦作品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绝技",驰名中外。40年代初,雕刻艺人阮光宇,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芦画面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阮氏雕技嫡熟,刻工细致,工艺更臻完善。

    刻葫芦艺人多在府城隍庙两廊设摊雕刻,历尽坎坷。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等老艺人的技艺精湛,雕刻出了许多精致的工艺葫芦,行销国内外。阮光宇逝世后,阮文辉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又有创新。他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来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皴擦、仿刻出国画家的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

    兰州的刻葫芦《东坡赤壁夜游图》,在只有7平方厘米的葫芦上刻一叶扁舟,舟中坐6人,神态各异,榔榔如生;舟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另一侧刻537宇的《前赤壁赋》,字迹秀媚,工整清丽。《婴戏图》,刻有正在嬉戏的120多个小孩,干姿百态,构思奇妙,堪称兰州刻葫芦的绝伦杰作。
葫芦岛必买十大特产葫芦岛土特产方便带的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