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早茶特产 扬州本地人吃早茶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8-18 01:19:53

一. 江苏省 扬州市 扬州鹅

培育、产地与分布:由扬州大学、扬州市农林局以太湖鹅为母本选育而成,2002年8月通过江苏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5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

品种特性;遗传性能稳定,繁殖率高,早期生长快,肉质优,耐粗饲,适应性强,仔鹅饲料转化率高,肉质细嫩。据国家家禽生产性能测定站报告,在舍饲条件下,肉用仔鹅 70日龄平均体熏3.52千克;放牧加补饲条件下平均体重 4.05千克,料肉比为2.69 :1公鹅屠宰率89.4%,母鹅屠宰率85.9%;种鹅65周龄人舍母鹅产蛋数为71个,平均蛋重玲139.5克,种蛋受精率92%,出雏率88.5%。鹅270~300日龄开产。公母配种比例1:2~4。种蛋受精率平均为83.1%,受精蛋孵化率为81.9%。有就巢性,每年在春季产蛋结束后就巢一次。

二.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丁沟水饺

丁沟水饺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的特色小吃。丁沟水饺的特点,在于江都是鱼米之乡,丁沟厨师将鱼与水饺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鱼汤下鲜肉水饺,形成了汤质浓而不腻,水饺美味可口的独家特色。

水饺是北方人的家常便饭,尤其是除夕夜的水饺,既丰满而又富有特色,让南方人难以企及。然而,地处南方的江都丁沟,其水饺可算是一枝独秀,不仅可以与北方的水饺媲美,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方闻名遐迩的传统小吃。

丁沟水饺的主料是精面和鲜猪肉。配料是虎头鲨鱼。调料为豆油、芝麻油、酱油、生姜、葱、蒜叶、味精、盐、碱、料酒等。在制作过程中,厨师们严把“四关”。一是要皮儿薄。用精面加水和碱,拌透揉匀,小擀面杖擀面,擀时用力均匀,饺皮中高边平,达到薄如纸、照见亮的要求,据说用火柴一点就会燃烧起来。二是要馅儿鲜。肉选猪后座,剔去筋丝、皮骨、肥肉,细切软削精剁。剁时用力不可过重,刀不着砧板。剁成泥状后,放适量盐水、姜汁搅拌,至手感上劲,再略加少许麻油。三是要裹得好。裹饺子要细心,馅心要放得匀,饺子边皮要捏紧不漏水,裹成麻雀状或元宝状。四是要汤儿美。汤用鱼汤,用虎头鲨鱼去骨后煎熟,放生姜、葱、料酒去腥,放清水煨汤,至浓如乳,然后用筛箩滤去鱼骨等,装入碗内,放些味精、蒜花、胡椒,汤即制成。待饺子从锅中浮起,就盛入鱼汤碗内。这样的饺子皮薄,馅鲜,汤美,味香可口,百吃不厌。听老一辈人讲,80年代中期,顾秀莲同志在江苏任省长期间,有一次到江都来视察,江都县政府领导安排专人请丁沟人民饭店的老厨师为顾省长专门做了一碗雀头水饺,顾省长是赞不绝口,至今仍传为美谈。

三.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 仪征春茶

“绿杨春”、“皓茗”为我市地方名茶,“绿杨春” 获江苏省第二届名特茶质量评比陆羽杯优质茶奖,“皓茗”高级保健绿茶获第三届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银奖,炒青绿茶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银奖和铜奖。其外形扁平挺制、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清爽、品质优良,属名茶中的上等品( 仪征)

四.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 扬州绒花

扬州绒花:绒花亦称宫花,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扬州是我国绒花工艺的起源地之一,扬州绒花艳丽多姿,艳而不俗,被誉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扬州绒花已有四代产品:第一代绒花作为一种装饰,只用于妇女儿童在节日头戴和胸佩;第二代绒花成为案头小品,增添了观赏价值;第三代产品是绒制挂屏。20世纪80年代,扬州著名绒花艺人王继康首创绒制仙人盆景,使扬州绒花诞生了第四代产品。这种工艺盆景,是借鉴扬州盆景艺术,以仙人球、仙人掌等为题材,用绒花材料结合其他材料做成球体,球体上鲜花硕果做得惟妙惟肖,四周棱角上的毛刺锋芒逼真,造型生动自然,色彩浓淡相宜。

五. 浙江省 温州 瑞安 瑞安清明早茶

瑞安清明早是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的。“瑞安清明早”历史久、上市早、品质优,是温州四大早茶之一。瑞安清明早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瑞安清明早茶是温州四大名茶(永嘉乌牛早、平阳早香茶、瓯海黄叶早)之一,具有“香高鲜、色绿亮、味浓爽”的品质特征,该市对“清明早”的培育已有数十年历史。据悉,该市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社员800户,种植面积1.1万亩,茶产量110吨,产值已逾3680万元。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瑞安清明早”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六. 江苏省 扬州 宝应 宝应慈姑

宝应慈姑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宝应是著名的“中国莲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宝应慈姑”在唐代就成为御用贡品,清代被列为重要土产。为充分利用丰富慈姑资源,提升宝应慈姑产品形象,促进宝应慈姑产业做大做强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日,县农委一名工作人员到宝应县档案馆,查阅宝应慈姑相关历史资料。我馆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了珍贵馆藏《道光宝应县志》、《民国宝应县志》及《宝应年鉴》、《宝应大事记》等7本有关宝应历史文化的地情书籍和资料。为“宝应慈姑”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宝应慈姑

地域范围

宝应地处江苏省中部,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平均海拔2.0米。宝应慈姑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宝应东荡地区的广洋湖、射阳湖、西安丰、曹甸、望直港和鲁垛等6个镇,面积6667公顷,总产量10万吨,产值达2.5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宝应慈姑球茎近圆球形,顶芽基部缩缢明显,表皮青色带紫,肉色乳白,肉质紧密,入水即沉,熟食鲜美爽口、味苦回甘。宝应慈姑约含碳水化合物>30%、蛋白质5%~6%、脂肪0.4%~0.5%,具有低脂肪,而富含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的特点,营养丰富;同时富含秋水仙碱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一定药用价值。 宝应慈姑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慈姑》(DB32/T657-2004)的标准要求;生产执行《慈姑生产技术规程》(DB32/T868-2005)。

五.特定生产方式

七.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扬州小吃

扬州小吃

八. 江苏省 扬州 邗江区 杨寿豆腐圆

杨寿豆腐圆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镇的特色美食。豆腐圆是扬州话的俗称,是一种内似于红烧狮子头的菜肴。

历史上,杨寿镇上几乎家家做豆腐,生产盐卤豆腐、石膏豆腐、豆腐圆子、豆腐皮卷、臭大元、百页、皮棍等豆腐制品,即使现在,杨寿镇的豆腐制品也在扬州鼎鼎有名。在杨寿的豆腐制品中,以豆腐圆子最具有特色。

“豆腐圆子”亦称素肉圆。据邗江县志记载,自清代开始,豆腐圆子就在杨寿出现,历史上杨寿人每逢佳节尤其是春节,民间各家各户都有制作豆腐圆的习俗,以示清清白白、团团圆圆。

杨寿豆腐圆子用料十分讲究,主要原料豆腐要选用新鲜的上等黑豆,磨成豆浆后要用盐卤点制,豆腐制成后不要放水中,就在模板上将黄水滴净,然后放入容器中,加入事先切好的肉丁、香菇、竹笋、虾米、鲜贝、大葱、生姜丁及各种佐料进行搅拌,为保其鲜嫩可口、黏合不散,需加入适量的鸡蛋清,拌匀后,做成一个个如肉丸大小的豆腐圆放入水锅或菜锅中,用文火煮熟烧透,即可食用。后来,为了便于烧制和携带,便做成像今天这样的扁圆形豆腐圆,用平铁锅加油烙制而成。

豆腐圆子的吃法多样,可红烧,可清蒸,可下火锅,可清炖;口感韧、嫩,豆香浓郁,营养丰富,深受群众的喜欢。这种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前在杨寿镇以家族传承为主,现在也在师徒间传承,目前有数十家制作。

九.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鸡丝卷

面粉5千克,面肥500克,水2.5千克,白糖1.25千克,熟鸡肉丝750克,食油、碱适量

制作方法

1.将面肥用水懈开,加面粉和成面团,静置发酵。待酵面发起后,对碱揉匀。

2.将面团切下2/3,加白糖揉匀,饧一会,使糖溶化,拉条出丝(方法参照拉面),刷上油待用。

3.将剩余的面团按需要量下成剂、擀成四边薄、中间厚的长圆形皮子。

4.把拉出的细面切成6.7厘米长的段,放在皮子中间,撒上熟鸡肉丝,四面对折,包紧包严,使其呈枕头形状即成。

5.把生坯摆入屉内,用旺火蒸约20分钟即熟。

产品特点:松、软、甜香适口。

十. 江苏省 扬州市 广陵区 扬州雕版印刷

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一是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有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清代初期的1,曾影响民间印刷业的发展,技艺没有新的提高,但印刷量还是很大的。康熙年间皇帝命两淮盐政曹寅于扬州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召集全国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来效力,刊刻过三千余卷内府书籍,其中包括《全唐诗》,这些殿版图书世称“扬州诗局本”。这一期间,扬州雕版印刷以空前辉煌的业绩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民国年间,扬州地区雕版印刷趋于衰微,但余风犹存,仍刻印了不少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60年成立“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66年遭到“0”的破坏,人员被遣散,版库遭强占,版片受到部分损毁。1972年,在1总理的关注下才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1978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得以恢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全面恢复,修补、印行了大量古版图书,还新刊刻了《里堂道听录》等一批新版古籍,为扬州雕版印刷史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一宝”,乃至“全国一宝”。

扬州必买特产点心扬州特产茶点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