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送什么特产好 苏州有什么特产适合送老婆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1-28 14:18:38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苏笛

产于江苏苏州。采用天然白竹,以浙江省余杭县所产、成长3年以上的"腊竹"(冬季采伐者)最佳。自然干燥存放达一年以上,方能发音清脆,不易开裂。挑选其纤维坚实、圆正匀称、壁厚均匀者,截取自竹根以上2-3节的部位。经选料、烘烤、去皮、铰眼、上笛塞、定音、缠线、上漆等25道工序,其中校音的技艺对音准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芋艿

芋艿(yù nǎi )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用其制作的“桂花糖芋艿”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唾涎欲滴,是江南人家八月中秋必不可少的名点佳品。太仓常年种植芋艿8000多亩,年产2万余吨。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苏州麻饼

又名胡饼,胡麻、博炉。产于江苏苏州。选用蜜制玫瑰花、糖渍板油丁、饴糖、芝麻仁、黑枣、松子仁、绵白糖、植物油脂、鸡蛋等为原辅料,后进行严格的半加工。玫瑰花瓣经除杂、梅卤(青梅腌制副产品的格卤)腌制,滤去梅卤,加糖,糖渍成为蜜制玫瑰花;糖渍板油丁采用本地皮薄、脚细、肉嫩的良种吴猪板油,经剥除油皮、油膜,切成立体方形小块,加糖蜜制成;制作饴糖则需苏南地区种植的晚稻粳大米,配以大麦芽浆。麦芽浆中糖化酶及淀粉酶在适当温度下,将米淀水解,糖化为糖浆,浓缩成膏状即成;拣选薄衣纯白芝麻,经浸泡、除衣、焙炒成芝麻仁、黑枣需山东产的个大核小、皮嫩肉细、油黑发亮。松子仁要东北所产,粒大肥嫩。其制作,经配制原辅料、称量、半制品制作、浆皮面团调剂、馅料制备、包馅成形、上麻、烘烤等32道工序而成。麻仁粒粒饱满,枣泥细腻醇郁,松仁肥嫩清香,玫瑰芬芳扑鼻。色香兼顾,形味并重。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成分和钙、铁、磷、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有助健康,并能起到润五脏、益肺补气、缓和滋养、补虚冷、健脾胃等食疗作用。素来不用化学合成色素和香料,食用安全。色泽金黄、麻仁饱满油亮。富有麻香、黑枣醇香、松仁清香及糖渍板油丁脂香。饼形圆整,饼面平整,四周腰箍裂纹,滋味屯正,肥甜适口,包馅到边,层次分明。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 蕈油面

松树蕈油面,这种面是常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兴福蕈油面在常熟是出了名的。蕈,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它生长在松树的根部,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主要生长期是春秋两季,那个时候的蕈又嫩又鲜,可是新鲜采下来的蕈里有很多小虫子,先撕去表层膜衣、洗干净后必须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才能下锅用素油熬。这个素油也不能随便用,加工蕈油时一定要用纯正的农家菜油。基本的步骤就是先将生姜块拍松后投入菜油,等油锅烧到冒青烟时,锅离火口,慢慢放入八角、丁香等佐料,接着再将蕈放入油锅中爆透,再移旺火加酱油、盐、糖等,烧至水分挥发即成。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香气扑鼻,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兴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色泽诱人,宋氏姐妹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更是赞不绝口,连声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

五. 江苏省 苏州 昆山 周市爊鸭

周市爊鸭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镇的特色美食。周市爊味酱鸭,简称爊鸭,是昆山著名之一,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有“一家爊煮,满街飘香”之誉。

周市爊鸭,源远流长,自古周市境内河湖纵横密布,芦苇荒滩众多,是野禽栖息繁衍的场所。农闲之际,农民有猎取野禽走兽之俗,销售或自煮,故流传着“自古原野飞禽集,猎取爊煮换米炊”的民谣。

周市爊鸭的做法:将鸭子宰杀去毛,开肚洗静,先用旺火烧开,再以文火闷煮,然后放入用丁香、肉桂、甘松、茴香等十余味中药配制成的老汤卤汁内浸制而成。其特点是肥而不腻,嫩而不烂,鲜味收骨,甘美无比,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老少皆宜,特别对老年人及病后虚弱者能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真丝弦线

又名厂丝弦线。采用天然蚕丝为原料,按照传统的手工工艺,先后经翻丝、缠丝、打线、熏线、上胶、拉线等6道工序完成。先将单根蚕丝理顺后,按品种规格(分15-450根丝)合并成单股丝束,谓之翻、缠丝。接着便将单股线束合并,按逆时针方向绞紧为弦,捻度紧密而均匀,俗称子眼,达到古琴书所谓密如连珠随后将打成的弦线置入箱内,用点燃的硫磺熏透。即刻上胶,再将弦线投入含有适量黄鱼胶汁的锅中煮透,务需掌握适度,至透而止,过则泛黄。最后放清水中漂净,张紧于阳光下晒干,严格控制干燥度,不干则易收缩,过度则易脆裂。色泽洁白似玉,子眼粗细均匀,音色优美,经久耐用。规格齐全,有普级老、中、子、缠、占弦线,甲级老、中、子缠、占弦线,定制弦线及各种花色弦线。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历史名牌传统产品,首当推今虞琴弦,即古琴弦。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 盘香饼

主料:精白面粉1500克。

辅料:熟猪油300克,糖猪油丁500克,绵白糖450克,芝麻250克,适量的饴糖、碱。

制作:

1)将600克面粉加进300克熟猪油,制成干油酥;将剩余的900克面粉和好后拌成酵面团,面发起来后,加上碱弄匀,分成60个剂子。

2)将60个剂子擀成皮,每片里放进15克酥油。收口后擀成条形片。

3)将糖猪油和白糖拌成馅,将馅分别放在条形面片中间,将它由外网内折紧,再将手搓成25厘米左右的长条,制成盘香形状的饼胚。

4)将饼胚的表面刷上饴糖,然后撒上芝麻。

5)将它们放进饼炉里或者烤箱里进行烘烤,一直到呈现出金黄色,即可出炉食用了。

石梅油酥饼,制作精细独特,以松、脆、味香而饮誉四方,它的出名,相传与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有关。

昭明太子叫肖统,他从小好学,聪明过人,为了寻找一个读书的好处所,曾多次来虞勘察,最后选定了南方夫子--言子墓旁的石梅。

石梅,在虞山南麓,岩崖突兀,泉水清澈,虬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个读书的好处所。昭明太子读书喜欢清晨读,且喜欢一个人静思,不许别人去打扰,这样一来,早晨吃饭便成了问题。不吃早饭,饿坏了身子可不行,梁武帝知道了,怪罪下来那可担当不起。几个仆人急得团团转,大家凑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个仆人说:“山脚下有个烧饼店,每天给太子送上几个烧饼不就行了!另一个仆人说:“那烧饼是给普通百姓吃的,又硬又咸,太子怎么能吃这种饼呢!”“那怎么办?”仆人们一起到山脚下烧饼店,与店老板一起商量。店老板说:“你们不要发愁,我给太子做几个尝尝。”

晚上,店老板亲自动手做起烧饼来,他在面粉内放入饴糖,拌上香油,做成形如盘香的饼,表面又洒上一圈又一圈白芝麻,然后,放到炉上烧烤,待烧得金黄时即夹出。店老板自己品尝一下,觉得味道不错。

第二天一早,店老板又做好了一锅烧饼,用荷叶包好,亲自送到太子读书处。太子正聚精会神读书,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抬起头来。仆人忙说:“太子,店老板送烧饼来了。”店老板忙打开荷叶包,昭明太子见这饼子形如盘香,色泽金黄,马上拿一个品尝起来。这饼外香脆,内酥松,上口甜,不粘牙。太子吃得高兴,问:“这饼叫什么名?”店老板说:“这饼是我特为太子做的,还没有起名呢!太子给这饼起个名吧。”太子很高兴,站起来,眺望山林,见一块突崖上有“石梅”两字,灵机一动,便说:“就叫石梅盘香饼如何?”店老板忙说:“好!好!还是太子聪明,给这饼起了一个好名。”从此,昭明太子的早餐常以石梅盘香饼为食了。

昭明太子喜欢吃石梅盘香饼,城里居民都知道了,也纷纷去购买,这家烧饼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昭明太子回到京城,把石梅盘香饼也带到京城,分赠亲友。由此,石梅盘香饼誉满京都。在昭明太子读书的山上,后人建了一只古朴典雅的亭子,起名为“读书台”。

石梅盘香饼,色泽黄爽,品种繁多,有荤素之分,甜咸之别。甜的有桂花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百果;咸的有葱油、椒盐等。石梅盘香饼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香酥油润,色、香、味、形均有独到之处,被美食家誉为常熟食品一大特色。

1928年,白粮仓一家杨姓大户有一儿子在北京做官,特地写信给家里,说想吃石梅盘香饼,要家中派人买了,从上海乘特别快车送往北京。1983年,有六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来常熟参观,设宴时有盘香饼招待。他们吃了非常满意,翘起大拇指头,盛赞盘香饼的风味和特色。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鸡头米

苏州的鸡头米也是一绝。这种鸡头米刺很少,香气浓郁、吃口软糯,被称为“南芡”,不像“北芡”那样浑身是刺,很难采摘和剥肉。

鸡头米是百姓对芡实的俗称,我国芡实以苏州南芡为著名。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装碗入盆。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虎丘彩蛋

清代中期,虎丘一带画铺很多。他们从我国民间把鸡蛋染成红色,作为婚嫁喜庆和生儿育女的吉利礼品这一习俗得到启发,在空蛋壳上画上国画,作为摆饰品出售,久而久之,彩蛋就成了一项美术工艺品。

建国后,苏州成立了彩蛋生产合作社,彩蛋的绘画质量、装潢设计有了很大提高,花色品种大量增加。彩蛋的材料从鸡蛋壳扩大到鸭、鹅、鸽蛋等蛋壳;彩蛋的绘画题材,山水、人物、花鸟、风景、戏文应有尽有。配以玻璃盒或玻璃罩装潢,引起了来苏旅游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和苏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过去仅为少数游人、香客购买的彩蛋这一“虎丘土产”已经形成专业化生产并行销国外。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茭白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系多年水生植物,禾木科。食用部分是其肉质茎,又称茭肉。茭白洁白柔嫩,肉质糯软,甘美可口,风味甚佳,入口清而有韵,无腻滞浊之感。因此,苏州茭白被世人誉为“水生珍蔬”,在唐代以前就名闻全国。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六城门之一的“葑门”即由“菰”引伸而来。《吴郡志》载:“葑,菰根也,今江东有菰田。”“菰草从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可见,食用茭白已有三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南宋石湖诗人范成大也说:“菰,即茭也,菰首,吴谓之茭白,甘美可羹。”明弘治十一年(1498)《常熟县志》有记:“栽水泽边,八月取台,其味甘美可食,又吕公茭台生于夏”,可见已有一年两熟之茭白。

茭白的产生系茭草感染黑粉菌发生作用的结果。古时茭草只会结籽不长茭白,结的籽称菰米或雕胡,为六谷之一,可作粮食。菰米煮成的饭,香脆异常,是招待宾客的珍品。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到秦汉时,人们已懂得利用黑粉菌刺激培育茭草。又经历代年年选育移种,才有如今娇嫩质优茭白。

苏州茭白品种很多,据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鲍忠洲介绍,苏州葑门外的茭白名气最响,历史上葑门外的娄葑、斜塘、郭巷、车坊等地地势低洼,到处都是烂田,最适合茭白等水生作物的生长。这里的茭白,无论是品种还是收益,都是翘首全国的。以品种为例,葑门外的茭白立秋茭种,两熟茭就有大头青种、两头早、小腊台、中腊台、大腊台、中秋茭、杨梅茭、吴江茭;一熟茭则有青种、白种、群力茭(又名大荡茭)、寒头茭等品种,就种植收益而言,秋种两熟茭每年8月种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就各收获一次,加起来亩产可达5500-8500公斤。苏州茭白品种早、中、晚兼备,合理搭配,供应期长,因此苏杭地区素有“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茭”之说。

娄葑镇种植茭白主要分布在葑红、葑塘、群力、友谊、团结、金厍、星红、金湖、二一四等村。娄葑农民每年在同一块烂田里往往要种早晚两季茭白,还在莲藕收获后套种秋茭,提高产出率。娄葑1993年全乡种植茭白面积11122亩,总产14014吨,畅销苏州、常州、上海、苏北、安徽等地,加工的茭白运销港澳地区。

茭白是夏秋蔬菜珍品,可蒸、炒、炖、烹,亦可搭荤烹调食用,均具嫩、糯、香特色。茭白在秋后“清塘”时,剥取嫩茭芯的“茭儿菜”(又名茭白脑子)煮食更是鲜美无比。选购茭白时,以茭白皮色微黄,肉质白净细结为佳,肉质呈黄糯心者更是上品。如果发现茭肉如灰或黑斑属于病茭,系黑粉菌侵入过多,其茭肉不可食用。茭白带壳储存,茭肉可保鲜数日。

茭白营养绝佳,含有抗坏血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茭白亦能治病,因其性味甘、冷、滑,能止消渴,解酒毒,压丹石毒,降高血压等功能。茭白籽能调肠胃,解燥热。有中医私方称:茭白能治酒皶鼻赤,用生茭白捣烂,每晚敷于患部,翌日洗去;另每日用茭白30-60克水煎服,连续一周至半月,有良好疗效。

苏州有什么特产可以送人的苏州有哪些特产适合当礼物送人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