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特产零食老婆饼 广州特产老公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01 22:00:37

一. 广东省 肇庆 广宁县 竹虫

竹虫

竹虫的季节是夏末秋初。当地人称竹虫为“笋蛆”,其实是象鼻虫在竹笋上蛀洞产的幼虫。约一星期工夫,啃吃竹笋的竹虫从米粒大小长到手指头般粗大,发育成熟后便把藏身的笋尾咬断,并随笋尾落地。竹虫营养丰富,香酥可口,蛋白质含量很高,有抗衰老和养颜作用。可以油炸竹虫、焖竹虫、椒盐竹虫等,口感甘香脆化。因为竹虫的肚子里都是脂肪,因此焙炒时可以不另放油。当地人吃竹虫,既熟吃也生吃。有的在山上捉到肥嘟嘟的笋蛆,拧掉它的头就放进嘴里,说是越嚼越香。

二. 广东省 肇庆 四会 “地豆”炭烧肉

四会市地豆镇盛行吃自家烧制的炭烧肉。每逢“墟日”,各家就宰杀自己饲养的猪,用木炭烧制,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拿到市集上边烧边卖,因为烧得皮脆肉嫩,其他镇的人也赶来购买,不到9点钟就可以收摊了。这种风气沿袭到各个城镇,成了一种风味。

三. 广东省 肇庆 四会 八月桔

属早熟品种,10月上旬开始成熟,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果实个体比十月桔稍大,果重平均65克,可食率72%,可溶性固溶物12—13%,味甜酸少,果核13—18粒,果皮粗糙而颜色比十月桔微红,叶色浓绿,易招惹病虫,易感溃疡病,落果时间略长,产量比十月桔略低。盛产期亩产2000—2500公斤,最高株产350公斤,需肥量中等,在沙壤土种植也可获得丰产
( 四会)

四. 广东省 肇庆 四会 四会玉器

四会玉器

“中国玉器之乡”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南阳,而另一个则是广东的四会。四会的玉器市场闻名遐迩,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市玉器市场品种齐全,款式多样,能够生产加工低、中、高档不同系列产品。这里的玉器种类主要有摆件、玩件、挂件和饰件。摆件如传统人物、历代美人、观音、佛像;挂件如花卉件、花鸟虫鱼等各类动物;饰件如玉镯、玉扣、玉珠、旦面、介子、杏心等。四会玉器产品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精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玉雕佳作层出不穷,如英雄长伴、八仙贺寿,猴子献桃、五子运财、观音坐莲等作品成为玉雕珍品,满足了不同客商的需要。有一种用玉做成的酒杯,不仅形态优美,而且有美化酒的功能,能改变酒的结构,使酒变得醇厚香甜,软绵适口,王翰的《凉州词》里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说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酒杯。

随着一代代玉雕艺人将传统的技术工艺不断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四会玉雕工艺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工艺日益精湛,一批构思巧妙、巧夺天工、艺术和欣赏价值较高的玉雕佳作,深受顾客的青睐。港、澳、台与东南亚等地区的客商纷纷前来参观采购和进行商贸洽谈合作,四会玉器扬名海外。四会的“翡翠缘”投资1亿多元,专营缅甸天然翡翠,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是广东省接待旅游团体购物定点单位。

四会有着悠久的玉器加工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就鼓励和引导兴办了一批玉器加工厂,随后,从事玉器加工的队伍逐步壮大,70年代初,面对四会玉器加工从业人员众多、组织不强等状况,政府组建了四会工艺厂,招收一批民间玉雕老艺人以及掌握基本雕刻技术的男女青年200多人,组成技术骨干,并广招学徒,放手发展。同时,工厂通过技术骨干互相切磋、交流,彼此学习,以老带新,互相促进,玉雕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由原来只能加工生产传统的低档产品提升到因材设计、因材施艺的较高档工艺品生产。四会工艺厂一度成为全省小有名气的玉雕工艺厂。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蓬勃发展的玉器加工行业,该市先后建设了长3000多米、容纳600多个销售铺位的玉器街;规模较大的“四会玉器城”;专业化的大市场天光墟。还成立了四会玉器商会,逐步引导玉器行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四会在玉器加工、造型、销售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无论从玉器的从业规模上,还是从玉文化的底蕴上,在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外省、外地玉器从业人员的加入,近年就有台湾、河南和福建等地4000多人到来从事玉器加工、流通、销售,促使四会的玉器行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玉器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四会玉器产品系列齐全,工艺精湛,传统玉器加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玉器之乡”。

五. 广东省 肇庆 广宁县 赤蕨干

赤蕨,产于广宁山野,因其有粘液,故又称"山蟮"。3、4月间多食其鲜品,其余时间多食其干品,富含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其能"去暴热、利水道、补五脏不足",有安神镇静之功效,常饮可以预防糖尿病。食之爽滑可口、清香绵软可蒸制肉类,也可用来煲汤,长饮有去湿利尿收敛之功效,民间除以赤蕨作菜外,还以赤蕨干剪碎泡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

六. 广东省 肇庆 德庆县 德庆百香果

肇庆戴高投资有限公司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占地面积约130亩,位于德庆县官圩镇四村。百香果有着"热带果后"之称,含有17种氨基酸,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钙、磷、铁、钾、SOD酶和超纤维等165种对人体有益物质,更被称为水果中的VC(维生素)之王,口感独特。因其独特浓郁的香气和富含营养成分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果可生食或作蔬菜、饲料,入药具有兴奋、强壮之功效;果瓤多汁液,加入重碳酸钙和糖,可制作芳香可口的饮料还可用来添加在其他饮料中提高饮料的品质。

七. 广东省 肇庆 四会 四会沙糖桔

四会沙糖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沙糖桔最初产自四会市黄田镇沙糖村,因而得名沙糖橘。

地域范围

四会市行政区域内的龙莆镇、地豆镇、威整镇、罗源镇、迳口镇、大沙镇、东城街道、石狗镇、黄田镇、贞山街道、江谷镇、下茆镇、城中街道,共十三个镇、街道

特定品质

沙糖桔果实扁圆形,顶部有瘤状突起,蒂脐端凹陷,色泽橙黄,裹壁薄,易剥离。果形指数0.78,单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可含溶性固形物11%,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耐人寻味。该产品驰名中外,60—70年代,曾批量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文化典故

四会沙糖桔,原名十月桔(以下简称:沙糖桔),原产四会,是四会沙糖桔主栽品种之一。因其味甜如沙糖故名。沙糖桔是四会传统土,又是柑桔类的名优品种,并被《羊城晚报》誉称“一枝独秀”。

四会沙糖桔知名度比较高,广东沙糖桔主要为四会沙糖桔正宗,尤以黄田镇出产的为正宗,唯其鲜美而极甜,无渣,口感细腻,实为极品!

四会市是广东省几个古老的柑桔产区之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四会柑由于种质优良,久负盛名,历代不衰。清人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一书称道:“柑桔……产四会者光滑,名鱼冻柑,……柑、橘、香椽,以四会为大家。“据清光绪二十二年《四会县志》载:“四会柑得名最久,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产四会者光滑,名鱼冻柑,……故老相传旧充贡至某,始乞免。”

广东省四会市于2001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中国绿色食品柑桔之乡”,这是继前不久四会沙糖桔正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后的又一殊荣。

四会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偏西,属珠江三角洲范围,是广东著名侨乡。全市总面积125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80平方公里。北回归线横贯该市,年平均气温21.2°C,年无霜期360天,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土壤多为山地黄壤与赤红壤。这些气候及土壤条件都最为适合种植柑桔。

四会柑桔具有显著的品牌优势,被誉为“一枝独秀”,其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耐人寻味。据测定,可溶性固形物达14.3%,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还原糖3.87克,蔗糖6.68克,维生素C 40毫克,是老少咸宜的美味佳品。在2001年,四会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柑桔之乡”称号,四会市沙糖桔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2003年沙糖桔、贡柑两个品种获得国家质监总局认证的“原产地标记”。

四会沙糖桔,果实为扁圆形,色泽橙黄。分布于广东省等地区。原名十月桔,原产四会,是四会沙糖桔主栽品种之一。因其味甜如沙糖故名。沙糖桔是四会传统土,又是柑桔类的名优品种,并被《羊城晚报》誉称“一枝独秀”。沙糖桔果实扁圆形,顶部有瘤状突起,蒂脐端凹陷,色泽橙黄,裹壁薄,易剥离。果形指数0.78,单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可含溶性固形物11%,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耐人寻味。

四会沙糖桔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已经盛产,并被列为朝廷贡品,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其果品以果型美观、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而享誉海内外,成为桔子中的一大品牌。2001年,我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柑桔之乡”称号。2006年,四会市华贡牌水糖桔获得国家级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四会市华贡农科集团公司“华贡”商标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2006年,四会市华贡牌沙糖桔又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四会沙糖桔中的极品莫过过“正宗四会黄田沙糖桔”。其柑桔不仅品种优良,汁多化渣、清甜脆口、芳香浓郁,不同品种各具风味外,而且含有人体日常所需的糖、粗纤维和各种维生素的丰富营养成分,堪称四会柑桔之冠。四会柑桔全身都是宝:除其果肉可食用外,也可腌制成果脯,干果;其果皮经干燥后制成陈皮,可入药或用作烹调佐料。

八. 广东省 肇庆 四会 四会蜜桔

该品种果实吃起来有蜂蜜味,故名蜜桔,11月下旬开始成熟,12月中旬为适收期,属中熟品种,果实椭园形,成熟时仍带浅绿色,熟后才能转绿黄色,肉质细嫩化渣,蜜味芳香,果实单果重25—35克,可食率77.8%,可溶性固形物11—14%,每100毫升含全糖12.1克,含果酸0.063克,是高糖低酸的柑桔品种之一。蜜桔树冠矮小,枝梢细而密集,叶片椭园形细小,丰产性一般,但品种上乘,是九十年代四会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

( 四会)

九. 广东省 肇庆 德庆县 武垄佛手

广东很多地方都有种植佛手的习惯。德庆、高要、广宁、佛冈等地都有种植,其中由国家科技部指定的广佛手规范化种植基地在德庆县武垄镇。

广佛手主产于高要乐城镇、德庆武垄、云浮、郁南等地,栽培历史悠久,为广东地道药材“十大广药”。广佛手不仅可沏茶、还可泡酒,具有健脾和胃、舒筋活血、理气化痰的功效,,因果实形似拳状或手指状,故名“佛手”,广东地区种植的佛手为“广佛手”,广佛手果成熟时果实金黄,味甘,健脾开胃,帮助消化,化痰镇咳,“金佛止痛丸”等中成药均以佛手入药。

十. 广东省 肇庆 端州区 肇庆裹蒸粽

肇庆裹蒸粽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逢年过节端人素有喜食裹蒸的世习。肇庆裹蒸系粽子中的一种。用料包制特别。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水草包裹,呈埃及金字塔形,每只重约0.5公斤。其料主要以糯米、脱衣绿豆、猪肉为主,或加以冬菇,腊肠、咸蛋等做馅料,取大缸用柴猛火煲7至8小时可食,热食时清益扑鼻,入口松化爽滑甘香。( 肇庆)

肇庆裹蒸产地范围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3个区市现辖行政区域。

肇庆人制裹蒸非常讲究,一要选用具有色绿、叶香、防腐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二要选用上好糯米和当年绿豆; 三是做馅的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调料,以使馅味醇香、肥而不腻。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沙、猪肉馅等用模具包出有棱角的裹蒸来;之后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个小时以上,直至糯米、绿豆、猪肉完全融合为止,吃起来香糯醇厚,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了。

现在肇庆,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粽,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豪居香”、“裹香皇”、“皇中皇”有“肥仔伟”之称等,价格由3-12元不等。

肇庆的裹蒸行业的创奇人物--钟八先生,之前是裹香皇的创始人,现在东山再起,于2009年创立了“豪居香”,在他的实力驱使下,“豪居香”一跃成为肇庆裹蒸行业4大品牌之一。

不少中外游客都闻名而来,不仅购买裹蒸粽作为旅游的礼物,还有意了解裹蒸粽的制作过程及历史。裹蒸粽作为肇庆的一张名片,名不虚传。

肇庆特产零食花生饼广东肇庆广宁特产零食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