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特产在什么地方买 昆明特产去哪里买便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22 09:19:57

一. 云南省 昆明 东川区 东川洋芋

东川洋芋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东川洋芋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口味好,深受城乡市场的欢迎,尤其是宾馆、餐店、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东川区李子沟村坐落在牯牛山下,海拔2200——2700米,年均气温11——18摄氏度,山高谷深,环境幽雅,气候宜人。土壤类型以黄棕壤、棕壤为主,自然肥力较高,理化性状良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所含有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四种养分较为丰富,PH值5.2——5.9,特别适宜马铃薯生长。

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土壤性孕育的李子沟洋芋,皮红,蒸煮后肉金黄,外沙里糯,口感甘沙,味道绝佳,俗称“开花洋芋”。其营养丰富,尤以粗纤维、蛋白质、铁、维生素CB1和B2的含量丰富,自有“东川大洋芋”精品之美誉。

二. 云南省 昆明 盘龙区 昆明红嘴鸥

2005年的11月中份,中国鸟类之乡正式在云南揭晓,昆明而被命名为“中国红嘴鸥之乡”。

昆明自1985年秋季以来,每年冬天都有上万只红嘴鸥在市区内的翠湖公园,盘龙江等地觅食活动,形成昆明的特色风景。红嘴鸥是中国南部地区冬季最常见的鸥类。在昆明、青岛等城市,红嘴鸥常进入城区的公园水体和河流地段觅食,受到人们的保护和投食招引。昆明鸟类协会理事长王紫江介绍,在12个鸟类之乡中,红嘴鸥之乡就昆明一家。而且,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以红嘴鸥越冬种群之多、保护与研究之卓有成效,“海鸥名片”社会影响之大,人鸥和谐持续时间之长就只有昆明一家上榜。

昆明市副市长杨雯说,昆明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红嘴鸥定期、长期并大量栖居的城市。20年来,昆明市制定出台了保护红嘴鸥的政策,拨专款支持护鸥工作,并组织动员市民参加爱鸥、护鸥行动和定点投喂。到达昆明的海鸥有几种,其中红嘴鸥占了95%以上,红嘴鸥的种群最大,因此,定名红嘴鸥之乡,突出了昆明红嘴鸥的种群数量。其它鸟类之乡,都是县区。昆明在中国鸟类之乡当中,非常具有特色。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全国的12个“中国鸟类之乡”。

三. 云南省 昆明 官渡区 都督烧麦

都督烧麦是昆明的名特色小吃。宜良烧卖,何以冠以都督二字?说来有一段趣闻。相传,清宣统年间,宜良城有一祝氏映兴园,专卖煮品,烧卖,卤菜,尤以烧卖驰名。由于食客甚多,食者限购3个。一日,云南督军唐继尧亲临此店慕名吃烧卖,亦只卖给三个个,唐再要,祝氏道:“即使驾到也只卖三个。”后来祝氏得知唐便是真都督。此事后被传为佳话。“都督烧卖”由此得名。祝氏烧卖的确是烧卖中的“都督”,加盐又不成,蘸醋又不酸,肉多又不腻,馅心又饱含汁,妙就妙在此。

原料:

主料:面粉2千克。 配料:鲜猪肉320克,熟猪油600克,熟猪肉皮120克,鸡蛋5个,水发笋丝、火腿丁各60克,冬菇20克,干淀粉160克。

调料:精盐20克,味精、胡椒面、白糖各4克,猪油80克,葱花30克,山西醋150克,辣椒油、香菜末各5O克,芝麻油10克,油汤100毫升。

制法:

(1)在面粉内加鸡蛋,油汤合拌揉匀成面团,揪成面剂(只重32克),拍上淀粉,擀成烧卖皮。笋丝焯熟切未。冬菇切成细丝。

(2)鲜猪肉剁成末,熟猪肉、肉皮剁成粒,三者拌合,加入笋丝未、火腿丁、冬菇丝、葱花、盐、味精、胡椒、猪油拌匀成馅心。

(3)用面皮包入馅心,捏成长石榴花状,入笼蒸熟装盘。连同用醋、白糖、油辣椒、麻油、香菜末兑成的汁水一起上桌,用烧卖蘸吃。

四.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宝洪茶

宝洪茶是从唐末引栽宝洪寺内的千年古茶树选育繁殖而成的特异小叶绿茶种,成茶采摘于高原宝洪山(1850米以上海拔)茶园优质鲜叶炒制而成的传统历史名茶。本茶“清香扑鼻,饮后唇边留香,滋味鲜醇”,素有“屋内炒茶满院香,院内炒茶院外香,一人泡茶满屋香”的留世名传。

主要养份和维生素高于同类茶的独特品质,蛋白质19.1%、氨基酸4.7%、茶多酚25.04%、咖啡碱4.75%、维生素0.82%。1933年征展参加美国农博会获“十里香茶”之称,1980年评为云南省高香型名绿茶品质第一名,1982年评为云南省名优茶,1985年南京全国名茶品种评审会,评为名优优良品种,载入中国茶经《名茶绿》,2002年中国云南思茅春茶交易会名茶评比,获中国云南金奖名茶。1993年10月注册商标为宝洪牌茶叶。

五. 云南省 昆明 官渡区 麦粑粑

都说到官渡古镇游玩不能不看金刚塔,不能不吃官渡小吃。

镇上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官渡古镇的粑粑好卖,全镇每天要用掉3吨面粉做粑粑。麦粑粑有两家做得最好,一家是土主庙旁的李家麦粑粑,一家是土主庙正对面的眼镜麦粑粑。因为每天都有卖断货的现象发生,所以去晚了就得抱憾而归。

城里的曹女士和老公、孩子3人驱车10多千米,就是冲着官渡麦粑粑而来的。曹女士一进院门就熟络地和老板寒暄起来,按照“老规矩”,曹女士用塑料袋拎走了20个胡麻麦粑粑。她告诉记者:0亲最喜欢吃这种麦粑粑,自己小时候在昆明街头也经常能吃到官渡大妈背着箩筐在街头卖的麦粑粑,现在城里很见不着了。自从上次来官渡吃着这种粑粑上“瘾”后,现在每个星期要来买一次。曹女士还透露了“李家麦粑粑”和“眼镜麦粑粑”的区别:前者松软,放一个星期都不会变硬;后者脆香脆香的,但要乘热吃,否则就嚼不动了。

李家粑粑店的老板说,刚开始做粑粑卖,是官渡古镇恢复重建后,当时尝试着每天做几锅出去卖,没想到越来越受欢迎,上点年纪的找着来吃,年轻的觉得稀奇。于是又添了5口大锅,加上原有的两口,现在平均每天做5000个麦粑粑,要用300多千克面粉。在赶庙会或者是初一、十五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眼镜粑粑店的主人居然是“外地人”,原来这位杨姓老板是在古镇上生活了10多年的大理人。看到镇上许多人都靠卖小吃赚了钱后,斯文的杨老板也撸撸袖子学做麦粑粑。由于位置显眼,再加上他创新了玫瑰馅、豆沙馅等粑粑,“眼镜粑粑”在镇上也叫响了。不过精明的杨老板并没有因为好卖就增添大锅,反正每次就是慢悠悠地烤上两锅共100个饼,在等待的5分钟里,与捏着钱、等着饼的食客们聊聊古镇、侃侃生意。据杨老板透露:平均每天卖出5000个粑粑,一天净赚500元。说到这里,他兴致勃勃地大谈新计划:下一步打算在昆明城中心开连锁店!

六. 云南省 昆明 石林 油炸鸡枞

鸡枞是云南山区出产的一种美味而富有营养的菌类食品。石林县境内的鸡枞种类较多,包括黑皮、青皮、草皮、白皮等各种,并具有体肥、脆嫩、清香、鲜甜等特性。油炸鸡枞的制作方法是,将核桃油或菜油放人锅中烧热,并放入花椒、干辣椒,然后倒入鸡枞,进行翻炒煎炸,至鸡枞颜色变褐后即出锅,然后用原油浸泡,入瓶封装。油炸鸡枞具有保存长久、携带方便的特点,是一种众口喜爱的美味佳肴。

七.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是地方特色性很强的产品,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美食调味品。在汤池已有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四海、质量出众。除了传统工艺外,还在于水质优良、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等,使之成为云南少有的名优土品。

汤池老酱的品质得益于汤池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水质资源及少有的气候条件。汤池年平均气温16度,是人类生活的最佳气温。高原明珠阳宗海适时调节着炎热的夏天,让夏无酷暑。而温泉则调节着寒冷的冬天,让冬无寒气。这样的自然条件利长万物,利养万物、利造万物、利存万物

又温泉为硫磺泉,且富含钙等诸多利于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元素,这就造就了汤池老酱可入药这一难以复制的名品。

汤池老酱的诞生就是以祖上的传统制酱工艺为基础、经过现代工艺的完善,逐步创新发展,再加上温泉水作汁,地方原料为质,并在汤池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的恒温下所产生,于是,汤池老酱成为汤池的一张名片和代名词是因缘具足,自然而生的。

汤池老酱是云南宜良县,历史悠久。早在明崇祯年间,汤池镇民间一带就盛行有家家户户蒸制老酱的风俗,其中以赵氏家族的祖辈开设制作的酱坊最有名气。清朝年间,汤池“赵氏酱坊”的老酱经府官以云南进贡到京城,进献给皇帝,被列为宫廷贡品调料。现今的“宜良县滇泉食品厂”既是赵氏酱坊的后人所开创。

明清以来,汤池老酱、卤腐几乎遍及乡邻,农人冬季家家户户做豆腐、制老酱也成风俗。无论外姓异族,亦争先效仿。原因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处于贫穷阶段,以米汤合着老酱或卤腐就食的劳苦大众为数不少。这使得自制老酱、卤腐也成为生存之计,为劳苦大众所情钟。

然而,自制老酱、卤腐所使用的原料质量和制作工艺参差不齐,难免有优劣之分,可谓酸甜苦辣皆有,色香黑霉俱足,也无品牌可辩,让人难分品质。

解放前,汤池街做老酱、卤腐名声最好的当数西街胡正义之妻张胡氏。据说张胡氏做的老酱能除热、解毒、治蜂虿虫伤;治汤火烧灼未成疮,用酱汁敷之见效。故有“汤池温泉能疗伤,胡氏老酱堪入药”之说。胡氏卤腐色泽鲜明,味道特别,香辣清芳,能开胃健脾,增进食欲。上世纪60年代,受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影响,胡氏自制老酱、卤腐虽然品质优良,却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品牌得不到扩大。

汤池老酱经典名牌:张英老酱。

“酱”的由来

老酱:酱是以豆类、香料、辣椒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酱出现在中国古文献中较早的有《礼记·内则》载:“濡鸡醢酱、濡鱼卵酱”。又如孔子《论语》句“不得其酱”;再见《周礼·膳夫》载“酱用百有二十瓮”。可知酱的历史渊源已越千年。从“酱”字释义来看,“酱”字从将,从酉,将省声,“将”本义为“涂抹了肉汁的木片”引申义为“涂抹”;“酉”意为1变质。“将”与“酉”联合起来就是一种经腐质过程而变成的涂抹类辅助食品。

中国是酱的创始国,汉班固《汉武帝内传》中记载西王母到人间见汉武帝,说天界有“连珠云酱”、“玉律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下的便是一说。另传,说酱为周公所创,以《周礼》中有“百酱”之说为证。

酱之初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而诞生的,明代张岱《夜航船》中回顾:有巢氏教民果食,燧人氏钻木取火,作醴酷,神农教民食谷,加于烧石之上而食。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醢是最早的肉酱)。“成汤作醢”之始,肉为主料,将肉研碎,用酿酒用的曲拌均装进容器用泥封口,在太阳下晒半月,待酒曲变为酱的气味即可食用。也可将肉研碎,与曲盐拌匀后进容器封口,在地上掘坑用火烧红后把容器放入坑内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再在上面用牛干粪烧火一整夜,直至第二天酱渗出来就熟了。这种酱,当时称“醢”又称“橘”。《说文》:“橘”酱也。因为酱是酒、肉、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所以在当时曾为美食,到后来人们发现谷物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人们每天的膳食中,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豆酱的生产更为发展,而鱼肉酱则日渐淘汰,制酱术普遍流传于城乡民众之间。

据传,汤池老酱、卤腐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沐春莅临宜良视察,见灌溉渠道仅有一米,不能为平坦的坝子供水而使大片土地荒芜。即在当年冬命云南都指挥王俊,发卒一万五千人开挖渠道,自阳宗海口取水,延至宜良县城西南25公里,全长36公里,宽一丈二尺,历时月余竣工(《明史·沐英传附沐春传》)有载,亦可参考明建文四年(1402)杭州人平显所写的(《汤池渠记》碑文)。这一万五千人的生活膳食便成了大问题。时有随军厨艺胡某将当地盛产的蒸制老酱和豆腐干一齐带到了军营,让开渠的士兵胃口大开,令士兵用膳无菜亦可食之,深得沐春嘉喜。后经沐春举荐,汤池老酱以云南府进贡到京师,被一度列为宫廷贡品调料。后,开渠的士卒按政令不返原籍之故,胡厨艺和一小部分士卒就在汤池和宜良落籍成为当地士民,为汤池老酱的源流扎下了根基。

其时,卤腐的由来,先得益于酱与豆腐干蘸着吃,一是味道好,二是便于贮藏。这个发明有如今天的烧豆腐蘸辣椒盐,只是汤池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脉条件和自然气候造就了这么一种天然的美味食品。

关于汤池老酱和卤腐的由来,则是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解放前1军队到汤池抓青壮年入伍当兵,汤池西街的一青壮年被抓走强行入伍,临行前其母忽忽将酱面和辣椒面及几块豆腐干打了一个包让儿子带上以便行军路途充饥。行军的旅途是艰辛漫长的,一路上难免经风雨、历寒暑。待这个新兵安定下来,想吃家乡的食物时,打开其母送给的包裹,发现里面的酱面和辣椒面早被雨水浸透为糊状了,豆腐干也浑身裹上了酱糊,他舍不得丢掉母亲亲手做的这点家乡食品,就蘸了点在嘴里一尝,竞然发现这东西的味道好吃极了。它马上写信回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结合当地实际按儿子的消息将酱面和辣椒面等八角香料一起泡制了酱一罐和卤腐一罐,不久取出食用,果然味道极佳,别有风味。自此后,汤池老酱、卤腐广为流传,成为一方美食佳品。

云南省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汤池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汤池老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昆政函〔2015〕106号

云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YXF0001S-2014

《汤池老酱》

八.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宜良板鸭

1950 年以前自产自食,零星售卖,少量销往昆明等地,后经过技术加工,选用壮鸭,成品色泽油黄,肉质鲜美、 细嫩,清香可口、咸淡适宜,是佐餐和馈赠佳品,内销全省各地,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地区。( 宜良县)

九. 云南省 昆明 官渡区 蜗牛大餐

“在昆明,蜗牛上了饭桌还是个新鲜事,听说昆明第一家专业蜗牛餐厅已开张大半年了,可就是只听其声,不见其影。”近日,记者采访中,有食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的确,蜗牛大餐没有出现在美食集中地北大门、美食一条街的滇池路边,没有出现在人们很容易找到的地方。更主要的是,在人们吃得“百花齐放”期待“新花怒放”的今天,昆明的蜗牛大餐作为一种特色餐饮却悄无声息。

5月14日,记者在朋友带领下来到这家名为“太一蜗牛庄园“的蜗牛餐馆。从滇池路南亚风情园门口向东延伸进去数百米是市中心进入餐馆的必经之道,穿过500多米出租房挤成窄道的小街,一路上,记者的汽车不断被来来往往的人流逼停让路。道路上也没有明显的标志牌或广告之类。的确,要一下子找上门还真不容易。餐馆隐身的村子名叫杨家地村。很难想像,世界闻名的法式大菜就栖身于此。自然,蜗牛庄园为何蜗居村中成了记者最关心的话题。

进到庄园,餐馆厨房和餐厅看得出是由原来的办公用房随意改建而成,只有墙上有关蜗牛的介绍看得出大菜的不凡。据说,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12只蜗牛,1999年数字是4万吨,而每只蜗牛的价格是45欧元。目前在昆明,仅有一些高星级宾馆或个别西餐馆供应蜗牛,价格不菲。而在太一蜗牛庄园,包括正宗的特制法式□蜗牛在内,可供应近300道蜗牛菜肴,做法中外合璧,花样繁多。然而,庄园眼下的面貌似乎与大菜的名气并不“般配”。对蜗牛养殖技术颇有研究的庄主罗博也坦言:“开办这个蜗牛餐馆只用了10万元。”

昆明人能否接受蜗牛大餐

对罗博来说,目前蜗牛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养殖、供货已不成问题。经过上千次实验,罗博在一位北大教授帮助下,将最令人头痛的蜗牛宰杀、脱毒、去粘的清洗工艺、技术、产品已开发成功并获得了专利。一些餐馆、宾馆、超市已纷纷提出供货要求,“太一蜗牛“为什么还不把餐馆开到城里去,开到热闹的地方去露露脸呢?

罗博将蜗居杨家地村视为打基础,摸索市场。罗博怀疑昆明人能否接受蜗牛大餐。一个市场的形成受文化背景、经济基础、消费观念、人文素养等因素制约,在昆明,蜗牛消费离这些因素还有相当的距离。

罗博认为“蜗牛在昆明很难做大,要做大只有立足昆明,不断完善养殖等相关技术,然后不断扩大养殖能力,目前我们的优势和能够做到的就是技术支持和货源保障”。至于说做大做强,罗博的目光似乎更高更远,她说“不做则矣,要做就做连锁经营,第一家连锁店就开到北京,然后再逐步辐射,我们已经在上海开辟了一个比昆明规模更大的养殖基地,本来北京的连锁店也准备在今年开起来,现在则要视情况而定”。她相信最终“蜗牛本身就是品牌,蜗牛大餐就是一面旗帜,蜗牛上餐桌不需要密集的广告投入”。

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罗博,还希望把昆明的蜗牛出口到国外,爬上法国餐桌。

十. 云南省 昆明 西山区 太极豆腐

主料:豆腐。辅料:胡桃仁,芝麻,鸡蛋清。调料:橄榄油,盐,胡椒粉,鸡精。

做法

第一步:豆腐一块,用勺子碾碎;三个核桃的仁用小火炒香,不要放油。熟芝麻2小勺,与核桃仁一起放入搅拌器打碎。第二步:豆腐、核桃仁、芝麻一同放入容器中,放入适量橄榄油、食盐、胡椒粉、鸡精,与一只鸡蛋的蛋青搅拌;上锅白湘莲、桂圆肉蒸10分钟。蒸的过程中,可把菠菜这样的绿叶菜用水煮熟,把菜叶切碎碎的,最好能入搅拌器打成菜汁;第三步:豆腐出锅,进行装饰。用刀精心在豆腐表面切出太极图的分割曲线,然后在一边均匀散放上绿色叶碎。用小刀在豆腐白色的一边轻轻旋出一块圆形的薄片,铺在绿色一侧的表面,然后再把菜叶添进旋出的空洞里。


昆明特产哪里最值得买昆明特产去哪里买比较好又便宜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