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特产图片 姑苏区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7-13 22:43:35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缂丝

 缂丝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术,以前被用来生产帝王后妃们的龙袍和霞帔,是一种通经继纬的特殊手工织物。它以生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织造,在织品图案与素地结合的地方,微显高低,犹如镂刻而成,因而又称为“刻丝”。缂丝织成的屏风、中宝、和服腰带、日用物品都是艺术精品。

缂丝,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文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它是中国独有的丝织工艺品,据考古证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0土的公元7世纪舞俑腰带,用的就是缂丝;而更早的楼兰汉代遗址中曾经出土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可见这种工艺历史之悠久。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摹临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2000年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每个到会的校友都得到了一幅缂丝工艺制作的小画屏。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潘玉麟糖粥

逛皮市街“必去”,就在“花鸟市场北门那里”。卖的是“很正宗”的苏州甜食,糖粥“用糯米熬出来”,浇上又“稠”又“厚”的豆沙,拌上桂花,“香甜不腻”;赤豆小圆子也“怀旧温暖”,仍是“小时候的味道”。摊主是一对“老夫妻”,态度“超级和蔼”。客人“很多”,有“慕名的”、有“路过的”,想吃的要赶早哦。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矮脚楼馄饨

矮脚楼馄饨坚持在用料及制作方法上精益求精,以良好的口碑、地道的品质和鲜滑的口感被誉为“妈妈做的馄饨”而远近闻名。店内招牌馄饨和秘制生煎、小笼包等都已成为苏州地区脍炙人口的纯正美食。三鲜馄饨是矮脚楼的招牌特色,鲜肉、开洋、榨菜制成馅心,故称“三鲜”。以肉骨头吊汤,鸡蛋丝和紫菜为佐料做出的三鲜馄饨皮薄、馅多、汤鲜。除了特色馄饨外,矮脚楼的生煎馒头也别具风味,色泽金黄、滚烫鲜香。

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当你不想在吃上浪费时间,又希望吃到正宗的苏帮味道。不妨到矮脚楼馄饨店感受一下百年老店的独特风味。矮脚楼馄饨店目标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美味享受。

东大街店地址:东大街498号(三元坊)     电话:0512-65773857

人民路旗舰店地址:人民路148号       电话:0512-65773857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灯

我国民间,历来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的风俗,所以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当时流行的花灯有“万眼罗”、“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内吴趋坊、皋桥一带,制灯的店云集,每逢春节前夕,灯市兴旺。
                          
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富丽堂皇而誉满全国。苏灯的质料,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之分;灯的形制,有桌灯、吊灯、壁灯、座灯、提灯之别;灯的制作工艺,便是纸扎、裱糊、剪纸、刻纸、绘画等多种工艺的巧妙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熏陶了苏灯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亭台楼阁为造型主体,灯内配以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彩色画面,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民间风味。在形形色色的彩灯中,走马灯最具巧思。它的外型有如碧瓦飞甍的亭台,灯壁用双层暗花,由于烛燃烧后引起空气对流,灯的内壁能自动转动,使其灯上的人物故事,走马似地循环往复展现在人们眼前,引人入胜。今天,苏灯制作技艺日益精湛,并有电转灯,电动灯、大型壁灯和座灯问世。
                              
“赏灯”习俗目前在许多农村已逐渐消失,但是,苏灯仍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外地来苏州选购和预订彩灯的人也络绎不绝。苏州民间工艺厂除生产传统风格的各种花灯外,还大胆创新,设计了“红楼梦故事灯”、虎丘风景电转座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型电动壁灯”,更使古老的苏灯艺术,别开生面,大放异彩。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刺毛鳝筒

以黄鳝为料、造型奇特的一道名菜。一般需选用粗壮大鳝(250克左右)4条,活宰尽血,去内脏洗净,批去鳝脊骨,斩头去尾,在鳝肉上剞出网眼状刀纹,深至及皮,撒上干淀粉。另将猪肉糜及绍酒等佐料涂抹鳝肉,然后将鳝肉段卷成筒形。待熟猪油锅烧至七成热时,放入鳝筒段,炸至刀纹呈现清晰状,沥油取出。在旺火锅中加入葱段,煸得,然后将鳝筒放入,加绍酒焖透,再加酱油、绵白糖、精盐、姜末,高汤烧沸,转文火烧10分钟,最后转旺火收稠,以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锅装盘。此刻,盘中排列整齐的鳝筒,犹如“刺毛”,色泽鲜艳,浓香扑鼻。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红梅迎春

红梅迎春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祥鑫鸡爪

店名:祥鑫饮食店 别名为祥鑫鸡爪店

人均¥10,好吃不贵~

店址:沧浪区锦帆路通关坊对面

就是一“小”店,生意却“暴好”。鸡爪“又香又软又糯”,脂膏“厚厚的”,难怪“好评如潮”;赤豆圆子“软糯香甜”,“每次必点”。性价比也“蛮高”,肚皮撑圆也“花不了”多少钱。就是地方“很难找”,“第一次”去最好拉上熟门熟路的朋友。要去最好早上或者午后两点到四点,要是正餐时候去,一定是挤不进去的~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微型雕刻

在苏州的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微小的莫过于微雕了。微雕,就是用极尖细的三棱刀分别在竹、象牙,甚至头发上镌刻出极细微的书画、人物或诗词,作品越小巧越显得珍贵。

                            

微雕也是苏州传统的工艺美术。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吴县沈君玉用橄榄核雕驼背老人,形象逼真,甚至老人手中折扇扇面上的四句诗也清晰可辨。建国以来,苏州微雕出现过梁肖友、答松元等名流和董兰生、沈为众等后起之秀。其中,董兰生的核雕,以细腻繁复,布局严谨,业细别致,小中见大取胜;张毓基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能从从容容、清秀洒脱地刻上张继地《枫桥夜泊》诗,字迹挺秀、洒爽;而沈为众竟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雕刻了十首诗并落款共计310个字。他还在继承和拓展微雕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发刻,在一根仅4毫米长的头发丝上,用汉英两种文字刻上“我们的朋友遍布天下”;另一根不足1厘米长的头发丝上刻上孙悟空、唐憎、猪八戒、沙和尚的形象,人物神采各异,半途姿态生动,把苏州的微雕艺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沈为众的发刻刻作品,多次在香港、日本、尖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称为“稀世之宝”。

                  

推荐地点: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地址:苏州西北街58号                  

电话:0512——67535273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是苏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将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用鳜鱼制菜各地早有,一般以清蒸或红烧为主,而制做形似松鼠的鳜鱼菜肴则首先是苏州地区。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微服至苏州松鹤楼菜馆用膳,厨师用鲤鱼出骨,在鱼肉上刻花纹,加调味稍腌后,拖上蛋黄糊,入热油锅嫩炸成熟后,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形状似鼠,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后很满意。后来苏州官府传出乾隆在松鹤楼吃鱼的事,此菜便名扬苏州。其后,经营者又用鳜鱼制作,故称“松鼠鳜鱼”,不久此菜便流传江南各地。清代《调鼎集》记载:“松鼠鱼,取(鱼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此菜从创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它已闻名中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菜肴之一。( 苏州)

据传,松鼠桂鱼由松鼠鱼鲤鱼演变而来。当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闲逛至松鹤楼,为应酬皇帝硬要吃鱼,厨师急中生智,将供于赵公元帅神案上的鲤鱼,炸烹而成。后来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桂鱼替代了鲤鱼,松鼠桂鱼成为宴席名菜。苏州名厨又在烹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调料就有河虾仁、熟笋丁、得菇丁、青豌豆、猪肉汤及酒、醋、盐、糖、猪油、麻油、葱段、蒜瓣、干淀粉、湿淀粉…达十五六种之多。

1983年11月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被列为江苏表演菜点之一。 唐诗中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因而品尝松鼠桂鱼最佳时节,当推每年三、四月间。

象山特产对虾怎么吃的去兰州必吃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