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特产豆泡 渭南豆腐泡绝密配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8-18 18:10:03

一.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韩城苹果

韩城苹果以嵬东生产的最为有名,现有苹果产地10万多亩。嵬东苹果购销公司:电话:0913-5484338( 韩城)

二.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往来蒸食

往来蒸食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商品交易极不发达,因而人们之间的往来,便以蒸食作为礼物。

蒸食往来主要表现在婚、诞、寿、丧四个方面。

婚嫁的往来蒸食名曰“馄饨”,形如人盘腿而坐,大小如普通蒸馍。贺生子的蒸食名曰“圈圈子”,形如圆圈,以一斤水面做成,祝寿一般蒸食为“寿桃”,形似桃,大小如馄饨馍,也有做“寿盘”者,以一斤水面做成,圆形,中分两层,包糖、枣、芝麻等做成的馅,上缀以“寿”字,周围为五个蝙蝠,寓“五福崇寿”之意。丧事的蒸食名曰“盘子”,形如冢,以一斤水面做成。

主家在收到蒸食礼品之后,在过去,定要给客家“回礼”,其蒸食一为“卷儿馍”,一为油炸“轮儿”。“卷儿馍”系长条状,约七寸长,一寸五宽,中以纵缝作为装饰,用面量只是馄饨馍的一半。“轮儿”是用“糖稀”和面,做成圆圈,形似车轮,故称“轮儿”,用油炸熟,三个为一座,自下而上,一个比一个略小,上缀以顶,呈塔状,以送礼数量,回一至数座不等。随着往来礼节的简化,后来对客家送来的蒸食不全取,留部分代替回赠,故现在主家回赠卷儿馍的机会已不多(较为重要的交往,如给舅家,给媒人等回赠还得用卷儿馍,其他的就免了)。“轮儿”更是绝迹了。

在蒸食往来中,还应提及一笔,即男女在订婚时,男方给女方要送一对“鱼儿馄饨”,希望媳妇象鱼儿一样温顺娴淑;女方给男方要送“老虎馄饨”,希望女婿如老虎一样威武雄壮。

三.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白封肉

猪肉、猪蹄加入各种调料,炖熟凝成冻状。肉色洁白,汤冻明亮,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味醇芳香。

四.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同州核雕

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cm),高约0.5cm,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据《金玉琐碎》记载,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工艺和特色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②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⑤磨光,上蜡。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果核雕刻的艺术特色是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单件陈设品配以底座,加盖玻璃罩,以供欣赏;有的缀以流苏,作为佩件或扇坠;有的将若干枚果核雕刻串连成念珠。

五.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八一粉条

八一粉条是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的。八一村红薯粉条是华阴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之一,采用纯红薯粉加工而成,品质极好,耐水煮,一直以来以质量求生存,在全省打响了华阴“八一粉条”品牌的知名度。

目前拥有该技术的技工达到300余人,从事该产业人员已达1600余人,并采用半机械化工艺流程,全村漏粉条、豆腐加工已达400多户,占总户数70%。目前拥有该技术的技工达到300余人,从事该产业人员已达1600余人,并采用半机械化工艺流程,全村漏粉条、豆腐加工已达400多户,占总户数70%。

六.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时辰包子

时辰包子,是渭南市最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据新编《渭南县志》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渭南城就有了卖包子的,但因质量不稳定,时卖时停。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了一个卖包子的名家,叫张懦坤,他的包子味道特别香美,远近驰名,以致供不应求,时辰一过,便买不到,这才由顾客口里传出“时辰包子” 的名字来。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出了一个卖包子的名家,叫王德本,他的时辰包子,继续和发展了张懦坤的传统,在技术操作和风味特色上,都超过了张懦坤。人称“包子王”、“气死坤”。

渭南时辰包子从取料到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一丝不苟。做皮的面,要选上等小麦,用石磨细磨如箩。做馅的猪油,要用真正猪内腔里那两块板油,不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贮存1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黄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锅内加陈菜子油,文火炒熟。佐料用华县赤水大葱,去掉头、叶、杈,仅取其中,拌上陈菜油、炒面作馅。配以韩城大红袍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荜拨、豆蔻制作的九味调料。每做6个油包子,搭配4个素包子以调剂口味。素包子以豆腐、大葱作馅。半夜起来蒸包,过路人能闻见香味。包子状如僧帽,小巧玲珑,周边洁白,包底金黄,肥而不腻,香味悠长,吃一顿包子走10里路,还口齿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里香包子”。吃时必定佐以大葱蘸黄面酱,还须喝一杯浓茶。

七.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手指杏

手指杏产于临渭区员曲乡。因个小如手指蛋而得名,麦收前即成熟,又名麦熟杏。色呈米黄,核小,肉质蜜软,食之酸甜清香,生津可口,为杏中珍品。

八.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渭南biangbiang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喜气洋洋,油泼辣子少了嘟嘟囔囔。”煮过几滚的面被捞起盛入陕西人称之为“老碗”的粗瓷大碗里,撒上盐、辣椒面、花椒面、生姜末、葱花、蒜末,然后将半铁勺烧得焦热的清油“呲啦”往上一泼,顿时五香扑鼻,再调上酱油、醋,一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便可食用了。

九.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包谷面

包谷面是华阴人的当家主粮。过去,一年到头连红白喜事在内,华阴人都吃包谷面馍。模糊、糁子、鱼鱼粉、搅团饭都以包谷为原料,吃麦面很少,因此有人把华阴人叫“包谷虫”。

十.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面花

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他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相传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也是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我市民间普遍盛行,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两县“面花”都曾先后到北京、西安等地展出,引起极大轰动。1990年3月和阳县独店乡面花艺人赵秀琴表演制作的中秋礼馍“蛤蟆吐娃”荣获陕西省面花大赛一等奖,“狮子糕”等5见面花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展销和赴日本“中国艺术周”展出( 渭南)
渭南十大特产美食排名渭南特产可带走的美食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