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买什么特产 成都郫都最好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8-29 21:30:36

一.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万和兰花

万和兰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万和兰花是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的。

万和镇是中国蕙兰之乡,是与日本、韩国齐名的世界三大兰草产地之一。野生蕙兰存量占全国总量的80%。全镇现有兰花资源5千多万株,常年有2千多人从事兰花的培植和经营活动,现培植名贵兰花3万余盆。名贵品种有梅瓣、牡丹、水仙、三星蝶、树形兰等。《兰蕙宝鉴》一书中收录万和蕙兰名品有15个,“蕙矮水晶”被称为蕙兰栽培史上的空前奇观。每年全国举办的兰花博览会上,万和兰花常获得金奖、银奖。2007年3月,武汉兰博会上,万和一兰商培植的一株蕙兰“东部雄师”获特别奖。万和兰商培植的蕙兰名贵品种最高交易价格每株达8万美元。创单株销售最高记录。

万和兰花交易早在20多年前就形成市场,有江浙及韩国等地的兰花经销商人闻香而至,低价大量收购。近些年随着兰花资源的减少,加上林业部门严禁上山采挖野生兰草,使万和镇兰草培植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在万和镇境内的七尖峰林场建立了兰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万亩。2006年,万和镇建起兰花培植园,有5个村成为兰花培植专业村。万和兰花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让万和兰花香飘海内外,做大做强兰花产业,弘扬兰花文化,2007年4月18日至19日,湖北省林业局、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主办,曾都区人民政府、曾都区林业局、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兰花分会承办了首届中国随州(万和)兰花节。同时举办了珍品兰花展,经贸洽谈会,兰花之春文艺晚会。节庆期间,韩国、港澳台地区的兰花经销客商30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兰花节两天时间里,兰花交易额突破5千万元,其中最贵的一盆5苗兰花卖到了93万元。场外自由交易区每苗最高卖到13万元。

兰花节弘扬了兰文化。兰花以其高雅清馨闻名于世,奇异的花姿,冰清玉洁的色泽,沁人心脾的幽香给人以极大的享受,象征着中华民族爱美向善、求真务实、宁静淡泊、清雅高洁的情趣和意境。

每年4月中旬,是观赏兰花的最佳时期,到万和赏兰是一种高雅的志趣。在万和兰花培植园可观赏到许多名贵兰花品种。

二. 广东省 广州 花都区 瑞岭盆景

瑞岭盆景

赤坭镇瑞岭村的盆景栽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远近闻名,村中家家户户均有盆景园。盆景培养制作巧手比比皆是,他们远涉祖国南北山区,挖掘桩树头,运回村后进行精心培养,裁剪造型。该村盆景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成为岭南盆景的生产基地。1999年村民姚尧花了十多年培植的一棵九里香盆景树,老树新发,曲枝徊环,巧夺天工,出售价值达到42万元。英国女皇访问我国时,我国政府送给她一盆名贵盆景,就是出自瑞岭村。

三.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农科村花卉苗木

四川省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村幅员面积2.6平方公里,2310人,现有耕地面积2400余亩。

农科村环境优美。核心区绿化达到了90%以上,植物种群以外来植物为主。农科村景区主要植物有桂花、贴梗海棠、银杏、罗汉松、金弹子、天竺桂、紫薇等,分布在各农家乐园子内。此外还有少量香樟、楠木、槐树、桉树、芙蓉、玉兰等植物零星散布在各处。

农科村在种植花卉苗木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旅游,并走上了致富路。村内现有乡村酒店一家,长年经营农家乐37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6家,高峰期日接待上万人次。2005年,农家旅游收入收入达1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

农科村过去是个只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无名小村,改革开放以来,大胆探索,大力发展花卉产业,被中外人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公园”。农户利用自家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成功地嫁接出了农家旅游业,开创了中国农业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获得了“中国盆景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荣誉称号。

四. 山西省 临汾 尧都区 河西蒸饭

河西蒸饭是山西临汾魏村镇特有的传统名优美食。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色泽金黄,口感香软、糯、甜。属于地道的民间小吃,其涉及范围东不过汾河,西不入蒲县,南不出土门镇,北接洪洞境内。这一带凡有婚丧嫁娶、宴请宾朋,早饭都是河西蒸饭臊子面。

主要食材黍米、红枣、红芸豆。

制作蒸饭的流程非常多,将黍米放在水中浸泡6-7小时,另将红芸豆也在水中浸泡6-7小时,放在锅中煮熟备用;在大铁锅上放上铁鍻;铺上蒸饭片,一层黍米一层芸豆,一层红枣铺放,上火蒸三个小时就好。出锅后用蒸饭圪垛(带长柄的木球)来回碾压,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口感香软、糯、甜。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放入适量白糖。

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将蒸饭切成饼状,用油煎成金黄色,撒上白糖装盘即可。

五.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干烧鲤鱼

原料:

新鲜鲤鱼、熟肥瘦肉、盐、味精、胡椒粉、料酒、郫县豆瓣、酱油、姜、蒜、葱、香油、熟菜油、鲜汤。

制法:

1、鲤鱼初加工后洗净,在鱼背剞一字花刀,用盐、料酒、姜、葱码味15分钟,放入油中将鱼炸至皮发硬、金黄时捞出。肥瘦肉切成粒。

2、锅中放油,放豆瓣炒香上色,加入鲜汤烧沸,加姜、蒜、鱼、胡椒粉、酱油、料酒、肥瘦肉粒,用中小火烧熟,将鱼入盘,锅内汤汁收汁后加入葱丁、香油,起锅淋在鱼上即成。

特色:

咸鲜微辣,鱼肉滋润。(成都)

六.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随县香菇

随县香菇是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随县香菇尤以花菇质佳,其菌柄短壮,肉质肥厚,花纹明显,美观匀称,香味浓郁。随县香菇以优良的质量占据香港市场70%的份额。

随县产香菇历史悠久,很早就有野生品种。1965年在大洪山绿水村,农民开始试验人工点种获得成功,全省在此首次召开了小型现场会,推广此项技术。经过40余年的发展,随县已成为香菇产业大市。年产香菇从70年代末的7.5吨、产值15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干菇产量2万吨,产值7.5 亿元。2008年香菇单一品种出口9700万美元,成为全省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品种。随县香菇以优良的质量占据香港市场70%的份额。

随县香菇尤以花菇质佳,其菌柄短壮,肉质肥厚,花纹明显,美观匀称,香味浓郁。1990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香菇评比会上,随县香菇夺得第一名。香菇是世界食用菌的佼佼者,被人们视为山珍。宋代就已是皇家享用的佳肴。香菇营养价值甚高,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香菇中就占有七种,是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香菇含钙、钠、磷等无机质及维生素B1、B2、B12,维生素D也相当高。香菇子实体内含有一种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成分,能防止动脉硬化和血管变脆,有益于肝脏。医药界认为香菇还具有防癌、抗癌功能。

随县三里岗香菇产业独具特色。该镇气候适宜,栎木资源丰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场所,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从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时间里,全镇香菇出口创汇共达1.8亿美元,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目前,香菇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0家,其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5家,全镇从事香菇产业的人员1万余人。香菇年产量4000吨,年市场交易量6000吨,年交易额4亿多元,年出口香菇40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并拥有“三岗”、“山林”、“大洪山”等著名品牌。

七. 陕西省 咸阳 秦都区 西乡松花变蛋

西乡松花变蛋,产于陕南西乡县是陕西独具风味的传统名品,可称得上我国松花变蛋的状元之一。西乡县松花蛋的特点是:蛋体离壳,易取易剥,以手摇之,有颤动感;剥去蛋壳,晶莹油润,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弹性,表面满布美丽的晶状松枝花纹;蛋黄略带溏心,外圈墨晶,内呈橘红,油亮照人,层次分明;咸淡适宜,柔软细腻,滑润爽口,回味无穷。故当地有离了松花蛋不成席之说。相传,皮蛋最早始于鸭群云集的太湖之滨。在数百年前,太湖边有一集镇,有户人家盖了新房,屋后有一石灰坑没有填平,晚上鸭子从湖中归来,就在这里下蛋。久而久之,后来被主人发现,剥开蛋壳一看,蛋白蛋黄都凝固,且有松针状花纹,用嘴一尝,虽有点涩口,但味道鲜香,别有风味。他想如果石灰中拌点盐,去掉涩味,不是更鲜美可口了吗经反复试验,果然成功了,取名湖彩蛋,倍受人们欢迎。于是民间用石灰、食盐、茶叶、桑树柴灰做辅料制作皮蛋蔚然成风。

当时在该镇经商的西乡籍秦姓商人,将此法带回家乡,结合西乡实际情况,加以改进,风味更佳,并易名为松花变蛋,流传至今西乡松花蛋,据记载,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秦姓商人将腌制皮蛋之法传人西乡后,最初有私人商号“天生法”、“天同心”和兰芝轩等作坊生产,制作。惟以兰芝轩制作的松花蛋,质优味佳,受人欢迎。旧《西乡县志》记载:“松花蛋又名皮蛋,加松枝灰制,若加竹叶、桃花灰亦可显出松花,以溏心最有名。行销秦都、汉口等地。售者裹以稻草,五枚一串,繁如连珠,携带甚便,商旅过县者无不购之”。这里古时交通不便,农家鸭蛋多供自食,禽蛋旺季,无法贮存,每于春、秋加工皮蛋,旺为淡存,终年享用。并作为商品远近畅销,久而久之,形成汉中。

八.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郫筒酒

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史籍中关于郫筒酒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多。相传晋代名士山涛(即山巨源)在郫县作官时,把上等糯米蒸熟后加曲药装入竹筒密封发酵一月即成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简介 郫筒酒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具有千多年的历史。史籍中关于郫筒酒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多。相传晋代名士山涛(即山巨源)在郫县作官时,把上等糯米蒸熟后加曲药装入竹筒密封发酵一月即成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辞源》中〈郫筒酒〉条目释为:“酒名。郫人截大竹长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不漆,用以盛酒。相传晋山涛为郫令,用竹管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郫筒〉条目释为:“酒名。仇兆鳖注引《华阳风俗录》: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酿造方法 今有人根据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或云山涛治郫,以筠管(竹筒)酿酴醾酒”。就就认为它近似酒米做的醪糟酒,但爱喝酒的人认为,实际上它更近似于浙江绍兴著名的“绍酒”。它与“绍酒”同属黄酒系列,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黄酒同为全国极品。民国时期,郫县益丰和、元丰源、绍丰和三家酱园均生产少量郫县酒。生产原料主要是糯米、小麦、高粱等粮食。产品有蜂蜜、桂花、佛手等香型。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成都近县视学日记》中记到:“(1940年)12月4日,郫县附近尚有杜宇蚕丛墓,及扬雄之子云亭,亦不欲观之。独行入城,尝郫筒酒。酒价每斤一元四。初以为白酒,孰知是黄酒,微苦。带有橘皮味。尽半斤。”

还有人说:“酴醾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上述的黄酒,还有一种就是是第二次重酿的酒。郫筒酒就是重酿的酒。根据“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的记载,可知它是在原酿酒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即将酒倒入竹筒内再作第二次处理,从而使其酒质更纯、更香、更美。经过如此这般处理的酒,已产生某种质的变化,已不同于原来那种意义上的酒了。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郫筒酒。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还说:“今池井俱存,竹则不产”。但并不能说明那时已不再生产这种酒了,原因很简单,该井、池旁虽然没有竹,但郫县是竹乡,农村处处竹林密布,因此,照样可以继续生产用竹筒酿的造的“正宗”郫筒酒了。其实曹学佺在《蜀中广记·物产》中又说过,郫筒酒是由高粱、大麦、小麦、稻谷、玉米等五种粮食酿成,还说郫县盛产高粱,是做郫筒酒的主要原料。

名人佳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赞美郫筒酒的佳句。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出游返家时,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先寄严郑公五首》中吟到:“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成札待潜夫”。表明他游历天府,已经视丙穴鱼(雅安之雅鱼)为佳肴,郫筒酒为美酒。只要忆及郫筒酒,其它酒就不想喝了。 宋朝穆修在《城南五题独游诗》中吟到:“水曲林幽独杖藜,郫筒香入乱花携。” 宋朝陆游在《思蜀》中吟到:“园庐已卜锦城东,乘驿归来更得穷。只道骅骝开道路,岂知鱼鸟困池笼。石犀祠下春波绿,金雁桥边夜烛红。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你瞧,衣服当了也要一醉郫筒,洒脱之外可见郫筒酒是如何的香醇迷人。 宋朝苏轼(苏东坡)在给他远在浙江的老友周邠的《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中说:“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携手醉郫筒。” 元代诗文大家虞集在《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吟到:“我到成都才十日,驷马桥下春水生。渡江相送荷子意,还家不留非我情。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郫筒酒,清冽澈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变味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州刺史木上所带为佳”。在南京一带的袁枚,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能七饮郫筒,可见郫筒酒当年的名气有多大。袁枚对难免已有些变味的郫筒酒,仍赞美不已,可见郫筒酒是多么迷人。 直至当代,郫筒酒也还很有名。当年朱德总司令来郫县时也曾询问过郫筒酒的生产情况,外籍华人韩素音回郫县时也问及郫筒酒。

九. 广东省 广州 花都区 广式萝卜糕

菜系:粤菜

口味:咸鲜

价格:10-40元

特色:

广式萝卜糕是广东人过年必备的贺年糕点,也是粤式茶楼的常见点心,口感软糯,风味独特。

原料:

自发粉3杯,白萝卜900克,腊肉(或香肠)200克,海米2大匙,盐1茶匙,胡椒粉少许,味精少许。

制作方法:

1.自发粉用3杯水调匀使之溶解成自发粉浆。

2.萝卜去皮刨丝;腊肉或香肠切丁;海米泡软切碎。

3.用3大匙油炒香海米及腊肉(或香肠)后,倒入萝卜丝同炒,并加水及调入盐、胡椒粉、味精。待烧开时,将自发粉浆慢慢淋入,炒成糊状。

5.取一长方形蒸盘或容器,先抹少许色拉油再盛入自发粉头糊,抹平,放入蒸笼蒸50分钟。

6.放凉后即可切片煎食,另备蒜蓉、酱油醼食。

十. 陕西省 咸阳 秦都区 秦都秦椒

亦称“秦椒”,属本县,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
在郫都区买特产在哪里买郫都特产前十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