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山里特产 青海最好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10-02 16:58:03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炒面片

炒面片

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

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二. 辽宁省 辽阳 辽阳县 辽阳山里红

辽阳山里红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辽阳山里红是辽宁辽阳辽阳县的。

辽阳山里红山楂个大,肉厚,色泽红润,积累糖份大。辽阳山里红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辽阳市农副产品协会

12206895

山楂

三. 青海省 果洛 甘德县 甘德牦牛

甘德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甘德牦牛是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的。甘德牦牛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青海甘德这块神奇高原的黑牦牛,就是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物种.甘德牦牛系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古老原始品种,牦牛具有耐高寒、耐劳苦、耐粗放、善攀登、抗病力强的特性,素有“高原之舟”的誉称。甘德县平均海拔4300米, 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多高山、少平摊,黄河沿地区山地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多断崖、石山,黄河河谷地带形成一些冲、阶地,平坦而倾斜度小,是发展饲草饲料的主要基地。水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均匀,放牧草场沟沟有水,水质良好,能满足人畜和草场灌溉用水。牦牛肉细嫩味美,适口性极佳,色鲜,味美,郁香,细嫩多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更可祛风除湿、补钙、强筋健体。对增强人体抗病力,增强细胞活力、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黑牦牛骨头除含多种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人体易吸收的天然钙、铁、锌等元素.对小孩补大脑、妇女补气血,中老年人强筋壮骨、祛寒除湿等均有显著的功效。传说在一千多年前,藏族同胞世代居住在巴颜喀拉山下,这里气候不好,再加上牛众多,草原就显得格外拥挤,藏族同胞门商量,要到外面去寻找新的草物,于是他们在巴颜喀拉山下煨桑祈祷,要神灵赐给他们更加广阔的草场,让藏族同胞的部落永住下去。有一个少年英雄叫华秀,他身穿白色战袍,骑着黑色的牦牛,放牧、打猎、无所不能,自告奋勇的说:“我去找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于是出去一年多的时候回来了,藏族同胞问他:“你找到了吗?”,他说:“我找到了,那个地方在阿尼玛卿雪山下”,大家高兴极了,藏族同胞带领着部落的男女老少,赶着牛羊向昆仑山下的方向出发了,正当他们来到一个峡谷口时,他们赶着的那些牦牛像疯了一样嚎叫,在原地打着转儿不肯前进,眼前的这种景象使留恋故土的人们放声痛哭起来。当人们尾随着牛群走出峡口时,眼前却一片惨景。一条黑色巨怪角正盘在出口这时,从雪山深处跑出了一头出现了一只怪兽,它长得青面獠牙,全身像天上的乌云,它怒吼着向牛肉群奔去,咬死了好多的牛,少年英雄华秀骑着黑色的牦牛上前去和那个怪兽进行战斗,人们非常惊恐和紧张,都在为能干担心,少年英雄华秀和怪兽斗了一天一夜,只斗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果然那个黑色巨怪角历害无比,最后少年英雄华秀负伤了,那个怪兽也筋疲力尽逃之夭夭,藏族同胞就在那个地方扎下了帐篷,他们把少年英雄华秀扶进了帐篷,他们在牦牛群中挑选了一头非常肥壮的牦牛,宰杀了以后,煮上了最好的牛肉,让少年英雄华秀喝上了浓浓的牛肉汤,少年英雄华秀的伤立刻就好了,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第二天,那个怪兽又来吃牛羊来了,少年英雄华秀骑上了黑色的牦牛,拿上了最硬的弓箭和怪兽进行博斗,最后终于用箭射死了那个怪兽。英雄的华秀,英雄的部落便又继续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长时间。有一天,人们面前便横亘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雪山,这就是阿尼玛卿雪山。华秀对大家说,这雪山下就是我们的家乡!大家便不再前进,永远在这儿定居下来。这儿草场广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确实是一块驻牧的好地方。从此,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居住下来了,世代相传现在。

2013年,甘德县畜牧兽医站申报的“甘德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甘德县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东经99°26′30″-100°53′,北纬33°33′-34°24′。东西跨经度1°16′70″,南北跨度0°91′,东邻甘肃,南频黄河,分别与达日、久治为界,西北和玛沁接壤。甘德牦牛养殖区域遍及全县上贡麻、柯曲、青珍、下藏科、江千、下贡麻、岗龙六乡一镇,海拔一般均在3630-5200米,都属于牦牛的的保护范围。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9°36′30″-100°53′,北纬33°33′-34°24′。全县土地总面积7046平方公里,草场面积976.88万亩可利用面积881.93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0.3%。青海省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牦牛总数的90%以上。

四. 青海省 果洛 甘德县 甲卡

甲卡

“甲卡”又称“喋哇”或“都玛”。碗内放少许炒面、酥油、曲拉,再倒上茶水,喝完茶水后,用指头搅着吃,这种吃法一般用在早餐。由于它营养丰富,热量大,既可充饥又能御寒。

五.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湟鱼

湟鱼,学名裸鲤,鲤亚科,裸鲤尾。体长形、全长60厘米左右、稍侧扁,头锥形,口呈马蹄形,唇狭窄、无须,身体无鳞,故称裸鲤,体背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红色或者浅黄色。裸鲤栖于青海湖及环湖各河流,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它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

为了适应高原环境,湟鱼脱去身上的鳞,变成无鳞水鱼,在青海湖里繁衍栖息,成为青海湖特有的鱼种。湟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耐盐和碱的鱼,但它们却是淡水鱼。由于湖水很冷,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十年才能长一斤,若不加以控制捕捞行为,将导致湟鱼资源枯竭,青海湖也将成为“死湖”。为此,国家将湟鱼列为了保护动物,最近的一次封湖令一直到2010年,这保证了越来越多的湟鱼能从这里出发,去往产卵地,给青海湖湟鱼暗淡的生存前景带来了无限生机。

每年夏季六、七月份是湟鱼繁殖季节,也是观鱼的最佳时节。为了繁衍后代,湟鱼只能选择一趟艰苦的跋涉。盛夏之际,它们密集成群,溯河洄游刚察境内的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受精排卵。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最终在适宜的产卵地方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真可谓是生命演绎的奇迹。

素有“黑美人鱼”之称的青海湖裸鲤仅在哈尔盖河;沙柳河则盛产“白唇墨鱼”;布哈河的裸鲤大多脊背显黄或通体呈黄金色,腹部发白,名曰“金龙鱼”;吉尔孟河裸鲤与布哈河极相似,但其背略灰,称之为“青海青”;泉吉河裸鲤背部分布密集圆点状,类似飞舞彩蝶般花斑,且两侧有大小不一,名曰“黑脊彩斑鱼”。

每年的6、7月份是湟鱼繁殖季节,也是观鱼的最佳时节,为了繁衍后代,湟鱼只能选择一趟艰苦的跋涉。盛夏之际,他们密集成群,逆流洄游到青海湖五大支流受精排卵。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竟发,最终在适宜的产卵地方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真可谓是生命演绎的奇迹。成为刚察草原上一道靓丽而神奇的景观。为保护湟鱼资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关爱渔业资源的良好风尚。刚察县委、县政府每年在此期间都要在沙柳河畔举行“青海湖观鱼放生节”。

六.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堆绣

湟中堆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多用于唐卡制作,内容多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闻名遐迩。2008年,湟中堆绣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湟中堆绣最初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明朝嘉庆年间塔尔寺建成,塔尔寺堆绣便由此产生,经寺院僧侣艺人代代沿袭传承,成为塔尔寺佛教艺术三绝之一(酥油、壁画、堆绣)。此后有湟中当地人入寺学习,从而把这种精湛的艺术传入民间。

湟中堆绣采用填充的方法绣制而成,具有浮雕视觉效果,有平面堆绣与立体堆绣之分。平面堆绣是把剪好的绸缎块按要绣的物体,平贴拼合在底衬布料上,中间不填充羊毛或棉花,然后稍加修饰渲染,也产生立体效果。平年堆绣使画面均匀平展、色块突出、装饰性强。立体堆绣是将刺绣与浮雕完美结合成一体,在所堆的布绸图案中间铺垫羊毛或棉花,使其成凸起状。

湟中堆绣的图案造型富有强烈的真实感,立体视觉表现突出,作品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七. 青海省 海北 祁连县 祁连牦牛

祁连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祁连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祁连牦牛是青海海北祁连县的。

祁连牦牛产区祁连县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产品地域保护范围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域内峨堡镇、阿柔乡、八宝镇、默勒镇、野牛沟乡、央隆乡、扎麻什乡,县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764.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52.05万亩。祁连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同时由于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其肉质富含18种氨基酸,铁、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体现出品质好、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色泽暗红、腥膻味小的特点,具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 祁连牦牛的来源与青藏高原民族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是藏族群众长期驯养昆仑山、祁连山的野牦牛相传至今。牦牛古称“犣”、“豪牛”、“髦”、“犛”等,善走险峻山路,称为“高原之舟”,是藏族牧业和藏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在藏族宗教艺术和民间工艺中,可看到各种牦牛图案,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中佩戴牛头面具演示舞蹈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历史风俗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位于我国青海省和甘肃省的祁连山脉带来了河西走廊孕育了丝绸之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高原之舟”的高寒地区特有的牦牛在山下丰美的水草间悠然前行,在前行中不断带动着祁连山附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畜牧业绿色化规模化建设中,祁连山地区牦牛产业的前景更是一片大好。

所在地域: 青海

申请人: 祁连县畜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祁连牦牛地理标志地域范围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域内峨堡镇、阿柔乡、八宝镇、默勒镇、野牛沟乡、央隆乡、扎麻什乡,县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1764.11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98°05′35″—101°02′06″,北纬37°25′16″-39°05′18″。东与门源回族自治县接壤,南与刚察县、海晏县相连,西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为邻,北及西北与甘肃省酒泉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和山丹县为界。县域内共有祁连牦牛16.52万只。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抓面

抓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将羊肠、羊肉、牛头皮、腱子(可以随您的口味任意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放在已经煮熟,并用肉汤反复过热的面上,调醋,蒜、韭菜沫、盐等调料。并伴以热汤与面共食。抓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头皮筋斗,腱子绵软、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夏天吃凉

、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推荐:南商业巷内有一家店面不大的“进江抓面”、华联超市花园店对面花园南街有一家“铜锅抓面”、互助巷内有一家“马贵抓面”、青海宾馆门口东侧“五一抓面”、小桥朝阳东路“八宝铜锅抓面”抓面也需要赶早吃,一般到中午都卖完了。

九. 青海省 海西州 乌兰县 青海翻跟头

翻跟头是青海的民俗食品,是一种两头翻出中间切缝的油炸面食。将发面擀薄,切成约1寸宽、3寸长的面条;从中间切一道缝不出两头,再将两头从中缝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钟左右即成。干黄薄脆,适口易存,一般逢年过节时制做。
青海特产在哪里买正宗青海特产一览表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