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特产大全 湖北省随州特产图解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14 22:18:41

一.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菜豌豆

随州市曾都区菜豌豆生产是全国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总产达到5000万公斤,创产值2000万元。豌豆属越冬作物。既可晚秋播:11月份播种,4-5月收获,又可早秋播:8月中旬播种,11月-12月上旬收获,可以用播种期来调节市场供应。豌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多种麦芽等营养成分。嫩豆粒滋味鲜美,老少皆宜。种植豌豆既不需要太多的肥料,又不需要防虫治病,属无公害化生产。豌豆种植不择土壤,不费工力。曾都区豌豆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万店、北郊、淅河、何店、安居、唐镇、厉山等10多个乡镇,外销上海、长沙、武汉、北京、沈阳、天津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销售量达到3000万公斤。随州菜豌豆易于冷藏储存、返季销售,极利于调节市场余缺。

二. 湖北省 随州市 广水 广水酸白菜

特点:色泽微黄,香酸可口。制法:(1)将好的白菜帮洗净,晾晒两天收回。(2)把白菜与食盐逐层装入缸内。连装菜,边揉压,使白菜变软,菜汁渗出,压上石块腌渍。(3)第二天继续揉压,使缸内菜体紧实,待几天后缸内水分超出菜体时,即可停止揉压。再压上石块,盖上盖,放在空气流通处自然发酵。30天左右即成酸白菜。( 广水)

三.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万和兰花

万和兰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万和兰花是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的。

万和镇是中国蕙兰之乡,是与日本、韩国齐名的世界三大兰草产地之一。野生蕙兰存量占全国总量的80%。全镇现有兰花资源5千多万株,常年有2千多人从事兰花的培植和经营活动,现培植名贵兰花3万余盆。名贵品种有梅瓣、牡丹、水仙、三星蝶、树形兰等。《兰蕙宝鉴》一书中收录万和蕙兰名品有15个,“蕙矮水晶”被称为蕙兰栽培史上的空前奇观。每年全国举办的兰花博览会上,万和兰花常获得金奖、银奖。2007年3月,武汉兰博会上,万和一兰商培植的一株蕙兰“东部雄师”获特别奖。万和兰商培植的蕙兰名贵品种最高交易价格每株达8万美元。创单株销售最高记录。

万和兰花交易早在20多年前就形成市场,有江浙及韩国等地的兰花经销商人闻香而至,低价大量收购。近些年随着兰花资源的减少,加上林业部门严禁上山采挖野生兰草,使万和镇兰草培植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在万和镇境内的七尖峰林场建立了兰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万亩。2006年,万和镇建起兰花培植园,有5个村成为兰花培植专业村。万和兰花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让万和兰花香飘海内外,做大做强兰花产业,弘扬兰花文化,2007年4月18日至19日,湖北省林业局、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主办,曾都区人民政府、曾都区林业局、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兰花分会承办了首届中国随州(万和)兰花节。同时举办了珍品兰花展,经贸洽谈会,兰花之春文艺晚会。节庆期间,韩国、港澳台地区的兰花经销客商30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兰花节两天时间里,兰花交易额突破5千万元,其中最贵的一盆5苗兰花卖到了93万元。场外自由交易区每苗最高卖到13万元。

兰花节弘扬了兰文化。兰花以其高雅清馨闻名于世,奇异的花姿,冰清玉洁的色泽,沁人心脾的幽香给人以极大的享受,象征着中华民族爱美向善、求真务实、宁静淡泊、清雅高洁的情趣和意境。

每年4月中旬,是观赏兰花的最佳时期,到万和赏兰是一种高雅的志趣。在万和兰花培植园可观赏到许多名贵兰花品种。

四.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随县黑木耳

随县黑木耳是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随县香菇之乡三里岗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旅游区境内,这里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香菇之乡和中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享誉世界的中国香菇第一镇。

随县栎木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有利于黑木耳的生长。上世纪60年代以前全靠树木腐朽过程中自然生长,产量虽低,品质很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近些年,大力推广段木栽培技术,黑木耳产量大增,现产木耳达4千吨以上。木耳在小暑前采收的为“春耳”,质量好,朵大肉厚,水发性好;立秋以后采收的为“秋耳”,肉薄,大小不均,水发性差。黑木耳食、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铁、钙、磷含量高是它的一大特点。现代医学研究综述,黑木耳有养胃、止血、止痛、润燥、补血、吸附排毒通便、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胆固醇、免疫抗癌等功效。主治产后虚弱、贫血、跌打损伤、寒湿性腰腿病、痔疮等;预防心脑血管病,阻止血栓形成,预防癌症、高血压等。是化纤、棉麻、毛纺织工人日常的保健食品。

五. 湖北省 随州市 广水 徐家河银鱼

徐家河银鱼是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徐家河水库的。徐家河水库盛产银鱼。徐家河银鱼身体透明、无骨无刺,有“水生人参”之称。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俗称“面条鱼”。中国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的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近太湖新银鱼是于1987年定为新种并命名的,隶属于银鱼科、新银鱼属。

近太湖新银鱼体形长,侧扁,后部渐细。头短,略平扁呈三角形。吻短钝,两颌等长或下颌稍长于上颌。体裸露,仅雄鱼臀鳍基部具鳞。鱼体白色,半透明。成熟雄鱼臀鳍条膨大且中部呈扭曲状,整个臀鳍似扇形。雌鱼臀鳍短小,呈三角形。胸鳍园形,具肌肉基。尾鳍叉形,下叶较上叶略长。脂鳍位于臀鳍基后部上方。腹面具2行黑点,尾鳍上、下叶均呈黑色。

近太湖新银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下游的支流及附属水库、湖泊和河道中,尤以湖北省分布为甚。湖北省徐家河水库养殖水面5.76万亩,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30米,是近太湖新银鱼的繁殖地。近太湖新银鱼为中上层鱼类,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它的生命周期为1年,只有春夏一个产卵群体。生殖季节为每年的3-6月,繁殖期间水温为9-25℃,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捕捞近太湖新银鱼的合理时期为秋冬季。

近几年,广水市加强对徐家河水库的生态保护,同时组建养殖合作社,吸纳库区周边33个村的12000多户渔民为股民,对银鱼进行综合养殖开发。渔民每年可按期分红,消除了竭泽而渔现象。2012年,徐家河水库银鱼产量超过50吨,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地。目前,徐家河水库已成为全国银鱼主产区之一。

湖北广水市银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于1996年11月。主要产品有冻银鱼、青虾、匙吻鲟、淡水鱼、鳄鱼等,年销售收入900万元,利税110万元。

六.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金黄蜜枣

随州金黄蜜枣,色黄似金,故而得名,又因体肥肉厚,甜如甘饴,沙酥爽口,营养丰富,而被列为湖北省十大名产之一。随州制作蜜枣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古时仁宗曾赞曰“随州蜜枣胜鲜桃”。解放后,蜜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蜜枣制作原料“秤砣枣”、“罗汉枣”、以及“牛奶枣”产量大增。现在,唐县镇、尚市镇已成为蜜枣之乡。据统计,常年贸易量已达五十余万公斤,行销武汉、北京等二十余个省市
( 随州)

七.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随县板栗

随县板栗是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板栗是随县传统土特农产品,随县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历来都有种植板栗的传统。

随县南北山区多产板栗。集中产于柳林、三里岗、洪山、万和、草店、淮河等镇,尤以柳林的“大红袍”品质最佳,实大肉黄,粉多味甜,在全国板栗中名列前茅。淮河镇谢家湾板栗以不生虫而有名,这里的板栗树长在一片河滩沙土地上,大树已有300余年历史,古树连片,遮天蔽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据《随州贸易志》记载,“1”时期(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伐木烧炭,板栗树毁掉60%,其后板栗产量骤减。1968年以后大力推广人工嫁接栗树,产量始渐上升,曾达到150万公斤产量。

近年来,随县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在随南建设示范20公里板栗带,推进全县板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带动全县发展板栗面积10万余亩。目前,随县板栗主要销往湖南、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份及邻近京山平坝等地,年产量3000余吨,创产值1000余万元。

八.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洪山鸡

洪山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随县洪山鸡是我国名贵的“三黄”鸡种之一,源于大洪山山脉北麓,当地群众依据对黄羽、黄喙、黄胫鸡的爱好,经长期选择培育而逐渐形成,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洪山鸡属蛋肉兼用,具有易育肥、皮薄、肉嫩、味鲜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是优质鸡生产的宝贵资源,分布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新街镇、环潭镇、均川镇、柳林镇、安居镇等8个镇,因其羽毛、喙、胫均为黄色,又称“洪山三黄鸡”。根据其外貌特征,可分为“三黄一翘”和“三黄一垂”两个类型。洪山鸡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且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占主体。烹饪或深加工均可,表现为柔软鲜嫩,清爽可口,风味独特。

洪山鸡是我省兼用型地方良种鸡之一。因其羽毛、喙、胫均为黄色,故又称“三黄鸡”,其主产区位于原洪山县境内,现曾都区西南、枣阳市南部的大洪山山脉北麓,由此命名为“洪山鸡”。1985年被收录于《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1年开展品种资源调查时,仍沿用“洪山鸡”这个名称。

数量与分布

洪山鸡产区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洪山、双河、长岗、环潭、三里岗及枣阳市清潭、平林、资山等乡(镇),其中曾都区洪山、双河和枣阳市清潭饲养较多,外貌比较一致。

洪山鸡过去分布不广,数量也不多。1968年在省外贸部门扶持下,在随县洪山建立了洪山鸡场进行繁殖,同时发展生产队办集体鸡场,饲养洪山鸡,并采取优质优价及奖售措施,群众纷纷向鸡场换蛋孵化或购买小鸡,对促进洪山鸡的发展和柿康奶岣撸鹆嘶淖饔茫968~1981年当地共育肥出口洪山鸡13.6万只,群众增加收入40余万元,换取外汇20万美元。1973年仅当时的洪山区就养有洪山鸡15万只左右。此后由于收购价格、技术及资金等问题,饲养量有所下降。据1981年调查,随县洪山共饲养洪山鸡4.5万只,占当地养鸡总数的50%左右;枣阳县清潭饲养洪山鸡近2万只,约占当地养鸡数的40%。2001年产区洪山鸡存笼10万只,其中随州市存笼8.1万元,占当地鸡存笼的26.8%。

产区生态条件及形成历史

洪山鸡中心产区洪山镇和枣阳市清潭镇,位于大洪山山脉北麓,平均海拔135~200米,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水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8~16.4℃,最高温度35.9~39.2℃,最低温度零下-2.3~-8.3℃。常年空气相对温度73~79%。年降水量890~1200毫米,风力每秒钟平均1.8~1.9米,最高是4~8月,这五个月一般风力每秒2~3.5米,无霜期为212天,冬季少雨,春夏多风。全年日照时间在1846~1877小时。土壤以黄泥砂土与白鳝土为主,约占72.5%。土层较厚,植物生长茂盛,草场资源丰富。

农业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间有棉花、芝麻、豆类、玉米、红薯和花生之类。

洪山鸡的来源无字可考。据当地老农回忆,他们的祖辈就已饲养这种“黄母鸡”,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根据群众对黄羽、黄喙、黄胫鸡的爱好,经长期选择培育而逐渐形成,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解放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强化疫病防治、加大选择强度、扩大养殖规模,使洪山鸡的品种纯度和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1972年秋曾将洪山鸡剥制成样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示,受到外商好评,创立了洪山鸡品牌。湖北省畜牧科研所于1958年开始研究洪山鸡,着手选育提纯和提高生产性能。1973年省外贸公司与随县食品公司,为了扩大洪山鸡生产规模,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联合在产区选择外貌比较一致的“三黄一垂”土鸡开展村、组办场,对洪山鸡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体型外貌特征

洪山鸡羽毛、喙、胫均为黄色,青年鸡羽色较深,随着年龄增长,羽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头部宽而较短,颈长短适中,以单冠居多,复冠约占5%,冠与肉垂鲜红,耳孔周围白色,虹彩多呈红色,少数为深红色,胫部无羽,四趾,从体型外貌上可分为“三黄一翘”和“三黄一垂”两个类型。

“三黄一翘”型为黄羽、黄喙、黄胫,尾羽上翘,公鸡颈羽金黄微红色,瑶羽黑色,母鸡主尾羽亦为黑色,体态直立,体型呈方形,全身羽毛紧凑,产蛋性能良好,约占洪山鸡的40%。

“三黄一垂”亦为黄羽、黄喙、黄胫,而尾羽下垂。公母鸡全身羽毛均为黄色,公鸡瑶羽不发达,母鸡主尾羽羽干纤细,均呈下垂状,仅尾部左右各有1~2根伸出于两侧,整个尾羽似佛手,俗称“狮子尾”,体型椭圆,羽毛较疏松,肉质细嫩,约占洪山鸡的60%。

洪山鸡结构匀称,体型紧凑,胸部比较丰满,体质发育健全。“三黄一翘”类型比“三黄一垂”类型的体重大23~33%,而且体躯较宽,胫部亦较长。

生产性能、繁殖力及生活力

1、生长速度

洪山鸡生长速度较慢。就两个类型比较而言,60日龄体重“三黄一翘”型比“三黄一垂”型约高66~69%;“三黄一翘”型60日龄体重为初生重的14.90~16.35倍, “三黄一垂”型则仅为63%。

2、产蛋性能

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63年引种观察,洪山鸡“三黄一翘”型304天平均每只母鸡产蛋115.26枚,年平均产蛋率为37.91%,折合全年产蛋138.39枚。又据华中农学院1974年试验,洪山鸡“三黄一垂”型334天平均每只母鸡产蛋89.28枚,年平均产蛋率26.73%,折合全年产蛋97.56枚。另据随县洪山产区1984年30户定点观察,平均每只母鸡年产蛋137.30枚,最高个体产蛋可达184.81枚,最低个体仅为75.73枚,个体间差异达一倍以上。“三黄一翘”型比“三黄一垂”型产蛋量高40%左右。洪山鸡蛋重平均为48克左右,“三黄一翘”型较“三黄一垂”型略大。蛋壳坚实,表面光滑,呈椭圆形,蛋壳较厚,蛋形指数为1.27,壳色以白色较多,也有浅褐色的。蛋的组成比例,蛋白占56.80%,蛋黄占31.78%,蛋壳占10.92%。

3、繁殖性能

据洪山鸡产区观察,公鸡平均开啼日龄为95~105天,母鸡平均开产日龄210~225天。另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在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选种后,母鸡平均开产日龄可从263天提早到177天,可见对地方品种鸡加强饲养管理及选种的重要性。洪山鸡就巢性一般。据产区观察304只母鸡,就巢母鸡占观察母鸡的10%。又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观察,3~6月就巢母鸡占全群的21%,平均每次持续24.4天。在人工催醒的情况下,7~10天可以醒抱。

产区群众饲养洪山鸡,对公、母鸡的比例,并无一定的要求,每户不论养母鸡多少,一般均养一只公鸡。据对产区洪山鸡场的调查,共有成年母鸡304只,种公鸡27只,公、母比例为1:11.26。根据对产区抱房的调查,受精率为81.88%,孵化率为80.38%,雏鸡30日龄成活率为78.80%。

4、育肥能力

洪山鸡易于育肥,肉质良好。产区群众一般在屠宰前20~30天将鸡关在简易笼内,限制其活动,用糠麸调稀饭饲喂。经过育肥后的鸡,皮薄肉嫩味鲜。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63年试验,取洪山仔鸡5只,60日龄去势,恢复期10天,从70日龄开始笼养育肥,育肥期70天,平均增重892克,料肉比为5.24:1。

评价与展望

洪山鸡是我国名贵的“三黄”鸡种之一,属蛋肉兼用,具有易育肥、皮薄、肉嫩、味鲜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是今后我省优质鸡生产的宝贵资源。在港澳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一特有的家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针对洪山鸡存在的个体不大、生长较慢,产蛋较少,饲料报酬偏低的缺陷,一是在产区建立洪山鸡繁殖场,开展本品种选育,提高品种质量,重点向优质鸡方向发展。二是将洪山鸡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要求,划定洪山鸡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引进外来品种的家禽。对保护区内的种鸡场、孵化场严格审验,办理许可证,农户喂养的0公鸡一律淘汰。鸡苗由符合条件的洪山鸡孵化场统一提供。三是培植洪山鸡生产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地域范围

洪山鸡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湖北省随县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新街镇、环潭镇、均川镇、柳林镇、安居镇等8个镇。东邻曾都,南环京山、钟祥,西接枣阳,北靠汉丹铁路。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12°43’—113°46’, 北纬31°19’—32°26’,区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洪山鸡羽毛、喙、胫均为黄色。从体型外貌上可分为“三黄一翘”和“三黄一垂”两个类型。“三黄一翘”型为黄羽、黄喙、黄胫,尾羽上翘,公鸡颈羽金黄微红色,瑶羽黑色,母鸡主尾羽亦为黑色,体态直立,体型呈方形,全身羽毛紧凑,产蛋性能良好,约占洪山鸡的40%。“三黄一垂”亦为黄羽、黄喙、黄胫,而尾羽下垂。公母鸡全身羽毛均为黄色,公鸡瑶羽不发达,母鸡主尾羽羽干纤细,均呈下垂状,仅尾部左右各有1~2根伸出于两侧,整个尾羽似佛手,俗称“狮子尾”,体型椭圆,羽毛较疏松,肉质细嫩,约占洪山鸡的60%。 2、内在品质:洪山鸡皮薄、肉细、油多、味鲜。烹饪或深加工均可,表现为柔软鲜嫩,清爽可口,汤色黄亮,风味独特,回味绵长。 3、符合《无公害食品禽肉及禽副产品》(NY5034-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

九.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三里岗香菇

三里岗香菇是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的。

三里岗镇是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的中国香菇之乡。早在1964年,湖北省外贸厅经果部就看中了三里岗的栎木资源,并请香菇制种专家为本地培养技术人员。1966年春在这里召开了湖北省首次香菇生产小型现场会。由于“0”使香菇生产停顿下来。1978年,三里岗杨家棚大队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传授人工段木香菇栽培技术,同时选送一批优秀青年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80年代初期,三里岗很快形成了“队队办菇场,家家种香菇”的格局。当时流传最广的民谣是:“一年种菇盖新房,两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再种香菇奔小康”。据《随州贸易志》记载,1973年全县仅收购香菇40公斤,开创了香菇收购的有史记录。1983年香菇收购达5万公斤,货源重点在三里岗。香菇成了县外贸的拳头产品。

当香菇发展受到当地林木资源的制约时,三里岗人开始走向外扩张发展之路。一批农民在陕西、河南、四川等栎木资源大省承包经营山场,每年收获香菇2000多吨,再加上1400多名农民经纪人在全国各地收购香菇4000多吨,以及本地农民的一些零散交易,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三里岗香菇市场年交易量达8千吨左右。近几年该镇干香菇产量4000多吨,产值2亿多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香菇产业。干香菇市场年交易上升到1.2亿吨,交易额10亿元。这里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全省初具规模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还通了国家级“原产地保护标记”认证。

十.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曾都干香菇

曾都干香菇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随州必买十大特产随州特产哪里买最正宗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