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特产都有什么 汕头十大特产是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20 00:31:23

一. 广东省 汕头 濠江区 汕头虾丸

采用汕头港新鲜鲜虾打制而成,口感新鲜独特,鲜甜可口,已日渐成为高档潮州菜的必备菜色。

二. 广东省 汕头 澄海 双烹粽球

端午节,潮汕也有吃粽子的习俗。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而一种叫“双烹”的粽子在潮汕最富盛名,“双烹”粽子的主要特色在馅料,一个粽子的馅,三分之一的甜馅和三分子二的咸馅。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和甜糯米;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一个粽子要同时显出咸、甜两味,就必须将咸、甜两种馅料和在一起,但又不能搅均。“双烹”粽子一口咬下去,即甜滋滋,又香喷喷,深受汕头人和海外潮人的喜爱。

引用

主 料:糯米、猪五花肉、香菇、虾米、咸蛋、红豆沙。

做 法:先将糯米用水浸3小时,晾干,放炒锅中用蒜头朥炒香,调入鱼露,把竹叶折成三角斗形袋状,先放入炒好糯米,再放入猪五花肉、香菇、虾米、红豆沙、咸蛋仁等馅料,再放糯米,包好用咸水草扎紧,用水煮半小时或上蒸笼蒸半小时。用蒸笼蒸效果较为干爽。

特 点:潮州“双烹粽球”和其它地区粽球不同之处,在于它更讲究“色、香、味、形”。“双烹粽球”用咸水草把粽球扎得很紧,共有四个角,其中一个角最长,把这个角的竹叶打开,便露出黑的香菇,白的猪肉,红的蛋仁、豆沙、虾米,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点评:潮州粽球称为“双烹粽球”,这是因为每一个粽球中,都同时有咸、甜两种馅,甜馅为红豆沙,咸馅为咸蛋仁。

备 注:制作“双烹粽球”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每个粽球约需15克的红豆沙,搓成一小圆球,用猪朥网包好,再放入粽球中。这样用猪朥网把红豆沙和糯米隔开,避免糯米碰到甜的东西,难以煮熟。

三. 广东省 汕头 潮阳 鲍翅木瓜船

鲍翅木瓜船

鲍翅木瓜船主料:150克水发鱼翅,木瓜,猪脚500克、排骨500克、0鸡600克、猪皮150克、火腿骨100克。

做法:先取150克水发鱼翅,放入有姜、葱、酒的开水锅中捞肃,取出用清水漂凉;取大沙煲一个,竹蔑垫底,把捞肃好的鱼翅整条放在竹篾上,再在鱼翅上垫一竹蔑;把猪脚500克、排骨500克、0鸡600克、猪皮150克、火腿骨100克剁成大块,放开水锅中焯水,过清水,捞起沥干,放在垫有竹蔑的鱼翅上,倒入淡二汤2500克,调入绍酒、精盐,放入捆扎好的葱、芫荽头,盖上煲盖,烧开后用中小火炖4小时左右。取木瓜,平放切去顶部四分之一,余下四分之三木瓜挖去瓜瓤,在切口雕上花纹,刻成木船模样,把炖好的鱼翅调好味道放入木船中,再入蒸笼炖约十分钟至木瓜飘香即可。

特点:鲍翅木瓜船,香醇可口。

四. 广东省 汕头 潮阳 华阳生姜

华阳生姜

华阳生姜潮阳种姜,由来已久。相传韩愈到潮州刺史时,已见官路两旁种竹姜。清末传入粉姜。华阳生姜以

姜块长、肥、嫩、酥脆、辛辣适中而名闻迩。它是多种名菜的佐料,尤其是鱼鲜,非用生姜调味不可;稚姜是日常小菜,潮人喜用腌制的醋姜、酱姜、甜姜佐膳;生姜在药用上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消痰行水等功效。

五.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乌鱼

乌鱼

乌鱼,因浑身黑而得名。湖南叫才鱼,其他地方称之为蠡鱼、蛇皮鱼、七星鱼、乌棒等。它头坚齿利,专吃各种小鱼小虾,故有“淡水鱼霸”之称。但它懒惰成性,不大肯为填饱肚子而奔波,每次只吃六七成饱。由于活动量小,消耗少,故而生命力特别顽强。据说它在淤泥里睡个两三年不成问题,因此民间有“团塘乌鱼好耐心”之说。乌鱼一般可活30—40年,最长可活近百年,可算得是淡水鱼中的寿星。

乌鱼味甘性寒,有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效用。产妇及做过外科手术的病人,用500克以上的乌鱼一条,刮鳞去鳍肠后,加水、盐少许,炖汤服,可促进子宫和伤口愈合,去淤而生新。病后体虚之人,经常食乌鱼炖汤,有滋明养心,除湿消肿之效用。此外,产后无乳或少乳时,用500克以上乌鱼一条,油煎后加水、黄酒、盐、味精适量,炖汤,待汤汁白如乳汁时,连汤带食用,其催奶之功远胜于鲫鱼汤、鸡汤。

六. 广东省 汕头 潮阳 鸳鸯膏蟹

鸳鸯膏蟹

膏蟹是蟹类中的佼佼者,因其腹部呈赤褐色,故又有人称为赤蟹。膏蟹以其腹中膏肥厚,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令人百食不厌,而远销国内外。潮阳河溪镇有“膏蟹之乡”称誉。

用料:膏、肉蟹各1只,鲜虾肉200克,鸡蛋2只,瘦肉100克、湿香菇10克,白肉75克,熟猪油50克,姜、葱、胡椒粉、青豆、川椒、精盐各少许。

制法:1、将蟹剥开去鳃洗净,切去大脚,蟹身各切成八块(连小脚),蟹壳切去边缘,蟹黄用碗盛起。青豆去皮碾碎成泥。2、将白肉、香菇切末,瘦肉剁成肉茸,虾肉剁成虾泥,一起盛入碗,加入味精、胡椒粉、精盐、鸡蛋清拌匀分成两半,一半掺入鸡蛋黄、蟹黄,八块瓤上青豆泥,分别摆进餐盘,布上蟹脚,砌成一对蟹形,两个蟹壳,一个镶上蛋黄、蟹黄,一个镶上青豆泥,摆在盘的两旁。把姜、葱、川椒放在蟹面上,入蒸笼用旺火蒸十五分钟,取出,去掉姜、葱、川椒放在蟹面上,入蒸笼用旺火蒸十五分钟,取出,去掉姜、葱、川椒,淋上猪油。上席时配上姜米、香醋和匀成两碟。

七. 广东省 汕头 澄海 卤鹅

卤鹅

用料:狮头鹅-只,上等酱油二斤,白糖二两,盐二两,味精半两,香茅一条,桂皮六钱,川椒六钱,八角六钱,甘单三钱,丁香三钱,大蒜二条,南姜六两,肥猪肉一斤,清水以浸鹅为度。

将川椒炒至微香,肥肉切片,南姜打碎,加上酱油、白糖、八角、香茅、大蒜,加入清水,微火煮沸,制成卤汤。(川椒等香料要用纱布包成小包)

将鹅宰後去毛,清水洗净,吊起晾乾,用盐均匀地抹在鹅身的表皮和内腔,稍停片刻,放入已制好的卤汤中(卤汤以浸没鹅身、腹内灌满为度)。慢火煮约十分钟后,将鹅吊离汤面。稍凉後,放入卤汤中再慢火煮十分钟,又吊离汤面。此为使鹅身内外受热均匀,又使其容易着色,卤成後色泽光洁腊艳。最後,将鹅再放入卤汤中,熬煮约二小时左右,中间要将鹅身翻转数次。卤熟後,捞起晾凉,才可切块装盘,并匀上适量卤汤。如在鹅身还热时就切块,会因肌肉收缩难看。

近年来,生产发展,经济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卤鹅摊星罗棋布,食者甚众。每逢四时八节,市井常有代宰代卤的摊档,路旁摆满大锅大鼎,充满过节气氛;平时宴客,人们总喜欢端个盘子,到市场剁盘鹅肉,配上几条青翠的芫荽,调碟蒜泥醋,蘸着吃,其味无穷。

八.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鼠粬粿

汕头鼠粬粿是广东省汕头市的。鼠粬粿也叫清明粿、青粿、鼠曲粿。色泽深绿,口感软滑滋润,鲜嫩香甜,散发着淡淡的芳草香味。

在潮汕地区,鼠粬粿是著名的地方小吃,《潮州府志》也记载:“鼠麴(粬),叶似马齿苋,潮之业农者杂米粉作糗(糕点)。”

将采集回来的鼠粬草嫩苗洗净,按一定比例和芥菜叶、糯米粉混合捣碎后,捏成团状,放到沸水中煮熟捞起,再放回石臼复捣,用炒熟压碎的脱膜花生仁、红糖、香菇混合做馅,蘸花生油搓成龟状,便可食用。

鼠粬粿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天然的野草——鼠粬草做原料,鼠粬草别名鼠耳草、鼠曲草、香茅、黄花白艾、田艾、清明菜(英文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 )等,为菊科植物,全草可入药。一般生在路旁、田地、山坡、草地等,春夏间采收较多,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支气管炎、风湿腰腿痛、解毒。鼠粬草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5克,蛋白质3.1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7克,钙2.18毫克,磷66毫克,铁7.4毫克,胡萝卜素2.19毫克,维生素B20.24毫克,尼克酸1.4毫克,维生素C28毫克,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本草纲目》介绍此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地区,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只能用野菜充饥。饥民无意中发现有一种野草“鼠粬”,既能充饥,还有特殊的香味,又无毒,便把它采来食用。后发现这种野草可以掺人大米磨成浆做成粿,便称为“鼠粬粿” 后来,为了方便使用,把摘来的青草晒干,可以储藏。逢年过节时,随时都可以使用。

后来这棵品经民间逐步改进,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为使用糯米和番薯,这样使棵皮比较柔软,再把棵馅从原来用番薯和红糖,改为用绿豆沙,有的是用红豆沙,还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后脱膜用白砂糖研碎作馅。这一改进便成粿皮柔软不涩,馅甜香、软滑、滋润,也就成为名小吃。现在这小吃从民间的一般食品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宾馆、酒店都有制作。

“鼠粬粿”的鼠粬有人写成鼠壳。在汕头市第三届迎春联欢节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查菜单时,有位领导就说,鼠粬粿的名称是不是改一下。市委林兴胜书记就说,还是叫鼠粬裸好,我们家乡也是叫鼠粬棵。这样就把菜单定了。

据《百草》介绍,鼠粬草其实是一种草药,鼠粬草(英文名:GnaphaliumaffineD.Don) ,别名:清明菜,田艾,鼠耳草,香茅,黄花白艾,佛耳草,土茵陈,白头草,追骨风,洒曲缄等。鼠粬草为菊科植物,鼠粬草的全草可以人药。一般生在路旁,田间,山坡,草地。春夏间采收较多。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潮汕地区特别多。

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支气管炎、风湿腰腿痛。外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潮汕美食能把民间所采用药草与食物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为美味食品,真是潮汕人智慧的结晶。

九. 广东省 汕头 澄海 橄榄菜

橄榄菜素色泽乌艳,油香浓郁,美味诱人而成为潮汕人日常居家的小菜美食。闻名遐迩。

明代《澄海县志》中载:“物产,果类有橄榄,实小而尖者为佳”。“蔬菜有芥菜,其中可用盐渍。”

橄榄与盐渍芥菜叶(俗称酸咸菜叶),精工煮制成为乌橄榄菜,食之开胃消食,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澄海橄榄菜的传统制作工艺是:将橄榄清洗干净,用清水浸渍漂洗,滤去酸涩水分;再选取盐渍的酸咸菜,用刀切碎,把橄榄与芥菜叶放入铁锅,添加花生油及适量食盐,以文火煮至将近熟烂之时,将已切碎的红辣椒、蒜头、少许芝麻、花生仁等辅料加入拌均匀,再煮五分钟后即成。

橄榄菜是潮汕地区所特有的风味小菜,取橄榄甘醇之味,芥菜丰腴之叶煎制而成,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可追溯至宋明时代,经加工制作後具“清、鲜、爽、嫩、滑”等特点,可说是名闻遐迩的潮州菜系中的一朵奇芭。

橄榄菜制法讲究,须经八道工序:先选用碧绿丰润的鲜橄榄,去其苦涩,再以香醇花生油和盐反复番炒,尽取香馥之味,留其珍贵橄榄油成份,加入精选芥菜叶,并控制不同火候,慢慢搅伴,榄汁、香油渐渗其中,使其逐渐乌黑亮泽。经十个小时以上的文火煎熬,佐以香料,方制成滑润爽口的橄榄菜。下箸品尝,舌肠芳洌,细细咀嚼,留香齿颊,别有一番“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韵味。且橄榄菜富含橄榄油珍贵营养成份和多种维生素,生津益脾,促进消化,为潮汕酱菜之天然绿色健康食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十. 广东省 汕头 潮阳 桑田膏蟹

河溪镇桑田一带养殖膏蟹已有300多年历史,膏蟹每只可达0.5公斤,膏多肉肥,味美爽口,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远销海内外。( 潮阳)
广东汕头特产有哪些可以带回家广东汕头十大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