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双山镇有什么特产 毕节有什么可以带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7-16 14:18:23

一.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野菜豆腐

野菜豆腐

“野菜豆腐”清淡、回甜,若蘸上豆豉粑辣椒水,更为爽口,传说它同样是李世杰及高夫人制作给乾隆皇帝吃的菜肴之一。

配方:野菜500克,酸汤20克,豆浆800克。

制作工艺:将豆浆放入锅内烧开,把野菜倒入烧开的豆浆里煮至5至10分钟,在放入酸汤煮至4至5分钟点清,装入汤碗即成。

二.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猪米肠

彝家猪米肠做法特殊,鲜为人知,解放后更是罕见。
原料:猪细肠、猪槽血、糯米、肥瘦肉末、香料面 ( 花椒、茴香 ) 、食盐、豆沙。
做法:入冬取猪细肠若干洗净漂白,糯米用生水淘净滤干装入簸箕或盆内,放肉沫、糟血、食盐、香料面与之拌匀,然后装入肠内,捏紧用线每隔五、六寸扎成小节,同时用针在上面穿小孔使蒸时透气不致破裂,用甑或蒸笼直至蒸熟为止。
吃的时候,用蜂糖煮甜酒开水作饮料,可作夜宵或早点,味道别致喷香。若用甜酒酿子与麦酱、辣椒酱混合浇上烤透,更是皮脆米香,春节期间用来招待客人,实为小吃中的珍品。
猪米肠以咸味为主。若加小豆做的豆沙,就成了豆沙米肠,味道更不一样。之所以在入冬加工是因为冬天寒冷不易腐烂。
若将猪米肠改造加工进入市场,无疑是一种浓郁的民族食品,也有别于其它的风味小吃,定会赢得顾客的青睐。

三.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蜻蜓蛹

蜻蜓蛹

在蜻蜓蛹只有手指尾长,还长得不大的时候,翅膀也还未完全生长出来,此时正是它蛋白质最丰富的时候,经过加工就变成干品。干品的蜻蜓蛹过油炸一下,以椒盐炮制,加入腰果、青红椒,就成就这一碟有近百只蜻蜓蛹的菜式。蜻蜓蛹香酥不油,就像炸鱼炸薯条般酥脆甘香。

四.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方漆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方漆器源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大方漆器开始只会利用牛马皮脱胎,经 过二十九道生产工序,制成烟叶盒,专供少数民族需用。到清朝初年,逐渐生产皇宫中用的凤冠霞帔、顶子盒、朝珠和妇女用的花箱、蝴蝶针筒、针红盒以及文具盒、茶叶瓶等。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生产从业艺人达500多人。

将皮纸脱胎技术改为用棉麻布脱胎,颜色上也由过去的黑红两色改进为以部分颜料作色。由过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扩大到印漆、银刻、金花、台花、薄科花、五彩霞花等,产品增至9大类400多个品种。 特点:大方漆器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它具有能保色、保味、防潮、防蛀、不传热、经久耐用的特点。

大方漆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大方县现辖行政区域。

大方县素有“国漆之乡”的美称,栽培漆树的历史,距今已1000多年。大方生漆以产量较多、品质优良而名扬海内外。由于境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尤以海拔1500~1800米地段所产生漆质量最佳。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其品种有肤姻皮、白杨皮、青冈皮、粉皮大木、灯台大木、黄豆、椒叶、厚叶、柿花叶等。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大方漆器具有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涂漆光亮、漆色润泽生辉的特色。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地方色彩。现产品除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金花、银刻、五彩嵌花等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牛、马、羊等家禽的皮革,以棉、麻、绸、缎、木等做胎,以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漆中的漆酶、漆酚含量较高,具有燥性好、色泽鲜,耐潮、耐酸、耐碱和抗高温等特点。

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基现,其状,如深巷基虚静影沉壁;其态,线条装饰自然,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独树一帜。在颜色上现在也由原来的隐石红木色改为珊瑚色等,更加丰富了彩面。

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凿,也不饰以金银,只设淡淡润色,所嵌景物生动盎然。图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春花秋实、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再现了贵州的自然景物,可谓“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五彩,是大方漆器又一特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突破了沿袭已久的单一黑红相衬的传统手法,以协调地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深黄、姹紫为一体,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工艺品。

据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袭贵州宣慰使期间,在向朱元璋进贡的“方物”中,就有许多漆器珍品。

清朝民间的大方漆器工艺技术比明代更为完美。道光年间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独具特色,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

民国时期,大方专门从事漆器工艺的有“万寿宫”、“义森公”等漆器作坊10多家。其艺人手艺娴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艺为高,质量以型准、缝口密合、做工细致而驰名。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运河开通的万国博览会上,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得银质奖,随后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大方生漆产量很高。民国28年(公元1939年)生漆产量就达25吨,解放以后,政府一直重视生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发展较快。1987年,全县有成熟产漆树2600万株,生漆产量超过80吨,占全省生漆总产量的20%,居全省各县产漆量的首位,在全国生漆主产县中列居第六位。

五.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经过卤、炸、煮过后的鸡,抹上麻油或花椒油就可食用。吃时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从前的“王傻子烧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里,当地人要找还得费一番功夫。现在街头就有。

来历: 王文让厨师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九岁学艺,如今年逾古稀。因他为人憨厚,工作勤谨,目不识丁,人们早年赠个绰号“王傻子”。王师傅烹调技艺非常精湛,尤以烧鸡最为拿手。

王傻子烧鸡:系以制作人王文让的绰号命名。食用时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别有风味。成品色红透黄,油亮滋润,外皮酥脆,内肉细嫩,醇香可口。

六.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刺梨酒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 ( 北京 ) 。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七.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烙洋芋

烙洋芋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木梳粑

木梳粑是用苏麻、蜂糖、芝麻、核桃仁 ( 花生米 ) 做馅子与和好的糯米面做成的汤圆。古时彝家姑娘梳辫子加勒子戴头巾都喜用木梳,而这种汤圆包成半圆之后还要锁上花边,恰好与木梳相似,故称彝家木梳粑。至今在纳雍县城附近还有包木梳粑过大年的传统。
木梳粑与一般汤圆不同的是:一是包的时候不管做成哪种式样都得锁上花边,有时还要用剪刀修剪;二是用苏麻、蜂糖、芝麻等做馅子,既突出民族特色,味道又鲜香适口,经久不变,为多数人喜欢。如果用猪油或玫瑰做馅子包的汤圆,只不过是在木梳粑基础上的发挥,开初吃的时候虽说有一种别于其它的香味,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变质。
木梳粑是彝族人民主要的传统小吃,做工细致。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包粑粑过年节,并用作午餐或夜宵。若有客人来拜年,姑娘们包粑粑的技巧就更加讲究,她们以木梳粑为主的包成石榴形、柿子形、螺蛳形等花色品种,在粑粑上剪出柿子叶和石榴瓣的形状以显示自己灵巧的手艺。
若是用荞面做的木梳粑,就更为古老。要包得大一点,不用水煮,蒸熟就行,点上红绿颜色,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浓厚,吃起来更别有风味。
1993 年 9 月,纳雍县姑开苗族彝族乡用养面做木梳粑招待李沛瑶委员长等民革中央的客人,备受他 ( 她 ) 们赞赏。

九.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是贵州的传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就闻名海内外。威宁海拔2000多米,属高寒的乌蒙山区,漫山遍野生长着丰富的牧草,历史上畜牧业就十分发达,当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赶山放牧的习俗,猪牛羊同群为伍,运动量大,猪腿非常发达,肌肉结实饱满,肥瘦肉交错;本地的可乐猪和法地猪等优良品种又有耐粗养耐寒的特点,瘦肉率高。从明洪武年间起,这里的彝族百姓就喜欢用火熏腌制腊肉,贮存食用,为制作威宁火腿创造了条件。威宁火腿,肉色棕红,色泽鲜艳,骨小皮薄,肉食细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腻

威宁火腿完全用传统方法制作,杀猪后不吹即刮毛,然后用刀把鲜腿修整成美观好看的“琵琶腿”或“盘腿”,剔去杂骨,油皮,挑断雪筋,挤掉血水,不着水即把炒熟的盐用10:1的量,再加少许茴香、花椒等佐料擦在鲜腿上,放在大木桶或缸内腌泡5—7天,取出后再用石头压干盐血水,使之成扁形,再挂在通风处风干即成。另一种不风干,把腿挂在火坑上用湿松枝、湿柏枝、酥麻杆的烟熏烤,因为烟肉食有酸类、醛类和酚类物质,一则杀菌,二则味美,三则耐贮存。一般这种熏过的腿可存放五六年,不流油、不变味,而且腊味更加浓郁香美

威宁火腿分“陈腿”和“新腿”,头年腌制到次年秋前出售的叫“新腿”,秋后出售的叫“陈腿”或“老腿”。新腿肉层内部其味芬芳,层次鲜明,滋味可口,陈腿切开后肥肉呈粉红色,瘦肉呈殷红色,肉质紧密,水分少,油光滋润,味道鲜美

威宁的黑石、金钟、幺站等地产的火腿最多最好,与“宣威火腿”齐名。旧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威宁火腿多以云南宣威为集散地,当时的“宣威火腿”有相当一部分是威宁火腿。现在用威宁火腿加工的罐头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燕麦炒面

燕麦炒面是用燕麦和花椒做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是彝家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
做法:用清水将用来加工炒面的燕麦淘净滤干蒸熟或者煮熟,再用沙锅炒过,炒时要掌握火候,加上少许花椒,这样既有点麻味,又可防止拉肚子;最后用磨推、箩筛筛细即成炒面 ( 现在可用机子加工 ) 。
吃法:先用甜酒和蜂糖煮成甜酒开水,现在可以不用甜酒和蜂糖,直接用白糖或黄糖烧成糖开水。吃的时候,先将炒面舀入碗内,开水烧沸即舀入与之搅拌,开水越沸搅拌的炒面越细致,味道也越好。糖不宜放多,要使搅拌起来的炒面有甜味、麻味和燕麦味三者合起来的味道才适口,隔很远就香气扑鼻,闻之使人馋涎欲滴。因燕麦炒面喷香,故又有人把它叫作香麦面。
燕麦有青杆麦、小黄麦、尖嘴麦三种,属小季杂粮。古时彝家种燕麦,一是用来做咂酒营养价值高,味道比用其它粮食做的醇正;二是用来推炒面做礼物送人,算是对别人的一种特殊尊重。此外用炒面做干粮远行在路上方便,所谓“行者有稞粮”,彝家远行带的就是燕麦炒面。
彝家婚俗,到娘家去吃鸡卦 ( 打财礼 ) 的时候,燕麦炒面就是其中的主要礼物,用它和白酒配成双礼双信,古朴大方,民族气息浓郁。
1991 年。民革中央正式将纳雍定为扶贫重点联系县,首次在纳雍兴办希望小学。 1993 年 9 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瑶一行从北京来纳雍姑开参加陶家寨、发都寨两所希望小学的年度开学典礼,为感谢他们对边远高寒地区少数民族的关怀,姑开苗族彝族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以燕麦炒面和甜荞面、红稗面做礼物送给李沛瑶委员长等北京远来的客人,这是一种古老的彝家礼节。
贵州毕节有啥特产能带回家的贵州毕节有什么特产值得带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