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疙瘩哪里的特产 哪种酸奶疙瘩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9-11 03:23:30

一.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三.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酸奶饼

以酸奶、酥油、白糖、面粉等搅拌后,以酥油炸熟即成

四. 新疆 哈密市 伊吾县 酸奶疙瘩

酸奶疙瘩

酸奶疙瘩,哈萨克语叫苦勒提。制做方法是把牛、羊奶煮沸,凉温倒进“沙班”中,加酸奶发酵,每天都用木棒槌敲打一阵,使其发酵,成酸味很浓的酸奶,哈语叫“艾勒开提”。这种酸奶太酸,有解渴清火的功能。继续用木棒槌摊反复敲打沙班,酸奶中油水分离,酥油浮到沙班上端。酥油是做酸奶疙瘩的第一产品。酥油取尽后,把沙班中的“艾勒开提”倒入大锅熬,蒸发水分,到糊状时将酸奶装入毛线短袋里,水分从袋缝中流出,袋中酸奶就成软状块,掰成碎块晒干,即成酸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萨克的主要食品之一,有保存时间长,便于携带等优点。

五. 青海省 海西州 德令哈市 德令哈酸奶

是乳汗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有“达雪”(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和“俄雪”(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两种。由于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作用的食品,所以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

六. 甘肃省 武威 古浪县 拨疙瘩

【拨疙瘩】是古浪农家的一种美食。制作时舀一碗面粉,倒进凉水,搅拌成软溜溜的一团。使一根竹筷,顺碗沿一蹭、一旋,就拨出一条中间粗、两头尖的“鱼”来,如此反复,直至碗中面尽。待其熟透捞出,配以小菜、醋卤等佐料,便可尽情享用(也可炝汤连汤一块儿吃)。拨疙瘩其状古拙简朴,嚼起来劲道十足,是一种别致的风味小吃。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营养

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的不只是简单的酸奶,而她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属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以高原回族(撒拉族)人民酿造技术见长,青海老酸奶可以清真生产;真正清真,绿色,营养食品,非青海老酸奶莫属。

发展

如今响应国家农业产业化号召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青海酸奶为品牌的酸奶食品产业已经初见规模,并且已经立足高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青海老酸奶将为青海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青海酸奶储存技术有待发展,保鲜期短,在青海原产地酸奶,只能通过空运到达全国市场。而富含营养,味道纯正的牦牛酸奶更是,家居,馈赠佳品中的佳品。 请大家先注意现在市面上来自国产品牌的主要是些小包装,果味的东西,而且大多与青海传统酸奶味道是有区别的,更甜而酸味淡。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短,外地的产品口感与本地的区别,因此对本地的酸奶市场冲击不大。怀古的感觉,让目前老青海人更多的喜欢传统酸奶纯正的口感和味道。

满街老酸奶 谁家是正宗?

800多年前,老酸奶就在青海诞生了,不过出远门遛遛、见见世面还是前两年的事。为此,他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件仿青花瓷的褂子,上面印着“青海老酸奶”的招牌。他从高原晃晃悠悠地一路往东,终于走进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令他郁闷的是,原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进了北京城没几天,却发现满大街都是穿着跟自己一样大褂的“老酸奶”,他们的产地包括东北、内蒙古和山东,甚至还有安徽和湖北的。这时,青海老酸奶有点懵了。

进京后迅速蹿红

从今年初的北京庙会开始,青海老酸奶正式进入北京市场,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口口相传,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夏天到来时,网络论坛上的邮购和代购业务热火朝天,而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老酸奶成了一种时尚消费品。目前,北京的街头小店和大型超市均有出售,驻足街边买杯饮料的消费风气催生了“买杯老酸奶”。 新品的热销吸引了众多大牌厂商扎堆儿往里挤,其中不乏蒙牛和完达山等知名企业。它们扯出的旗帜由青海蔓延至东北、山东、内蒙古甚至湖北等。企业的大量进驻也掀起了舆论战,各方都称自己才是正宗。 “史书上都有记载,青海牧民的这种食用方法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是我们最先将这种制作方法工业化。”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生坚称,他们才是目前市场热销的青海老酸奶的源头。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内蒙古和东北都有企业宣称当地有食用老酸奶的传统,因此自己才是正统。在众说纷纭背后,到底是谁

谁继承了“道统”?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好吧,我承认,这可能只是美好的杜撰。事实上,史书只是记载了牧民在800年前就开始食用老酸奶。时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这种传统酸奶,他们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于这种酸奶制作工艺独特,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都被吸引。它之所以能够以商品的面貌大规模进军现代都市,根源在于其制作方法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手工艺,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 “我们早就通过青海工商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 青海老酸奶 的商标,目前已进入公示期。”王维生强调说,由于带有地域标示的商标很难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往往要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才行,而如果最终申请能够通过,那么“道统”之争也就不言自明了。

十.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新疆特产酸奶疙瘩还有什么新疆特产花生酸奶疙瘩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