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各地特产 凉山最大的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更新时间:2022-06-05 16:55:56

一. 四川省 凉山州 冕宁县 建昌鸭

建昌鸭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建昌鸭是麻鸭类型中肉用性能很好的品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建昌鸭以生产大肥肝而闻名,故有“大肝鸭”的美称。建昌鸭体大、膘肥、油多、肉嫩、气香、味美等特点。主产于平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安宁河流域的河谷坝区等县市。德昌县古属建昌县,因而得名建昌鸭。

建昌鸭简称建鸭。主产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安宁河河谷地带的西昌、德昌、冕宁、米易和会理等县。主产区位于康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的安宁河河谷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20℃,无霜期为300天,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长达2000~2500小时,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平均在60~70%之间。产区多为冲积土及棕壤,水稻、玉米、甘蔗、油菜和高山杂粮为其主要。安宁河纵贯产区全境,支流繁多,水网密布,坝区的灌溉面积在70%以上,有水域面积为4.5万亩的邛海坐落其间,为建昌鸭提供了良好的放牧条件。

养殖历史

建昌鸭是中国著名的肉蛋兼用型鸭种,育肥性能好。建昌鸭有着两千年养殖历史的水禽品种,由于养殖规模及数量的锐减,建昌鸭面临濒危情况,为此,1984年建昌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1985年建昌鸭被列入国家农业部和四川省畜牧局重点科研项目。经过4年的努力,截至1989年,成功选育出黄麻鸭、褐麻鸭、白胸黑鸭及纯白鸭四个羽系。

生产情况

1992年德昌县建立了建昌鸭资源保护场,采用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实施保种。1994年德昌县被列为四川省水禽基地县,水禽生产迅速发展。建昌鸭在2000年、2006年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为建昌鸭的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注入了强劲活力。2007年,根据国家和省、州的安排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建昌鸭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完成了建昌鸭遗传资源普查、生产性能测定、屠宰测定、样品实验室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等工作,为进一步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昌鸭遗传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德昌县正式提出申报建昌板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10年努力,德昌县境内建昌鸭已发展有200万只,纯建昌鸭种达8000只。

外貌特征

建昌鸭体躯宽阔、头大、颈粗为其显著特征。公鸭头、颈上部羽毛墨绿色,具光泽,颈下部多有一白色颈圈;尾羽黑色,2~4根性羽向背部卷曲。前胸和鞍羽红褐色;腹部羽毛银灰色;喙黄绿色,故称“绿头、红胸、银肚、青嘴公”。胫、蹼橘红色。母鸭以浅褐麻雀色居多,占65~70%。喙橙黄色。胫、蹼多数橘红色。建昌鸭中约有15%的白胸黑鸭,公母鸭羽色相同,前胸白色,体羽乌黑色;喙、胫、蹼黑色。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站申请对“建昌鸭”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1年7月8日准予登记。

地域范围

产地范围包括西昌市、德昌县、冕宁县、会理县和喜德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主要产区为西昌市和德昌县。产区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南部,公路国道108线和成昆铁路南北纵贯全境,西昌市的民航飞机,每天有到北京和成都的航班。交通便利。产区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含国家4A级风景区邛海。主产区建昌鸭存栏15万羽,种鸭0.5万羽,年出栏30万羽。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建昌鸭肉质感官特征:建昌鸭肥育性好、饲料报酬率高、屠宰率高、全净膛率为85.6%,经填肥后,鸭肝增重率为395.5%。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光泽润滑、水嫰多汁,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 (2)建昌鸭肉内在品质指标和风味特征:水分≥74.6,蛋白质≥19.5 脂肪≥2.5%,灰份≤1%,氨基酸总量≥19%,碳水化合物≥0.5%。鸭肉有光泽、油多、肉嫩、肉色红润、气香、味美。 (3)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产地环境符合GB/T18407.3、NY5028-2001和GB18596要求;饲养投入品使用符合NY5023、NY5030;防疫符合NY5263 要求。鸭肉符合NY5034-2005、GB16869-2005规定;鸭蛋符合NY5039-2005G规定;板鸭符合NY5356-2007规定;鸭绒符合GB/T17685-2003规定。

二. 四川省 凉山州 西昌市 西昌高山黑猪

西昌高山黑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昌高山黑猪历史悠久,据长璩《华阳国志》(公元347年)记载,远在汉朝,彝族就“牧猪于此”。彝族人民习惯养母猪和喜欢食仔猪肉。 产品特征:西昌高山黑猪产区在海拔2000米以上,白天,猪群在山野自由活动,采食山间野草、植物种子根茎。傍晚将猪赶回畜圈,以洋芋、荞麦、玉米、燕麦、圆根进行补饲。商品猪生长期一般都在一年以上,整个生长期无外源性污染, 肉产品无污染、天然绿色(无残留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肉的品质好(肉质红润、食之鲜嫩、可口化渣、肥而不腻)、风味独特。 产业发展: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建立养殖基地6个,年产量15600吨,年产值32000万元。 主要做法及成效:将“西昌市高山黑猪”生产列入西昌市十大惠民重点项目和农村经济五大增收工程之一,列入少数民族乡镇产业发展项目、扶贫攻坚项目,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到2016年达到出栏10万头,增长3.5%。

地域范围

西昌高山黑猪,产区在西昌市的白马乡、银厂乡、巴汝乡、开元乡、大箐乡、四合乡、洛古坡乡、安哈镇、荞地乡、响水乡、磨盘乡、民胜乡、大兴乡、13个乡镇,产区版图面积1869平方公里,西昌市辖3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5万人。产区位于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海拔在2000米以上,2009年养殖西昌高山黑猪30万头,年出栏20万头,存栏10万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及肉质特征:西昌高山黑猪以肉色鲜红、瘦肉略呈大理石,口感细嫩,有嚼劲,香味特殊等为品质特征。 2、西昌高山黑猪肉品理化指标:西昌高山黑猪猪肉(背最长肌)所含脂肪高于一般猪肉10-20%,胆固醇低于一般猪肉2-20%,蛋白质高于一般猪肉7-10%,氨基酸总量高于一般猪肉5-10%,西昌高山黑猪(背最长肌)检测指标见(附件2) 3、产品质量标准,按照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西昌高山黑猪养殖技术规程》(DB5134/T201-2011)执行(四川省凉山州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5.1发布)。

三.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凉山马铃薯

凉山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凉山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09年,四川马铃薯面积列全国第四位,总产居第一位。

作为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先锋,凉山马铃薯已成为一面旗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成为我省马铃薯规模最大的产区,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

剖析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我们看到了一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农民钱袋子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

马铃薯是凉山传统优势农作物,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凉山州具有发展马铃薯的独特自然资源,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马铃薯。高二半山区、河谷流域、平坝地区具有与马铃薯原产地极其相似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无污染环境,被誉为全国最佳马铃薯种植区域之一。

1地域范围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理位置东经100°15′-103°52′,北纬26°03′-29°18′之间。南北长37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12.5%。

凉山马铃薯保护范围为凉山州17个县市,共计610个乡镇,3743个行政村,保护面积20万公顷,现有种植面积12万公顷,有极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2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凉山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区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凉山州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0%,土壤结构好,土层深厚且疏松,透气性好,土壤微酸,pH值在5.8-7.5之间,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1-4%,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碱解氮60-135ppm,速效磷5-25ppm,速效钾在50-170ppm以上。

(2)水文情况:凉山州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共160多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有雅龙江等13条河流,其中安宁河是凉山州最大的河流,全长326公里,流经州境内222公里,贯穿冕宁、西昌和德昌3个县市,共有大小支流18条,最大支流有孙水何、锦川河、河曲河。

(3)气候情况:凉山州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年平均气温10.1-19℃,≥10℃的年积温4500-5760℃,无霜期202.9-346天。年降水量776毫米-1176毫米。全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凉山州由于特殊的立体气候,在不同的区域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主要为冬、春、秋作。凉山州海抜1800米-2600米的地区是大春马铃薯最适宜种植区。

(4)人文历史情况:凉山州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约448万人,农民3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0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6.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马铃薯在凉山种植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精心选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繁育经验。马铃薯是凉山州高二半山区农民群众生产少不得、生活离不得、经济发展缺不得的重要作物。彝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及高山蓄牧业发展是万万离不开马铃薯。凉山马铃薯种植规模大,是四川省马铃薯的重点产区,以2006年为例,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4.33%,总产占全省总产的20%,平均亩产1460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出410公斤,高39.05%,比全国平均亩产高出471公斤,高47.62%。2006年7月,四川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生产现场会在凉山州的昭觉县、布拖县召开,会上充分肯定了昭觉县、布拖县的两个万亩马铃薯生产现场示范作用。2008年11月,四川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会又在凉山州召开,会上凉山州政府作了典型发言,凉山州马铃薯良繁中心、昭觉县洒拉地坡乡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昭觉县农业局马铃薯脱毒良种网室和豪吉集团昭觉马铃薯淀粉加工厂的规范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给领导们和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再一次突现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2008年全州大春马铃薯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6万公顷,占大春马铃薯面积70%以上,大春马铃薯鲜薯单产由2004年每亩1418公斤提高到2008年每亩1577公斤,每亩增产159公斤。凉山州目前正打造西南最大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公顷)。

凉山州马铃薯种植大县较多,全州17个县市中,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盐源、布拖、昭觉、越西、喜德、金阳、美姑、会东8个县,为马铃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经过30多年的品种选育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凉薯系列品种(凉薯14、凉薯17、凉薯97、凉薯8号、川凉薯1号等),并在当地广泛种植,深受市场欢迎,产品销往成都、广州、郑州、武汉、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2008年销售量达到了125万吨以上,部分商品销往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

四. 四川省 凉山州 布拖县 砣砣肉与酸菜汤

砣砣肉与酸菜汤

彝族甚是好客,有朋光临,必予款待。客人迎进屋后,先请客人“坐上方”,有资格“坐上方”的客人,是德高望重,特别尊贵的客人。待客人坐定后,主人家必先散兰花烟(自

制的土烟),后再依次敬酒一圈,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接着就开始宰杀畜禽招待客人,畜禽又分为“四只脚杆”(猪、牛、羊)、“两只脚杆”(鸡),宰杀前,必先以活物示客人,其意为此乃活蹦乱跳之物,健壮清洁,非瘟非死,客人尽可放心享用。

在宰杀牛、羊时,将其剥皮,把肉砍成大则半斤以上,小则二两的砣砣放人锅中直接煮,煮后捞出拌上盐和其它佐料,就可以吃了。倘若杀猪,放血待猪完全死定后,用柴草烧去猪毛,洗净、刻腹、去肚杂,肉亦砍成半斤左右的砣砣煮熟后用以待客。杀鸡亦是用火或开水去毛后,不论鸡大小均砍成十二陀,煮熟食之。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杀牛、羊、猪、鸡款待客人,所谓的汤——即酸菜汤,其做法是将煮肉的汤加人猪血、酸菜、木姜煮片刻,即可食之,猪血鲜嫩,其昧鲜美可口。但彝家的酸菜汤,不仅仅限于吃肉时用肉汤煮,平时也以酸菜汤为家常菜。

还有一种吃法称为“色则歌”(即仔猪汤)、“野则则日”(即仔鸡汤)和“则日”(即辣子汤)。做法均大同小异。即将烧至熟脆的辣椒搓碎,加上花椒面、葱、蒜、盐、木姜等佐料与烧肉拌和,冲入一定量的冷水即可食之。所不同的是“色则歌”的主味是仔猪肉,“野则则日”是将去了内脏的仔鸡肉烧熟剁碎,“则日

”用的是烧熟后剁碎的仔猪内脏。其味麻辣俱全,肉味鲜美香酥,十分可口,令人食后食欲大振。

五. 四川省 凉山 盐源 泡梨

泡梨是摩梭人独特的一种泡菜。当地盛产多种麻梨,他们喜欢将这些适合浸泡的麻梨盛于陶坛内,按比例加上盐、白酒、姜、蒜、花椒和清水,密封一月余后食用,具有酸、甜、脆和浓郁的醇香味道,别具一格,是佐餐的美味佳品。浸泡时间长者,其味更佳。

六. 四川省 凉山州 喜德县 鸡茸豆腐

该菜系选用优质豆腐切成条,下油锅中炸至色泽金黄,挖去中间部分,填入加工好的鸡茸,再炸至外酥内嫩,烹入鱼香味汁即成。此菜豆腐酥香、鸡茸鲜嫩,色泽美观,口感成甜酸辣兼备,鱼香鲜味浓郁。( 凉山)

七. 四川省 凉山州 越西县 越西甜樱桃

越西甜樱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越西甜樱桃,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著名,该品因其品质好、果实成熟期早而倍受消费者青睐,在西博会上被中国西部博览会组委会、省农业厅分别评为“最受欢迎展品奖”和“特色农业展览最畅销产品奖”。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东邻美姑县,南接昭觉县、喜德县,西界冕宁,北连甘洛县、石棉。越西甜樱桃种植区域属北亚热带气候,年温差小、气候干燥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是甜樱桃生长发育最适宜区域。

甜樱桃原产欧洲,性喜冷凉干燥,日照充足,由于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适应区域狭小,全国种植面积不大。越西县海拔1600-2100米地区,年均气温为11.3-13.3℃,≥10℃的年有效积温3915.7-3200℃,年日照时数1612.9-1860小时,无霜期225-248天,春季气温回升快,使得果实成熟特别早,果实的成熟期在4月下旬-5月下旬,同一甜樱桃品种果实的成熟期比省内甜樱桃主产区早10 -15天,比北方甜樱桃主产区早25-30天。因此越西县被称为“西南高海拔特早熟甜樱桃栽培区”。

经过近十多年的引种观察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越西甜樱桃种植获得成功,甜樱桃果品远销北京、山东、重庆、攀枝花、昆明、贵阳等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越西甜樱桃因其品质好、果实成熟期早而倍受消费者青睐,在第八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被中国西部博览会组委会、省农业厅分别评为“最受欢迎展品奖”和“特色农业展览最畅销产品奖”;2007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特色甜樱桃生产区重点县”;200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特色产业甜樱桃生产基地县”。适宜种植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是加快贫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越西甜樱桃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越西境内25个山区乡镇所属的自然村,具体是大花乡、丁山乡、中所镇、大瑞乡、南箐乡、马拖乡、新乡乡、五里箐乡、越城镇、河东乡、西山乡、大屯乡、新民镇、板桥乡、瓦岩乡、普雄镇、乐青地乡、贡目乡、依洛地坝乡、拉白乡、铁西乡、拉普乡、尔觉乡、四甘普乡、保安乡的山地和山间盆地,保护面积13067公顷,产量10000吨。越西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州北部,介于东经102°20′-102°54′,北纬28°18′-28°53′,产区海拔1600-2100m。

八. 四川省 凉山州 美姑县 凉山崖鹰鸡

凉山崖鹰鸡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凉山崖鹰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历年来,美姑县非常重视岩鹰鸡这一宝贵资源,1998年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凉山州畜牧局、凉山州畜科所对岩鹰鸡进行了调查和品种整理后命名为“凉山崖鹰鸡”。

近年来,美姑县争取项目资金80余万元,对岩鹰鸡进行规模化养殖。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全县重点扶持规模养鸡户500户,以“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成两个占地面积分别为450平方米、300平方米,围栏草场面积分别为200亩、30亩的岩鹰鸡选育场,购回两组孵化机,年孵小鸡5万羽。同时大力培训农民,营建“果木林—鸡食果林中的虫草—鸡粪滋树养草—树荫为鸡避风挡日”的生态养鸡圈,推动了岩鹰鸡产业的规模化养殖。

截至2009年底,美姑县岩鹰鸡存栏130多万只,出栏125万多只,产生经济效益376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6元。岩鹰鸡远销成都、乐山、西昌等地,成为客商的-货。

特点:身高体大,形像岩鹰,生长繁殖于海拔1800-2800米的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中,抗逆性能好、生长快、易饲养、肉质上乘、口感好、味鲜美,其胆固醇仅为31.78mg/L,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专家认定,岩鹰鸡是我国西南高寒山区发掘出来的稀有鸡种之一,是我国少数未受污染的优良土鸡品种之一,也是品质优良、绿色安全的动物性食品。

美姑岩鹰鸡产于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的36个乡(镇)291个村。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县域介于东经102°53′~103°29′,北纬28°02′~28°53′之间。东邻雷波县,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县境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46.4公里。县域实辖面积2573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积24.3万亩,农村人平占有耕地1.69亩。全县辖36个乡镇,291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人口20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巴普镇,位于东经103°07′,北纬28°19′,海拔2082米,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西昌市170公里。美姑岩鹰鸡生产区域集中在侯播乃拖乡、洪溪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年总产量2340吨。

九.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彝族挽歌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称“俄”,意为“哭丧歌”。

这种歌在彝族人民中千百年来业已存在,彝族谚语说:“亲戚再疏远,听到哭声就赶来”。它是彝族丧事过程中必然的组成部分,大凡有彝族居住、聚居的地方就有“俄”。

彝族挽歌发生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悲伤的歌唱内容,痛苦的音乐情绪。彝族挽歌为民俗学等社会人文科学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产生年代】

彝族挽歌“俄”,如果从其本质意义“哭丧”溯源,应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真情渲泄,正如文献所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么,“俄”是与彝族人民的生息繁衍历史与生俱来的。

作为丧事活动过程和仪式性程序性的组成部分,应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伴随其形成后,特别是到了父系制时代兴起的“兴礼仪”“立典章”“燕尔宾客”,形成丧事礼仪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追溯,彝族挽歌“俄”是产生于原始时代,形成于彝族母系制到父系制确立的时代,渊源可达几千年之久。

【分布区域】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距昆明市400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面积1666.6平方公里,总人口18.3万人,共有9个民族在县域居住,少数民族主要以彝族、布依族为主。分布在县城四周山区乡镇,彝族占据了8个半民族乡,仍保留着古老而优秀的许多民族民风民俗、音乐、文化等。

宁南县长年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全年降水充足,四季温差不大,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使宁南成为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金沙江畔的明珠。

彝族挽歌流传在宁南县的彝族聚居区和周边的普格、布拖、会东、会理以及云南省巧家县,尤其以宁南县骑骡沟乡最完整。

【基本内容】

彝族挽歌包括曲调和歌词两个部分。曲调因地方而异,按各地习俗可自由发挥,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悲凉音调,节奏缓慢、节拍灵活、情绪悲切、发声凄婉,哭声、抽泣声与唱词相伴。

哭唱的时候,非常讲究称谓,就是根据哭唱者与死者的族谱关系、亲疏关系、长幼老小关系等,站在哭唱者的特定立场,呼唤着死者的特定称谓进行哭唱,哭唱者开始发音哭唱的时候,首先发出的唱词往往是对死者的特定称谓。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妈妈、0姐妹、0属辈姐妹、舅舅、舅舅的弟兄、舅舅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爸爸、叔叔、爸爸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达”;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哥哥、姐姐、哥嫂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武扎”;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弟弟、妹妹、属辈弟弟、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里扎”;如果哭唱者是女的,且死者是哥哥、弟弟、属辈哥哥、属辈弟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姆惹”;如果哭唱者是男的,且死者属于姐姐、妹妹、属辈姐姐、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里嫫”或“呢扎”;如果哭唱者是岳母,且死者是儿媳、属辈儿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普”;如果哭唱者是姑姑,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吉”;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儿媳、外侄女、属辈儿媳、属辈外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里”;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惹”;如果哭唱者是爷爷、奶奶,且死者是孙子、孙女、属辈孙子、属辈孙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尔”;如果哭唱者是叔叔、姨妈、属辈叔叔、属辈姨妈,且死者是侄儿、侄女、属辈侄儿、属辈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依”;如果哭唱者是表兄弟,且死者是表姐妹、属辈表姐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咪”或“阿苒”;如果哭唱者是表姐妹,且死者是表兄弟、属辈表兄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惹”。因为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地地永相连,人人皆是亲”,人与人之间总能理出一条亲戚脉络,所以哭唱者对死者的称谓,即使不是近亲,也可按照“属辈”对号入座而称之。

唱词内容主要包括:痛失亲人的痛苦,述说死者疾病与死亡情况与过程,追忆死者生平、持家与抚育后代的辛劳和业绩,缅怀与寄托庇佑等等。如一首《哭阿妈》唱道:“山上你载的树子已成林了,你撒的元根已做成了酸菜,阿妈啊,你的儿女从此成了孤儿,你的儿女哭碎了心。你已化成了云,化成了风;风吹冷飕飕,云堆暗沉沉。”这是一首有现场录音的“俄”(已编入《凉山民歌集成》中),其间还不时夹有断断续续的哭声、抽泣声。由此可见一斑。

“俄”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针对不同对象,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人、儿童等与哭者的亲疏关系情感的因素也有不同的内容。

【基本特征】

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及演唱主体

彝族挽歌只能在失去亲人的时候哭唱,在亲人停止呼吸后到安葬火化前这一段时间里,由死者亲人和前来的生前亲朋好友哭唱。

二、特定的歌唱内容

所唱出的歌词意思,都是与死亡相关的引人哀伤的吊唁性内容。

三、歌词即兴成分高

彝族挽歌即兴成分很高,在基本腔调、传统哭唱词、特定称谓等框架基础上,因哭唱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即兴口头创作水平而异,普通哭唱者只能借用传统哭唱词来哭唱,而智慧较高者常常围绕死亡的悲伤而即兴发挥,闻者常常鸦雀无声却潸然泪下。

四、哀伤哭述的音乐价值

唱出的歌声其音调凄婉、低沉、缓慢,自由的节奏和拖腔,时常带着哭喊、呜咽、哭述等。

【基本价值】

1、彝族挽歌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

彝族挽歌“俄”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所依存的时空、人文背景和环境,所唱的内容等,对于上述社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和研究价值。

2、彝族挽歌是民众性的人生真实记录

生生死死是自然法则,也是每一个人和每个民族的生息繁衍必然的过程,“俄”的一首歌唱一个对象,千百年来的“俄”就是一个民族“人生”的真实记录。

3、彝族挽歌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真、善、美的人性永恒,“俄”的内容、内涵就不会消失。

十. 四川省 凉山州 冕宁县 泸宁鸡

泸宁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泸宁鸡”属药肉兼用型鸡种。具有早期生长快,体形较大, 图1 泸宁鸡照片

-肉质鲜美,胸腿肌占胭体重的比例高,产蛋多,抱性弱,耐粗饲,觅食力、抗病力强等特点。-

产区分布

泸宁鸡中心产区在四川省冕宁县泸宁区。主要分布在冕宁县的沪宁、里庄、石关山周围,雅垄江沿岩的阶地上。-

主要特性

体格较大,体型丰满,结构匀称,多为单冠,冠、髯、脸色鲜红色,彩虹呈橘黄色。少数鸡有距羽,脚多呈浅紫色,少数有肉色,鸡群内有少数乌骨鸡,喙、肤、肉均为乌黑色。母鸡羽毛分为白、深麻、黑色和竹斑四色。公鸡羽毛颜色有三种,全白较少,黄麻的多,富有光泽,其余羽毛全黑色。-

生产特性

初生重为46克,成年体重公鸡为2.5千克,母鸡为2.2千克,成年公鸡平均全净膛为66.5%,胸腿肌重736克;成年母鸡平均全净膛为66.6%,胸腿肌重615.75克。开产日龄6月龄左右,年产蛋130~200枚,平均蛋重为50.5克,蛋壳呈淡褐色,蛋壳厚度0.33毫米,蛋形指数1.3。-

经济价值

沪宁鸡的产蛋性能和产肉性能均优于一般的地方良种,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易于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泸宁鸡

地域范围

泸宁鸡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所辖的20个乡镇98个村,保护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生产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2′至102°9′,北纬28°10′至28°48′。其地理位置在冕宁县的西部,西北与甘孜州的九龙县相邻,西南同木里、盐源两县接壤。雅砻江流经本部,深切下陷,形成高山峡谷,谷坡陡峭,水流急湍,锦屏山与牦牛山脉对峙,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地形复杂。产区海拔1400—2700米之间,高差悬殊很大。年存栏泸宁鸡16.1万余只,出栏21.1万余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泸宁鸡肉内在品质特色和风味特征:泸宁鸡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粗脂肪、胆固醇含量低,谷氨酸含量高的特点。经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测,鸡肉胆固醇含量63.3㎎/100g,较一般鸡肉低23%,脂肪含量1.64%,较一般鸡肉低81%,蛋白质总量19.6%,氨基酸总量14.8%,其中谷氨酸含量2.47%。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光泽润滑。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熟肉肉质鲜美嫩滑,肉汤香味浓郁,土鸡风味独特明显。 (2)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产地环境、饲养管理、饮用水、兽药的使用、疫病防治均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相关规定。

凉山州各个县的特产有哪些凉山州土特产排名

相关特产

推荐特产

Copyright©2012-2022版权所有:www.51chatu.com