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大溪村特产 宜都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16 14:17:01

一.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谢村黄酒

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市洋县谢村镇。据旧县志说:“洋民好饮食,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男女沽之”。这表明,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爱喝黄酒。早在3000年前,这里已经能够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

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人称“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因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谢村黄酒与绍兴酒双双登上金榜而获得的美誉。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还有冬青黄酒因须用经霜冬青子为药合曲,色紫蓝,味郁香,曾为贡品。不少人家有祖传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1。“无酒不为节”,是谢村镇人对自己的黄酒的夸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了,唐朝时驰名京都长安,列为“贡酒”。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赞誉谢村黄酒:“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唐德宗李适);“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宋代苏轼)。据传,唐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逃难时,途经洋州谢村,浅酌此酒,化凶为吉。清“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洋县地方官和谢村富豪刘氏曾贡“谢村黄酒”,备受慈禧青睐。此外,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可与大词人苏轼、苏辙兄弟,也曾客宿酒乡洋州,醉中弄笔,留下千古文章。纵观历史,实可谓:“谢村黄酒,千古风流。”

文同出任洋州知府那天,衙门前挤满了人。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们‘的技艺。这时,前任州官趁机讨好,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可是文同无心做官,有戏不看,逢宴不吃,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欣赏茂林修竹,清波激浪,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他到洋州任职后,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但他总是拒之门外。这天,他出外查访,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只因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销路一直不好,生活非常艰难。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顿觉心清神爽,于是,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一阵淡泼浓抹,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

说来巧得很,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他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苏东坡一边喝酒,一边赞叹:佳作,佳作!说罢,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并写了七绝一首:

汉水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谗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洋州三县远近都知道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人民纷纷前往观赏。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谢村黄酒很快就在东川

(汉中地区古称)名声大震了。从此,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供人观赏,招徕顾客。但是,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幅画却不见了。

说来奇怪,1960年文物普查时,竞在谢村镇北十里的大爷山的第48座庙宇前墙壁上,发现了这幅墨竹黄牛图。洋县文化馆把这幅珍贵的画裱糊后,夹在画框里供人观赏。

二.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官村西甜瓜

陕西省杨凌区大寨乡官村共512户、2119人。大寨乡官村因地制宜的发展西甜瓜和蔬菜产业,为了实现产业发展、优化管理,该村成立合作社,对西甜瓜、蔬菜实行全程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大寨乡官村建立了以二维码为载体安全查询体系,温室大棚内生产自动化操作。给每一个西瓜都建立了生产档案,可以对同一西瓜示范基地农户大棚基本信息包括产地环境、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查询,这相当于给西瓜贴上了“身份证”。有二维码溯源系统,就可以把西瓜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情况查询出来。目前全村基地面积达到420亩,下半年计划再建设800亩日光温室大棚,官村西瓜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1年,杨凌区大寨乡官村以标准化生产的西甜瓜为品牌,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称号。

三. 辽宁省 大连市 旅顺口区 刘钟村食用菌

大连市长城街道刘钟村现有耕地面积2200亩,蔬菜面积600亩,有农户400户,人口1000余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蔬菜种植,蔬菜生产品种达40多个,是大连市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长城街道刘钟村依靠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实行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了食用菌生产链,扶持500多名村民建立食用菌养殖大棚养殖食用菌,由企业提供菌苗并负责收购、加工、销售,每户每个大棚一年可收入5万多元,目前已新发展养殖大棚20多个。刘钟村计划投资200万元再发展食用菌养殖大棚30个,将有更多的村民走上生产食用菌这一产业。在发展食用菌养殖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帮助和引导菜农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全村兴建保护地设施工程,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工程分两期实施,采用集群1号温室结构,总投入资金600多万元。

2011年,大连市旅顺口区长城街道刘钟村(食用菌)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 福建省 南平 延平区 延平区茂地镇宝珠村宝珠百合花

延平区茂地镇宝珠村:“宝珠百合花”。

五.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 飞达陶瓷

飞达陶瓷有限公司位于县城西郊。公司有职工200余人,有两条流水生产线,固定资产300万元。公司主要生产高、中档系列卫生洁具,年生产量50万件,产值600万元。联系人:李 斌邮编:443300联系电话:0717-4839468( 宜都)

六. 四川省 成都市 蒲江县 蒲江蓝莓

蒲江蓝莓

四川野生蓝莓历史悠久,大部分山区均有生长。蒲江蓝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选址蒲江县,进行蓝莓驯化研究,并在蒲江县建立了蒲江蓝莓驯化、生长、繁育基地。蒲江县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气候和环境条件非常适合栽种蓝莓,所产蓝莓颗粒饱满、味道醇正。90年代以后,蒲江县广泛开展了蒲江蓝莓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园地选择,土壤改良、栽植技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果实采收与加工技术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蒲江蓝莓栽培技术规范。目前,全县乡镇均由不同密度的分布群,集中成片开发种植近10万亩,主要集中在朝阳湖镇,其它乡镇有少量分布。经过数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开发出以蒲江蓝莓鲜果、和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按用途和行业管理分类,已形成食品、保健两大类产品。近年来,蒲江县委政府连续举办蒲江蓝莓采摘节,通过蓝莓采摘、品尝、交易等活动,以节会朋,以会聚友,扩大“蒲江蓝莓”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蒲江蓝莓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七.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河西乡箐花村普米族传统文化

箐花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北面,全村334户,1595人,由5 个自然村组成。人均收入748元,人均有粮389公斤(2003年)。

村寨地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高寒山区,依山傍水,附近有罗古箐、大羊场等著名自然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民居建筑中井干式木楞房占82%,保持了普米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村寨格局保持传统风貌。箐花村历史悠久,传统农牧业、服装服饰、饮食、民间歌舞、麻毛纺织工艺等保存情况良好,文化传承人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该区域传统村规民约与新的村规民约相结合,对村寨日常生产、生活,共同起着管理约束作用。

箐花普米族妇女服饰庄重艳丽,美观大方。穿麻布大襟衣,着毛线长裙,背披羊皮,胸前佩戴银链。各个年龄段的穿着有所不同,喜用宽大的红、绿、蓝、黄等各色彩带束腰,手戴镯圈和戒指,耳戴银环或玉坠,用五光十色的串珠作头饰和项链。包大头帕,喜用牦牛尾及丝线编入发辫中,盘于头顶,以发辫粗大为美。男子一般穿对襟麻布衣,着宽大长裤,披羊皮领褂,左衽像藏族穿戴。富有人家的男子穿氆氇和毛质大衣,膝下用布或毛毡裹腿,有的穿自制的半筒猪皮、牛皮鞋。

特色工艺主要有皮制品及毛制品。皮制品主要指羊皮披风,多用于探亲访友、婚丧年节时穿用,有装饰、御寒和作为姑娘嫁妆等功用。毛制品经过各道加工工序后即形成毛料,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制作氆氇、毡、帽、鞋等。

普米族信奉自然神灵,祭祀活动较频繁,主要有祭天地、祭龙潭、祭山神、祭铁三脚、祭祖先、祭中柱等。主要传统节日为吾时节,要举行打枪、射弩比赛。每逢节日、婚庆和重大祭祀活动,本村人及周边亲友聚集在一起,唱古歌、跳舞蹈“搓蹉”。

普米族民歌多为前人传下的传统曲目,即兴创作较少。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婚俗类主要有求亲歌、迎客调、接亲歌、拦门歌、果碟调、聚谈调、顶梁柱调等;情歌主要有“铁打链环扣一生”、“除非秤砣水面漂”等;祭祀类民歌主要有祭三脚调、拜龙调、祭中柱等;丧礼中主要演唱指路歌;传统古歌类主要有吉典、马鹿调、黎明调、巴扎贤赞等。曲调多用五声音阶,旋律与语调密切相关,朗诵性与歌唱性紧密结合,旋律质朴清新,优美流畅。部分民歌音域较宽,可达到或接近两个八度。节奏平稳匀称,长短交错,明快活跃。歌词一般为奇数,三、五、七、九个音节不等。

四弦是普米族民间乐器,也是四弦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目较多,除舞步的12调外,还有部分古老的曲目,如四弦母调、雀上树等。四弦弹奏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在普米族地区传承和保护情况良好。“搓蹉”舞流传广泛,群众基础好,是节庆场合的主要民间舞,用羊皮、木碗、木筷、夹板为伴奏,领舞者右手拍击羊皮,伴舞者左手持碗,右手用数双筷子敲击,夹板系在舞者腰间,左右撞胯时发出声响。

普米族无文字,民间文学为口头传承,村民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或在晚上围坐火塘,听老人讲述或演唱,更多的则是在新房落成、求亲结婚、节日庆典、丧葬、祭祀等场合进行讲述演唱。近年,普米族流传较广的民间文学被翻译成汉文,收录于《兰坪民间文学选集》、《普米族故事集成》、《普米族歌谣集成》、《兰坪民间故事集成》、《兰坪歌谣集成》等出版物中。

花村是普米族聚居大村,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传承较好,有一批传承人,并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八. 四川省 成都市 青羊区 瓦片鱼

近日,三国时期的美食“瓦片鱼”经人挖掘整理重现百姓餐桌。据史料记载,“瓦片鱼”乃三国时期名将张飞镇守阆中时所发明,在川北阆中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但目前几近失传。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张飞任巴西太守,驻军阆中,他发动军士“垒石成灶,汗瓦为鼎,茅草为薪,炙烤鱼食”、“炮生为熟,焰而食之”,因烹制方式自然独特,“瓦片鱼”吃起来鲜美而不腥臊,香而不油,肉质细嫩,犹以冷热兼可食用,深受军民喜爱。据此次挖掘整理这道菜的厨师介绍,“瓦片鱼”的烹调方法很特别,首先是将新鲜的鲫鱼加上各种不同的佐料和香料,再将鱼放在特制的瓦片上用文火烹调两小时,这样一来,鱼肉既无鱼腥味,而且带有自然的香味,味道特别好吃。

九.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 宜都宜红茶

宜都宜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宜都宜红茶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的。宜红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味鲜爽,滋味鲜甜,叶底红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宜红风格。宜都宜红茶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宜都宜红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甜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茶汤有“冷后浑”现象,是我国条形红茶的代表之一。宜都宜红茶,产自长江与清江交汇的丘陵山区。这里山峰层叠绵延,种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十九世纪中叶,有茶商来到宜都开设茶庄,传授红茶制作技艺,拉开了宜都宜红茶百年兴盛的序幕。宜都宜红茶是宜红茶的典型代表,上世纪50-60年代,宜红、祁红、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出口工夫红茶。基于宜都宜红茶巨大的影响力,《宜都县志》将其收录并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宜都宜红茶的发展,几经风雨后,于1951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原苏联在宜都援建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茶厂——中国茶叶公司宜都茶厂,开始了宜都宜红茶的收购、精制加工与销售工作。该茶曾被湖北省政府评为“优质产品”、湖北特色名茶等称号。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据历史文献记载:宜红茶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光绪年间,就大量出口,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解放后,由于国门封闭,宜红茶出口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宜红茶才逐渐恢复出口。

宜红茶的特殊历史地位,也成就了它特色的品牌地位。宜都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宜红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味鲜爽,滋味鲜甜,叶底红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宜红风格,由于品质稳定,深受欧洲、美洲及中东地区消费者的喜爱。

2013年,宜都市宜红茶协会申报的“宜都宜红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宜都宜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宜都市全境包括(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潘家湾土家族乡、王家畈乡、松木坪镇、枝城镇、陆城街道办事处)产地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05′55″—30°36′00″,东经111°05′47″—111°36′02″之间。规模10万亩,产量1.3万吨。

十. 河南省 濮阳 南乐县 元村豆腐干

元村镇名产。元村豆腐干历史悠久,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制而成,色呈乳白,咸淡相宜,味道可口,含水量适中,经久耐存,是酒席必备佳品。元村豆腐干市场信誉极高,每年春节供不应求,机关、饭店订购者络绎不绝。亲友间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建国初期。曾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宜都特产排名前十名宜都必买的特产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