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产黔西南薏仁粉 贵州特产魔芋粉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18 15:04:59

一.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兴义市 鸡肉汤圆

原 料:

糯米粉500克,热水适量。

调 料:

鸡肉100克,熟花生粉、熟芝麻、鸡汤、盐、味精等适量。

制作方法:

煮。把鸡肉剁成沫加入食盐、味精调匀成馅。糯米粉用热水和匀揉成光滑的面团,揉条、下剂,包入馅心,用开水煮熟后捞入碗内,加入鸡汤、熟花生粉、芝麻粉即成。

风味特色:

汤圆软糯,馅心鲜香,汤汁营养,为兴义地区名小吃。

技术要领:

面团加水要适当,煮汤圆的水要宽。

二. 河南省 焦作市 山阳区 薏仁粉

薏仁粉富含蛋白质,可以分解酵素,使皮肤光滑,减少色素斑点,使肌肤白晰,长期饮用,还可以达到滋润肌肤的功效.对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蝴蝶斑,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很好疗效,可以有效阻止肌肤干燥,减少患癌的机率。是美白的圣品,是纯天然的瘦身美容食品。

三.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兴仁县 凉拌芭蕉粉

用料:

芭蕉粉丝150克,油炸黄豆15克,炸花生20克,绿豆芽20克,酸萝卜5克,黑大头菜3克,蒜汁15克,葱花3克,红油辣椒20克,精盐3克,味精3克,酱油10克,陈醋15克,木姜油2克,花椒油5克。

制作方法:

1、绿豆芽汆水待用;芭蕉粉丝用温水泡软,放入开水锅中煮5-8分钟,捞出用清水冲凉冷,滤水,装入盘中。

2、加入油炸黄豆、炸花生、绿豆芽、葱花、酸萝卜、黑大头菜、精盐、味精、蒜汁、酱油、陈醋、红油辣椒、木姜油、花椒油拌匀即成。

风味特点:清香滑嫩,麻辣酸鲜,开胃爽口。

四.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兴仁县 回龙蕌头

回龙蕌头是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县的。

贵州省兴仁县回龙镇、马马崖镇、波阳镇、大山镇、巴铃镇、屯脚镇、百德镇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羊场茶食

羊场茶食

黔西茶食早为清宫御点,由晚清宫廷御点师后代张女尼在黔西羊场乡秘授女徒张二和尚,后又传至羊场民间。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换水一次,晾干碾成粉,拌水提成块,煮成蜂窝装,取出放石碓内搅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搅匀,铺于案板上晾干后,剪成各种图案花样穿挂,晾干用混合油浸泡数分钟后放于扇勺内用热油淋,直至膨胀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场茶食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为人们饮酒时用以佐食的风味佳肴。

羊场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温下将优质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换一次水),捞出滤干后用碓舂成面粉,用箩筛后将面和水捏成圆形薄面粑,放到沸水里煮到起蜂窝状,捞出后放到碓里搅拌,直到起泡后将备好的去皮细捣烂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进去共同搅和,搅拌到又起泡,能在搅棒上挂片时,捞出分大小块放在洒有干面粉的木板上摊开晾干,5、6天后将半干的面片剪成各种形状,如:鱼、兔、鸟、蝴蝶、或剪成条,编成绣球、花形等,再继续晾干即成。

“茶食”的名称始于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点,在清乾隆年间作为进贡食品传入宫中。而传入黔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茶食为晚清时期由“御点”制作后代——四川人杨大娘(又一说法为张姓女尼)传入,因其先辈曾是宫廷御点师,在宫里专门负责制作茶食,告老还乡后,因违抗宫廷禁令将茶食制作工艺传到民间,从而导致其家庭遭诛连,杨大娘逃生后讨饭到贵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场乡出家为尼,居住在羊场乡文昌阁里。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当年的杨大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而且羊场又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追究了。于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诛灭的祖先,祭祀后的“茶食”她自己一人吃不完,就分给文昌阁里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对她很接济的村民们吃,大家吃后赞不绝口,都说不愧为“清宫御点”,纷纷要求向她学习这一工艺制作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杨大娘决心将茶食的制作工艺传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县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其保健性对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对茶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黔西风味小吃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06年6月,羊场“茶食”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普安县 傣家腊染

蜡染艺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工艺品图案精美,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 摊平晾 ,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蜡染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自动化来代替。

七.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赵老五粑粑

赵老五粑粑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赵老五”牌黄粑系列产品,口感清香,益气补人,风味独特,且食用方便,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贵州非常有名的小吃。主要配料:优质糯米、大黄豆、纯冰糖,用玉米叶、粽子叶包裹(不含任何色素、保鲜剂)。其色泽晶滢黄润、味道清香柔软,食用方使,砌片后蒸煮、油炸、煎炒、微波加热变软后,开袋即食,是营养丰富的主副食品。

黄粑的原料极其简单,主要是粘米、糯米和黄豆。但是其制作相当繁杂,耗时也颇长。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这漫长蒸煮。混合了黄豆浆汁的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包味皆由几出。本色本味是食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这么看来,黄粑也算颇富性情的一道美食。

经过漫长的20个小时,黄粑出锅了,香气透过湿热的竹叶蒸腾而出。趁热剥去竹叶,黄润晶莹的黄粑跃然眼前,糯香、甜香、竹香扑入口鼻又沁入心田,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八. 贵州省 黔西南州 贞丰县 玉米蛋角

原 料

鲜玉米粒、鸡蛋。

配 料

青椒、红椒、葱花、姜汁、盐、味精、花生油。

制作方法

1.将鲜玉米粒下油锅翻炒断生,再加入适量精盐、味精炒熟出锅,青椒、红椒切成碎粒,鸡蛋加精盐、葱花、姜汁、精盐打成蛋液待用。

2.炒锅下油烧至五成热倒入蛋液加入炒好的玉米、辣椒粒改小火煎成蛋饼,出锅冷却后切成蛋角装于盘中即成。

美食特色

鲜香细嫩,蛋香浓郁。

九.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黔灵凤翅

黔灵凤翅

“黔灵凤翅“因贵阳黔灵山而得名。黔灵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此菜干脆味香,麻辣可口,为宾客饮酒配菜之佳品,在贵州各地较为流行。

配方:主料—新鲜优质鸡翅1000克。辅料—优质辣椒面20克,花椒油0.5克,鸡精0.3克,精盐5克,白芝麻5克,色拉油500克。

制作工艺:将鸡翅洗净造型;净锅上火,下色拉油至七成熟,将鸡翅炸至金黄色后起锅滤油;净锅上火下入红油、鸡翅、辣椒面、花椒油、鸡精、盐等辅料烹制;在烹制好的鸡翅上撒上芝麻,浇汁即成。

十. 贵州省 黔西南州 望谟县 望谟高粱

望谟县位贵州省南部边缘,黔西南的东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春早、夏长、秋晚、冬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9℃,年均降水量1222.5毫米,无霜期33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最适合高粱种植。

自2010年望谟县惠农益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县种植8000亩“红缨子”高粱喜获丰收之后,该县农民种植红高粱积极性高涨,复兴、蔗香、乐元等8个乡镇的农民要求种植红高粱。为此,该公司与合作社将红高粱种植作为适合该县县情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项目,继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产品订单”的办法,给种植户先垫付种子、有机叶面肥的费用,负责收购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解决种植户的产品销售难题。同时,合作社聘请技术员对项目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和实时监控,为农户垫付种子和有机肥购买资金。这些举措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带动该县群众大面积种植红高粱。

贵州紫云特产薏仁米贵州特产铜仁绿豆粉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