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的家乡特产广告语 福安的家乡风光或家乡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06 12:58:04

一. 江苏省 淮安市 洪泽 洪泽荷藕

洪泽荷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洪泽荷藕是江苏淮安洪泽的。

荷藕,即莲藕,简称藕,属睡莲科植物,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它的根根叶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都可滋补入药。用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中国。

二. 江苏省 淮安市 洪泽 黄集羊肉

黄集羊肉

始盛于隋末唐初约黄集羊肉,以肉质好、肌纤维细嫩的优质徐淮山羊为原料,经科学加工制作而成,鲜而不膻,风味独特,具有健胃补脾、滋阴壮阳之功效。99年度,查师羊肉、白玉羊子、古镇羊杂、清蒸羔羊等四道菜被省贸易厅、省烹饪协会评为江苏名菜。位于宁连路东侧的洪泽县黄集羊肉城已于2001年9月正式开业,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入城经营户近百户。

信息来源:洪泽区信息中心

三.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官埔油扇

样式独特的官埔油纸扇堪称“中国一绝”。它的制作大致五道工序:一是取料,选用匀称篓竹,根据扇径取料;二是做扇骨,先“开丝”,后“剥白”留青,穿上一根篾条为“扇骨”,篾青末端用细线连成扇骨;三是裱纸;四是题诗作画;五是上油、晾干。

官埔油纸扇演绎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过去福安民间迎新娶媳,油扇是不可少的礼品。

在电风扇没有普及之前,油扇也是消夏的必备用品。在福安,城北的官埔村是这一传统产品的唯一产地。

做这种扇子要选用长势匀称、大小适中、竹节较疏、厚薄相宜的竹。取料时还要注意多出把手的一段,这一段的上方要正好在竹节上。然后是“开丝”,即将把手上方那段竹子开成细丝,再把竹丝的“篾白”剥去,留下“篾青”。然后在扇把上方的竹节两边各开一个小孔,穿上一条稍微粗一些的篾条作为“扇肩”,扇肩的长度大约是扇子周长的一半。接着用细线分别依次将这些篾青的末端和中段连缀在一起,并且都固定在扇肩的两端,绷紧,使扇肩两端弯成弓形。这样,由于扇肩的弹力作用,就形成一个圆形的“窝”,“窝”的顶部恰好就在扇把与扇肩交叉的竹节上。扇子的骨架就这样做好了。

其后的工序是褙纸。所用的纸是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裱褙时,先褙扇面,晾干后再褙上扇底,尔后用干的棕刷将扇子的两面整平,再晾干后用利剪修理。这样就出现了扇子的雏形。

尔后是美化和上油了。所谓美化,就是在扇面上画一些简单的花草虫鱼,或写上“清风徐来”、“心平气和”、“莲叶何田田”之类的“雅言”。字画都用墨色,有的花卉也用红、黄、蓝、绿点缀一二,但都极简练。这是民间书画家一展艺术才华的最好机会,也使得扇子这一生活用品成了一件艺术品。有些文人雅士还定做扇子馈赠亲友,这时往往亲自抓笔题诗作画,艺术品位就更高了。美化后就上油。上完油,晾干,油扇成品就出来了。夏令来临,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心爱的扇子,上面写着自己喜爱的“佳句”,看一眼就感到惬意,暑气也自然消褪了一半。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常见的一首扇子诗:

扇子时常在手中,五龙摇动引清风;

暑气消褪人快活,今夏逍遥在其中。

这种扇子的特点是风力大,耐用,而且一物多用。大人们最喜欢用直径40厘米上下的大扇子,既可扇风又可遮阳,还可以用它驱蚊逐蝇挠痒痒;上街买东西,没带篮子,就用扇子盛着回来。小姐们则喜爱小扇子,直径大约只有20厘米,直可谓“小巧玲珑”。老一辈人说,旧时还有一种“贡品扇”,做工极细,扇面的下方饰有祥云剪纸图案,把手的末端还缀以彩色丝绦,雅致至极。

官埔油扇甚至成了福安的标志:拿着油扇到外地去,明眼人一看便知你是福安人或者是打从福安来。

有意思的是这扇子还演绎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过去福安民间迎亲娶媳,油扇是不可少的礼品,女方的所有亲属人人有份;而且大、中、小各种规格都要齐全,隐喻一家老小数代同堂。婚后还要继续送,汉家送三年,畲家送一年。福安风俗,每年端午节娘家都要给女儿“送节”,五月初一送节的人家最多,这一天官埔村也最为热闹。一担担的红布袋和红礼担装的是小孩子过节的新衣和大大小小的扇子,也装着外婆对小外孙的疼爱和母亲对女儿的祝福。这种风俗延续至今,虽然没有先前那样普遍,那样传统,那样“礼数周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一股浓郁的亲情和对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人生的祈盼。

近些年用扇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福安人仍然没有忘记它们。官埔人仍然还在做他们“祖上流传”的油扇,并且还要一直做下去。

四.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坦洋工夫:原产于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条型肥壮紧秀,香高味浓,鲜爽甘醇,叶底红艳。该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试制成功。

地域范围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特定品质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典故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

五.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福安芙蓉李

福安芙蓉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福安种植李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其中芙蓉李(方言称粉李,因芙蓉李果面的果粉特别多而得名)明朝期间开始栽培,距今已有180多年。据明万历年县志记载:“李(麦李、蜜李、御李、粉李、黄蜡鹅、黄胭脂等李。)”,说明福安明朝就已种植李树。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物产卷》记载:“有粉李、麦李、白李、黄蜡李、胭脂李、红腹,皆佳品”。说明福安清朝种植多个品种李树。福安农业志记载“清道光二年(1832)福安便有粉李、白李、黄蜡李、麦李、胭脂李等佳品。清宣统二年(1910)城关南湖坂已成片种植芙蓉李。”福安芙蓉李是我市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优水果,是在长期的风土适应过程中培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素有“李中珍品”的美称,具有果粉多、颗粒大、果肉厚、果核小、不粘核、耐储存、甜酸适中等综合性状极佳的品质特性,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由于芙蓉李品质优、耐粗放、效益好,适合山地发展,果农种植芙蓉李积极性很高,如今以潭头为中心的福安北部成为芙蓉李主要产区,全市芙蓉李面积4.7万亩,年产4.9万吨,所产芙蓉李果皮色泽鲜红,蜡粉厚,果大质脆,肉厚核小,可食率80%以上,单果重达45-60克,果肉深红色,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2.5%-14.5%。

本地芙蓉李,果子个大、甜度高、耐储存是上等水果。用芙蓉李加工成干果、密饯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好评。现李干已全面上市,本地太子参,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不热不燥、健胃消食之功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药品、保健品饮料,添加大子参后使它们的功效大大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福安)

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福安芙蓉李具有颗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适中,不粘核等特点,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以芙蓉李为坯制作的加应子、玫瑰李、芙蓉李干等系列蜜饯,口味独特、具有原果鲜味,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

地域范围

福安芙蓉李地域保护范围为福安市行政区域内潭头、城阳、社口、上白石等主产区乡镇的12个行政村(东经119°38′41″至119°44′17″,北纬27°10′15″至27°14′50″,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8.5公里)。保护区位于北部主产区潭头镇富罗坂、东昆、潭头、坑源等8个行政村,以及城阳乡的湖塘坂、东口村,社口镇的沙溪村,上白石镇的财洪村,总面积78.2平方公里,域内芙蓉李种植面积近8千亩,年产1.1万吨鲜果。

六. 江西省 宜春 高安市 猪婆片

高安民间独具特色的肉煮挂面。先将挂面用文火烤成黄色,断为寸许,起锅;再以旺火速炒肉丁、冬笋丁,酌加豆豉汁,接着加水煮面,撒入姜泥,起锅前放少许辣椒与蒜苗。盛起趁热而食,香辣鲜美,软口暖胃,为冬春待客美食。

七.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八. 广东省 中山 家乡芦兜粽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

九.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十.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泥钉冻

泥钉冻。每年秋收后,退潮时,福安白石镇荷屿一带的乡民挎个小鱼篓,带上特制的短柄小木锄,到海边滩涂上去寻找一种长约5-7厘米的明状动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泥钉”。“泥钉”刚挖出土时,呈深灰色,与滩涂的泥巴色泽相同,很不易分辨;用水洗干净后,则呈灰白色。它主要生活在滩涂的表层,群集而居。人们只要找到它的聚居点,就可以一口气拾到一大碗“泥钉”。拿回家后,人们把捕捉到的泥钉,端到井边,倒入土箕中,一边用井水不断冲洗,一边用手使劲压榨,直至把“泥钉”腹内的泥浆挤尽。把洗净的“泥钉”放入锅里煮熟后加入七八倍的水和适当的食盐。待水烧滚后把“泥钉”连同浓浓的汤汗装入碗中,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由于“泥钉汤”含有较高的胶原特质,八至十二小时后,整碗的汤汁就冻结起来了,当地乡民把这种东西叫做“泥钉冻”。

福建家乡特产的广告语怎么写家乡特产甜甜酸酸的味道的文案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