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特产介绍 福建功夫茶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27 22:25:56

一.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川红工夫茶

川红工夫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川红工夫茶

川红工夫产于四川省宜宾等地,是本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30多年来,川红以条索紧细圆直,毫锋披露,色泽乌润,内质香高味浓的优良品质,畅销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后起之秀的高品质工夫红茶之一。

二.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安化工夫红茶

茶叶是安化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安化工夫红茶是“湖红”的代表,与安徽的“祁红”,福建的“建红”鼎足而立,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远销欧美,蜚声海外。
长期以来,茶叶一直是安化的一大传统产业,是主要的财税来源之一。目前,全县总面积12万亩,常年产量5000吨左右,年产值3000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县注重名优茶的开发,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三大品牌茶。
安化松针,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安化茶叶试验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理化性状极佳的土壤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创制了名优绿茶“安化松针”。“安化松针”在工艺上采用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芽叶,经摊放、杀青、揉捻、炒坯、摊晾、整形、干燥、筛拣八道工序制成。
“安化松针”是我国特种绿茶中针形绿茶的代表,条索长直、圆浑、紧细,其形状若松针,翠绿匀整,白毫显露;其质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汤色清澈,可耐冲泡。
“安化松针”问世不久,即以独具的特色,跻身于全国名优茶行列,声名大振,饮誉海外,屡获殊荣。1962年被评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1964年被征集出国展览,获中外人士的好评;1986年起先后两度被评为商业部名茶;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3月7日的《中外产品报》头版对此作出了详细的报道,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了茶名;1988年还获得了湖南省“五名食品”金杯奖;1989年2月被评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1994年8月获乌兰巴托商工贸博览会金奖;同年经国家旅游局、国内贸易部、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联合评审,定为全国旅游产品;从1991年至1997年,“安化松针”曾五度被评为省名茶。常年产量5吨左右。
安化银毫,1992年-1994年,安化县农业局经作站,益阳地区农业局经作站,安化县唐溪茶场联合研制。外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汤色明亮,香气持久,故名银毫。199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南名茶”1995年获省湘茶杯金奖。1997年省农业厅名优茶评比中获银奖。2000年在中国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银奖。常得产量1吨左右,分特级和一级二个级别。
求喜银币茶,由安化求喜茶厂1995年研制生产,该茶白毫显露,香高持久,滋味醇厚形似银币,故名银币茶。1995年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95 2 23603.2,1996年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银奖,2001年12月获中国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常年产量2吨左右。

三.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 宜红工夫茶

宜红工夫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北宜昌地区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把宜昌地区的茶叶列为山南茶之首。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61年汉口被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声誉极高。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宜红一落千丈。1951年湖北省茶叶公司成立,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后来,随着各地茶厂的建立,宜红的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目前,宜红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1/3。

宜红功夫产于鄂西山区的宜昌、恩施两地,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这里崇山峻岭,山林茂密,河流纵横,年均气温13°C一18°C,年降雨量750~1500毫米,无霜期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部属微酸性黄红壤土,适宜茶树的生长。宜昌人杰地灵,屈原就诞生在宜昌。湖北省宜昌县邓村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北岸,距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坝址仅23公里,邓村茶叶就生长在这崇山峻岭的海拔800~1200米山坡上,是湖北省著名茶乡。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加上长江及其水系的水文气象效应,山中云雾统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大独厚的生长优质茶的优越生态环境,所以邓村茶叶品质十分优良,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测定,邓村茶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5.76%,茶多酚、氢基酸比例恰当,是生产名优茶的最适基地。宜昌邓村是中国的古老茶区,“茶圣”唐代陆羽在其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比较了全国各地茶叶品质后,认为“峡州上”,给予宜昌邓村茶叶以高度评价。悠久的制作茶叶历史,先进的机械设备,使邓村人总结了一套完善、科学的制茶工艺,造就了一批技术精湛的现代制茶师队伍。生产的邓村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泽绿润,内质栗香悠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叶底绿亮,是炒青绿茶中的名品、精品,深受各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宜昌邓村非常重视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历年来创制了一大批名优茶如:“邓村绿茶”、“宜红功夫茶”、“裕茗碧剑”、“三峡春螺”、“三峡剑毫”、“邓村云雾”等名优茶,分别多次获市、省,国家质量评比金、银奖。

冲泡宜红工夫茶的技术对于品鉴宜红茶叶品质至关重要,按照正确的冲泡方法饮泡宜红,能够将宜红茶叶本身携带的香气口感冲泡至最佳。

冲泡宜红工夫红茶时一般要选用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茶和水的比例在1:18左右,泡茶的水温在90-95℃。冲泡工夫红茶一般采用壶泡法,首先将茶叶按比例放入茶壶中,加水冲泡,冲泡时间在2-3分钟,然后按循环倒茶法将茶汤注入茶杯中并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

品饮时要细品慢饮,要做三口喝,仔细品尝,探知茶中甘味。上品工夫红茶一般可以冲泡2-3次。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工夫红茶

利川工夫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川工夫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川工夫红茶

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沙溪乡、凉雾乡、元堡乡、文斗乡、南坪乡、建南镇、谋道镇、汪营镇、柏杨坝镇、团堡镇、忠路镇、都亭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利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划定利川工夫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利政函〔2013〕52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

《利川工夫红茶》(草案)

五. 福建省 宁德 福鼎 福鼎白琳工夫

福鼎白琳工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琳工夫:原产于白琳村。成品外形条索紧结纤秀,白毫多呈橙黄色,毫香鲜爽愉快,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叶底红亮。

地域范围

白琳工夫主产地白琳镇位于福鼎市中部,陆地与点头、磻溪、店下、秦屿,以及柘荣县乍洋等乡镇相邻,水路主要通八尺门内海。

特定品质

工夫红茶发端于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并受到地方主要1的关注而载入史册。福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种茶的史料,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这里所称白茶山即指福鼎为白茶产地,主要分布在白琳、点头、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其中白琳、磻溪和点头是福鼎境内三大茶叶主产区,自清代以来,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产制红茶,取名“白琳工夫”,名声大噪,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文化典故

工夫红茶发端于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并受到地方主要1的关注而载入史册。福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种茶的史料,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这里所称白茶山即指福鼎为白茶产地,主要分布在白琳、点头、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其中白琳、磻溪和点头是福鼎境内三大茶叶主产区,自清代以来,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产制红茶,取名“白琳工夫”,名声大噪,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六. 福建省 宁德 屏南 鹫红工夫红茶

鹫红工夫红茶是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屏南红茶是小种红茶,统称之“鹫红工夫”红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乌黑油润,汤色艳红,香味醇厚,或带桂香,或带柏香,入口清爽回甘,是小种红茶中的上品。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麓。屏南县资源丰富,物产众多,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春夏之际,雾凝深谷,云锁高岗,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点,造成屏南茶叶优良的自然品质。

早在唐、宋屏南区域就有茶事活动,“鹫红工夫”红茶的制造始于清初,至清末民初“鹫红工夫”红茶的生产、制造、销售达到鼎盛,成为屏南县最大宗的经济产品。

清初屏南出产的红茶就被称为“外山小种”;在所发现的清末民初双溪周氏“六合春”的众多茶行印章里有“新山小种”等小种红茶的文物;屏南红茶主要采用当地的小叶种菜茶为原料。因此,屏南红茶是小种红茶,统称之“鹫红工夫”红茶。

鹫红工夫红茶采自屏南高山云雾茶树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初制茶后,再经过三个流程六道工序制作分级而成,以外形条索紧细均直,色泽乌润,具有独特的高山韵为主要特征的工夫红茶,成为鹫红工夫红茶基本依据。鹫红工夫红茶等级根据其采摘季节进行分级为:御茗、尊茗、礼茗、一级、二级、三级。下面分别从“季节”“外形”,“香气与滋味”,“水色”,“叶底”等特征上进行区分。

“鹫红工夫”红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乌黑油润,汤色艳红,香味醇厚,或带桂香,或带柏香,入口清爽回甘,是小种红茶中的上品,也是具高山茶品质特征的一种条形红茶。

七.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坦洋工夫:原产于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条型肥壮紧秀,香高味浓,鲜爽甘醇,叶底红艳。该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试制成功。

地域范围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特定品质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典故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

八.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工夫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处女泉。”(《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九.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做“功夫”。

深圳哪里有高州特产桂圆云南土特产旅游营销策略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