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叙康里附近特产店 无锡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17 21:38:00

一. 江苏省 无锡 梁溪区 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的历史有100多年。无锡肉骨头其实根本不是“骨头”,而是挑选近肋骨处的精肉连同肋骨一起烧成。作料有茴香、酱油、陈酒,烧煮时必须用面粉将锅沿封住,用文火烧,烧至喷香酥烂,出锅前用冰糖收膏。其肉汁甜香成糊状,俗称“老汁”。出售肉骨头时,将老汁浇在熟肉上,使汁与肉拌和。无锡肉骨头色、香、味俱佳,看来酱红色,闻时浓香扑鼻,吃进口油而不腻、烂而不糊、甜咸适中

无锡肉骨头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三凤桥肉庄为代表,北派以陆稿荐肉庄为代表。南派用笼圈垫锅,紧汤烧煮;北派使用木接口宽汤烧煮,用菱粉收汤。目前烧煮排骨较著名的店家有三凤桥肉庄、陆稿荐肉庄、裕兴肉店、老三珍肉店等。( 无锡)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过桥鳝

过桥鳝是以江阴水产品――黄鳝为原料烹制出来的鳝鱼菜。其为历代的江阴名菜之一,至今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过桥鳝为清代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的家厨所创,后经历代厨师加工,提炼,升华而成。其起因,有这么一段故事。

蔡澍出身于书香世家,处处尊孔子为先师,每逢祭孔大典,更恭敬虔诚,以示不忘圣训。那年,其家厨设想在蔡澍祭孔之时做个特别的菜肴来给主人和来宾助兴。苦思冥想中,他在花园中看到了玲珑剔透的假山和灵巧雅致的小桥,受其启发,便以鳝片为主料,经爆炸,焖酥后,将其烹制成形似拱桥的菜点,以寓意至江阴孔庙礼拜,必先过桥之意。此菜上桌后,因其形美香浓,鲜酥无匹,食用主宾无不拍案叫绝,从此,过桥鳝一菜便闻名于世,流传至今。

过桥鳝的烹制方法是:

将黄鳝宰杀后去骨,洗净,擦干,使其成为鳝片(背)。将鳝片平摊于砧板上,划斜十字刀花成斜形大块。然后,将成大块的鳝片置于盆内,加入适量的黄酒,酱油,葱姜腌渍30分钟后,沥去汁水待用。将砂锅上火,加油,待烧至八成热时投入鳝段,卷曲时捞起,待油温升高后再复炸。如此反复地炸上几次,待溢出香味,表面结壳时沥油。炒锅再上火,加上熟油50克,投入葱段,姜片,蒜泥,待炸黄后捞出,下冬笋煸炒,放入鳝,加高汤,白糖,酱油烧沸,移至小火焖酥,再转旺火收汁,淋少许麻油后起锅,装盆。上桌前,在其表面撒上些白胡椒粉,则味更香,更鲜。

过桥鳝,色泽深红,酥烂醇香,咸甜相融,形似拱桥,别具一番特色,不失为一道美叶佳肴。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丝绸

无锡是中国编丝织绸的基地。二、三十年代,无锡的缫丝生产居全国之冠,在国内外享有“丝都”之誉。无锡的蚕桑事业,起源于商末吴泰伯建都梅里时,明清以来更兴盛于农村。近代的缫丝更是闻名海内外,无锡丝绸飘逸潇洒、素雅庄重、富贵华丽,更有适合多种需求的面料供选择。

四. 江苏省 无锡 惠山 清水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很出名,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肴,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油面筋早已成为无锡著名的土了。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霸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无怪烧饭师太总是麸疲汰生麸,浸浸一小缸。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上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朝仍可烧素斋派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嘿,真稀奇!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子捞起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她高兴呵,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那还用说,烧饭师太手艺又强,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清炒面筋、酿面筋面筋笋片、面筋汤,道道素菜,道道佳肴。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面筋店铺。油面筋进了千家万户,肉酿面筋、面筋炒肉丝、菜烧面筋成了日常饭菜。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 无锡)

五.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排骨

菜系:苏菜

口味:鲜香味

价格:40-80元

特色:

无锡排骨是一道相当费工的火候菜,菜肴外观金黄发亮,香气扑鼻而来,只要小尝一口,马上就被酥烂鲜美的排骨肉所深深吸引住。

原料:

子排300克,葱1根,姜115克,桂皮0.5克,八角1粒,酱油2大匙,淀粉水1大匙,鸡精1小匙,米酒2大匙,细砂糖1大匙,番茄酱3大匙,盐适量。

制作方法:

1.葱洗净,整根拍碎,再切成长段;姜洗净、切成片状。

2.子排洗净、切块,加入酱油2大匙抓拌一下,分别投入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

3.锅中倒入1大匙油烧热,放入葱、姜爆香,加入子排和所有材料,再加入适量的水以大火煮滚,转中火将子排煮熟,挑出中药材及葱、姜片,留下子排及汤汁,加入淀粉水1大匙勾芡,最后加入鸡精1小匙,米酒2大匙,细砂糖1大匙,番茄酱3大匙,盐适量煮匀即可端出。

小贴士:

子排炸至颜色变成金黄色时,可先捞起来约5秒,让热气蒸散一些,再放回油锅炸1分钟,如此炸出来的排骨才会外酥内嫩,口感更好。

六.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蔡店芦笋茶

芦笋茶是采用鲜芦笋为原料,当芦笋植株分枝刚刚展开,分枝上的腋芽苞成丛状,芦笋的针状拟叶尚未展开时,将其采摘下来,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工鞣制烘炒成。其干茶色泽和用90度开水冲泡后的茶汤,清澈碧绿,悠香阵阵,香气清鲜,透澈心肺,历久不衰;初入口时有微苦感,过喉则爽快流通,无任何不良味觉,过喉后,口中还有余香,鲜爽而有微甜味。芦笋茶保留了较多的芦笋腋芽苞的天然物质。其中矿物质、芦丁、芦笋皂甙保留鲜叶的9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芦笋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研究化验表明,芦笋茶中保留的芦笋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治疗心脑血管病等均有一定效果。

七.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无锡水蜜桃

产于江苏无锡。无锡水蜜桃所以成为桃果中之上品,一是地理条件好。无锡地处长江之南,滨临太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果实膨大期的需水量,为果肉细嫩、汁多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重视品种选育。以“二白”为主的优良品系,是经过长期选育而形成的。经过了多年的选培后代,又分别选出不同成熟期的姐妹品种。从7月上旬到8月上旬的早、中、晚熟类型的无锡水蜜桃;第三是栽培方法。无锡蜜桃的大田栽培,素以精耕细管著称。形美、色艳、味佳,皮薄肉细,汁多甘厚,味浓香溢。

八.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惠泉黄酒

惠泉黄酒是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的。无锡惠泉黄酒酒色为琥珀色,晶莹明亮、富于光泽。当酒液滋润到整个舌面,感觉到酒质协调、柔和顺口、清爽冰凉、别具风味。

无锡米品质好,明代时列为皇室御用米,专建“无锡仓”,用以贮存无锡米。惠泉酒就是以泉水浸无锡米,用独特方法酿成。泉水只用清冽甘甜有名的无锡惠山二泉水。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丹阳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

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典型代表,以地下优质泉水和江南上等糯米为原料,辅以独特的惠泉酒酿造工艺,经过多年窖藏而成。其香气中正平和,介于外露与内涵之间。轻摇一下惠泉黄酒,一股醇和馥郁的香气便自然沁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酒色为琥珀色,晶莹明亮、富于光泽。当酒液滋润到整个舌面,感觉到酒质协调、柔和顺口、清爽冰凉、别具风味。惠泉黄酒同时也品位高格,是被誉为“传世佳酿”的古代四大名酒之一,深受社会精英、成功人士的喜爱。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喝惠泉黄酒,尝节日美食”已成为当今的一股潮流,为祥和欢乐的节日点缀上浓浓的喜庆色彩。“惠泉”被顾客消费者称做“可与XO比肩的文化名酒”,并在日本跻身入“世界名酒”行列。同时它还是国家免检产品。

九.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十. 四川省 宜宾 叙州区 横江眉毛酥

横江古镇眉毛酥已成功入选宜宾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眉毛酥因手工捏成眉毛状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相当繁琐。

据介绍,制作眉毛酥皮颇为考究,先用开水将一半面粉冲成糊状的熟芡,另一半用熟猪油将面粉揉匀,然后将水发面和油发面搅拌均匀,各分三分之一。将其中两份与赤红和赤绿的色红混合,再将全部混合面粉揉合,形成三种色彩,成条分小团,压扁加馅。馅用炒熟的芝麻、花生米、核桃、苏麻、白糖、少量熟猪油混合。把饼坯用手捏成眉毛状,下入盛有猪油的铁锅里炸,浸炸至起酥、皮硬不浸油、色微黄时捞出,沥净油即成。

刚出锅的眉毛酥色泽淡黄,形态美观,入口酥而香脆,甜而不腻。

眉毛酥的由来

关于眉毛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相传,1862年石达开横江大战时,如花似玉的韩宝莹在石城山万松寺病重治疗,清军四川总督骆秉章部追击时,石达开派23名官兵营救,官兵牺牲未果。清军严刑拷问韩姑娘后,韩姑娘流落在李家坝。横江李老幺糕点匠见其惨状为其治病并向其求婚,见她“愁眉不展,长吁短叹”,问后得知:十四岁时战火烧到她的家乡,家人1逃离,途中遭遇土匪被杀,韩宝莹躲在草丛之中也被土匪捉去,后被石达开的军队营救,石达开又令手下将匪首捉来在韩宝莹父母坟前斩杀。韩宝莹以身相许,石达开不许,并求在军中从事记录数年。

在李老幺家治疗期间,听说石达开在成都“凌迟处死”,次年韩宝莹病故,其眼大睁,眉头紧锁。李老幺为其做眉毛状的糕点祭上,口念:“韩姑娘与石达开在世不能成双,在天堂成幸福一对”。一会儿,韩宝莹眼睛紧闭,眉毛舒展,非常好看,老幺认为糕点神奇,后取名“眉毛酥”。“眉毛酥”之名由此而得,其生意也越来越兴隆。

无锡三阳广场哪有卖特产的无锡最值得买的特产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