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新疆特产商店 南阳特产总结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7-06 00:25:37

一. 河南省 南阳 社旗 社旗三粉

社旗三粉为社旗县盛产的粉条、粉皮、粉面的合称,素有“三粉之乡”的称誉。这里生产的粉条如丝,粉皮如纸,粉面细白光滑,受到广泛的欢迎。社旗县耕地面积大,岗丘起伏,是红薯的集中产地。每到冬季,乡村磨粉、做粉条的很多,近些年,这项生产更成为农村的一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三粉”产品除南阳食用外,还大量销往湖北、四川、陕西等省,部分出口国外。

社旗县是闻名遐尔的“三粉”之乡和三粉集散地,三粉生产源远流长。300多年来,社旗纯红薯“三粉”源远流长,响誉全国,挺进国际市场,成为该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早在民国4年(1915年)社旗的田家粉、德家粉广壮细粉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展销了该县粉皮,它以千克120张及其薄圆大亮等特点,受到欧亚非拉朋友的好评。该县共出口赊店粉面1361.4万公斤,粉条51.5万公斤,运往上海、广州等口岸,分别销到香港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欧州的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社旗县种植脱毒红薯30万亩,拥有“三粉”生产线140条,年产“三粉”20.7万斤,总产值一亿多元。

二. 福建省 龙岩 上杭 南阳糍粑

糍粑是我国南方特别是客家地区最为流行的美食,人们习惯于在节日或粮食丰收时制作,象征着喜庆、团圆、丰收。

糍粑,闽西各县市都有,但南阳糍粑最为盛行,上杭县南阳镇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现在的街市里虽然时而有糍粑卖,但那些机器制作的糍粑并不地道,吃起来总还有饭粒的感觉,在香、韧、甜等方面也没有南阳糍粑来得痛快。农历3月23日是南阳一带的打醮日,记者前往南阳目击了糍粑制作的全过程。

糍粑是糯米做的,它的特点是粘、韧、滑、香,那种口感是任何一种食物也无法比拟的。

糍粑的具体做法是:浸米、蒸饭、捶打、起团和拌料。将糯米洗净,漂去糠皮和杂质,浸泡4小时以上,滤干水,放入饭甑里蒸至九成熟。将蒸好的糯米饭倒入石臼,用脚踏驱动的杵或手持"T"形的棒槌去击打,因糯米的特性是黏稠,加之米饭滚烫,所以石臼旁还须一盆冷开水、一个"救糍粑"的人。

"救糍粑"的人动作要大胆而准确,既要"救糍粑",又要注意自己的头和手不被打到。南阳人打糍粑用棒槌,棒槌打糍粑是一项费力气的差事,非得壮汉不可,力气小的人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的。打糍粑既是个技术活,也算是粗活,它讲究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有韧性,这活儿即便是冰雪天气也会出一身大汗。

糯米饭捶打得黏稠了,下一步就是做糍粑。用手工将糍粑捏成小拳头大小,压扁后放在簸箕里就成了。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也有用红糖和白糖做佐料的。糍粑可用油煎炸,也可用炭烤,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一尺五,寻常者约四寸许"。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客家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客家人大方和好客。

三. 河南省 南阳 方城 南阳丝绸

南阳丝绸以色泽鲜润,软亮轻柔而载誉海内外。传统丝绸分家丝绸和山丝绸两种。家丝绸以桑蚕为原料,山丝绸以柞蚕丝为原料,亦称柞绸。两种丝绸均质地精良,严谨致密,图案美观,灿若云锦,"久已四方驰名",是河南出口大宗之货。南阳丝绸业以南阳为盛。 南阳众多的丝绸品种中,以柞木丝二六生绸(代号64411-3)历来是国际市场中的"王牌货",柞水丝二六熟绸(代号63311-3)被国家列为名牌产品。

四. 河南省 南阳 方城 黄石砚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石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石砚石质坚润,纹理细密,贮水不涸,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明代马愈在《方城石》中称之为"石中上品"。其种类有青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红云石、纯紫石等6大类。石质中天然图案千姿百态,有何纹、玉带纹、眉纹等,倍受中外墨客之喜爱。方城县砚山铺的黄石砚既继承了古砚的传统风格,又采用现代化雕刻技术,推陈出新,创制出9大类别20多个砚种。图案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上百个品种,个个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汇古今砚雕技术为一体,融浮雕透雕工艺一炉,其造型优美,巧夺天工。

黄石砚是中国五大名砚之一,产于河南省方城县。早在汉代已有开发;唐宋时期声名日臻其盛,是历代书画家推崇和珍藏的文房四宝佳品。

黄石砚砚石采于方城县风景秀丽的黄石山,其山因有汉代张良祀奉其师黄石公的古迹,故以山命砚,取名黄石砚。它是一种天然的优质砚材,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罄、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宋代书画家米芾在其《砚史》中论及全国26种砚石,以唐州方城石为第一,将其誉为“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著墨如澄泥而不滑。”北宋诗人、书画家黄庭坚得方城石砚爱不释手,视为至宝,亲登黄石山,并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这样的著名诗句赞誉之;明代马愈著《方城石》称其为“石中上品”。

黄石砚石材可分为六大类:青石、紫石、青子石、墨子石、玉黄石、凤眼石,各具其韵,异彩纷呈,其中以青石、紫石最为常见,而以石品纯净,无杂者为佳,如带有金银线、玉带或冰纹无病者为上品。而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两者特色为一身,很是难得,如色泽鲜润、层理分明、设计巧妙,则可谓极品。呈墨色的墨子石因其蕴藏较深极为难得,而像黄玉般带光晕的玉黄石和活灵活现、巧似凤眼的凤眼石更是难得。若工艺上乘、构思巧妙,就更加稀有珍贵了。

199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作了很高的评价,并亲笔题写了“中国黄石砚”。同年,94岁高龄的薄杰先生也欣然动笔,赞誉黄石砚为“黄石玉砚”。

1993年10月,中国黄石砚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

1994年10月,中国黄石砚荣获国家名砚及石材金奖。

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系列邮票,并在全国发行。中国黄石砚荣获国家名砚之后,即列入国家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已成为社会各界文化交流馈赠的工艺珍品。

五. 河南省 南阳 社旗 唐庄白莲

唐庄白莲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唐庄乡的。唐庄白莲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清代,曾列为清代宫廷御用膳食佳品,具有隔夜不变色,藕断丝不连,洁白无渣等特点。

唐庄白莲是社旗县唐庄乡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蔬菜品种,也是南阳市八大名优之一。因其“藕断丝不连,隔夜不变色,皮薄质脆,洁白无渣”而芳名远播。在当地的种植历史源于宋,盛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其传统种植方法被列入《中国蔬菜志》。据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化验表明:唐庄白莲十七种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品种,达1464MG/100G,其中七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种相等外,六种高于外地品种。史书记载,慈禧掌权时期,曾被列为御用膳食佳品。

社旗县国强白莲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0月,由老村支部书记周国强牵头,现任支部书记李德军支持并任理事会成员,从事白莲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注册资金95万元,现有社员52户,连片种植唐庄优质白莲200多亩。

唐庄白莲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并被认定为全国农1动会指定产品,合作社被评为南阳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30强。合作社白莲生产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的模式,从选种、莲田整治、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有机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环环把关,严格监督,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剂、农药、化肥等,并有农事记录。目前,唐庄白莲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在本地周边县市十分畅销,并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价格高出本地一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成为我乡支柱产业的一朵奇葩。

六. 河南省 南阳市 西峡县 炝锅面

食谱营养

面条(标准粉):面条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面条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吸收等功效。
猪肉(瘦):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猪精肉相对其它部位的猪肉,其含有丰富优质蛋白,脂肪、胆固醇较少,一般人群均可适量食用。
黄豆芽:黄豆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春天多吃些黄豆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豆芽中所含的维生素E能保护皮肤和毛细血管,防止动脉硬化,防治老年高血压。另外因为黄豆芽含有维C,是美容食品。常吃黄豆芽能营养毛发,使头发保持乌黑光亮,对面部雀斑有较好的淡化效果。吃黄豆芽对青少年生长发育、预防贫血等大有好处,常吃黄豆芽还有健脑、抗疲劳、抗癌,防止牙龈出血、心血管硬化及低胆固醇等功效。
小白菜:小白菜中所含的矿物质能够促进骨骼的发育,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增强机体的造血功能,胡萝卜素、烟酸等营养成分,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能缓解精神紧张,考试前多吃小白菜,有助于保持平静的心态。根据医书记载,小白菜有和中,利于大小肠的作用,能健脾利尿,促进吸收。小白菜还有助于荨麻疹的消退。
虾米:虾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钙含量尤其丰富;还含有丰富的镁元素,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对于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作用;并还有镇定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老年人常食,可预防自身因缺钙所致的骨质疏松症。

七. 河南省 南阳 方城 方城丹参

方城丹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方城古称裕州,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上,250公里桐柏山脉与400公里伏牛山脉交汇于此,在其境内绵延1000余公里,形成山区半包围式的天然屏障,造就了丰富的药材资源,使方城成为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境内现存野生中药材品种达800余种。

丽山奇境育异草,道地丹参香四方。方城盛产丹参,品质优良,疗效显著。据清《方城志》(康熙三十年修三十六年刊)载:“方城疆域之广轮,盖同古裕州,星野分之桐柏山淮水之上游,峰峦联络,溪涧环绕,野多陂陀膏腴,物产桔梗、木瓜、板蓝根、丹参极佳,乃地道之帮,医崇之上……金代谓之‘裕丹参’”。民间流传“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谣,就是对“裕丹参”的赞誉。

方城丹参,形似人参,而皮色红赤如丹,药材质地坚密,皮厚木质芯细,纤维少,折断呈放射性菊花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等检验:丹参酮Ⅰ含量为1.182%,隐丹参酮为1.9235%,丹参酮ⅡA为0.6503%,丹酚酸B为9.9214%,丹参素为2.4%。1991年获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质奖,2001年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裕丹参被确定为名牌产品,2003年获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

经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化验,裕丹参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标准,丹参酮IIA含量在0.60%以上,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的2倍。1991年荣获张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质奖”;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9月通过河南省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认证;2003年9月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研究的《无公害仿野生裕丹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荣获南阳市人民0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史料记载,方城丹参己有2000多年历史,因方城古称裕州,故名裕丹参,早在汉代已被医圣张仲景誉为“丹参之首”。据《名医别录》记载:丹参生桐柏山川谷,此桐柏山乃淮水发源之山。方城位于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交界处,是淮河支流的发源地。早在明清时期裕丹参就远销广州、上海、武汉及东南亚国家,在民间流传着“丹参工、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之留洋”的歌谣佳誉。

为把裕丹参这一事业做大做强,2001年方城县把以裕丹参为主的中草药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后续支柱产业来抓。决定对12个山区乡镇实行封山育参,保护野生资源,严格按照中药材GAP标准和《裕丹参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建立种苗基地500亩,种植裕丹参3万亩,封山育参15万亩,使裕丹参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方城县在产业发展之初,就把裕丹参的深加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华丰中药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高、中、低档裕丹参保健茶和生命抗氧化剂等系列降脂降压保健产品。

八.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石斛兰

石斛又名石斛兰,为兰科石斛属植物。原产于喜玛拉雅山上和周围,是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兰科植物之一。由于花形、花姿优美,艳丽多彩,种类繁多,花期长,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和关注,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广泛栽培,尤以东南亚最盛。其中以泰国产量最大,1993年年产3600吨石斛兰,1994年出口意大利6290万支、荷兰1425万支、德国1170万支,还出口日本和北美。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也有一定数量生产,主要出口国家有荷兰、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日本。菲律宾以自产自销为主。在亚洲,日本是石斛兰最大的进口国,1993年市场销售230万盆、销售额为2800万美元,占盆栽花卉销售的第六位。

我国规模化生产石斛时间较短,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至今,在广东、昆明、福建等地均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在盆花和切花生产方面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石斛兰属是兰科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原产地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全世界约有1000种。我国约有76种,其中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和秦岭以南各地。生长在海拔100-3000米高度之间,常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此属为附生兰,其形态性状变化多样。

假鳞茎丛生,圆柱形或稍扁,基部收缩;叶纸质或革质,矩圆形,顶端2圆裂;总状花序;花大、半垂,白色、黄色、浅玫红、或粉红色等,艳丽多彩,十分美丽,许多种类气味芳香。

石斛兰属复茎附生兰,有近千多种原种,是兰科植物中大属之一,原生地分布很广,从亚洲的日本、台湾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直到澳洲、新西兰都有石斛兰的踪迹。日本的春石斛与泰国、新加坡、夏威夷的秋石斛,最为著名,尤其,提起泰国就使人联想到秋石斛。

石斛兰分为两种,一为春石斛,即Nobile系列,春季开花,花梗在两侧茎节抽出。另一种为秋石斛,花在秋季开,花梗由茎顶抽出,每梗著花可达一、二十朵,花形有大花蝴蝶兰型(Phalaenopsis系列)和小花卷瓣

栽培上分为温带型落叶种(春石斛)和热带型常绿种(秋石斛)。春石斛的花一般生于茎节间,花期约20天,多作为盆栽观赏。而秋石斛的花一般着生于茎顶部,花期超过一个月,主要用于切花观赏。假鳞茎可供药用。繁殖用分株、茎段扦插或无菌播种。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用疏松、透气的基质,如蕨根、苔藓或树皮块盆栽。生长季节保持潮湿和半阴,适当施肥;冬季适当干燥和较强的阳光。越冬温度10℃以上。

九. 河南省 南阳市 桐柏县 小麦

南阳是河南省小麦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 890万亩左右,占河南省小麦面积的2.5%。小麦总产 25亿公斤左右,占全省小麦总产量的125%。其中宛城区和新野县是我市小麦高产县(区),常年平均单产 350公斤左右,1998年,两县平均单产都突破了400公斤,宛城区55.4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28.6公斤。南阳小麦品种利用,经过六次更新换代,已初步形成以豫麦35、豫麦18为主,搭配百农64、周麦11和郑旱1号等新品种的动态平衡体系。 盆地平原岗丘半湿润麦区高肥麦田旱茬主要以百农64为主,中茬以豫麦35、豫麦18为主,晚茬以宛798为主; 岗丘中低产麦田,早茬以郑旱1号为主,中茬搭配种植绵农4号等;麦棉套种麦田主要以豫麦18、豫麦35为主;稻麦两熟麦田以扬麦158和宛798为主,搭配绵农2号; 宛东北风口冷凉麦区高肥麦田早茬以百64为主,茬以周麦11为主,晚茬以豫麦18、宛798为主。豫麦35、宛798两个小麦品种, 是南阳市培育出的优质面包型小麦品种,产量表现高而稳定,一般单产可达400公斤以上,适宜在全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南阳)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张林麻油

张林麻油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张林镇的。林麻油色泽澄黄、微红、透明、入口醇爽、香味悠长、渗透性强,久放不变其味。

张林麻油是用镇平县1镇歪嘴芝麻加工而成,为此而称林麻油。以区别于其它地方加工的香油。

“张林”距今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据史书记载,“张林”兴于明代,盛于清朝。盛时,1南北三里长街有水井48眼,油坊72处。每逢榨油时节,数十里香飘四溢,温馨人脾。

“张林”在海外有“砖牌油”的美称。据传,有一小油贩在1购油后,雇人挑往邓州汲滩,卖给外商。行走途中不料挑夫在路上跌了一跤,将油篓( 一种竹编纸糊的容器)摔破,撒了油。油贩怕油少赔本, 就在每篓油中丢进一块青砖,以充重量。交货时,外商误认为青砖是商标品牌,以后买油时,曾指名非“砖牌油”不买,“砖牌油”成了“张林”的商标,一时成为趣谈。

如今,“张林”在保持其传统风味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设备和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的“张林”色泽橙黄微红、透明、有较浓的果鲜味,性平,味甘入口醇爽,不论烹饪、煎炸食品,还是调制凉菜,有去腥臊而生香味之效。拌制菜肴,易渗入食物内部,滑而不腻。除食用外,“张林”还用以配制中成药,具有滋阴、清热、解毒、壮精髓、润脾胃及凉血、润燥、消肿、止痛、生肌等功效,被人们普遍食用。经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化验鉴定:“张林”含酸1.67%, 水分及挥发物0.14%,杂质0.14%、折光指数1.474 及其它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芝麻油标准。其卫生标准符合国家标准。色泽、气味、滋味、液度均保持了传统的“张林”特点。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张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将此列为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加以规划开发,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目前,全县年产“张林”50万公斤,销往外地和国外市场,受到了海内外客商的欢迎。

南阳土特产专卖店地址河南南阳特产去哪儿买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