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特产是啥 无锡特产介绍和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7-01 07:56:56

一.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又称“酱排骨”,是无锡历史悠久的著名地方风味菜肴。它肉质酥烂,味香浓郁,肥而不腻,甜咸适口,色泽紫红,香气扑鼻。相传此菜始于宋朝,由无锡城里一家熟肉店在被其接济过的“济公活佛”的帮助下创制而成,“无锡肉骨头”便由此出名,历代相传。到了清朝,无锡南门的“莫兴盛”经营的酱肉排骨亦很出名。后来无锡三风桥附近的余慎肉食店,高薪聘请烧肉师傅,吸取别店的经验,在选料、调味、操作等方面加以改进,专门选无锡出产的细皮白肉猪的大排和方肉为原料,用纯黄豆制的酱油、上品老酒、糖等烹制,将方肉与排骨同煮,使汤汁更加浓醇和鲜美。这样烹制出来的排骨,不仅外浓味鲜,肉松骨酥,而且香味浓郁,异常入味。在清末时,三风桥肉骨头便和无锡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为无锡三大名产而驰名中外。( 无锡)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太湖银鱼

银鱼是太湖著名。晋代张华著《博物志》记载:“吴王江行,食脍有余,弃于中流,化为鱼,名吴王脍余”。因此,银鱼亦称脍残鱼或王余鱼。清康熙年间,与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春秋时期太湖已盛产银鱼。品种有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等。平时栖于近海,春末夏初,成群上溯河川,产卵于芦荻和水草茎叶上。“恣看收网出银刀”(苏东坡),是捕捞银鱼的情景。银鱼肉质肥嫩鲜美,营养丰富。银鱼炒蛋、银鱼丸子、芙蓉银鱼和银鱼馄饨等是太湖名菜名点。太湖银鱼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

三. 江苏省 无锡 滨湖区 太湖三宝

无锡太湖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湖内“太湖银鱼、太湖白虾、梅齐鱼(风尾鱼)”为太湖三宝。尤其是通体无鳞、晶莹透明、洁自如银的太湖银鱼,更是受到国内外嘉宾的青睬
( 无锡)

四.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烧麦

烧麦,是无锡的传统名点之一。它创制于1757年。该点心选用猪腿肉、猪板油、荠菜或青菜嫩叶,加调料拌成菜肉猪油馅心(也可以用肉汁拌糯米制成馅心)。用精白面粉加水糅合制成边皮薄,底层厚的皮张,再包入馅心,经蒸熟即成。此点心具有滋味美,不粘牙等特点。

五.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盛于明清。1976年,在宜兴陶瓷产区道窑建设工程中,发现羊角山古紫砂陶窑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根据专家鉴定,这处古窑的烧造年代在北宋中期。到了元朝,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二十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二百二十多万件。 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茶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粘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 米黄三种。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质和各种氧化物。在撮氏一千二百 度左右的高温中烧制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泥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如红枫,紫如葡萄,以及白砂、海棠红、朱砂紫等色。 “紫砂百寿瓶”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宜兴紫砂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料

1.产地范围内开采的紫砂矿,主要分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三种,外观为紫红色、红色、黄色、浅紫色、绿色、青灰色或黑色。

2.原料化学成分指标:

原料名称

化学成分指标

烧失量

名称

≧(%)

名称

≦(%)

≦(%)

紫砂土

Al2O3

SiO2

Fe2O3

20.0

55.0

9.1

CaO

MgO

0.5

0.6

7.5

二、生产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原料选取→自然风化→精练泥料→制作成型→烧制→成品→检验→包装。

2.关键工艺要点:

(1)原料加工:原料开采后风化≥180天,细碎后按不同产品过筛(筛孔尺寸0.106mm至1.700mm)目。过筛原料加水混和至含水量达20%至25%,自然状态下练制坯泥。练好的坯泥在封闭条件下自然旋转陈腐90天以后再次进行练泥。

(2)成型:通过拍打、拉坯、雕塑等手工工艺成型。

(3)装饰:在半湿状态下采用雕、刻、堆、画、贴、捏等手工工艺。

(4)烧制:

①烘坯:从室温升至200℃,时间控制2小时至3小时;

②收缩:从200℃升至950℃,时间控制在3小时;

③氧化烧成:从950℃升至最高烧成温度(1050℃至1200℃),时间控制在2小时至3小时;

④保温:保持最高烧成温度0.5小时;

⑤冷却:自然冷却12小时。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产品呈紫红色、红色、黄色、浅紫色、绿色、青灰色或黑色等颜色,外表细腻,有砂质感。

2.理化指标:

(1)产品铁含量≥9.1%。

(2)开口气孔率3%至12%,闭口气孔率1%至10%,具有典型的双气孔特征。

(3)吸水率:2.5%至6.0%。

(4)抗热震性:180℃至20℃水中热交换一次不裂。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六.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烧卖

烧卖,是无锡的传统名点之一。它创制于1757年。该点心选用猪腿肉、猪板油、荠菜或青菜嫩叶,加调料拌成菜肉猪油馅心(也可以用肉汁拌糯米制成馅心)。用精白面粉加水糅合制成边皮薄,底层厚的皮张,再包入馅心,经蒸熟即成。此点心具有滋味美,不粘牙等特点。( 无锡)

七.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过桥鳝

过桥鳝是以江阴水产品――黄鳝为原料烹制出来的鳝鱼菜。其为历代的江阴名菜之一,至今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过桥鳝为清代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的家厨所创,后经历代厨师加工,提炼,升华而成。其起因,有这么一段故事。

蔡澍出身于书香世家,处处尊孔子为先师,每逢祭孔大典,更恭敬虔诚,以示不忘圣训。那年,其家厨设想在蔡澍祭孔之时做个特别的菜肴来给主人和来宾助兴。苦思冥想中,他在花园中看到了玲珑剔透的假山和灵巧雅致的小桥,受其启发,便以鳝片为主料,经爆炸,焖酥后,将其烹制成形似拱桥的菜点,以寓意至江阴孔庙礼拜,必先过桥之意。此菜上桌后,因其形美香浓,鲜酥无匹,食用主宾无不拍案叫绝,从此,过桥鳝一菜便闻名于世,流传至今。

过桥鳝的烹制方法是:

将黄鳝宰杀后去骨,洗净,擦干,使其成为鳝片(背)。将鳝片平摊于砧板上,划斜十字刀花成斜形大块。然后,将成大块的鳝片置于盆内,加入适量的黄酒,酱油,葱姜腌渍30分钟后,沥去汁水待用。将砂锅上火,加油,待烧至八成热时投入鳝段,卷曲时捞起,待油温升高后再复炸。如此反复地炸上几次,待溢出香味,表面结壳时沥油。炒锅再上火,加上熟油50克,投入葱段,姜片,蒜泥,待炸黄后捞出,下冬笋煸炒,放入鳝,加高汤,白糖,酱油烧沸,移至小火焖酥,再转旺火收汁,淋少许麻油后起锅,装盆。上桌前,在其表面撒上些白胡椒粉,则味更香,更鲜。

过桥鳝,色泽深红,酥烂醇香,咸甜相融,形似拱桥,别具一番特色,不失为一道美叶佳肴。

八.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江阴黑杜酒

江阴黑杜酒为南方糯米制酒中之别品,相传也为杜康所创。该酒视之如胶墨,嗅之香味浓郁,入口甜而不腻,饮后补血健脾,向为孕妇产后调经活血补酒,品列江南名酒。( 江阴)

九.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烩鳝

烩鳝,是江阴历代名菜中的又一道以黄鳝为原料烹制也来的菜肴。其烹制成菜后,酥香松软,咸甜相隔,口味特别适应江阴人的爱好,且营养丰富,故受到历代江阴人的喜爱,能成为江阴的名菜。



烩鳝的烹制方法是:



取粗壮的活黄鳝两条,用开水烫死,抹去其身上的腻味,并去其头,尾,骨,划成鳝丝,粘上蛋清,待用。将炒锅置于灶上,加入油,用旺火烧热。待油温烧至六成热时,则将鳝丝投入,让其炸黄,然后,倒入漏勺,沥去油。



锅底留油后,复移灶上,将炸黄的鳝丝投入,加入黄酒,酱油,精盐,葱姜末和少许高汤,先用旺火煮之,待泡沫溢出,撇去,则加入白糖或冰糖用小火焖之。待糖化,即可起锅,装盆,食用。烩鳝与其他黄鳝菜相比,有不同的特点:既鲜又香,既酥又软,既咸又甜,口味,口感都比较好。



烩鳝,原本是江阴夏季的时令菜,以小暑前后食用的人为最多。其除了能独立地当作菜肴吃外,还能作为盖浇面的浇头使用。江阴历史上的名面――鳝浇面,用的浇头就是烩鳝,故鳝浇面也叫烩鳝面。

十.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黑杜酒

江阴黑杜酒为南方糯米制酒中之别品,相传也为杜康所创。该酒视之如胶墨,嗅之香味浓郁,入口甜而不腻,饮后补血健脾,向为孕妇产后调经活血补酒,品列江南名酒。( 江阴)

黑杜酒又称江阴黑酒,相传由“酒仙”杜康创制,故得名。它选取上等精白糯米,采用 生曲和“拌淋加摊”的传统工艺配制,成酒后加添籼米炒汁。该酒色泽浓黑透亮,嗅之香味浓郁,酒度较低,糖分适中,入口甜而不腻,甘香醇和,爽口提神,饮后补血健脾,理气养血、舒筋活络,尤适宜老人、妇女饮用,向为孕妇产后调经活血补酒,江阴民间以核桃肉浸黑黑杜酒酒,蒸后供产妇调补营养。品列江南名酒。
无锡十大特产是什么江苏无锡的特产是啥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