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特产到哪儿买 武威市土特产是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7-01 21:07:32

一.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卤鸡

凉州卤鸡也叫凉州烧鸡。凉州卤鸡历史悠久,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配方考究,以体大肉多、色泽金黄、鲜嫩醇香、风味独特而誉满河西走廊。凉州卤鸡的传统制作方法是严格选用肥嫩的童子鸡作原料,精细制作而成。煮鸡的卤汤所用的调味品有老抽王酱油、白胡椒、丁香、大香、桂皮、草果、生姜、花椒、小茴香等。汤汁可连续使用,卤汤越陈,烧鸡越香。餐汤沸后,将已宰好洗净的鸡下锅,放入少许冰糖、食盐,同时视卤汤的消耗情况,增添上水及各种调味品即可。鸡入锅后,迅速盖锅,先用武火烧开滚透,然后改用文火慢煮。待鸡熟透,卤味已入肉内,即停火捞出。待鸡稍凉,在鸡肉表皮上涂以香油,使其光泽明亮,卤色悦目,便可享用。凉州卤鸡是凉州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它与静宁烧鸡一样名传西北。

二.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乳酪

乳酪

乳酪主要是酥油、曲拉、乳饼、酸奶、牛奶。

牛奶煮沸后冷却,上面便有一层黄黄的油皮,俗称奶皮子,可用来打酥油,拌糌粑,烙乳饼。

酥油在食用中主要用来拌糌粑、做点心等。

曲拉为藏语,是取过油的奶煮沸而成的奶酪,可用来做藏式点心、拌糌粑、下饭用,还可用于工业。

三.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醪糟鸡蛋

醪糟鸡蛋

醪糟是最原始的酿酒方法。糯米蒸熟,加进米曲子,不几天会生出白毛,透出阵阵酒香。烧醪糟用红泥小火炉,鼓风机吹得火苗直窜时,搭上紫铜炒勺,舀一勺发酵好的米胚,加水,烧得开几个滚,再加白糖,甩进鸡蛋穗,眨眼间,只见满锅都是淡黄色的“桂花”。舀一匙,甘醇微熏。天寒时来一碗,暖透了人心肠。为凉州百味中的一绝。

四.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飞天”仿古地毯

“飞天”仿古地毯,工艺上博采众长,既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宝贵艺术,又吸收了同行业厂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原料上采用纤维长、强度高、光泽好、弹性大的当地优质羊毛
“飞天”牌高级机拉洗羊毛仿古地毯是武威地毯出口“拳头”产品,该产品质地优良,做工细腻,图案精美,把敦煌雕塑艺术、丝绸风光重现于地毯或壁毯上,富有古香古色、典雅考究、胜似浮雕之特色。产品畅销日本、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飞天”仿古地毯质量,连续7年被评为甘肃第一、第二名,并获得省优产品称号和工艺美术百花奖;90道、120道机拉洗地毯在全国质量评比中分别荣获图案设计单项第一名,其中90道机捡洗地毡,在1983年日本举办的中国名优产品评比会上,一举获得产品质量一、二、三等奖,誉满五洲四海
纯毛、混纺、人造提花毯、童毯和纯毛混纺大衣呢及各种薄型花色呢绒,是武威毛纺织企业近年经过技术改造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填补了河西走廊三地区毛纺产品的空白。这些产品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时代新款式,行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并打入国际市场。( 武威)

五.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无壳瓜籽

谁也不会想到一颗小小的瓜籽,会被国内食品专家、营养专家和中外客商一致推举为“中国食品奇葩”。这就是今天武威人创造的——天然无壳瓜籽”。她的问世,很快引起了海内外“美食家”的关注
1990年7月5日,《中国西部发展报》以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这项使西部人引以自豪,迄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重大科研成果。这项成果是由武威地区农科所农业专家颉帮维带领10名科技人员刻苦攻关,采用当地的西葫芦作母本,与作父本的美洲饲料,用南瓜经过无数次杂交培育成功的。由于从“娘胎里生出来”就不长皮,故名为无壳瓜籽
1984年,当从大田繁殖出来的第一代无壳瓜籽,俏然来到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展览会上,与会专家和国内行家们一品尝便齐声叫绝。经科学鉴定,这种无壳瓜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相当于“植物蛋白之王”——黄豆的含量,远远超过了黑瓜籽和葵花子,还有19种氨基酸和钙、磷、铁、锌、硒等成分。无壳瓜籽吃起来香脆味美,食用卫生,无环境污染。显然,无壳瓜籽是稀有独特的高级营养品
1985年,无壳瓜籽前往深圳参加全国科技新成果交易会,被誉为“中国食品奇葩”。1988年无壳瓜籽又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1991年再度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
( 武威)

六.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麦索子

“过了五端阳,小麦大麦梢子黄。”农历五月的凉州,田野处处麦浪翻滚。

凉州新麦的做法独特而绕有风趣。先是连秸杆一起下锅大火煮,熟了,捞出来,控净水晾凉,再放在雪白的柳条簸箕里搓,然后簸掉麦衣,只剩净净一堆翡翠珠,抓起一把扔进口中,一股奶津津的清甜润入喉嗓,筋盈盈嚼不够。这叫“青粮食”。

过了端午时间不长,凉州城里街上就可见卖青粮食的。都是些小姑娘,穿戴得爽爽净净,挽着金色小竹篮,使块白布盖着,顶上是个蓝花小瓷杯,厚墩墩的,青粮食盛的顶尖,这是他们的“幌子”。拣人多的地方一站,一会儿篮子就空了,城里人特稀罕那股田野的清素味儿。

庄稼人尝新,嫌这样吃法不过瘾,就转起了青石头磨,把这绿的水汪汪珠子喂进磨眼,转出来一条条小拇指粗细、菊青色的索子,这就是“麦索子”。磨好,美美的盛一海碗,搁点细盐,调上些油泼辣子油泼蒜。嗬!喷鼻儿香,吃的娃娃们都弯不下腰。

其实,农家吃“麦索子”,最先并不是为了尝新,纯是为了应急应饥。地里的还没有登场,仓里的却吃完了。庄稼半青半黄,粮食快到口了,但是还差那么一点;这是一段最难熬的光阴。总不能守着粮食饿死。这一应急,就“急”出个麦索子来。磨好了麦索子,还要加一道工序:添一锅水,把麦索子煮成一锅粥,好耐吃些,凑和着别断了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些年凉州做麦索子的人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农民种田讲科学,麦子品种优良化,由青到黄“接”的非常紧,麦子转眼就黄,容不得你慢慢做了“麦索”来吃;以前做麦索子都是女人娃娃们的兴头大,现在她们都各有“公干”,闲功夫少了;现在磨面都是用电磨,那能磨麦索子的石头磨,差不多都变成“文物”了,……

七.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岔口驿走马

岔口驿走马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祝藏族自治县

华藏寺镇:所产岔口驿走马闻名全国。

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所产岔口驿走马闻名全国。

岔口驿马以善走对侧快步而闻名,骑乘时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岔口驿马还有较强的挽力。产区山高气寒,马匹终年放牧,因而形成了耐粗放饲养管理的特性,能适应较恶劣环境条件,耐劳持久,抗病力强,分布地域亦广。

体形特征

岔口驿马体质结实,体型多呈正方形。头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耳小尖立,鼻孔大,颜面干燥。颈长中等,大多呈30°倾斜。鬐甲不高而长。前胸宽,胸廓深长,背长中等,腰短宽,腹部充实,肌肉发达。四肢关节、肌腱均发达,距毛少,蹄质坚硬,前肢肢势端正,后肢稍外向。公马的鬃鬣、尾毛较长。毛色以骝毛居多,青、黑、栗毛次之,头部白章较多见。岔口驿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2.9厘米,135.3厘米,159.8厘米,18.5厘米,310.5公斤,成年母马分别为:129.9厘米,136.2厘米,158.7厘米,17.2厘米,303.9公斤。

食性

草食性

其他

水登有民谚云:“镇武三岔的走马胎里带。”这是说镇羌驿(现名金强驿,今属天祝县)、武胜驿、岔口驿(今属天祝县)、坪城乡的三岔村、马场岔,这一带产的走马,一成年就能快步疾行。据《汉书》记载,在汉朝这一带就以“畜为天下饶”著称。岔口驿走观的繁育发展,与坪城、松山一带高山草原上水草肥美,牧养条件优越分不开。

一百多年来,这一带的藏汉群众,在每年农历六月,骑上自己驯养的骏马,云集草原,举行赛马大会。会场不仅是良马的竞技场地,而且也是马匹畜产晶交易集市。现在永登县境内有1.5万匹马,绝大多数为岔口驿马。这些良马,为永登发展农业、运输业立下了功劳。

八.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工艺地毯

城关镇:凉州皇台酒、工艺地毯有名。

九.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山药搅团

搅团本是藏族面食品。藏族“少年”中唱到,“油泼辣子油泼蒜,热热的吃上个搅团。”形象地描绘了吃搅团的情形。武威历史上藏汉杂处,凉州的山药搅团,是从藏族搅团转化而来,做法已不大相同。

凉州的山药搅团,是将山药洗净并去皮,切成小方块,放入锅中烧煮至完全化成粉,调入适量食盐和其他调味品,然后徐徐撒入小麦或荞麦面粉,边撒边搅,顺逆旋转。“搅团若要好,三百六十搅。”搅的功夫,在做搅团时显得尤为重要,搅动的越快越多,搅团质量就越好,能够使面粉迅速、均匀地融于粉化了的山药和水之中,防止结面疙瘩。此时,火候亦很重要,需用文火,以不使搅团焦糊为宜。直到稠硬结成团状后,停止撒面和搅动,稍捂片刻,面粉熟透,山药搅团也就做好了,柔而有筋,软绵可口。

山药搅团做好后,舀进碗里,调入油泼辣子或油泼蒜泥等佐料,配以家腌酸菜,浇一点浆水,趁热吃下,滑溜爽口,鲜香皆备,是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搅团一定要热热的时候吃,味道才美才足;如果稍凉,则吃起来有时会被噎,逊色多了。

山药搅团是凉州农村的家常便饭,四季皆宜,而冬天更为普遍。城里人偶尔也尝尝鲜,调剂饮食,改换口味。

十.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菜花合子

菜花合子

当油菜含苞待放时,取其上段用开水浸过,清油炝拌,加上调料作为馅子,白面为皮,包成三角形、半月形和荷叶形的合子,生煎或蒸熟食之。

武威特产必买十种便于送人携带武威特产必买清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