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特产有哪些 福建福安能带走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03 22:06:45

一.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铜铸工艺品

铜铸工艺品造型古朴典雅,面呈古铜色或铜锈色,酷似出土文物,有飞鸟、雄鹰等,该工艺品产于福安市。

二.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溪塔刺葡萄

溪塔刺葡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穆云乡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虎头村、玉林、高岭等16个村,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逾1500多吨。其中虎头村的刺葡萄苗产业最好。畲族群众在种植野生刺葡萄中,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具体情况,沿溪边种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间,让刺葡萄藤交叉穿插,形成独具特色,绵延近5公里的南国“刺葡萄沟”,沟上绿荫蔽日,沟下流水潺潺,两边设置的砂石小路,别具一番情趣。穆云畲族乡近年来以溪塔刺葡萄沟为示范点,引导果农将刺葡萄种植向茶园溪、秀溪延伸,由河边种植拓展到庭院、园地、水田,形成一派畲乡田园风光。

农业观光旅游

溪塔葡萄沟农业观光旅游,把葡萄生产与旅游业结缘,开发葡萄沟观光游,以增加农民收入。因其独具特色的刺葡萄沟和深厚的畲族风情,被评为国家A-景区,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品葡萄、赏美景。

溪塔村

是纯少数民族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区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面连接风景秀丽的白云山;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现全村人口626人,126户,辖2个自然村。 溪塔村旧属溪亭大队(与现在的虎头村相连),解放后分为溪塔大队。溪塔始祖焕公,明朝万历年间从寿宁迁至于此,至今已有五百年左右历史,后成为宁德地区最大的蓝氏迁途起源地。后世子孙还兴建了“林公大王宫”和“蓝氏宗祠”等。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气势盛大的对畲歌比赛,还有“乌米饭”、“糍粑”、以及端午节的包“枕头粽”;巫舞“奶娘踩罡”以及现代的“枪担舞”等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村现留有古建筑“孩儿撑伞”房一座,它用一根柱子支起一整座房子,有其独特的建筑魅力,还得到行内专家的好评;有古磨枋一座,炮楼式的建筑,其土墙厚一米,在近代革命战争中,还发挥其重大做用。 有特色农作产品水蜜桃、刺葡萄。水蜜桃每斤市价为十元左右,全村年产量达50吨左右,产值一百多万元;刺葡萄是一种野生作物,生命力顽强,不施肥不喷农药,是一种天然的环保农产品。经村民引导种植,该村的“啸溪”和“茶园溪”上发展了近四公里,年收入100多吨,产值一百多万。形成一道景观奇特的美丽的葡萄沟,被全国葡萄协会评为全国葡萄第三沟,现已结合旅游开发,成为本村的一项主要收入。

三.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坦洋工夫:原产于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条型肥壮紧秀,香高味浓,鲜爽甘醇,叶底红艳。该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试制成功。

地域范围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特定品质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典故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

四.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福安茉莉花茶

福安茉莉花茶

五. 浙江省 丽水 青田 小舟山有机米

青田县小舟山乡地处青田东南,东连温州永嘉,南接温溪,海拔在380米,这里是有名的“摄影之乡”、“生态之乡”、“鱼米之乡”,一直保持着稻田养鱼的传统耕作方式。

小舟山有机稻米产于海拔400米上下的梯田,属本地晚粳、红米等品种。自古至今,有机稻米深受食膳者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稻田养鱼历经千余年历史,鱼之灵气渗透了稻米,使之珠润圆滑;二是采用有机绿肥,用无公害的菜籽饼培育秧苗,并用菜籽油、太阳能杀虫,人工除草,不使用化肥、农药;三是种植环境特殊,用山泉水灌溉,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而且常有薄雾滋润。因此,成熟的有机稻米金衣玉粒,闻有芳香,食有甘味,口感松软,百食不腻,为米中极品。

明朝时,经刘伯温推荐,小舟山稻米曾被朝廷选为贡米;清朝时,还作为国米出口东南亚;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倍受世界瞩目。

六.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福安刺葡萄

福安刺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福安刺葡萄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的。福安刺葡萄鲜果,汁丰味甜,不酸不涩,深受青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福安刺葡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福安刺葡萄是福安当地的一种野生葡萄,明万历(公元1597年)版《福安县志》记载:“葡萄,白者为水晶。”说明在当时福安就种植多个葡萄品种。清光绪版《福安县志》亦载:“葡萄有紫、碧二种,白者为水晶”。福安市穆云乡高岭村现留存一株葡萄古树,相传,后唐时黄巢起义,战乱百年,当地先人为逃避战乱在此建村时,就发现这里的葡萄林,历经多年砍伐仅剩这株古葡萄。上世纪50年代,穆阳乡溪塔村民开始驯化栽培,利用溪涧逐渐建起一条葡萄沟,被全国葡萄专家学者认为是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福安刺葡萄具有含酸低、风味甜、抗病虫、耐粗放管理、耐高温高湿、耐贮运等优点,是我国珍贵野生葡萄种类,是东亚种群中最好的酿酒品种,果实的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的含量远高于种群内的其他种类,经常吃刺葡萄有助于软化心血管、美化皮肤。是具有鲜名的地方特色水果,可利用溪岸、路沟旁、房前屋后边角地等各种非耕地发展2万亩多刺葡萄,成为地方区域名特优水果。 福安刺葡萄果穗长条形,果粒着生疏,平均重185g,果粒椭圆形,平均粒重3.1g。果皮为紫黑色,果粉厚,果肉绿黄色,有肉囊,多汁,味甜,有香气,可溶性固形物14%~16%,酸0.3%,可食率76%,出汁率66%。属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与湖南等地刺葡萄相比,具有果皮薄、果粉厚、转色好、可溶性固形物高及含糖量稍高等特点,综合性状更好。

福安市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虎头、玉林、高岭等16个村,面积1200多亩,年产量逾1500多吨。畲族群众在种植野生刺葡萄中,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具体情况,沿溪边种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间,让刺葡萄藤交叉穿插,形成独具特色,绵延近5公里的南国“刺葡萄沟”,沟上绿荫蔽日,沟下流水潺潺,两边设置的砂石小路,别具一番情趣。

2014年,福安市经济作物站申报的“福安刺葡萄”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福安刺葡萄地域保护范围(东经119°27′14″至119°35′56″,东西宽14公里,北纬26°09′22″至27°01′46″南北长13公里,区域总面积182平方公里,包括1个开发区和5个乡镇,即穆阳畲族开发区、穆云乡、穆阳镇、康厝乡、溪潭镇、坂中乡等5个乡(镇)的溪塔、穆阳、凤阳等37个行政村,1.1万亩福安刺葡萄,年产1.5万吨鲜果,属“福安刺葡萄”种植地域范围。

七.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盂油酥饼

盂油酥饼是福安主要风味小吃之一。

(1)配方:以成品100斤计算,

皮:炊的糕粉16斤,猪油3.2斤,白糖3.2斤,生盂油4.5斤,纯碱0.3斤,苏打0.3斤;

馅:白糖30斤、面粉15斤,猪油8斤,花生仁4斤,芝麻4斤,肥肉8斤,生葱2斤、食盐0.2斤。

(2)工艺制作流程:

皮料调制--馅料制作、生制成形--成品--鲜蛋刷面-

-烘烤成品,外观色泽面呈蛋黄、底边淡黄,口感清甜、细润,不腻。

八.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九.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泥钉冻

泥钉冻。每年秋收后,退潮时,福安白石镇荷屿一带的乡民挎个小鱼篓,带上特制的短柄小木锄,到海边滩涂上去寻找一种长约5-7厘米的明状动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泥钉”。“泥钉”刚挖出土时,呈深灰色,与滩涂的泥巴色泽相同,很不易分辨;用水洗干净后,则呈灰白色。它主要生活在滩涂的表层,群集而居。人们只要找到它的聚居点,就可以一口气拾到一大碗“泥钉”。拿回家后,人们把捕捉到的泥钉,端到井边,倒入土箕中,一边用井水不断冲洗,一边用手使劲压榨,直至把“泥钉”腹内的泥浆挤尽。把洗净的“泥钉”放入锅里煮熟后加入七八倍的水和适当的食盐。待水烧滚后把“泥钉”连同浓浓的汤汗装入碗中,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由于“泥钉汤”含有较高的胶原特质,八至十二小时后,整碗的汤汁就冻结起来了,当地乡民把这种东西叫做“泥钉冻”。

十.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福安芙蓉李

福安芙蓉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福安种植李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其中芙蓉李(方言称粉李,因芙蓉李果面的果粉特别多而得名)明朝期间开始栽培,距今已有180多年。据明万历年县志记载:“李(麦李、蜜李、御李、粉李、黄蜡鹅、黄胭脂等李。)”,说明福安明朝就已种植李树。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物产卷》记载:“有粉李、麦李、白李、黄蜡李、胭脂李、红腹,皆佳品”。说明福安清朝种植多个品种李树。福安农业志记载“清道光二年(1832)福安便有粉李、白李、黄蜡李、麦李、胭脂李等佳品。清宣统二年(1910)城关南湖坂已成片种植芙蓉李。”福安芙蓉李是我市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优水果,是在长期的风土适应过程中培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素有“李中珍品”的美称,具有果粉多、颗粒大、果肉厚、果核小、不粘核、耐储存、甜酸适中等综合性状极佳的品质特性,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由于芙蓉李品质优、耐粗放、效益好,适合山地发展,果农种植芙蓉李积极性很高,如今以潭头为中心的福安北部成为芙蓉李主要产区,全市芙蓉李面积4.7万亩,年产4.9万吨,所产芙蓉李果皮色泽鲜红,蜡粉厚,果大质脆,肉厚核小,可食率80%以上,单果重达45-60克,果肉深红色,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2.5%-14.5%。

本地芙蓉李,果子个大、甜度高、耐储存是上等水果。用芙蓉李加工成干果、密饯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好评。现李干已全面上市,本地太子参,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不热不燥、健胃消食之功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药品、保健品饮料,添加大子参后使它们的功效大大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福安)

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福安芙蓉李具有颗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适中,不粘核等特点,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以芙蓉李为坯制作的加应子、玫瑰李、芙蓉李干等系列蜜饯,口味独特、具有原果鲜味,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

地域范围

福安芙蓉李地域保护范围为福安市行政区域内潭头、城阳、社口、上白石等主产区乡镇的12个行政村(东经119°38′41″至119°44′17″,北纬27°10′15″至27°14′50″,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8.5公里)。保护区位于北部主产区潭头镇富罗坂、东昆、潭头、坑源等8个行政村,以及城阳乡的湖塘坂、东口村,社口镇的沙溪村,上白石镇的财洪村,总面积78.2平方公里,域内芙蓉李种植面积近8千亩,年产1.1万吨鲜果。

福安十大特产排名福安特产必买清单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