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特产茶 开封最有名的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07 05:41:27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髓饼

髓饼因采用牛骨髓油作原料而得名。髓饼在《东京梦华录》中已有记载,北宋时期开封市场已经流行。髓饼除具有香味浓厚、甜润绵软、南味突出之长,兼有强筋壮骨之功。建国后,这一传统糕点在市场上曾一度绝迹。1983年,市食品科研所重新挖掘研制成功,曾在商业部召开的食品科技会上受到很高评价。

髓饼用精粉、白精、猪油、髓油、板油丁、麻盐、香粉、炒黄豆粉、味精等制成。工艺流程为制酥、制皮、制馅、包制成型和烘烤。成品乳白色,呈圆饼状,内部松酥多层次,每斤8~10块。枣泥点子枣泥点子属混糖皮类精制糕点。从宋代延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生产历史。

该品选用优质糖粉、精粉、香油、饴糖、枣泥、桃仁为原料,经调粉制馅、掐剂、包馅、打点、烘烤而成。其形近似馒头,乳白色,上面有红色七星点,底部呈棕黄色,富油脂光泽,软硬适中,略有弹性,酥松绵软,甜香利口,透绍酒和枣泥香味。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葱花大油饼

传统风味小吃,以死面卷葱花,油烙而成。切块论斤售卖,从民国至建国以相国寺内王传清制作最著名。1978年被定为“名产风味小吃”。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烫面角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由北宋时期的“角子”演变改制而来。以七分烫面三分死面和面制皮,韭黄、鲜肉作馅,形似月牙,背面有褶如百叶裙,汤满肉鲜,面皮筋光香甜。民国时以行宫角张老胖经营的最著,建国后厨师李法贤制作的有名。1978年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中兴楼制作的“羊肉烫面角”2000年2月被国家国内贸易局认证为“中国名点”。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汴京香肠

汴京香肠汴京香肠出自开封肉联厂酱肉名师冯保身之手。其制作考究,配料合理,综合南、北香肠之特点,色、香、味、形俱佳,销路甚广。

制作:选鲜猪肉(肥瘦比率为7:3)和四路肠衣为主料,配以各种辅料。先把猪肉切成厘米方块,同各种辅料一起拌至有黏性时,灌入肠衣。然后分成16厘米长的节段,烘烤后挂于阴凉处风干,再经蒸煮后即可食用。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菜盒

传统风味小吃,由北宋时期的“菜饼”演革而来,民国初年相国寺内禹庆楼、禹春楼制作的以闻名于市。它是以菠菜、水粉、金针、木耳、韭黄等制馅,死面为皮,用平底銮子烙成,大小如碗口,馅丰满,皮筋香,建国以后厨师杜广亭制作的最著名,1958年、1965年曾两次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王馒头拉面馆制作的小菜盒在第二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

六. 河南省 开封 金明区 宋城御猫

相传,北宋年间著名剑侠展昭,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忠君爱国,为民除害,被钦封为“御猫”。

开封的厨师根据这个掌故,精心构思,细致选料,精工处理,运用精巧的造型艺术,使“宋城御猫”的形象跃然盘中,给人以出神入化、优美和谐的艺术感染力,适合作高档宴席的大件冷盘。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杞县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

蒸馍样也叫“馒头”,在介绍杞县蒸馍样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馒头”的来历: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替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唐宋以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不管有馅,还是无馅,馒头一直都是作为祭祀用品而存在,祭祀完了之后才可食用。蒸馒头直接供食用则始于清代以后。馒头的形状也开始演变为圆形、方形等多种,方形馒头在我们这里称作“卷子”,圆形的则称作“蒸馍样”。

杞县“蒸馍样”早在清末已闻名周边各县,素有“杞县蒸馍有千层,睢县芹菜没有渣”这样有说法。《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由于杞县蒸馍样具有“色白如雪,形似妇乳,揭之千层,麦香浓郁,嚼之味甘”的特点,因此,清末以来凡有人来杞县走亲访友,或游人旅客路过杞县,都要到县城寻找杞县蒸馍样以品尝,临走时还要多买几个带回去给家里的长辈们品尝。

据家住县城东关现年85岁高龄的张宏起老先生介绍,解放前杞县城大约有四五十家馍店,且多为父子店或夫妻店。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都是早上和上午出去卖馍,下午用卖馍得来的钱去籴麦、磨面,晚上发面,连夜加工蒸熟天微亮就出去卖馍。由此可见开馍店的辛苦程度,难怪当时有这样的俗言:宁肯闺女扔河里,也不嫁给卖馍的。张先生讲,杞县馍样之所以好吃关键在它的制作工艺:以10斤面为例,先用白面二斤半,在其中间刨一个小窠,然后再将事先用一酒盅活酵子泡好的酵汁倒入,和就一块软面,用干面盖上,放到温暖处。等到面发了以后,再用干面加水和就后再盖上。等再次发起,将所剩面粉加水和成面块,不须多揉。再放片刻,揉成剂子,性发后上笼蒸熟则成。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0:一是掌握好用水量,一般1斤干面做成1.2斤熟馍;二是掌握好水温,水太凉了面不发,水太热了做好的馍表面上起泡泡,影响美观;三是掌握揉剂技术,揉好了做成的馍一层一层的,而且很暄,否则做成的蒸馍坚硬难吃。

几百年来,杞县蒸馍样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色香味征服着杞县本地各阶层人士以及全国各地来杞做客的人们。虽说目前县城里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馍店(指以蒸馍样为主),仅剩的三两家却仍就保持着原先蒸馍样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如果买个尝尝,兴许会勾起你童年的不少回忆。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杞县红薯泥

杞县红薯泥

说起红薯,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调的杞县人却能将再普通不过的红薯做出百般花样来。其中红薯泥就是一例。

红薯泥是杞县的一道名菜。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出锅。装盘时,分层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称“三不沾”菜(即: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每当贵客临门,杞县人会热情地端出这道风味菜。在品尝红薯泥的同时,人们还会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创制红薯泥的清末厨师蒋思奇不仅手艺高超,还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杞县,闻听红薯泥为此地名食,便点名要尝尝这风味佳看,不然便觉得枉活一世。这天,宴会在县衙举行。鸡鸭鱼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红薯泥这道菜。大小1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开,似琥珀生辉。各个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谁知,不大一会儿,有的张口流泪,有的伸脖子干呕。原来,蒋思奇不愿给袁世凯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辞,便使了个花招。红薯泥本身质地细腻,热量大,密度小,散热很慢,蒋师傅又特意用滚油封顶,内中温度更不易散发。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烫得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说到红薯泥的热量大、散热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就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而当时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红薯泥”的厨师,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办差的刚回来,早已等得不奈烦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制作技术的发挥和创造。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开封五香大头菜

五香大头菜五香大头菜系开封名产,1933年在上海全国酱菜评比中曾获第二名。建国后,沿用传统工艺生产,曾大批运往抗美援朝前线供应志愿军食用。

本品以大芥为原料,配以糖色、大茴、花椒、草果、良姜等香料,经三次腌制而成。其制成品表里紫黑,筋脆可口,味透五香,久存不变味,为广大群众喜食。该品每500克含蛋白质10克,脂肪2.5克,糖30克,B种维生素0.6毫克,钙735毫克,磷205毫克,铁17毫克,产生热量165卡。营养丰富,畅销省内外。1982年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

十. 河南省 开封 龙亭区 锅贴

锅贴是开封大众风味小吃。稻香居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古城。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 开封)
开封特产菊花茶价格表开封特产八宝茶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