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土特产是什么 河池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5-24 15:16:42

一. 广西 河池 罗城 红香蒜

红香蒜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罗城中部的四把、东门、桥头、黄金、龙岸等乡镇。种植过程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蒜瓣大小均匀,呈紫色,大蒜素含量高,香辣味浓烈;蒜薹粗细适中,质地脆嫩,食味清甜鲜美,口感极好。20世纪70年代开始,罗城红香蒜、红香蒜薹每年都远销北京、东北和南方的广州、香港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二. 广西 河池 罗城 珍珠糯玉米

珍珠糯玉米在罗城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罗城天河、下里等峡谷地带,山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植面积4000多亩,产量700多吨。产量甚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变异品种。其子粒细小均匀,白如珍珠。

珍珠糯玉米其特性颗粒小,粘性强,煮粥食用,柔软圆滑,甘香可口。它含有较高的支链淀粉,丰富的蛋白质,17种氨基酸,膳食纤维素及7种抗衰老的微量元素。经专家验证每100克玉米中含有300毫克的钙,等同于相等量乳制品中的钙含量,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

玉米品种中珍珠糯玉米的营养价值都高于普通玉米,它的蛋白质、植物油、支链淀粉及维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则高8-10倍,不仅高含量17种氨基酸,还含有7种“抗衰老剂”E和脂肪。经测定,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钙,几乎与乳制品中含钙量差不多。丰富的钙可起到降血压的功效。如果每天摄入1克钙,6周后血压就能降低9%。此外玉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它具有防癌作用,植物纤维素能加速致物质和其它毒物排出,天然维生素E则有促进细胞0、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研究人员指出,珍珠糯玉米含有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对抗眼睛老化。此外,多吃玉米食品能抑制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和记忆力,是护肤养颜、美容抗衰老的极佳天然绿色食品。

珍珠糯玉米产地为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其中以华张、古邦、佳泉三个村的种植于高山之上,采用传统无公害种植方式、不施用任何农药,生长在避污染的大石山区,山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天条件和大石山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珍珠糯玉米质优的纯天然属性。它在罗城的仫佬族和壮族民族的心目中被称之为:似珍珠却胜珍珠八桂名馔,非御米更超御米五星佳肴。用天河玉米籽熬煮的著名的“天河珍珠玉米粥”入口爽滑,味道鲜美,具有清热解毒、防细胞衰老和防癌作用,当地许多寿星长年都是以自家产的玉米粥为主食

三. 广西 河池 天峨县 芝麻剑鱼

芝麻剑鱼

    属角鱼类,因其体形似剑,身上又布满了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斑点,当地人都称之为芝麻剑鱼。芝麻剑鱼一般生长在有乱石堆、无泥沙、水流缓的河段。县内红水河、布柳河、牛河等大河都盛产此鱼,年产5万多公斤。芝麻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爽可口、营养丰富,与酸菜或金针菜作鲜汤,味道极佳,是天峨第一名菜。外地老板纷纷前来天峨收购芝麻剑鱼,使之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四.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矿泉水

巴马矿泉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巴马独特的空气、独特的山、独特的水,养育了大批百岁寿星。尤其可贵之处,是在世界其他长寿乡百岁老人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巴马的百岁老人数量却在逐年攀升。是谁能使鬼斧神功,让天地间有如此造化,这一切皆来源于巴马的水。

巴马的地质结构破碎,水很容易被矿化,多种适合生命状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其最佳的组合构建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这群生于此长于此的百岁寿星。在这里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饲养的禽畜等,经过专家的化验,各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植物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地区。巴马的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饮用山泉水。

地处桂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之乡,有着两处优质矿泉水。巴马镇赐福矿泉水,离县城10公里的赐福半山腰上,出水位置比较高,一年四季常流不断,自然环境幽雅。经自治区有关部门验证,这股矿泉水生成于三叠系地貌,除了含锶、偏硅酸达标外,还含有溴、碘、锌、锂、硒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那桃民安矿泉水,又叫丽琅矿泉水,距县城13公里,泉口高出河面110米,被当地群众誉为能医汉百病的“神仙水”。当地人的饮用水分为3种,一是泉水,二是天然雨水(石山区)三是山间小溪水,山泉溪水是硬水,可减少心血管病,水源没受污染。

巴马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长绿山。

五.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瑶山红梨

南丹瑶山红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丹瑶山红梨”原名“南丹糖梨”,是从南丹县传统栽培的梨树品种中筛选出来的优良早熟梨品种,因其果实外观褐红色而得名。南丹瑶山红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海拔高度500~1000m,地处东经107°1'~107°55',北纬24°42'~25°37'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3℃~18.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5.5 ℃,最低气温-5.5℃,1月平均温度6.7℃~8.5℃之间,≥10℃的年积温5800℃~660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23.5小时,年均降雨量1257 mm~1591mm,属南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是亚热带常绿果树带与云贵高原落叶果树常绿果树混交带的过渡地带,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果树种质资源,其中不乏品质优良,地方特色明显的果品,瑶山红梨即是其中之一。

“南丹瑶山红梨”原名“南丹糖梨”,是从南丹县传统栽培的梨树品种中筛选出来的优良早熟梨品种,因其果实外观褐红色而得名。该品种性状稳定,早结丰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果实七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该果实圆球形,果实中等大,平均单果重165g-205g;果皮褐红色,富光泽,果点细密,无锈斑;果心小,果肉白色,不易褐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5%,最高可达16%;肉质中细酥脆,浓甜蜜香,果汁多,品质上等。2003年7月21日在广西南方早熟梨专家组评审会上,瑶山红梨以其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美丽的外观(少有的红色品种),在众多的国内外早熟梨品种中独具特色而倍受专家们的推崇,认为其果品很有市场竞争力,极具发展潜力。2005年8月3日,瑶山红梨优选单株经过自治区水果专家组三审评定,被评为广西区优良果树单株。

近年来,南丹县委、县人民政府把瑶山红梨确立为全县重点发展的水果品种之一,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大量种植瑶山红梨,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果产业,目前以八圩、城关、大厂、六寨、芒场等乡镇为主的瑶山红梨生产基地已逐步建立起来,全县瑶山红梨面积近万亩,年产量近5000吨,产量仍在快速增长。计划到“十一五”期末,瑶山红梨种植规模将达到3万亩,年产量3万吨以上,将成为南丹一个地方特色明显的水果产业。

地域范围

南丹县的城关、罗富、芒场、八圩、车河、大厂、里湖、月里、六寨9个乡镇

南丹县“瑶山红梨”和“冰糖梨”是瑶族山区的地方特有品种,广西自治区专家组鉴评为早熟优质。因质优果靓,近年销售价格不菲。“瑶山红梨”和“冰糖梨”于7月下旬开始成熟上市,主产区为南丹县六寨镇、城关镇和八圩乡,总产量约3000吨。

六. 广西 河池 南丹 火麻鸡汤

火麻鸡汤

此汤采用正宗的瑶山鸡为原材料,其个头比普通鸡大三分之一,肉质低脂、细嫩鲜美。瑶山鸡中乌骨鸡约占40%以上,此鸡脸、冠呈乌红色,对人体具有极高的食疗保健和滋补作用。

七. 广西 河池 都安 竹藤编织

都安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县内盛产各种野生藤竹近百种,可为藤编业提供充足的原料,都安编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交通、通讯十分便利。都安的竹藤编织工艺品以材料独特、样式新颖、美观适用、质优价廉而深得外国客商的青睐,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瑞典、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市场。几年来,外商每年向我县求供的竹藤编织工艺品的总值均在8000万元以上,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竹藤编织工艺品将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八.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九. 广西 河池 罗城 罗城毛葡萄

罗城毛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罗城毛葡萄

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无公害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实为得天独厚的宝地。以野生毛葡萄酿制的罗城萄萄酒,色呈琥珀,外观深红透亮,色泽典雅;细品则甜中微酸、醇厚爽口、舌齿生津、余香隐隐,酒味层次丰富细腻,堪称色、香、味俱全。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野生毛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结果。野生毛葡萄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乡镇,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2000年9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2004年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

罗城早在公元1884年就有关于野生毛葡萄的记载(道光二十四年《罗城县志·卷之三》),清初“一代廉吏”于成龙自公元1661年就任罗城知县伊始,得知当地百姓喜酒成风,糟蹋粮食,曾感叹:“不知杯中之物为泪也”(于成龙《治罗自记并贻友人荆雪涛书》),于是劝民“广积粟”,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酿酒。还有史料记载,“于公廉正囊涩,善饮,得罗邑一野果土酿,遂以青菜佐之,谓之绝也”(《于成龙治罗轶事》),于成龙因此在罗城得名“于青菜”、“于葡萄酒”。

果品

地域范围

罗城毛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行政区域11个乡镇及其所辖的14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8°28′42″~109°09′18″,北纬24°37′~25°11′52″ ;区域面积为2618平方公里。保护面积6666.7公顷、产量 7.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罗城毛葡萄果穗近长圆柱形或倒锥柱形,果粒着生密度中等,最大穗重1255g,平均穗重155g;果粒圆球形,紫黑色,果面果粉少,果粒平均长1.16cm,宽1.11cm,最大单粒重2.8g,平均单粒重1.4g;果皮较厚,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肉淡白色或淡粉红色,每粒浆果有种子1~4粒,酸甜适中,有涩味,具有良好的酿造加工性状。2、内在品质:罗城毛葡萄浆果出汁率≥60.0%,含可溶性固形物≥9.0%,含总糖≥8.0g/100g,含总酸≤2.0g/100g,含维生素C≥30.0mg/100g,含单宁≥5.5×102mg/100g。3、安全要求:罗城毛葡萄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DB451222/T04-2005)标准要求。

十.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野茶油

巴马野茶油
广西河池十大特产是什么河池特产有哪些值得带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